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租个国家住下去,别忘了合同
音乐给了一个沉闷的人自由,带给他新世界的人却失去了栖息的自由,但他的人生至少有了一位珍贵的访客。
一个国家也像一所房子,你租住了进去,因各种原因,或许没跟屋主或二房东签租赁合同。碰上了好的屋主,那么你幸运地留下了,碰到了时刻过敏的屋主,那么赶快卷铺盖走人吧。
这个电影就像是左愤肯.洛奇跑到好莱坞释放的情怀,依然告诉观众好莱坞依然是左派知识分子(即美国自由派)的天下。导演们对这个国家爱之深就责之切。
2 ) 险些错过了真正的好片子
The Visitor
第一次在豆瓣评论,欢迎指正。
看 The Visitor 纯属碰上的。 原本是打算看大片 Iron Man 的,结果,那天出门晚了点,再加上路上觉得有点冷又去买了杯咖啡,所以,到电影院的时候,正好赶不上了。我只好从其他的片子里选了这个,隐约记得我查过这部片子,好象还可以,所以,就选了这个。怀着看大片的预期,却看了这么个3-5演员搞定的小片子,有点意思。
电影说的是一位大学教授,谈不上老,但是中年晚期吧,几年前钢琴家妻子去世,他在大学多年来如一日的教一门经济课教了15年,教学大纲就是年年改个日期而已。就这样,他还拒绝了系主任要他替另一位老师代课的要求,理由是他很忙,正在准备写他的第4部书。他没有什么朋友,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而又敬而远之。或许因为妻子是已故钢琴家,所以,这位教授,这么大年纪了还学弹钢琴。电影一开始,就是他痛苦地等着他的钢琴老师的到来,并且吃力的上完了钢琴课,课后他表示要彻底放弃学钢琴。就是这么个干巴巴的生活着的半老人。可见得他对生活的乐趣还剩下多少。
一次,为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回到了他纽约的公寓(他长期在另一个城市教书)。结果发现他的公寓里住了一对年轻的非法移民(没有绿卡的)。完全偶然的机会,让这两个完全不同世界完全不搭边的人认识了彼此。 这对非法移民,男的是一位来自中东的鼓手(手鼓),在一个酒吧演爵士乐,女的是非洲裔的,在市场上卖自己做的首饰。出于好心这位教授留他们在自己公寓住下,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因为鼓声,这种最原始的节奏,让这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成了朋友。总也学不会钢琴的教授,却居然学起了打鼓,而且还很投入。 原本以为是一个很幽默轻松的讲不同文化的融合的电影,电影的后半部分却突然情节一转。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意外,其实就是过地铁的自动检票机时慢了一步,这位中东面孔的鼓手不得已而翻了过去,结果被地铁警察逮住,一查还是没有绿卡的,被送进了专门关非法居留者的看守所。
电影的后半部分,就是这位教授更深的介入到这个他死气沉沉的生活中的突发“意外”里。似乎他能为此做些什么。他去看守所看望他的这位鼓手朋友,替他和他女友间传信,替他找律师,甚至还认识了这位鼓手的优雅的母亲。 并最终在这次“意外”里,认识并反思到了他自己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就是,他其实只是假装还在活着而已,甚至假装还很忙碌,但其实他什么也没有做,他只是占据着一个空间而已。 电影的结尾是,什么也没有解决。鼓手最后被转移到不知道哪里的另一处看守所。移民部门的回答就是一句冷酷的:无可奉告。但这位教授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现在天天在地铁里打鼓,鼓声有力而愤怒,但每当列车通过时,鼓声就被淹没了。
谈不上这是什么政治电影,但是,我觉得电影的视角反映出了911事件后,美国对移民政策的调整所反映出来的冷酷、默然甚至还有一些仇视。移民类的电影也不都象“绿卡情缘”那么浪漫。看完出来后在洗手间里听到两位也看了这片子的人在议论“其实这故事挺真实的…”。看吧,这是他们相同世界里的人这么在说。其实,我很不喜欢什么他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但事实就是这样,就象这电影里有温馨温暖的一部分,但接着的现实还是冷酷而无法改变的。
我一直不认为非看大片不可。这次再次证明了。只是大片总是能抓住你的眼球,这次险些错过了真正的好片子。导演:Thomas McCarthy这是他导演的第二部电影。第一部是Station Agent。也很好看。
演员的表现很出色,应该说是非常出色,几位主要的演员都演的很好,很细腻。尤其是演教授的这位,我曾在其他几部电影里见过他,都是配角,这次演的不温不火的,很到位。
3 ) 从非洲鼓到非法移民
@无过无过 推荐我看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有非洲鼓和移民两个要素,看完之后,我顺便还补充了自己欠缺的地理知识。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与非洲东北部不远,塞内加尔位于非洲西北,也就是说两个国家就像一头牛的两只角。叙利亚讲阿拉伯语,而塞内加尔官方语言是法语,两个国家人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也许他们电影中的另一种沟通语言是阿拉伯语?
当男猪脚企图申请政治避难留在美国的时候,他老妈和他决定不走繁琐的移民渠道?而是选择黑下去,黑下去。。。。。最后黑不成了只好遣返回国了??
美国是一个除了土著印第安人,全部来自全球各地的移民国家,与深圳的原住民没几个、绝大多数都是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类似。美国和深圳对外来人员都有相应的机制转户口,相应的不公对待给两种身份之人。
非洲鼓,是一个载体而已,承载故事的一个平台,教授去地铁演奏也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突破自己拉不下脸来在公众面前演奏的心理障碍。这种人在纽约的中央公园,纽约大学,地铁站确实见到不少,他们挺快乐的,赚钱够不够吃口饭就没研究过了。而
4 ) 异乡异客——The Visitor
说句实话,我对非洲文化一直没有多大的兴趣,每次看到银幕上出现穿着奇异服饰的黑人男女围着火堆呜呜乱叫着跳舞都会头疼。看到《不速之客》的海报上,一位中年白人拍打着非洲鼓,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不过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是我一直想看的独立电影,于是找来《不速之客》,于是我获得了一个半小时很享受的观影时间。
影片采用了很典型的独立电影的视角,一上来就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的空洞生活:当年钢琴家妻子的意外辞世,令大学教授沃特万念俱空。他只是每年改改教学笔记的年份糊弄事,在资历浅的同事书上挂个名,试图学学钢琴但始终没能成功——对他来说,生命的热力和梦想似乎早已远去,只剩了一个空壳。然而当他去纽约参加学术会议,来到自己一直空闲的纽约公寓时,却发现一对非法移民的非洲裔情侣住在这里。出于好心,教授让他们继续住在这里,作为回报,塔瑞克则开始教沃特打非洲鼓。正当教授感觉到了生活重新充满色彩的时候,塔瑞克却被抓住,马上要遣返回叙利亚。教授开始和塔瑞克的母亲为此到处奔走……
影片的前半部气氛比较轻松自如,后半部分涉及到移民问题,显得有些沉重(对于移民这么复杂的问题,影片表现得还是过于简单和温情了)。本片最大的特点,是把白人精英的中年危机与移民问题、文化融合的主题结合起来,钢琴与非洲鼓在影片中成了两种文化的象征——钢琴代表了传统的白人精英文化;非洲鼓则象征着边缘文化的力量。对教授这个角色来说,隐喻是双重的:一方面,非洲鼓为教授带来了活力,让他从与世隔绝的、个人的孤独中走出来,重新接触生活,接触到爱与希望;另一方面则隐喻着当代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危机——美国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多元融合,当后911带来的恐惧和冷漠成了拒绝外来文化的理由,失掉边缘文化的滋润,美国的主流文化将变得何等干枯。影片多次展现了人们自发来到公园,忘我地聚在一起打起非洲鼓的场景,那种人性的、亲和的、互相联系的气氛,似乎正是911之后美国人最需要的感觉。影片令我联想起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一个美国富翁在感到生活变得苍白、贫乏时,选择了去非洲作个求雨者的故事——每当主流文化乏力之时,人们往往就会到充满原始活力的文化中去寻找力量。小说结尾是这样的:“我想,现在轮到我起跑了,于是我一直跑着——蹦啊跳啊,沉重地跑着,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这静寂的北极灰色世界中,激动非凡地在一片纯白的大地上飞奔。”然而在影片结尾,只有教授坐在地铁里,孤独但坚决地拍打着非洲鼓,那鼓声包含着愤怒、热情、召唤与期望。
5 ) 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
移民问题简直完美体现了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一整个国家法律体系vs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你无法理解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你是如此茫然与无措。
“我的叔叔住了23年 还是收到了驱逐令”
令我想起那个即将毕业却因把学生证借给别人买通勤卡而被遣返中国的留日学生,多么不近人情。
你待在一个不属于你的国家,就必须一直想着不能犯错 不能犯错··
6 ) Habibti
Walter带着一副老式的黑框眼镜,20年来教授同一门课程.他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钢琴为了怀念已故的爱妻,可惜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如此的不尽如人意.
阴差阳错,Walter同陌生人Tarek,这个叙利亚小伙子相逢并且相知,在其塞内加尔女友的冷眼旁观下漫漫融入了少数族裔的生活中.非洲鼓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同样是阴差阳错,Tarek应非法移民被拘留让Walter遇到了其美丽的母亲Mouna,在安抚其母亲焦急情绪的过程中,两人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愫,最终Tarek依旧被遣送回国,而Mouna也在一夜激情之后离开了Walter,为了自己儿子毅然回到了叙利亚.
短短几天的故事中,Walter这个活死人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激情,他终于发现,钢琴只能让他久久的陷于往日的泥潭中,而打鼓则能在抛弃一切思想的环境下彻底释放自我.从一个冷冰冰的孤独老人,到一个能够主动给予主动参与并且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中,Tarek是一块敲门砖,而Mouna则是一剂催化剂.
老Walter换了全新的无框眼镜,他登上了自由女神像,他放弃了他的工作他的新书.他摒弃了那个一贯彬彬有礼按部就班的他,他背着鼓,游走与纽约都市,最终在地铁里找到了他最终的归属.
Mouna一贯高雅安详但又不失严肃,为了自己的儿子她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第一次走入移民局,她第一次对<剧院魅影>身临其境,就在她打算接受这个彬彬有礼的老男人时,命运却再一次对她开了玩笑.最后在前进和回归中她选择了后者,她曾经是如此的渴望融入这个社会.
Walter最终没有和Mouna走到一起,Tarek这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也前途未卜,他的塞内加尔女友依旧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游荡.但是每个人都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影片的色调暗淡而朴素,Walter从头到尾都是挺直着身板在行走,无论是一个人生活或是同Mouna并肩行走还是背着两个沉重非洲鼓.
Mouna一直在迷人的微笑着,除了最后一个镜头,即机场回眸的那一瞬间...
现实是如此的残酷
Broadway-Lafayette.St
Habibti
1小时19分《星岛日报》
他颤巍巍又小心翼翼坐近了那个鼓 轻轻拍了一下 他笑了 原来这么好听 看到这里我好想哭。本来已经功成名就了 还能因为自己喜欢就毅然在那么大年纪里投身于另一个从未在自己世界里开发过的领域 真是勇敢 真是榜样。
一成不变的拘谨下面是寂寞了太久的心。
小小温情温暖你~
Walter开门的一瞬间,门外的女子令我眼前一亮,自我介绍说是Tarek的母亲,我还寻思这也太年轻了!我就知道接下来,这样一位谈吐得体,举止大方,不卑不亢,外柔内刚、风韵犹存的老年妇女会把Walter迷住!说咱们势利也好,现实也罢,明明这2人结婚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此大家庭才能彰显美国的人权嘛
艾 親愛的綠卡 導縯估計就倆攝影機 還沒輪子不能動...
美国梦与人生梦。有的电影是戏,有的电影是生活。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是却好看,是因为我们看的是生活。
轻快的鼓声
真好看啊
Richard Jenkins也有出头的一天
谁是你的神秘嘉宾
完全不像是纽约风格的片子,极具标放气质,即弥漫着一股孤独的气质,还有萧瑟的天,雨。人和人的相遇,那么微妙的改变,还有着难以企及的无能为力。阳光存在过,鼓的热情存在过,但转瞬即逝。雨夜的百老汇,纽约是那样别具一格。在皇后拘留所里最后一幕戏,冲击力十足,令观众与演员共同屏息共同愤怒。好极了。
“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 却没人像你让我 眼泪背着流。”
移民问题简直完美体现了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一整个国家法律体系vs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你无法理解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你是如此茫然与无措。“我的叔叔住了23年 还是收到了驱逐令”令我想起那个即将毕业却因把学生证借给别人买通勤卡而被遣返中国的留日学生,多么不近人情。你待在一
细腻、舒缓。老男人演得很棒
很引发人思考的移民片 - 美国式问题。这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或许我到纽约后 会更加理解
值得一看的有深度的影片 双重轨迹的突然闯入
思考的现实
平淡后惊喜最后有点失望。
愚蠢幼稚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