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低调而老派:Good night,and Good Luck
终于放假了,假期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早前讲过的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没有想到,这部片子只有一个半小时。
这部片子低调而老派。波澜不惊的情节,严肃拘谨的人物,黑白的镜头,简洁的剪接,都与现今的娱乐潮流格格不入。也许近来怀旧了,喜欢这样朴实风格,老派却不老土的电影。
电影由George Clooney执导,以50年代,Edward R. Murrow为首的CBS新闻团队对抗麦卡锡主义的历史展开。对我来说,吸引的不是George Clooney,而是Edward Murrow,虽然受某些因素影响,我一直都更喜欢ABC,但Edward Murrow,Fred Friendly,还有他们那代新闻人的信念,理想,勇气,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传奇。
理想、现实、新闻、政治、媒体、政府……似乎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存在着争斗与矛盾。不知现今的美国新闻界以及社会重新审视这部片中的历史,反视自身的时候会有何种感受。但不管怎样,当年的Murrow和CBS,运用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捍卫了新闻的荣誉,开创了时代。
原本以为,讲述这样一个“新闻人挑战参议员”的故事,会充满激动人心的对抗,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出乎意料的是,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倒叙的结构,从1958年的一个旨在表彰Murrow的餐会开始,以Murrow本人的致辞为楔子,领观众回到 1953年CBS的新闻编辑室, 让他们注目于那条新闻:一名空军上尉因不愿意抨击有共产嫌疑的父亲与姐姐,而被开除军籍。接着就是那四段围绕麦卡锡而展开的See it Now专题的串连,最后回到餐会现场,让Murrow的致辞继续,并以那句招牌的结束语“Good night ,and Good luck”结束。整个叙事非常平淡,就像一部新闻纪录片,即使是讲到那位记者Don Hollenbeck的自杀,也同样是以一种Matter of fact的手法去表现。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电影缺乏戏剧张力,相反地,那种无形的压力,紧张的氛围,通过种种细节,不知不觉地带给了观众。像做完麦卡锡专题之后,编辑部的成员为《纽约时报》的褒扬而雀跃,但总是紧张兮兮的Hollenbeck却因为另一份报纸对他大肆批评而备感不安(似乎他非常看重这份报纸的评论,具体原因我没有弄明白),之后他的自杀,看似突然,却也有蛛丝马迹可寻。
四次的See it Now节目连接的方式非常简单——播出前的编辑与制作,播出,播出后的反应,下一次节目主题的准备。而在那个烟雾缭绕的摄影棚里,其实只有一个中心人物,就是Edward·R.·Murrow。麦卡锡的片断全部用的是历史录影,于是Murrow与麦卡锡的交锋,便是隔着电视屏幕的,一个在直播台前,一个在新闻片中。几段主要的戏码,其实都是Murrow的独角戏,面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这样表演是非常欺演员的,尤其是在电影中。但David Strathairn演来却非常从容,他所演绎的Murrow,在直播镜头前是如此的睿智淡定,锋芒毕露,而镜头下的一些细小动作与表情,又隐隐透露出紧张与不安,甚至疲惫无奈,既是时势使然,也是人之常情。使得这个角色更加令人信服。
George Clooney 演的制片人 Fred Friendly 并不十分吃重,片中的其他配角,虽然戏少,但没几个不好的。我喜欢Robert Downey Jr.和Patrcia Clarkson演的那对秘密夫妻——Joe Wershba和Shirley Wershba(当时的CBS不准许办公室恋情,两人只好做地下夫妻)。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这些配角们,几乎都是CBS乃至美国电视新闻史上非常优秀的成员,谁会知道,片子里那些当时并不起眼的记者与制片,后来会成为新闻界的传奇呢?
顺便说一下,电影中穿插了Dianne Reeves 扮演的爵士歌手的演唱,作为情绪的烘托与渲染,也许是因为50年代是个爵士乐的时代,点缀时代氛围的同时,也减轻那种无处不在的潜藏紧张。不过我对爵士乐并没有太大兴趣,对当时的娱乐口味也没有太大的认知,这种点到即至的演唱对我是无可无不可的。
这部电影获得四项金球奖提名,包括戏剧类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但一项都没有拿到,除了男主角输给了 Capote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之外,其他全部败给了《断臂山》,不能不说有点可惜了。《断臂山》到底有多好呢?但是我现在似乎还没什么特别的兴趣要看。
2 ) 《晚安,好运》和爱德华.默罗
这是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草原上经历了一场大火的吞噬,最后的水源也已干涸,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宣告终结。”当一个忠厚老实略缺磁性的声音说出上面这些话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没错,国嘴赵老师。他的声音曾经是一个时代的代言。在影像资源匮乏并且被垄断的时代,他成功的成为了一个国家级的传声筒。扯远了,今天要聊得也是一国嘴,不过是美国的国嘴——爱德华.默罗。
电影《晚安,好运》是好莱坞著名光棍乔治.克鲁尼执导的一部以爱德华.默罗为主角的影片,影片集中反映了默罗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次战役,和参议员麦卡锡的斗争。整部电影以黑白为基调,大量采用了当年的纪录影像,试图重塑这个伟大的新闻工作者在那段岁月里的形象。
1908年4月25日,默罗出生于北卡罗莱纳州的基尔福德郡,废奴主义家庭赋予了他追求真理的无畏。1930年,默罗从华盛顿州立大学毕业,到纽约国家学生联合会工作,随后又就职于国际教育协会。1935年,默罗进入CBS,两年后奔赴CBS在伦敦的欧洲部,负责报道二战时的英国战况。而正是在伦敦的广播,为默罗赢得了声誉。正是他,在德国轰炸机在头上隆隆飞过的同时,为美国的人民带去了欧洲最新的战事消息,激励着那些还相信正义最终会胜利的人们。
战后回国默罗刚进入上层不久,他便辞职重操旧业,继续回到无线电广播话筒前,同制作人弗雷德•弗里恩德利一起创作并主持了系列广播节目“现在请听”。由于默罗的节目广受欢迎,随后他又登上电视银屏,主持了新闻节目“现在请看”。也就是在这档节目里,他对当时主持非美活动委员会的参议员麦卡锡进行了可能是新闻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挑战。
麦卡锡和麦卡锡主义可能是美国现代政治史上最丑恶的一幕,他的方针和所采用的方法非常类似于我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运动,对一个有着近百年民主政治历史的国家,一个从建国之初就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宗教和信仰自由的国家来说,这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个伤疤。但是,麦卡锡主义的盛行,却不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它的出现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对外推行“冷战”政策。与此相适应,美国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1947年3月21日,杜鲁门总统颁布了第9835号行政命令,即《忠诚调查法》,成立了联邦忠诚调查委员会。先后有250万公务员、300万武装部队成员、国防订货厂商300万雇员受到了“忠诚调查”。根据美国国会陆续透露的材料,受到“忠诚调查”的美国公民,累计有1300多万人。正是这种对意识形态分歧的防微杜渐,成为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历史契机。在防止左翼势力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方面,美国的政治界恨不得穿上防护服来躲避。值得注意的是,《忠诚调查法》是由民主党总统杜鲁门颁布,但麦卡锡却是共和党的参议员,所以说,麦卡锡主义的最终兴起,不是某个政治势力决定的,而是潜移默化中最终自然兴起。麦卡锡本人不过由于其过于有代表性的行为成为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作为政治人物的麦卡锡,有着致命的缺陷。好大喜功,而且总是言过其实并常有不实之词。但那种疯狂的叫嚣和对紧张气氛的极力渲染却在无形中对民众形成了催眠,使得他能够畅行无阻。整个美国似乎都相信,如果没有麦卡锡,如果没有他的那些调查,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成为苏联的下一个加盟国。
而这时,以默罗为代表的一批保有理智和智识的人站了出来。默罗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对麦卡锡的一系列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这样说:“对反对参议员麦卡锡那套做法的人们来说,现在不是保持沉默的时候。我们可以不顾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历史,但我们对后果不能回避责任。一个共和国公民是没可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的。”可以说,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说出这样的话是需要相当的勇气的,因为麦卡锡随时可以利用默罗的话对他进行调查,而事实上麦卡锡确实也这样做了。在这里默罗显示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和一个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的节气。由于时代的契机,他成为了千百万人都愿意倾听的声音,可是他没有滥用这种权力,而是用他的思考来启迪那些被麦卡锡张狂面孔蒙蔽的人们。
麦卡锡最终身败名裂,这是注定的。当人们赋予一个人权力来清除异己,那么他们最终会发现,自己也会成为被清除的对象。麦卡锡主义的失败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默罗的声音和他的反抗至少让这个过程缩短了,否则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人会被麦卡锡罩在网里。
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里为默罗素描时说:“默罗本质上是个保守主义者,虽然这点很少有人知道”。我相信,默罗的保守主义在于他相信一些信条,那些建国者们费力构建的理想框架,那些关于自由的信条。这是美国政治的生命,对它保守,也就意味着保存着这个国家的血脉。
现实中的默罗没有被麦卡锡击败,却被自己从事的行业击败。他的节目被缩减,是因为要给娱乐节目让路。人民不再需要义正词严的说教了,他们希望在晚上能够休闲,能够轻松。于是,抽着烟带领大家思考的默罗就这样渐渐消失了。
在《光荣与梦想》中关于默罗的素描结尾,曼彻斯特有点乐观的说:“他的骨灰撒在纽约市波林他自己的农场上。但爱德华.默罗的生命并不是至此为止。埋在该农场的六尺黄土之下的,还有一条新的电视电缆。只要它摆在那里一天,只要通讯广播事业的社会功能还保持着强大的潜力,这个人的精神就还会活着。”会这样么?面对这个甚嚣尘上的时代,我怀疑。
电影中的默罗表情很单调,有点不苟言笑。也许他正在思考自己下一次演讲的内容,只有思考,才能代表着我们还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3 ) 表面深沉
巨多人对这部片不吝激赏,因为这一段“捍卫新闻自由或者说是为了个人权利与尊严而斗争”的真实历史,因为让他们想起了“南周”“新京”等等。而我不准备仅为一部电影准备讲述一个多么伟大的事实或观点就鼓掌。道理谁不明呢?谁说到人的心坎上,谁才是高手。仅从一部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只能说这片子“凑合”。
对于驾驭一个大的题材,乔治克鲁尼显然还处在摸索与练习的状态。方向是没错,越有份量的东西越无须花哨的表现。不过讲的实在有问题。看的出来,他手上有太多的材料可用,太多人的经历可讲,多到他完全可以讲出一个群体而非只是一个莫洛,可以讲出几个人的顽固怎样造就了一个时代的转折。可正因为什么都有了,怎么取舍,才成了最大的难题。拍不好,是他的责任。
没取舍好的结果,就是自我分裂。莫洛部分非常明确,可莫洛之外的部分--力挺莫洛的主编,CBS的大脑袋,隐瞒夫妻身份的一对儿,自杀的“左派记者”,因前妻而被调查的那一位--都非常模棱。有些情节的出现完全让你跳开电影,心想这是在说什么,结果发现,它什么也没说出来。看似散淡,可不能真的散淡啊!拍得好的,总会在当时就有空间留给你去感受和呼应。什么都留到观众看完之后狂翻资料、总结思想的电影,对我个人来说,不是真正的好电影。
BTW:要我选择,我会把开头那么个长长的群像,放到片尾。
4 ) 高压下的媒体反推动力
作为一个多少和媒体沾边的人,看到这样的电影是很伤感的。想到了XX周刊的很多事件。
关于克鲁尼和黑白,楼上的豆友说了足够多了。基本上完全赞同。这是一部回归传统经典样式的严肃电影。
我对于他在这里面得演技也很赞,他在『辛那瑞』和这里得表演都估计是增肥一点后把所谓的帅抛得足够远了。帅和美,就是这样一种累赘的标签。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铿锵的语调、从容的节奏,杀伤力绷紧在每一个能杀人的眼神里、每一次播出现场的静默中。连同法庭对峙的那场纪录片式的戏码,我也很欣赏,并没有人工仿造真实感的印象。
仅仅是一支烟时间的单口秀节目,电影却告诉我们,背后的工作量、审查制度的高压有多么沉重,相比之下,那一支烟从点燃到熄灭,只能越发让人屏气凝神,不敢轻易露出表情。作为被挑战一方的McCarthy其实从来没有在镜头里出现,他却无处不在,这是导演、编剧和表演共同搭成的有效舞台。
David Strathairn的表演相当精悍收敛,足以让人击节称赞。这些念白是值得“读”的,不是用来交待剧情、也不是满足观众的,它们滔滔不决,又坚决毅然,沉着清晰的吐字,之后在祝您晚安、好运时,让一丝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悲伤浮上镜头,浮上看似漫不经心、匆匆忙忙的一眼。这些念白落在纸上就是一篇篇犀利的好文章,尤其是引用莎士比亚的那段还有几分学者记者的幽默。媒体需要的智慧、勇敢、坚持、幽默、沉着。。。多少优秀品质啊,聚焦于CBS主持人Murrow这一人物身上,立足得足够尖锐集中,又巧妙地回避了泛泛的批判。
这是那种深有凡人心、又懂得充分利用个人聚焦权的媒体人。这是一向缺少的灵魂榜样。而克鲁尼稳妥地踩在Murrow的建树之上,亦是一场机智、自信的单人秀。
他在这个电影里似乎没有笑过,当然,面对无聊的观众访谈节目时的笑容是不能算的。我们会看到,当别的所有频道兴高采烈毫无后顾之忧地讲述香烟美妙时,Murrow主动承载的挑战是一种孤注一掷。而他并非是一个人,在媒体,一切有魅力有正义有胆略的挑衅都不可能是孤身英雄。整个团队在默默支持,你看得到他们的紧张、在节目后的等待、在压力面前诚实的妥协以及撤退。我很喜欢Murrow在开会时说的那句话,如果压力已经到达了我们这个房间,那就越发应该予以反抗。你看到媒体人应该如何面对诚实的愤怒。以及那自杀的记者、忐忑的高层。影片在表现的同时不予以刻薄愚蠢的评价,它只是默默地压抑地表现,一切杀人的压力都附着于普通的厨房、普通的香烟、普通的握手之中,不失血,也足够狠。
In A Nation Terrorized By Its Own Government, One Man Dared to Tell The Truth。
这样一部电影,完全不具有娱乐性。但也绝对不是枯燥的国民教程。其中无处不在的压力感虽然是以“历史片”的面具出现,但我们看来更多是扎实犀利的现实感。
5 ) 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 是不可能的
1,俗而有力
起初看名字以为是什么家庭伦理剧言情片之类的呢,后来网上看了介绍才知道全然不是这个类型的。
国外好多电影名字都特别普通,比如《The Rock》,弄不好还让人以为是某一集讲岩石的“探索”系列节目。
不过大陆港台的译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同样是《The Rock》,咱们就叫:勇闯夺命岛(陆)/石破天惊(港)/绝地任务(台)——用阿雅的话说,俗而有力。
还有那个《肖申克的救赎》,竟然还能叫“铁窗岁月”“刺激1995”......真服了你们了,真能糟蹋电影。
幸好这两三年来译名规矩了好多,《第九突击队》《钢琴师》《战争之王》......以及这部《晚安,好运》,都没被“糟蹋”。
我猜想这种译名质量的提高可能和网络下载电影的普及有关。以前电影进到国内,被一些低文化水准的商人胡乱翻译,译名被垄断于他们之手任其糟蹋。而如今,由于网络发展BT下载普及的缘故,最先获取国外电影的已经不是这些商人了,而可能是某个DVD破解小组或是某个字幕组,总之,最先接触到国外电影、并且最先翻译的群体变了,因此译名的风格也变了。
真要感谢网络上D版电影的“横行”霸道,终于使素质相对高一些的人掌握了译名的话语权。我现在还在YY,如果按照“刺激1995”的风格去翻译“晚安,好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恩......“惊悚演播室24小时”“CBS正义总动员”“谁动了我的发言稿”“生命不能承受之左”“都是麦卡锡惹的祸”。
2,假装玩儿内涵的一小撮分子
黑白片感觉就是好啊,上次有一个《辛德勒名单》,黑白片效果,看着就倍儿"内涵",现在这个《晚》也是,剧中黑白两色和光线的搭配感觉特好。
不过也不是什么片子改成黑白片就成的,一定要是那种低沉的冷峻的基调的片子才适合。把《战争之王》改成黑白片也不会增加内涵的。
想起了国内“第某代”导演中的一小搓分子,他们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开始用手提DV,镜头摇来摇去让人看着晕,假充内涵,最反感这种电影,《苏州河》之流是也。
这一小搓分子,摇来摇去的镜头玩腻了,也许下一步又要开始整黑白片儿了吧。
3,帅
看《晚》,欣赏里面的主人公在镜头前翘着腿微侧着身手里拿着半根烟半举在脸庞的姿势,觉得特“男人”。估计这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流行的“样板”姿势吧。再加上主人公的内敛而执著的正义感,就觉得帅。
所以我才觉得,这种片子不是给MM看的,因为我总觉得,男人心目中的帅和女人心目中的帅是不一样的。每当大批大批的女生为韩国的那个什么什么冬天的男主人公尖叫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在尼古拉斯.凯奇等这些人面前整个就是一幼儿园大班小朋友。
4,原来美国也“文革”
-------------------------------------------------
《晚安,好运》向人们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一个可以载入历史的经典时刻,它记录了CBS的传奇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和参议员麦卡锡的冲突。默罗的呐喊最终使恐怖的麦卡锡主义走进了历史。默罗坚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原则,他和他的战友们顽强的以行动和事实反抗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迫害,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
-------------------------------------------------
不看电影还真不知道这段历史,50年代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运动如此极端,只要认识某位无产阶级人人士,或者看过无产阶级阵营的书籍报纸,甚至不是自己而是亲戚,自己都有可能因为“危害国家”而“犯法”。结果搞得人人风声鹤唳。这就是“麦卡锡主义”。整个一文革的美国版。
5,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麦卡锡,1908年-1957年 美国政治家,狂热极端的反共产主义者。在全美国清理共产党制造的影响,指挥调查委员会调查美国民主党成员以及他的政敌、对他有意见的新闻人物,不少人被撤职、逮捕甚至被处死。
看到电影里麦卡锡如此的低级恶心变态吃饱了撑得没事干却还滔滔不绝的喊“保卫国家”的口号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我就在想:一切祸根还在于人。
虽然历史学家可以把“麦卡锡主义”归结为政治现象,但政治毕竟也是由人发动的,归根结底还是人。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种人存在。只不过有权力的人搞这些,就成了“政治”;平常老百姓的话,就成了“办公室政治”,虽然级别上有天壤之别,不过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6,人是进化不了了......
看历史书总是感慨,都多少年了,人怎么还是这个德性呢。怎么从来就没长进呢。
用人性和科技的发展来对比的话,科技的发展是层层叠加的,利用前人的成果更上一层楼,为后人打下基础,于是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科技水准是1,2,3,4,5......
但人性水准就无法叠加,因为人死了就完了,新出生的小孩儿又要从新开始。于是就变成了 1,2,3,1,2,3,1,2,3,.....
所以千百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但人本身从来不曾变化,以前什么德行现在还什么德行。只能靠相对健全的法律来做一些弥补。
所以,假设有一种理想的生物,可以在人性上也能进行“叠加”,那进化的幅度肯定要远超于人类,这么比较起来,人类还是比较劣等的生物啊。人类也就限于地球这块地方,和些花花早早啊猫儿狗儿啊比,显得多进化似的,矬子里拔将军。
宋神宗曾经为司马光写的史书命名为“资治通鉴”,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用现在的话说,吸取教训,与时俱进。
想得美。
马克.吐温说了一句特搞笑的话,可以算作对宋神宗小朋友美好的理想的一个最完美的答复:“历史的教训说明,人类从来不从历史中汲取任何历史教训。”
6 ) 真正的爱国者
现在是两会期间,随着大家的钱包越来越鼓,似乎对于时政也越来越感兴趣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两会的哪怕是一些些的变化。
正好今天看了《Good night, & Good Luck》这部电影,真是巧妙的应景之作。乔治科鲁尼真的是性感。前两天有杂志问他,会不会像史瓦辛格那样从政,这个家伙说,自己搞过的女人太多了,不适合从政。喜欢这样的男人的女人,也算是有品。
美国之所以令人向往,在于他的制度,保证了人的自由,即便是对于一个参议员,小小评论员也可以迎头顶上,只要自己怀着一颗真挚的爱国的心,就无所不可。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空军官兵被勒令退伍这么件小事,大家觉得有失公允,也会为之倾心尽力,直至沉冤得雪弹冠相庆。
虽然我很热爱我自己的祖国,但很多东西实在令我不知如何启齿。文化大革命把大家的脊梁骨都打断了,再不敢站直了说话,即便是柴静这样的资深记者也经常要承受片子被枪毙的郁闷打击。(见她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48b0d37b0100024p)更不要说南方周末被大换血,新京报集体辞职。
我一个美国的朋友说得好,没有哪个国家是完美的,中国也是。总理都说了,路很长问题很多,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愿我也能有象他这般的忍耐和坚毅。
另外,很有意思的倒是,我和我美国朋友一致的意见是,中国在变得越来越好,美国却越来越糟。在反恐的大旗下,所有反对布什的人似乎都像当年的麦卡锡时代的共产主义者了,被套上危害国家安全的头楛。国家可以以反恐为借口对任何人的电话进行监听。一个新国家恐怖主义已经笼罩在世界上空。《Good night& Good Luck》应该不会是巧合之作吧!比《911》高明了很多了,大概学到了一些些李安的含蓄手法。
最后还是用鲁迅先生的话来结尾,真正的爱国者,必是真正的猛士,定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感觉今天的主席和总理都能算一个,献给真正的爱国者。
麦卡锡主义的臭名昭著与克鲁尼父辈的媒体渊源,使观众很容易不自觉地将爱德华·莫罗放在二元对立的绝对正义一方,可实际上两个配角/支线桥段却在有意去瓦解他在主线博弈中所形成的伟光倾向!一个是小唐尼和克拉克森的违规隐婚,一个是支持莫罗但过分敏感易受恶意舆论影响并自杀的同事。它们就发生莫罗身边,同样是不公正的受害者。可对于前者莫罗仿佛从不知情(结尾处他曾问制片人公司是否知道隐婚之事说明他自己不知)?对于后者他拒绝施予援手,认为恶意中伤的专栏作者不该是主攻的对手!而这种放小逐大舍近求远,其实在暗示莫罗本人存在人性关怀的缺失,所以博弈结束后他与麦卡锡的殊途同归——没被CBS和参议院开除而是留任却失焦,便不再被单纯解读为在讽批CBS使英雄蒙冤,而更像是某种程度的“咎由自取”?
爱德华和他的同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A Civic Lesson. Decent, Elegant, Powerful.
纪录片电影
第一遍看,60年前的历史背景,较快的英语语速,超大的信息量,分量极重的talking,都给我造成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被蒙洛的演说,黑白画面以及影片的紧张感震撼了。看到1个小时之后大脑因为高速运转而疲惫……但是看完之后兴奋了很久……隔天要再拿来研究下,加开导演字幕。
克鲁尼的功力实在有限,不得不依靠大量的台词推进剧情;不过也偶有闪光点,比如等着看早报那段。
對於政府來説,民衆越蠢就越有利。
首先是回归了传统经典的学院派,其次美工很到位啊。剪辑还有复位做的也很好,ost极佳,冷感黑白摄影除调不是悬疑片有一股noir的味道,台词故事演员的表情,眼神到位,就连花瓶都是如此的闷骚有质感。看看人家50年代的新闻媒体,再看看咱的媒体新闻,一阵唏嘘啊!
全内景,黑白摄影很有张力和年代感,据说主要是为了使用麦卡锡的影像资料。“群像”的处理不甚成功,以演员阵容之强,倒是拿下了这个题材。比起《The Front》,此片直接与麦卡锡交锋并战而胜之,这便是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不同了。此片针对的是后911的再一轮“恐惧”,顺手讨论了电视媒介
如果有一天George Clooney竞选美国总统我一点也不会奇怪聚集了一批戏骨David Strathairn deserves an Oscar.
对那段历史不熟悉
四星往上,真好看啊。除了我觉得应该把电视台的各个人物关系介绍得更清楚一些以外,其他都是相当好。尤其音乐,绝了哎!一次重要的媒体历史事件,由CBS的节目掀翻参议员的故事。当然需要做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为好。王老五真是逼到极致啊。。直接上黑白!当然,我喜欢!
今天刚看了柴静新书《看见》的发布会,回过头来看这个片,特别有感触...新闻和媒体的独立和力量,理应如此!
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有点太简陋了,更像是制作精良的一集剧的感觉
我实在是看不下去黑白片儿~
对民主的普遍认知和对人权的无条件捍卫,给了新闻最基本的底气和自信。进而,这份底气和自信确保了公平和正义从不失守。最近的《南方周末》事件,不了了之,官方连露个面儿都不肯,毫无诚意。《环球时报》更是下作到不配出版。反思一下原因便知:美国针对中国的人权报告不完全空穴来风。
今天的媒体到底对公众是什么作用?!
表演出彩~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就爱这片名。
黑白片的代入感超强,关于媒体力量这一点不便多谈但伪纪录片形式的法庭辩论着实印象深刻。没有人敢说自己当下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也许历史会证明今天的坚持不懈其实是可笑无比的谬论,但这并不成立无为的借口。当ED垂下眼帘说,GOOD NIGHT,AND GOOD LUCK的瞬间,一切硝烟归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