长篇影评
1 ) 很难说好,但也不能说一点儿不好
这曾经是我最迷恋的小说之一。时隔多年,虽然重新进入川端的世界已有难度,但也不至让我忘记它特有的气息,不得不说,电影基本已不见文字中的空灵、轻盈、虚无之美,而那份哀愁,也被写实的编导演共同描摹得苦涩有余、悠扬全无。
尽管如此,当驹子在车站苦苦踯躅,流露的如遍地白雪一般荒芜、压抑不堪的凄凉,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瞬间我甚至觉得,可能再难有哪张脸,象岩下智麻这样,如此适合表现这种绝望相思的女人油尽灯枯、焚心蚀骨的寂寞。
其实我从未对川端小说的人物或情节有过多少切肤的入戏感,这和其唯美风格有关,很意外,居然在这样一部写实大于写意的翻拍片里,感受到了川端着意的那份疏离寥落后,属于这现实人间、血肉分明的欢欣与痛苦。
岩下智麻刚出场眉目其实有点点老相,但渐入风尘,反而越来越有娇艳之态。妆容?服装?丝丝入扣的演技?她真是个好奇怪的女演员哦。~~
很想一睹岸惠子的版本。
2 ) 埋葬雪与愁
日本女主角柔弱的身体 离别的惆怅 前期长时间的温柔
长焦 雪与冰凌
男主角的呆子 无奈 不停的吸烟
军队不多的从你身边走过 你成为社会的第二面
火灾 日本女人的殉情
3 ) 爱的徒劳
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把川端康成的《雪国》看完了。这个从村上春树笔下流露出无限敬意与喜欢才被我得知的日本作家,原来是这样一个笔感细腻、温柔忧伤的老人。他的作品与村上完全不同,村上只是描述一个故事,对白有很多;而川端康成的字里行间都显露出自身的文学功底,他真的是在描写一个故事!于是《雪国》的感觉就如“雪”一样美丽纯净。
《雪国》从头到尾谱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旋律:岛村,一个靠吃遗产过活的二流作家,一次旅行来到雪国,认识了当时还不是做艺妓的驹子。可能是寂寞,也可能是无聊,岛村与驹子之间产生了似有若无的爱情。可是岛村只是一个旅人,偶尔的情况下来到雪国,稍作停留后便又会起身赶赴下一个城市,这样留下的情可靠吗?长久吗?一年一次的相遇,无论怎样美好,也只能是爱的徒劳吧?
这爱,如雪,静静地降落,静静地积累,静静地融化。寒冷、纯白,阳光后,不留一抹痕迹。岛村就这样默默欣赏着驹子的美,然后淡漠地定时给家中妻子寄去明信片…他对驹子的爱不抗拒、不约束,到点就准时离开,不作更多的停留。而驹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爱的徒劳、一次时间的浪费、一段难以愈合的伤口。她,除了作为他旅行的一部分新鲜感之外,便不再具有意义。可是她还在等待!岛村用他短促的热情“爱上”驹子,然后迅速的将她遗忘。他把这假日恋情看得太透彻,概括的太精炼。事实上,他“认真”的玩弄了她的爱情。她对他说“请带我去东京吧”,他说“对不起,我不能为你做任何事”……驹子用女人特有的幻想爱着一个虚无的男人,构建一座希望中的爱之殿堂,让人看来是这般单纯无辜。她的行为是徒劳的,希望是模糊的,爱是不切实际的。她把所有寄托放在了一个根本无法自救的男人身上啊!
驹子,从一名酒店招待变成一名艺妓,在日日笙歌、纸醉金迷中,将像任何一个普通艺妓一样年华老去,最后被这寒冷国域所抛弃、淡忘,就像故事最后那一场熊熊大火,让人震撼过、惊慌过、无措过,但最终还是被扑灭了。
宿命中,爱情遇上了不对的人,无论怎麽留恋仍然会走向末路。岛村看见银河向他这边倾泻而来,那是他未曾见过也不曾企及的美丽。他奔跑着,虚妄地追逐,但终归是一场徒劳。
4 ) 没用的事
中学时代看过川端康成小说《雪国》,情节已经不记得了,昨晚看了电影。
依稀记得他小说中写的冬日温泉旅馆,旅途中遇到的女人,真是非常美妙的经历。
但我已经忘了雪国的悲伤,大概那时候并不了解爱一个人的柔肠寸断和等待的绝望。
一个喜欢看星星的艺妓,大概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吧。她望着夜空说:星星很漂亮啊!
其实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又怎样的心灵,不是他喜欢什么,而是他能够喜欢什么。
岛村想:在这个女人的内心,不知道在为什么哭泣。
他为什么要说不知道呢?驹子反复地说:已经一年了,你是一年来一次的人。
在寒冷的雪国,对一个人的思念和期待,不论他是不是也想着她,也是一种温暖吧。
她总是说“我很难过”。有一次,她难过地跑到了夜晚的雪地上。
她终于跳舞了,微微的舞蹈的手势,像是要将心中所有的凄苦都埋葬在雪地里似的。
对她来说,等待是她活下去的动力;而对他来说,她的深情只是一种困扰,一份负担而已。
你能有什么期待呢?在自己的愿望里有对一个人的期待,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可是如果期待有所回应,又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呀!
——这世界,在不断地改变。死去的幸雄,说过将来要去大陆,日本太小了。他经常这么说,说些大理想,现在在后山的坟墓,只是一座小坟而已。只是一些没用的梦想。
——但是,你为了他,才成为艺妓的,更加的没用。
——没错,大家都做些没用的事。和你这样子,是其中最没用的事。
有些人,一生都在做着没用的事情。只有没用的事情才能让心灵真的充实和快乐。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遍白茫茫。”终于,他来不来都一样了。
5 ) 向往的雪国
由于日语不到家,只能看翻译一般的中字了。
大致两年前看过《雪国》这篇小说,可能自己当时的心境和阅历不够,我没能读明白小说讲述的故事,也失去了读第二遍的兴趣。同样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古都》和《伊豆的舞女》,我却有很深的印象。尤其是看过电影版《古都》后,我在小说的基础上对作者所热爱的日本女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喜爱,也慢慢在心中激起了要去日本看看的想法。
最早读的是《伊豆的舞女》,书中少年对舞女朦胧的爱,正是当时的我经历的。其中对日本美丽的风景,善良的人的描写形成了我日本美好一面的想象。
《古都》里两位日本女子,真诚地爱着他们的亲人和爱人。我依然记得风在竹林中扫过的声音,和近代的《挪威的森林》中描述的一样让人难忘。
也许只有对爱情有了解的人才能看懂《雪国》。欲罢不能的爱情,让人忘却了现实。一位雪国里极好的女子和一个一年只能见一次的东京人。分明地知道互相间的鸿沟无法跨越,却迟迟不敢面对,只是将分开的日子一天一天的往后拖。
雪国里的人有自己真诚的生活。如今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真诚地活着的人们,心怀着责任认真地生活着。在责任面前,往往选择放下不可能的爱情,过正常的生活。
年少读《伊豆的舞女》时,我会想如果我是他,我会带她去看电影。但是,现在看《雪国》,我也会像他一样,离开雪国,让生活平静下来。
有些东西只能向往!
6 ) 冰冷世界的美学
《雪国》应该算是川端康成笔下最为成功的作品,作品体现了日本式的川端式的美学,这种美是一种物哀的美,一丝压抑和愁绪,事实上,用镜头语言的写实去表达这种虚像,难度是相当大的,电影基本忠实了原注,且花了大力气表现日本式的美,因此,电影的画面和构图实在是太过考究了,如果拉片,每一个画面都是可以入画的……电影并没有表现太多,因为川端只是记录了一些往事和遐想,一点哀愁和苦闷,主人公如同川端本人,他们信奉的是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这势必会造成女主人公的悲剧,因为男主人公将他们的露水之欢之作一个微末的小事,电影在中断的一丝对谈,透露了时代背景,这是日本发动战争的年代,而男主人公的游手好闲,一方面反映了川端的精英思维,一方面也是在对战争的一种软抵抗,因为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么战争的意义自然也很难诠释……影片结尾,对少女的死也是轻蔑的,男主人公的心是冷的,与之对应的,除了叶子的热情外,导演让她一直穿着红色的衣服,也是对她热的写照,而最终,她也宣告了死亡,或许川端,又或是导演在这里的处理也是一种反战的宣言,对那些执迷于现实的狂热分子而言,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论如何,都将面临死亡,因此虚无也在在所难免……因为时代背景,导演处理画面处理的很干净,色情丝毫没有外漏,这就多靠女主角的生动演出,她将内心纠葛的一个女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驹子是善良的,但是现实是如此残酷,她是友情的,但身边的人又是如此冷血,于是,她掩藏起善良和多情,将内心的欲望和痛苦压抑,她一位男主人公是自己的光,却慢慢懂得,这是自己的臆想,无论如何,她都生活在一个雪国,这里一切都是冰冷的,而她要做的是活下去……非常遗憾的是,这部电影中文翻译的十分糟糕,错误百出,如果不熟悉原著,看翻译的电影基本是看不懂的……
只看过书,很想看一下电影
意境与原著相差甚远,全然不见小说中那股空灵轻盈和虚无感,成为艺伎后的岩下志麻娇艳十足
男主人公简直就是个摆设!
是丰田四郎版就更好了
一个一年只来一次的人。
在风物意境上对原作中的雪国做了比较准确的还原,比如雪上曝晒的绉纱究竟什么样,在影像上终于落到了实处。岩下志麻的驹子也风情万种,光彩照人。难免悬想要是成濑拍会是什么样,这么想着,忽然意识到成濑惯常用的细碎剪辑,正与川端连缀片段而成长篇的写法契合。
我认为比那个版本要好。交代的清楚。川端康成跟电影界的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有一比,比较关注女性逃不脱的宿命,给予同情,理解,但还是束手无策。
なんと悲しい
这样的相遇虽然不大美好,但是爱是纯洁无瑕的。
原来看的是这个版的。
岩下志麻划拳是唯一的亮点。
荒寂。
谈不上多少艺术性,故事却也讲得不坏,只觉得处处少一点。成濑也应该拍雪国。
调度上还是差了。
即使岩下志麻也拯救不了这部在其他方面无能为力的电影了,诶,看来《雪国》是不可能被影像化的,至少我心里的雪国是不能了,目前为止在感觉上还原得最出色的竟然是表面上毫无关联的《情书》,我也不晓得为什么...
中规中矩讲了个故事,无甚精彩迷人之处
雪国很美,雪国的女人更美。配乐美。木村功太帅了。
只适合在静谧中细细品味,悠扬的旋律,温柔的白色,雅致的生活还有命运的无奈
雪的国,情似火。东的京,冷如冰。
没有看原著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