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This movie is also called "Dust of life" in English and was made by Alex Bouchareb in 1994. In 1975, 3 kids decide to escape a reeducation camp ..详细 >
跨国导演居然能拍出这么具有越南本土气息的电影。“生命如尘”的生来命运,从另一角度揭开越战的伤疤。电影快节奏的记录,如同男孩所守护的书写。记忆最深的是同伴雕刻的耶稣,特写的手部传递,说“我把他雕的太痛苦伤心了,打算丢掉。”男孩说“基督不会在十字架上笑。”以及被抓后,大喊“down with uncle ho”打倒何大爷。过度的压迫带来的是新一轮反抗与牺牲。问题被不断的加剧。坟头墓碑的啤酒瓶里,一个个名字以及死亡的时间。一个个成为越战尘埃的埋葬,因被拾起书写而被存在。
跨国导演居然能拍出这么具有越南本土气息的电影。“生命如尘”的生来命运,从另一角度揭开越战的伤疤。电影快节奏的记录,如同男孩所守护的书写。记忆最深的是同伴雕刻的耶稣,特写的手部传递,说“我把他雕的太痛苦伤心了,打算丢掉。”男孩说“基督不会在十字架上笑。”以及被抓后,大喊“down with uncle ho”打倒何大爷。过度的压迫带来的是新一轮反抗与牺牲。问题被不断的加剧。坟头墓碑的啤酒瓶里,一个个名字以及死亡的时间。一个个成为越战尘埃的埋葬,因被拾起书写而被存在。
记录一段历史
越南的历史
根据Duyen Anh的口述小说改编。波查拉的职业生涯里似乎一直都痴迷于两件事:跨国拍片 & 历史(尤其是法国殖民史)重述。“生命如尘”一词在越南语中特指这些在战争结束后被遗留在越南本土的美亚混血儿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有近四万名这样的混血后代被遗弃在越南,他们要面临的是身份、信仰、情感、政治上的重新“改造”,本质上,这些孩子和波查拉熟悉的beur没有多大区别。波查拉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视点,使已经被拍烂了的越战史重新被打开和阅读。90年代拍摄这样一部跨国电影,难度可想而知,就完成度而言,也确实勉强。“书写”被提到一个核心位置,除了文中被小心翼翼保护的笔记本之外,影像本身也构成一套书写装置,作为后记忆时代下文献和档案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