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迷幻公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青春少年们迷茫懵忡的评价了!
杰夫江:
摄影真棒。
果树:
让人羡慕少年的年纪。
墨夜轩:
我们都曾是少年,声音做的太好了。
Sparrow:
每一个迷惘少年都藏匿着一座迷幻公园,是密不可宣也是折磨重重,视听很精妙。
蝠蝠:
干净到毫无杂质的以眼叙事,在一步步地推进中少年的世界慢慢崩坏,唯有在回忆中重构,想象中解脱。
西北化为乌有:
在始终保持悬疑性的前提下比《大象》还要有情感冲击力。视听语言超神,几处独到的声画处理是神来之笔。
野凡:
用大量铺设满配乐的慢镜头描绘一个青春期少年内心世界的迷茫与懵忡。用跳脱的影像交织讲述一个其实非常简单甚至略显无趣的故事。内涵再加多一些,就可以覆盖现在略显空洞的虚无。
斯诺-纳什维尔:
通过一名保安的意外死亡,揭露了年轻人的疏远,展示了凶手如何按照朋友的建议处理自己的罪行,并轻松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悔意。除了原声比较精彩外我想不到别的能有什么可以称赞的。
Supremacyacron:
延续了《大象》的视听,讲了一个类似于《半熟少年》的故事。慢镜头配合富有冲击力的滑板动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也呼应了男主人公内心的迷幻世界。但是话说回来,光摆出一副矛盾的架子并没啥用,这片子太空了。
Polaris.J:
视听和精神都很“《大象》”,还是Alex,少年,压抑,迷茫,边缘,平淡表象下的歇斯底里。好像什么都没说,好像又说了很多。喜欢浴室戏和结尾。《迷幻公园》真的很迷幻!有些短评真的很傻B,如果不爱看电影或者不懂电影的话就不要看这种了。 P.S.格斯范桑特真的很会选美少年。
子夜无人:
比《大象》更加简单、聚焦、极致,男主角有一双异常纯真的眼睛,在做爱的时候都像误闯进伊甸园里偷食禁果一样无辜。导演是玩弄镜头的高手,尤其以隧道滑板一段为神来之笔,男孩们腾空的身影就像调焦时拨动的光圈,而他们追逐的方向正是在圆筒一样的另一头。整套视听系统本身就是一座“迷幻公园”,少年的内心世界里所有混沌、无逻辑、不可捉摸的特质在这里像被打着追光一样变得明亮起来,一切从波澜不惊中酝酿的惊天动地被叙写得身姿斑斓。
Pincent:
与《大象》里逐步通往社会暴力的路途不同,这里的道路更迂回,结局被前置,”与死亡共生”,以男孩日记写作的形式多次重述,邀请观众去共同体验那些意识被放大的“非日常时刻”,特写、升格,反复聚焦于面部,既模拟主观也利用第三人称凝视,用迷离感的视听设计强调电影对人的关怀,死亡必是庄严圣洁的时刻。运动录像、慢镜、手持跟拍,杜可风这次的摄影体系较复杂多样,且结合声音体系。人不会突然开始关注远处世界的现实的,直到不幸也发生在身边。那个黑暗的水泥管滑道,多像暗无天日的青春,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成为大人的,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去迷幻公园的,那个带有虚幻气质的乌托邦。
#FIFF13#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电影看到一半就上来看影评,看看是不是有坚持看下去的必要,前几十分钟看得我耐心尽失,一直期待转折,可是没有,还有那些大量的跟拍滑板的镜头,一直搞得我昏昏欲睡。我觉得这类电影无所谓看没看懂,关键是有没有感觉,而我偏偏就是没有什么触动。
电影结束以后,在我脑子里剩下的就是Alex的头发,他的手指还有那个被压成两截还在向前爬行的保安
看完以后马上就想起当年看推手,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没有感觉
与《大象》纷繁复杂的宇宙相比,《Paranoid Park》则是轻巧地消解叙事的过程,什么亚文化人群,什么暴力事件的偶然性,看看Gus怎样把这些后现代话语权的主体给解构掉吧,他远非想讲一个故事,他只想拍一部阐释自我美学的电影。
Gus Van Sant的电影显得很轻,轻得透明,不只是因为他所钟爱的金发男孩;镜头似乎随风而动,才是他的正经事。可以把他理解为一个满脑子文艺腔的老gay,当然“文艺”现在的名声很不好,但从表面上来看,那些无处着落的、像飘下来的花瓣一样的段落镜头,确实很“文艺”,很容易招致诟病。
幸好他是一个独立导演,我们从整体性上对他指手画脚就心安理得了,于是就可以回过头来看他以前的东西,这种具有一种向下沉淀的力量的轻(好矛盾,但有几分真实),似乎变得可见。当然包括叙事,《Juno》也讲青春,但那是真的轻,它没有那种向下沉淀的力量,很明媚的挂在枝头。但Gus明显的已经飘落下来了,是一种受了重力不得不下沉,但又企图在风中挣扎的东西。他的青春好像不在春天,而在秋天。
用镜头的前后连贯来叙事当然是正道,但是四平八稳的顺序,相对于七上八下的青春来说,显得很“滞”,所以Gus的叙事也不是垂直的,他的很多电影,特别是那些有关金发男孩的电影,都有灵活的前后关系。在《Paranoid Park》中,叙事就像原先一条完整的小溪,遇到了乱石滩,被打乱了完整性,凌乱无序,四溢奔流。
他镜头的明度也很大,即使偶尔故意失焦。男孩的脸成为特写重点,很多次都凝视着他。不排除导演个人癖好,但看到一张青春脸庞的丝丝变化,都不免有造物之叹。失焦、手提摄影、粗糙的录像带质感,似乎已经成为凌乱派文艺片的标榜点,在我们还未厌倦之前,尽情地使用它们吧。而由它们所造成的镜头纪实感,又经常与某些精致的片段镜头组接在一起,这种差异对比,形成了某种视觉透明。而与叙事的非线性一并,貌似可以称为某种风格。
与《Juno》的对比似乎更有趣,因为两者都是今年的美国青春独立电影。《Juno》的镜头与叙事结构纹丝不乱,非常正统的拍摄手法,讲述的虽是不平常之事,但最后居然能够“升华”为可以被主流价值所包容,带有明显的理想性与妥协性。但是《P.P.》不同,从技术的采用到所传达的氛围,完全是真正的非主流气质,而Gus所惯用的以轻盈之质表深沉之痛的路数,在此也似乎更为花哨。虽稍有流于形式,但形式之美,已经难能可贵。
所谓的“以轻盈之质表深沉之痛”的Gus的美学,其中的痛是什么,确实是个大问题。依我看,他的痛其实从来没有落到实处,人们所惯常猜测的青春之痛,似乎有些着边,但依旧难以完全概括。往玄里说,好像能说到时代特质。Alex这一代人,似乎什么也不关心,没有了父辈们在这一年龄段的政治热情,也没有什么生活困难可以让他们担心,然而总是好像缺了什么,Gus的轻,其实其来有自。
还有就是它的声音特别棒,配乐倒还是其次,音效实在是采得很好,淋浴的那一段,非常棒。
俺的博客:
http://www.mtime.com/my/Lyeast/那些不值钱的少年心事,到了Gus Van Sant手里,变得让人有所谓起来。这个长相粗砺的中年男人,具有的这种能力,难以用性取向或金发少年迷恋来解释。大象如是,迷幻公园如是,皮毛琐碎的,惨烈异常的,在Gus Van Sant的电影里,事件本身反而退居次席,少年二字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
尽管这一题材,无论叙事还是镜头处理,Gus Van Sant的手法都让人熟悉得略感俗套,却足以让人不经意地沉浸到Alex的世界中。可能仅仅是一句话,比如他喜欢迷幻公园,因为“他们中任何一个的经历都可能比你糟糕得多”。所有的滑板少年,断续以记录片形式出现,挑战新技术、摔倒、竖起中指,生活仿佛无关痛痒,亦不存在所谓“不同层次”。因此,Alex的话才能让人产生足够的窒息感。
或许只是单纯因为Gus Van Sant天生为美少年而生的眼光。Gabe Nevins是通过MySpace招募来的非职业演员。他很可能昙花一现,Alex亦不可能如Mike在Gus Van Sant影像历程中的无可取代。这孩子甚至达不到美少年苛刻的纤细标准,正面脸部略有些婴儿肥,侧脸却算完美。淋浴一段,视效、声效皆是出色,Gus Van Sant不吝反复对少年的发梢、颈部、肩背进行特写。少年的脸部淹没在浓密的水滴中,水滴溅出微弱的晶亮,世界则只剩下水滴的沙沙声。少年心事,也不过具象至此。
高潮应归功于那段很有宗教感的配乐。圣洁的依然圣洁,空灵的继续空灵,只是少年从此系上一只铅锤不再轻盈。事情发生了便无法改变,对么?一如琐碎的使人兴味索然,那些编织各种理由试图居于更上层的,也从没有能力去实现传说中的救赎。不清楚Gus Van Sant有没有要讽刺的意思。
Gabe Nevins入选很可能因为他的眼神。太过清澈,经不起颠簸。
而陷阱,无心或有意,却太多。
Gus van sant,最近一次看他的电影是“elephant”,第60届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电影“paranoid park”从店里淘来忘了看,中午窝在办公室看完,凌晨又在冷嗖嗖的冷气里重温了一遍。
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看alex碰上这档子事儿,哪个大老爷们会觉得青春这档子事就只是成天打架、泡妞、失恋那么简单。
因为“paranoid park”和“elephant”的摄影师不同,这回找来杜可风(杜先生还在片子里客串了一把),影片的音效和拍摄方式让看电影的人变成alex,看清他想看的,听到他听得清楚的。慢镜头和忽远忽近的声音,alex没有喜怒表情的清俊的脸,和elephant一样片段式的剪辑,胶片厚重的颗粒感和色调,让人有嗑药后的迷幻感觉。
Alex和Gus van sant一贯的人物一样,麻木清冷的脸,看似波澜不惊下的思潮暗涌,滑板带来的摇晃和噪音才是内心汹涌的出口。行将离婚的父母,总是紧张的弟弟,呱噪没有大脑的女友;谁家的父母不离婚,弟弟承受不了吵架的压力,alex希望可以喜欢jenifer或者至少有共同的话题;麻木其实大家都一样。
Alex过失杀人(正当防卫也许更恰当)后惊慌失措的逃离,扔掉滑板,就像你我犯错一样,有很多小人叽叽喳喳在脑子里说话。这是电影中很出彩的部分,配乐也是恰如其分,逃避和奔跑,最后还是选择沉默。总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lex洗澡时脑中犹如万鸟齐鸣,或是脑电波刺耳的声音,似刀子划过玻璃发出尖厉的声音。也许正因为是碎玻璃才能折射出五彩的光,macy:“the important is to write it down,you can save,send,born;’you can write to me.”秘密有了出口,在烧掉秘密的时候,alex的无虑青春还有多久?
觉得macy骑着单车拉着alex溜滑板是影片里最温馨的场面,两个人背后有阳光。
影片结尾还是一群玩滑板的孩子,其中有alex,即便秘密有个出口,记忆未必有出口。但愿青春仍旧美好。
Ps:电影的配乐很赞,今年听过不错的原声除了《juno》就是《paranoid park》。费里尼的电影配乐也抓来用?
青春迷茫电影???好吧,除了音乐画面帅哥,没什么有共鸣。
Taylor Momsen真是从小一张bitch脸。。
浴室镜头过于震撼。纯粹主观的声音设计,响度飘忽,忽近忽远。男主无表情,却是个撒谎精。
Gus Van Sant的电影不但总是有美少年,更让人惊叹的是他总能保存这些少年最美好的时刻。配乐、摄影和剪辑都非常精致,中间不经意的插入几段滑板运动胶片,颗粒感效果意外的好。
除了那公园,这片儿很没劲.吹捧它的文艺青年们,真服了你们
格斯·范·桑特又一部让人无法自拔的青春片。导演运用大量虚焦浅景深镜头、手持摄影与特写长镜,一方面让观者始终贴近主角——一位因失手犯下大错而惶惑不安的少年,产生强烈的沉浸感,另一方面,又彰显出主人公的自我封闭与隔膜心理。配乐也十分迷离。少年独自一人以文字纾解创痛的场景及内心自白贯穿影片始终,进一步引人共情。此外,由于核心悬念在中点才揭晓,前半部分也带着间离的情绪效果。叙事时间的散漫与略微错乱同样契合了少年内心的迷惘与青春的躁动。许多慢镜头与一处校园走廊的过曝颇有岩井俊二之味。时而插入DV质感的模糊纪录影像或游移跟拍慢动作长镜,呈现滑板运动,粗粝而灵动。绝妙的心理外化:远景大桥在亮闪黑暗模糊清晰间流变;内心的多种错杂话语声;漫长如亘古的浴室升格长镜,时而明亮时而昏暗,噪音与鸟虫鸣声。(8.8/10)
Gus Van Sant太会用长镜了,与叙事简直切得天衣无缝。
困倦中看完@寧波員工宿舍2009
对<大象>的延续,镜头依旧犀利
一单一双卢警官是郭冬临么。。。囧
那么多漂亮的男孩,我就只能看看...
尝试用光影和声音创建场所,当人物进入场所,情绪的流变便自然发生,旁白提供了一种误导而非注解(后期润色的、而非当下流露的)。被剔除的故事让人物状态不再猛烈波动,男孩一张面无表情的脸给足了场所内其他因子挤压释放的空间,而现实的气味与温度也得以趁虚而入。敏感的体质被筛选完成,让追寻真相的人放弃真相,追求共情的人感同身受。
我不爱滑板,所以,我不爱迷幻公园!
25-3-2008 9:30pm langham
一般~
全部注意力都在主角身上。。。
别人的乱七八糟的青春
很。。。迷幻很。。。催眠
冷漠。逃避。拒绝。暴力。Alex就算不是反面角色但至少也不是学习的典范。但其实这都不是重点。所有人都在关注和思考单亲少年青春暴力等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打动我的只是Alex面对Lu警探时慌乱的眼神和犯错之后站在桥上时脑中纷乱的声音。富有穿透力的真实让我很多次想起做错事后的自己。
音乐挺好听的,画面也不错,就是深度上差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