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La Jalousie》 《妒忌》 6/10 不是因為男主頭髮亂的那麽帥,絕對給5分,就算搬出Philipe Garrel 這文藝老年出來也不行,必須只有5分! 故事瑣碎和雜亂,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無足輕重的話劇演員所遇到的煩惱。裏面最精彩是女主的一句:“我可以有煩惱,但我不可以窮!”絕對是法國版的“寧願寶馬里哭,不要單車後笑” ,更何況在單車後笑的只是剎那,但油米柴鹽才是實打實的痛苦。 法國新浪潮的黑白小清新?導演要表達的東西又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新東西,實在只看到炫技和自娛自樂。影像再漂亮,配樂再絕妙,但沒有觸動人心那一點的情節支撐,都是浮雲。
我们总是喜欢追求美好,但却忽视了眼前的拥有。当那些被追求到手的美好变成了昨日黄花之后,这种拥有也就逐渐的变了味。美好重新变成了拥有,而拥有注定会被弃之不理。那么这个时候的美好还是美好吗?显然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关于拥有和获得的故事。《嫉妒》以一个男人为中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一个舞蹈演员跟自己的妻子离婚后结识了另一个舞蹈演员。这个舞蹈演员曾经辉煌,但之后却有一段时间暗淡无光,不过这种结实的情感基础并不是很牢固。这种不牢固使得这位舞蹈演员感觉到很受伤。
一方面,他对于前妻不闻不问,只不过偶尔的看一看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他对于现任的女友非常关心,奈何自己一无所有,这种关心并不会转化为实际的效用。徘徊在两个女人两种状态之间,这名舞蹈演员的生活是割裂的,无法获得完整意义上的人生的他,只能从一个矛盾走向另一个矛盾。
《嫉妒》这部电影表达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我们作为旁观者也可以体会到创作者对于人生感触的最终体验,爱情究竟是什么?这一点谁也说不清楚,但却总有人试图弄明白爱情的真谛。于是,悲伤的人一直在悲伤,痛苦的人接连着痛苦,那些无法感触的情感问题,总是会用一种又一种的方式让人去体验,生活中的问题总是会接踵而至,让我们无法应对。
男人很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一个他厌恶的前妻以及自己喜欢的女儿。这种喜欢和讨厌夹杂在一起,男人的情感就非常的复杂。然而这就是自己需要承受的代价,当两个人结合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究竟会不会保鲜,谁也不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估算自己身后的事情,然而当一个人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
清醒的人想到的是解决问题从而修复生活,然而混沌的人想到的却是逃避问题从而远离这样的生活,然而生活就是生活,生活并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们用一种态度去生活的时候,恰恰决定了我们要用这种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然而逃避问题就能一劳永逸吗?
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是平衡问题的方式,逃避只不过是将自己的脑袋埋在了地下,然而问题却一直存在没有被解决。今天解决不了就会转嫁到明天,明天完了还有后天。即使是被转嫁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问题依旧是没有被解决的,遗留下来的问题总是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不能离去的,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谈论问题,谈论的还是问题吗?
相信舞蹈演员一开始对于自己的妻子也是非常喜欢的,如果不喜欢的话,那么就不会拥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当喜欢变成了厌倦,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这才是重要的,如果经历了问题却没有想着要去解决问题,而仅仅是逃避问题换了其他人。那么结果就可能跟本片中所展现出来的一样,舞蹈演员最终在一个新的人身上重新将之前的路走了一遍,但却没有任何的新鲜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新人总有一天就会变成旧人。时间往复,但问题却亘古不变。
因此,我们在追求感情的时候,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对于自己的期待的渴望,还是说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信仰。或许后者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目标。信仰包含的是一种态度,这是最基本的,如果对于人生没有一个准确的态度,那么两个人的结合就会是一种错误。因为人总是会变的,如果一个人的改变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当中却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作为支撑,那么这种改变不过是浪费了时间,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嫉妒》在说什么?我想大家可想而知,生活就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迎来什么样的人生,自然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不一样的生活中总是会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妄图用一种方式来处理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注定是会失望的。每个人都不会期待美好远离自己,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头上,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期待的到底有什么用。
整理不好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停下来脚步想一想自己的初衷,如果生活是一种体验,那么体验必定是多元的,好的是体验,坏的也是体验,多种多样的体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人生,美好的情感求之不得,那么求之不得不也是一种体验吗?想明白了这一点,快乐也就多一点。
……
你好,再见
不太喜欢男主给我的感觉。之前看了一部《炎夏》,在夏天里阴郁的画家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的脸给我一种固定的想象,不是他渣别人就是别人渣他。可不,这片演的就是他先渣了别人又被心爱的女人渣了。
不太理解这部影片为什么叫嫉妒。
最切题的怕是下面这一段吧:
当妻子变成孩子的母亲,她忙于生计,又忙于照顾孩子。小女孩问妈妈今天做了什么,她把家务活都描述了一遍。我想男主哪怕继续在这个家里,也不会关心她这些吧。在这段对话之前,小女孩对妈妈说她有了秘密,她说父亲的女友很酷,她们三个人一人一口地吃混合三明治。女儿多了个新帽子。
一直在付出的是她,而她爱的两个人却是因为另一个女人的存在而快乐。我十分能想见这位母亲心里的苦涩。你们也可以想象小女孩请求和她一起做混合三明治时母亲的心情吗?
影片让我再次想,爱情到底是什么?
男主为什么喜欢女主?因为女主很酷?因为女主曾经红极一时,得到过他没得到过的成就而使他崇拜?他能想象她东山再起?或许因为女主从某种意义上比他更失败?
女主为什么喜欢男主?她是不是因为失业的寂寞,需要一个为她付出,观看她,欣赏她,陪伴她的男人?我们都看到她离开,我想她更想要的始终是她曾经离得很近的富有的生活。
我不知道女主是不是曾嫉妒过男主的妻子或女儿?我想至少我没看出来,我想也是没有。因为她要的不是家,她要的是钱。男主要的也不是家,男主要的是自我感动式的爱情。
最近经常想,我们说爱情是什么却总是没法讨论出结果,那是因为每个人要的东西从来都不一样。
看上去是要爱情,其实是要的是某种他们一开始就明白亦或不太明白他们迫切想要的东西。在他们找到更想要的东西之前,他们会不停地用爱情的动作换取对方留在自己身边罢了。
在女儿出生前男主可能想要的是孩子,却不是家。在女儿出生后,他想要的是那个充满自信的,很酷的女神。在女神走了之后,他一个人空虚地睡在房间里。他暂时没有下一个想要的东西,或者他还是想要女神,可是女神弃他而去,所以他选择去死。不知道最后妹妹来医院看他,还有他最后和前妻及女儿坐在长椅上,有没有让他想要亲情?
女主失业却自信的时候,她想要的是无条件相信自己会成功的人。得到了相信自己的恋人之后她发现这并不能当饭吃,房子像老鼠洞使她透不过气。认识成功男士之后她发现她要的是富裕生活(成功男士打电话说对别人说我爱你让我猜测他已有家室,看来不能给女主任何承诺),如果富裕生活落空之后?
《嫉妒心》—加瑞尔
分析对象:场景之间(并且场景的单位很小)。
1.场景一和二之间没有任何间隔(关于连续性),2.而是直接对向人物-主体, 3.且它的距离(景别)是较亲近的。1+2+3=总结起来:场景一和二既没有逻辑上关系(节拍被打断),也没有视觉上的联系(连续性),我们能清楚察觉到人物-主体所处时空的跳跃,产生疑惑。观众会暂时的失去镜头之间的联系,于是他会猜测这是哪?什么时间?和之前有什么关系呢?。
再往下走,下一个镜头,场景二-shot2:镜头排列的逻辑是关系性的:比如说1⃣️由shot1的视线引出的-视线匹配-建立两者的关系、或者2⃣️通过扩大景别—全景式的建立镜头-建立起空间关系。 总之,接下来每一个镜头都意在建立关系,重新开始一个段落,一系列连续的节拍,观众会重新获得新的语义,新的关系。
就这样,接下来的逻辑都是如此,每一个段落(场景)自成一体,彼此之间都是独立的,观众一次次的失去意义,又一次次的获得意义。直到,意识到导演在把时间打碎,过去与现在,将来混淆。而当你慢慢的把碎片拼接在一起,这种拼图的过程,很好。
此片让人想起了《拂晓之际》,女主同样是一个曾经得到认可而如今却落寞的演员。不同的是《拂晓之际》中的女主更多的陷入了情感的旋涡中,比如她与丈夫关系的冷淡,她与情人的纠葛以及她的精神疾病。而此片中的女主则是一个面对失业,穷困依旧坚守内心的高傲姿态的理想主义者。而加瑞尔在刻画人物状态的同时也探讨了爱情中道德的存在可能性问题,这样的道德探讨始终贯穿于他的后期作品中。同时此片中爱情与面包的对立也与《平凡情人》中相似,男主也都在失去爱情后自杀,只不过一个死了,一个没死......
男主是一个舞台剧演员,经济不要宽裕。他和妻子离婚后,女儿和前妻住在一起,他与女友住在一起。女友是曾经著名的演员,如今失业的她与男友住在狭小的公寓里,她始终想要东山再起,但始终没能如愿。情绪波动的她会与在酒吧结识的陌生男人发生一夜情。会坐在床上当着男友的面大喊:“我可以有烦恼,但不可以穷.......”而男主则与共事的女演员接吻暧昧,带着女儿看电影时抚摸邻座的同样带着孩子看电影的单身妈妈并互留电话。单调,贫穷的生活只有在陪伴女儿时才有所改善。影片中男主与女主带着女儿散步时,女主偷拿了商贩的一根棒棒糖给女儿吃,随后被男主发现的段落让人印象深刻。每当女儿的出现,大家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当独处时,各种负面的情绪则毫无掩饰的爆发出来。
最终,爱情败给了面包,女主与一个颇有权势的男人走到了一起。她得到了一个大房子,并让男友住进来。男主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羞辱,愤然拒绝。第二天在结束了朋友聚会后,女主收拾完行李离开男主投奔送自己房子的大款,而男主随后将枪对准自己的胸口来了一发......最后躺在医院里的男主向妹妹表达了自己对离自己而去的女友的爱意……
于轻盈的氛围中酝酿沉郁,女儿对爸爸爱情的态度格外有趣。路易加瑞尔是打开菲利普加瑞尔电影的钥匙,他有一张无辜、敏感、自由、不可控又让人想犯罪的脸。
3.5 好简单直接的爱啊 和莫名的情绪 掉落在现实的熔炉 无法消融 唯有亲情不累人
小哥儿太少年了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窘迫,但不能忍受永久的贫穷,太能理解了。除了音乐,黑白影像运镜几乎有六十年代的风采,主演原来和导演是父子档,看的眼熟原来是戏梦巴黎里那个弟弟(越长越像嫩牛五方了=.=)
虽然没字幕,我还是很想问jalousie在哪儿?
回头看这有意无意间形成的三部曲,不仅看到很多而后出现的细节,而且首部就能看出爱情这一主题之于加瑞尔是从物质对感情戏剧化的消磨、庞杂社会的“干扰”逐渐向着愈发极端、纯粹、祛除了噪音的私密情感的简化。然而不变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其中一个人出了问题怎么办;因此这几种状态其实也无意分辨高下。
小哥帅的自杀都像是开玩笑(棒棒糖那一段儿笑了)
这么多年了还不放过你儿子啊
人家Brisseau毕竟有大房子
小女孩太灵了
又碎又乱又闷。这个片子跟“La Noia-1963”,片名互换就都比较切题了。
该片最讨喜之处在于片长。
Philippe Garrel拿手的人物结构处理,再平凡的生活亦如水之涟漪永无停息,无法企及的世界,我们同样在参与、在震荡、在改变,这些无休无止的生活流在黑白光影下被过滤得简单甚至通透起来;当情感中“嫉妒”消失,跌宕终于融入常态,瞬间联想到戈达尔之《蔑视》。
加瑞尔的作品在完成度和气质上一如既往地好,片名之意则表达在看不到的情节上,看完才意识到是父子档合作,猛然觉得片中老爸和女儿的那些散步和闲聊更加有意思了。
洪尚秀应该算加瑞尔那类的吧,所以才都很受电影手册推崇。又是苦逼文艺工作者的爱情小品,用帅儿子拍这部有些双刃剑,但又很好的戏里戏外用一代代的孤寂诠释美好生活,嫉妒的是年轻,大银幕看这种复古黑白片还是很美的,回家赶快买包花生也跟闺女一起剥着吃。资料馆。
9.1;生活就這樣流逝,有時星星會出來,有時不會,我曾一無所有,未來也將虛度年華 with Anana
剧作要是跟摄影这么优秀就好了。穷逼渣男文艺起来真是一种深刻的痛苦,要是再搅和上变幻无常的爱情,就真无药可救了。小标题不错,
Just amazing, films like this got made at all. 同行的小田一直在追问我这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意义,我只是傻笑。活着,爱过,不就是最大的意义吗?
看的时候真的有种穿越回了法国新浪潮的感觉,不论是画面还是故事,都散发着浓郁的新浪潮气息。故事感觉一般,有意碎片化的处理不是很喜欢,然而和很多新浪潮电影一样,散发着特有的魅力气息,驱使着我看下去。而看完之后意外感受到了一丝略触动到我的气息,那是一种熟悉的味道,生活本身的味道。7.6
③部黑白都陆陆续续看完了,感觉还是《一日情人》比之前两部要好一点,或者我肤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