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醉笑陪公三万场——再话《我家》
按:《我爱我家》,是属于电视剧的年代的。它在网络上,近些年又火起来,是因为葛优瘫,因为综艺节目,比如近日浙江卫视的某节目。其实对很多在电视机前边写暑假作业边看电视成长起来的家迷来说,《我家》不应该是任何其他产品的陪衬,不应该被随便消费。其实家迷也不太在乎它多次被拿来和《武林》pk,和《家有儿女》并列……看得懂“我家”的人,都有点儿岁数了。我们是贾志新的灵魂伴侣,爱好文艺,擅长各种雕虫小技。我们曾经想做时代的好青年,如今偏于一隅,睥睨着时代。面对各种“毁我家一道”的事情,也不那么在意。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重聚,其实如今的种种“不能”,世态炎凉,才更是真实。让美好的永远留在剧里吧,“物是人非”了。这样的情感,才是回味无限。“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下面这篇文,写于去年北京台重聚后,《我家》开机23年纪念日,暨导演生日当天。
《醉笑陪公三万场——再话<我家>》
十年前,我大学快毕业,写了一篇文章,评论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文章不到五千字,道出了自己离开北京,异地求学几年,逐渐对这部剧产生的感情。那时候一个北方人孤身在南方,就像北京人在纽约,身边喜欢这部剧的好像不大多。为了觅知音,我把文章贴到了一个叫“我爱我家痴网”的论坛,不想因此结识了几位铁杆“家迷”,也参加过小型的线下聚会。渐渐地,我发现《我家》的群众基础相当广泛——平日里玩儿摇滚的、唱京戏的、听西洋古典音乐的,看美剧、看韩剧的,包括号称只看美剧的,到了《我家》这儿,竟然审美趣味一下子空前统一起来。很多人每天都伴着听剧吃饭、入睡,台词已经相当熟,任何一句,只要一个人说了上句,另一个人就能接下去。多年以后,从一个家迷那里听到一种说法,像我们这样的听法,是和许多戏迷一样,把这剧当戏曲来欣赏。随意点一段剧集(包括花絮),就像点一段戏一样,从词到表演,都要学的惟妙惟肖,自是乐在其中。
今年春天,也就是这五千字码出来贴在网上十年后,我仍旧是个学生,这回是漂洋过海读博士,还没毕业。有一次和其他几位老博士喝酒的时候,不知怎的又聊起《我家》,一时兴起,翻出老文章,厚着脸皮,贴在博士扎堆儿的豆瓣上。
我的文章一发表,全国震动真不小。
在这新的一番以文会友中,我认识了一位超级家迷,来头不小。他是梁左当年北大的校友,与梁私交甚好,两人经常坐在一起论学问,于是和《我家》剧组也颇有些接触,知道不少梁左本人及剧组幕后的故事。经过和他的亲切友好的、事先未经宣布的、深度严肃的学(ba)术(gua)交流,我意识到自己当年那篇文章简直就是牵强附会、漏洞百出,一些自鸣得意的“发现”,也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以下,我就要就江湖上的几个关于我家的耸人听闻的传言,进行辟谣。
一、我家和红楼梦,到底是什么关系?
十年前,受到很多资深家迷的影响,我认定作为红学家的梁左,一定是有心安插了很多元素,向《红》致敬。我以为“家学”的发展潜力不输“红学”。
我们知道,红学有三大派别,其中索隐派最喜欢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比附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政治事件;考据派则着重研究没有出过国的文学家曹雪芹的生平、其创作的社会背景;而评点派类似西方的“新批评”,提倡从小说的文本本身入手,关注其文学性。
家迷也可以大致分为这三派,或者说三个阶段。首先,大家喜欢《我家》,自是因为像评点派一样,被作品的艺术成就本身俘获,被情节牵引,被台词逗乐,被表演惊艳,然后成年累月反复听,几乎能把台词背下来。
接下来,由于《我家》极具时代特色,客串阵容又超级强大,一部分自身家迷就自然步入了“考据”阶段,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在评论赏析中,不断重回九十年代的北方都市生活现场,细数剧中提到、用过的各种90年代独有事件、器物,顺便八卦彼时的娱乐圈阵容——这个级别的家迷,会发现很多初期家迷错过的彩蛋。随便举个例子,比如除了季春生、DEC总裁以外,《我家》里还有一位演员和《霸王别姬》有关,那就是“要变个女的给你们瞧瞧”的贾志国——他在《霸》里面为张国荣配音。
最后嘛,就当属这索隐派的观点最慷慨、最激昂、最具体、最邪乎。我个人就属于索隐派——当一般的剧情赏析和创作背景考已经难不倒姆们的时候,姆们就开始往脑洞大开方面发展。比如,这一派认为,傅明老人姓贾,绝不是偶然的,那一定是为了跟织造府贾家认亲。又如,本剧前40集,后80集,而《红楼梦》则是前80后40,肯定也是为了刻意照应嘛。再者,那“万燕杯”莫不是对应“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另外,梁左作为红迷,不但专门植入过一个“林妹妹”的角色,而且他应该是对晴雯情有独钟,所以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小晴”的角色(扮演者又怎么那么巧就是电影版《红楼梦》里黛玉的扮演者陶慧敏),并把晴雯的判词“彩云易散”送给了薛家小桂。除了这些,还有那明眼人一看便知的从《红楼梦》里幻化出的句子——
“这红烧肉我吃着竟很受用……”
“于大妈那人你们知道,也是个专管六国贩骆驼的……”
“我一世的名节毁于一旦呀!我一生的事业付之东流呀……”
作为国史研究者,我甚至一度底气十足地认为“818大案”的名字影射的是1966年8月18日他老人家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而其剧情则讽刺的是祸事发生后,始作俑者不愿意负责,挑动群众互相指责,结果没有一个坏人,这事儿糊里糊涂过去得了……
然而和红学中的索隐派不招人待见一样,我的这些疑神疑鬼、自作聪明,被那位梁左好友否定了。据说,梁左本人是中国红学会资深会员不假(会员号13),但他并不屑搬上银幕的那些《红楼》作品。一家人姓贾也是巧合而已。这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反证……证据之一是:英达的另一部作品《起步停车》男主人公也姓贾,女主还姓林,但这部剧的人物构思,是完全独立于梁左的。再有,剧集集数的设定,据说是制作方的要求起了主导作用。至于“这红烧肉我吃着竟很受用”,则出自另一位编剧张越之笔。为何叫《818大案》,则是因为拍这集那天,正好是1994年8月18日……
最让人失望的,之所以有一个“小晴”,竟然是因为梁左当年看了《来来往往》(注一),成了许晴的粉丝,那一集本来是想请许晴来演的,但由于许晴档期不和,才请了当时家喻户晓的“小白菜”陶慧敏老师。
索引派自诩的博学和细腻受到一万点暴击。那些本以为处心积虑布下的草蛇灰线,不过浮云一朵,偶尔倒映在谁的波心。正可谓——
“小晴原来是许晴,真作假来贾亦行。不言红楼聊白菜,且由家迷猜论平。”
二、梁左的气魄与技术
家迷们在一起讨论《我家》为何空前绝后的时候,一致认为此剧的语言形式,开天辟地,无可复制。如果我们找来梁左的遗著文集《笑忘书》,可以发现《在那遥远的地方》、《灭鼠记》等集,原本就是梁左之前创作的短篇小说。另外,如果回顾90年代家喻户晓的几段梁氏相声经典,如《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不难发现《我家》的气质和这几段相声一致——都是站在小人物的视角,解构大时代的命运,讽刺伟光正、挖苦高大全。
是的,一手托起小人物、一手扳倒大时代,我以为这是梁左的新相声写作最厉害的地方。《特大新闻》中,卖烤白薯的站在天安门广场,分分钟点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偷公司》里的小偷于抱怨生计的同时,辛辣地讽刺了官僚主义。这些到了《我家》里面,就是傅明老人主持居委会工作日常工作的心,还会不时飞到中南海和大会堂;后进青年贾志新ABCD念不利落,却也不忘感谢伟大时代哺育了他这样的好青年;贾君志国先生为了中奖一箱方便面,还要跑遍国家统计局,贸易部粮油司,食品研究所,经济半小时——
同样是北京话写作,“小人物”在梁左的体系里,不是老舍笔下南城的市井底层,也不是王朔笔下的大院子弟,而是介于江湖与庙堂之间的九十年代的首都市民。他们可以住在虚构的杨柳北里,也可以住在现实中的木樨地、西便门、六铺炕。他们中有国家离退休干部、中年知识分子、不景气国企的职员,待业小青年,做美国梦的大学生,闹着要追小虎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作为晚期国家社会主义的主体们,他们曾经胸怀祖国,放眼全球,也曾热情地迎接亚运会的召开,真诚地为中国足球失落。他们当中,即使是旧社会艺人习气最重的大鼓演员老和同志,梁左也把她的台词从“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配大王八”改成了“绿叶专配大红花”,一下子“五讲四美三热爱”起来。
他们是梁左为时代量身定做的虚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抽象的体制文化与市井小民的柴米生活对接在一起,产生了微妙的喜剧张力,滑稽可笑,又回味悠长,成为多年以后,我们理解转型社会最好的文本之一。
梁左除了气魄,还有技术。作为相声大师,他把“三翻四抖”带入了情景喜剧。就这样,一些本来已经很可笑的表达,再经过技术性的“翻”,即反复铺垫,最后一个抖包袱,便成了喜剧史上无法跨越的丰碑。比如季春生说的那句笑死人不偿命的“在一个伸手不见六指的夜里……”,本来是英达想出的一个包袱,但梁左统稿时道,“这里要先铺,不铺就抖哪儿行?”于是有了我们后来听到的三次铺垫——
“这位新娘子是又老又丑不说,外带着眼花耳聋腿脚不利索,还是个六指儿!”
“别说她一个六指,没有真正的爱情,就算她是张曼玉林青霞————”
“最后还把我和六指反锁在一间屋子里,妄图利用我们男同志的某些天生弱点……”
另外一段展现梁左“翻、抖”技术之炉火纯青的,就是为很多评论家青睐的“老太太抓坏人”梗——
“平均年龄七十六,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么?【一翻】那坏人要是让你们给抓住了那坏人得多大岁数,啊?【二翻】那么大的岁数的坏人要是给抓住了,那还能改造的好嘛?【三翻】就是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呐【四翻】,你说你们闲着没事儿抓他干嘛……”【抖】
三、《我家》编剧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队伍
由于梁左的创作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外界评论一般喜欢把《我家》的编剧约等于梁左一人。我曾经也是这样想当然的。但仔细想想,梁左不可能构思洋洋120集所有的故事——按每集20分钟,平均每分钟让人笑1次算的保守估计,这可意味着两、三千个笑料,以及数百个笑料背后的故事。细心的观众可以在每集片头留意编剧的名字,制片主任英壮自前40集开始,就一直是与梁左共同担当编剧。他不但贡献了《死去活来》中一“抬”成名的病人杨大夫这一经典角色,还参与了将近20集的编写,其中,包括诞生了“葛优躺”的《不速之客》、有着梁天拦惊马的《电视采访》、还有那句惊为天人的“少年壮志无烟抽”……
另外,英达作为导演,也发扬了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贡献出了好几个自己家的糟心事儿,亲手把它们编排成段子。比如那个手举干枝梅,喊道“请收下这一束花”的小兰,就确有其人——一个拿着干花儿去英若诚老先生家楼底下堵截偶像的迷妹。
到了后80集,由于制作速度需要加快,主创库存渐渐不足,编剧劳力严重短缺,剧组开始启用梁欢,并拉来了张越、束焕、吴彤、臧里、臧西……这个编剧作坊人最多的时候,居然有30人,俨然一支队伍。根据张越后来的回忆,当年她受英达之邀加入剧组,第一次去见梁左,就撞见传说中好脾气的他在凶巴巴地骂人,吓得大学毕业不久的张越撒腿就跑,死活不愿意和梁左一起工作,于是和梁欢等人不分男女、自愿结合,形成了编剧二队,不仅写出了《从头再来》(送走志新、燕红和小张)、《请让你来帮助我》(迎进小桂)、《远走高飞》(送走小凡、带来昭阳)、《恩怨》(送老郑、迎老胡)、《为情所困》(带回志新、燕红、张总)等迎来送往的功能性剧集,以及最后的大结局,还写出了《失落的记忆》、《心理诊所》、《目击者》、《真真假假》、《姑妈从大洋彼岸来》这样为家迷所津津乐道的经典剧集。
另外,许多观众们日后乐此不疲的梗,可能并非创作者们有意而为,而只是源于巧合、偶然,甚至错误。比如现在家迷按说“生末净旦丑、神仙老虎狗”,但其实一般的说法是“生旦净末丑”,只是当时文老爷子在台上最一哆嗦,说错了,导演没有喊停,也就将错就错。
还有那句志国说的“我们老了,无所谓了”,大家本以为这大手笔,一定是梁左的伎俩,不想竟是杨立新老师自己的临场发挥……后期看粗剪的时候,梁左本人倒是惊出一身冷汗:“你们还想不想播出了?”大家居然揶揄:“你这戏已经够反动了,不在乎多这一句!”也许主创们也想不到,当年他们当着或背着梁左留下来的“张志新、遇罗克”,在90后家迷那里,已经失去了讳莫如深的含义。他们需要查维基百科,才能懵懵懂懂了解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四、《我爱我家》是一部元喜剧
当英达、梁左们搞创作的时候,恐怕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情景喜剧在中国,会拍成什么样子。毕竟,连“情景喜剧”这个名字,都是王朔帮他们现起的。它其实无法和美国的sitcom直接对应,也不能拿来与日后的任何中国情景剧做比较。因为在《我家》创作的时候,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还远远不是如今一副高度工业化的图景。主创团队中的导演、编剧、演员,都多少参与了创作,分工没有完全分化、清晰地标定界限。今天我们感叹《我家》的演员阵容强大,从主角到客串,不是当时已经红遍大街小巷,就是成了后来的大明星。就连主题曲的作者和几名演唱者,也都是响当当的大腕儿。这样的卡司,是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无法想象的。在今天,你的投资要有多少,才能请得起剧中所有人?而在当年,话剧界积累了几代优秀演员,市场经济大潮刚刚来袭,电视剧艺术方兴未艾——人才、市场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召唤之下,《我爱我家》呼之欲出,只待有人能将这几方力量,聚合在一处。
英达就是这个人。他在美国学习戏剧,作为制作人,把新鲜的艺术形式理念带回国来,而英家父子两代与文化界、人艺的渊源,又让英达作为导演,有着一手打不完的好演员牌。这些新概念与老艺人的碰撞,火花四射,不但高度完成了《我家》的创作,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行文至此,我想我再次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二十多年间无数人问《我爱我家》为什么经久不衰。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不是一般的电视剧,甚至不是最典型的情景喜剧,这部作品,台词和剧情的密度,是一般电视剧的十倍,几乎句句有典故,处处有设计,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纯粹承接剧情的白开水。或者说,这部剧可以叫做“元喜剧”,它是1994年以后许多喜剧的剧上之剧,作为源头,为后来很多的作品提供了桥段、包袱、类型语言、表演风格、角色灵感、舞台美工,当然还有编演人员。而它的最核心,是艺术——文学、表演,乃至美术、音乐,在剧中都表现出的高超水平。以上种种无法速成,需要艺术家经年积累,所以恐怕也就不会产生于今天这个一切都在迅速发生、迅速腐朽的时代。
就像贾圆圆的扮演者,我的同龄人关凌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所说,“《我爱我家》23年了,还是深受大家喜爱。看看我们今天的各种作品,再过二十三年,有几部还值得重新回味?”何止是值得重新回味。二十三年来,《我家》还是能让我们一遍遍笑出声来。听说,后来的很多情景剧不带观众,后期灌制的,也是我家当年的真笑声。
如果笑声可以统计,二十三年,我们加在一起,一共笑过多少次?小时候,是和圆圆一样,不识愁滋味的哈哈大笑;而今,电视内外出现过在我们生命里的人,交错着相逢,又接踵道再见,我们也懂了笑中带泪的滋味。《我爱我家》像我们的一位爱叙旧、爱喝酒的老朋友,他说,“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今天是大型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开机23周年纪念日,也是那位告诉了我很多创作内幕的北大学长的生日 。这位学长网名胖头鱼,是我见过的最懂我家、最爱我家的家迷。我祝他生日快乐。
——此文献给《我家我家》全体主创和全球家迷
注一:《来来往往》是胖头鱼讲的,他应该是因为年代久远,把这个1998年拍的剧和1992年拍的《皇城根儿》记混了。《皇城根儿》是由赵宝刚导演,许晴和王志文主演的。
2 ) 《我爱我家》台词精选
2
傅老:教训啊!教训!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的聪明起来,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
傅老:别别别,我就是贪大求洋,好大喜功,经验是深刻的,教训是沉痛的,归结起来,我的错误主要就在于——
傅老:贾小凡!你听着!(翻看小本)你平时语多放肆,行为不轨,政治上毫无信仰,学习上不思进取,作风上自由散漫,生活上追求享乐——我已忍无可忍,实在不好意思再对你心慈手软啦!你要先回去好好反省,明天正式跟你谈。
4
志新:个人问题还没解决吧?大龄女青年是比就业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哟!多少不安定不团结的因素都打你们这儿来的……
燕红:你还别说这么损,自个儿不也打着光棍吗?
志新:那是我眼高!多少姑娘追我!漂亮的,有钱的,洋妞,排队!拿号!按单双日,分初复赛!像你“老玉米”这样儿的,要到门儿上我都得掂量掂量!
女友:(钦佩地)看来你是这儿的常客?
志新:那也得分怎么说啦!这地方原先是一公共厕所,那会儿我倒是常来。打装修以后这还是头一回——如今这儿还挺像那么回事,就是味儿还有点儿不正。
女友:(渐怒)贾志新!你不是一再向我保证你是个感情专一的人吗?
燕红:是呀,那没错!我们志新就是有这个特点:别看交的女朋友多,跟谁都是逢场作戏,甭管两人关系走到多深,从来不把感情轻易投进去。我估摸着,他打生下来到现在一点儿感情都没糟践,把最好的爱都留给你啦!
志新:你说!你是不是准备把我娶媳妇这是彻底搅黄了,以便取而代之?
燕红:哼,别自我感觉太好!告诉你,哪怕世界上就剩下你一个男人——
志新:(拦)别吧话说太绝!就剩我一人,你还不和我齐心协力,面对大自然,跟野兽搏斗?
燕红:如果剩下别人当然是这样,剩下你嘛,我只能先跟你搏斗完了再跟野兽搏斗!
25
傅老:我看你们学校给未婚女青年安排这种题目也是欠妥,啊小凡呀,是不是让他给你们换一个题目啊?
小凡:啊也行,反正其它题目还有……(找出小本)啊,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人工流产大家谈、少女失身面面观、性变态同性恋、小秘为何傍大款、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精神病院的精神病、少管所里的少年犯,你看我选哪个合适呢?
和平:这几年我找你找不到,原来你又混进了知识分子队伍,在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你按耐不住反革命野心,公然从阴暗的角落里跳了出来,扇阴风点鬼火,或造谣于街头,或策划于密室,拉少年下水,诱少女上床,唯恐天下不乱,企图乱中夺权,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姓孟的站起来!低头认罪!
28
傅老:我参加革命比你早,关键的时候要冲在你的前面呐,啊我是革命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我是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革命工作无贵贱,脏活累活我来干……
志国:爸,您这不是前功尽弃了么您?
傅老:弃就弃吧,为了保留革命的火种,有时候也必要得放弃一部分胜利果实……
31
志国:这话也分怎么说,好容易夫妻一场,总是风平浪静也没什么意思,有点儿小波小澜的坏事儿变好事儿,我觉着咱们的感情还经受住考验了呢,那列宁怎么说的?让革命的航船迎着风浪前进;高尔基怎么说的?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61
傅老:你就是没有社会主义的爱心,也总该有一点人道主义的良心嘛!
73
傅老:我倒要看看这个糖衣炮弹里面,装了多少糖!
74
傅老:是啊,我哪点儿对不起他呀?
和平:真是,生了你养了你,把你拉扯大,扶着你学走路,教你会说话,供着你上大学,支持你干四化!
傅老:人老了图个什么呐?不就是图个心里痛快嘛,今后你们都得顺着我让着我!
众人:唉唉。
傅老:谁也不许得罪我,我说东,你们不许说西!
众人:唉成。
傅老:我说打狗你们不许偷鸡!
众人:不偷鸡不偷,谁也不许偷鸡啊……
傅老:这就对了,我说长,你们就说不短!
众人:不短……
傅老:我要说方,你们就说不圆!
众人:不圆不圆不圆……
傅老:我说公鸡能下蛋,你们就说……
众人:亲眼见!亲眼见着的……
傅老:对对对……我说砂锅能捣蒜你们就说……
众人:打不烂打不烂……
77
和平:嫁给你们汉族,我告诉你,我这步棋我走错大发了我。按说姆们跟你们,那是有亡国灭种直恨,不共戴天之仇。
朝阳:我说嫂子,您怎越说越远啦?这不民族大团结吗。
115
老和:跟谁?跟那有人养没人管缺家规少调教千人恨万人骂缺了德的陈世美黑了心的贾志国!
116
老和:(失望)……您是谁他是谁呀,您是老革命,旧社会您吃过糠、抗日战争您扛过枪、解放战争您负过伤、抗美援朝您渡过江,您是经过考验哪!
傅老:那当然了,不过志国是我儿子,我身上那么多的优秀品质,多少也得继承一点么!
老和:他没经过考验哪,也就忆苦思甜吃过糠啊、民兵训练他扛过枪、文攻武卫他负过伤、游戏比赛----他渡过江啊,您能扛得住,他可不见得扛得住啊!
3 ) 怎么打小三才爽?他们27年前就有答案了
谢天谢地,《三十而已》终于结局了。
刚开播时候大家特别期待。
三个都市女性一起撕掉年龄标签,光看宣传照就觉得有爽到,豆瓣上打到了8.2的高分。
然而,结局一出,令人闪腰,评分直接掉到了6.9分。
今天我就在这里回收一下被《三十而已》闪到腰的观众,整点真的爽的,安抚一下你们欲爽不得的心情。
要知道,打绿茶婊,骂小三,喊金句口号……这种小把戏的快感,转瞬即逝。
货真价实的上头是啥模样?
味道正,high点足,后劲够绵长!
现在,就拿你闪到的腰跟我换一部剧,一部观点先锋,暴打当代热搜的真实爽剧——
《我爱我家》1993年开播,当初看这剧的小朋友,现在都长成叔叔阿姨了。
不管你看没看过这部剧,但你肯定被这剧的存在感刷过屏。
技术大神做穿越视频,手工大神把剧中布景做成微缩模型,
用心程度路人都觉得感动。
更别提这剧的顶流食粮——葛大爷表情包。
仅凭一张截图,就能在27年后的今天继续引领时尚风骚。
同款T恤一炮而红,同款姿势cosplay被全民打call,顺利出道。
相比各季限定的爆款网红剧,《我爱我家》的粉丝爱得淡薄,也爱得长久。
每日多爱一点点,日日复月月,月月复年年,年年复此生。
我爱我家后援会2013年注册的微博,7年如一日。
到现在还在为一部十几年前的剧蹭热点,比我们新媒体在职小编还敬业。
别人看电视剧,都是转发金句截图,
《我爱我家》的粉丝,都是传阅剧本品读。
玩台词梗那都不算什么,剧里的各个细节都要给你进行考究。
大到贾家住房位置,小到角色随口说的几个明星,他们都要扒上一扒。
一个角色家里的房间位置,都能从2014年一直讨论到现在。
万字剧评、人物小传各个张口就来。
别的电视剧都要讨论最喜欢哪一集,《我爱我家》的粉丝只关心哪集最不好看。
互相安利看得上眼的剧,就像给失恋的姐妹推荐新欢,都是粉丝自愈意难平的证据。
从民间到官方,都把《我爱我家》捧在手心里宠。
上到《三联生活周刊》,下到粉丝自费出版,
一言不和就给你出一套专题杂志,就差把“我想死你了”写封面上了。
《我爱我家》的粉丝非常苦恼,感觉像是得了什么重病。
沾上《我爱我家》就戒不掉不说,看完这个剧,再看什么都觉得索然无味。
能让这帮粉丝爱到病入膏肓,这剧肯定有点东西。
说起来,《我爱我家》的出身非常了不得。
当时中国还没有过情景喜剧,观众走进剧场一起哈哈哈,这样的形式谁也没见过,在当时可是妥妥的先锋剧。
策划王朔,导演英达,还有灵魂编剧梁左,
每一个都是big胆子的剧界icon,出了名的敢写敢拍。
这几位凑一起,真是什么话都敢说。
有的台词现在看起来都又爽又狠,只能狂拍大腿惊叹:“哇,这也能播!”
文良:你(当官的)爷爷一失误,
我(老百姓的)爷爷就要饭了。
现在电视剧讨论怎么暴打小三才解气的时候,27年前的小凡就已经在大学进修婚外恋课题了。
贾志国:学校分你的是什么问题啊?
小凡:第三者插足问题。
这剧的观点之先进,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热搜终结者。
前几天有个热搜,林小宅分手后立刻有了新男友。
“谈恋爱无缝衔接有没有错”这一个话题在网上吵了好几天,其实《我爱我家》里早就有解答了。
傅明:有爱的自由,也有不爱的自由;
有爱你的自由,也有爱他的自由;
有过去爱你现在不爱你的自由,
也有过去不爱你现在又爱上你的自由嘛!
这可是27年前的电视剧啊,我的朋友们。
《我爱我家》就是这样,披着最家常里短的外衣,说着最怼当代杠精的实话。
宋丹丹饰演的和平女士,过着典型的中国已婚妇女的生活。
有工作,演艺工作。
有家庭,两个老人还有丈夫和一个孩子。
光看这设定,我就能脑补一万种影视剧里贤妻良母的角色。
隐忍、谦卑,不好意思,这些“优良传统”你和平阿姨统统没有。
现在的独立女性担心自己表达观点,会被说是打拳的时候,你和平阿姨就已经在嬉笑间重拳出击了。
和平:我白天上班,赚得钱交给家里。
回来还要伺候老的伺候小的,晚上还得陪贾志国睡觉。
我就是贾志国一通房丫鬟,地位还不如保姆小张呢,小张还有工钱呢。
先锋大戏之所以是先锋大戏,绝对不是说说台词,喊喊口号而已。
《我爱我家》这个“家”里,各种细节都散发着平权的氛围。
这部剧里爷爷傅明在家里年纪最大,而且是机关副局长退休,说话自带官腔。
一出场就散发着“爷是老干部”的气场。
不要说在电视剧里,就算是放在一般国内家庭。傅明这样的老人肯定是家中话语权最大的,所有人都得听他的。
然而在《我爱我家》里,完全没有。
有一次傅明老人要大兴土木改造家里,包工队都呜呜泱泱杀进来了。
但是因为这件事没经过家里人同意,全家人果断合伙把他们哄走。
在这个家里,什么事都要大家一起商量,会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哪怕是保姆小张的意见。
小张:大姐,你前几天不是说让我当家作主。
这到底是个什么神仙家庭?我一点都不想去顺义富豪家里当月嫂。
我只想穿越到《我爱我家》当保姆,能管退休的副局长那种。
这部剧观点这么新潮,但是看下来并不会让人觉得说教。
家庭氛围特别美好,但是不会让人觉得悬浮。
首先是台词很口语,很真实。每一个观点都很丝滑地流到你心里,不会给你搞假大空的金句口号。
更重要的是《我爱我家》场景特接地气,厨房挂着的锅碗瓢盆,感觉都是做饭随手放的。
餐桌旁的椅子摆放也厉害。
几个椅子都不是配对的,一看就是随着家里人口增加一点点添置的,处处都是生活气。
不像现在的电视剧,一点人味没有。
住房全是高级样板间,角色设定全员精英,追的是一种完美的假象。
虽然《我爱我家》里傅明老人也是个典型的精英设定,退休干部plus大家长,在剧里负责慈祥就行了。
但是《我爱我家》没有把他符号化,而是给了傅明最真实的人性。
显得正里带歪,格外可爱。
傅明:让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在我眼前晃悠,我要万一……啊。
我的晚节还要不要了?后人怎么评价我啊?
我的追悼会还开不开嘛!
真正好的作品会超越时间,角色会留在人的心里。
就算是10后的孩子看了也会觉得亲切,会想去串串门。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变的,身处的环境起起落落,身边的人会离开,会老去。
但是,经典的作品不会。
即便已经完结,即便角色的演员已经不在。
但是它营造的氛围还是会在你心里生长。不管是五年还是十年,只要你想起,他们就在那里。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一遍一遍看老剧?
明明剧情已经不能够再熟悉,台词说了上句就能接下句,角色每个眼神都在我们心里早有预期。
但还是想跟剧里的角色多相处一会,想要在那种生活里多沉浸一会。
听听和平贾志国打情骂俏,小大人圆圆和小张拌嘴,傅明老人拿着烟欲言又止“这个这个这个……”
看看吕秀才和小郭吵吵闹闹,小六老白翩翩尬舞……
湘玉举着酒杯念念叨叨“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
聊聊瑞秋和罗斯漫长的分分合合,莫妮卡和钱德勒教科书级的求婚现场……
乔伊永远用不腻的“How you doing?”
在我们还不知道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生活最好的一面和最坏的一面都预演了一遍。
当我们真正遭受生活的重击,陷入无助的彷徨,无人可依赖的时候。
They'll be there for you.
给我们安慰、纾解、答案和快乐。
如同我们第一次点开播放键的那一天。
作者/ 笑 我
编辑/ 影嘤嘤
视觉 / 奥西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4 ) 评《我爱我家》
按:人说“不悔少作”,这大概是不可能的。本科时候(大约06、07年之间)写了这篇小文,因此结下很多同好之谊。后来读了点马列政经、女权主义、共和国史,回过头再看此片,作品和自己的分析,都难免问题多多。今次又厚脸皮贴出来,只是想提醒自己,多年前的愿望还没实现,希望终能有一天,写一本书,关于后革命时代的文化记忆,关于后进曲艺青年成长史,关于那些无法被概念和理论框住的经验人生。
----------------------
一直都想写写《我爱我家》。
1994年首播的时候,我家正搬家,兵荒马乱的年月,我不曾坐下来仔细看过那部据说当时很火的情景喜剧。过了几年,开始流行VCD,我有一个同学说他们家买了整套的《我爱我家》,每天吃饭的时候全家人看得笑出泪来。我那同学的父亲是位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大学问家,居然也喜欢《我家》这样的“胡侃加臭贫”,着实让我纳闷。我还有个同学的爸爸是教马列思想史的,他看罢的评价是,这帮编剧应该统统拉出去枪毙了!我不知道他如此苦大仇深,是因为曾经笑破了肚子,笑颤了肝儿,还是由于气伤了党风,气坏了胃。多年以后,无意中看到了凤凰卫视重播《我家》,那时候,我已经高中了。断断续续地看,断断续续地笑。爸爸一边笑,一边说:“梁左的确应该拉出去枪毙,哈哈。”
没来得及被群众拉出去,梁左自己走了,在2001年一个暮春的夜里。心脏病,才四十四岁。这离上次我们在向阳屯见到梁家三兄妹和英达,已经好几年了。而那会儿我对《我家》最深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它的两个片头曲。真是好歌啊,现在的流行歌曲,很难再有这么深情的东西了。不是假大空的主旋律,就是矫情的靡靡之音。创作集体低龄化,恨不得还没谈过恋爱就开始唱失恋,还没相爱就已经有了爱情的结晶。所以《我家》的主题曲,在今天看来,珍贵无比。就像歌词中写的那样,“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浮华世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谁能有这样的领悟,谁能有这样的浪漫,便真真,是最幸福的人了。
再后来,我努力学习,和英达成了系友。再再后来,我离开父母,离开了北京。异乡的日子难免孤独,多少个独坐无眠的夜晚,我的一点点精神,不知寄托何方;粤语九音,多了南方的幽咽流泉,少了北国的嘈嘈切切,凝绝不通声渐歇的时候,我最怀念的,是一口京片子的亲切,此时有声胜无声。然后,就在某一个失眠的夜,打开了一个叫做“我爱我家痴网”的网页,看到了120集每一集的名字,陌生而又熟悉;看到了宋丹丹十年前光芒四射“大腕儿”的“谱儿”,还有文老爷子那正义奸诈并存的四方脸,看到还很瘦很瘦的梁天儿,已经很胖很胖的英达……
用了几天的功夫,看完了所有的视频。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以《我爱我家》实况录音为背景音乐的,我的业余生活。
就这样,充满逻辑的爱上了。
一、语言的魅力
首先当然是爱上了那些用典颇丰的“胡侃加臭贫”,京味儿十足。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是喝了十年潮白河的水,吹了十年赤峰的沙,我骨子里,多多少少,是北京人的脾气,北京人的矫情(jiao2qing轻),北京人的内点子幽默细胞。因此每次听《我家》这样的北京制造,就特来劲,特有感觉。“感觉”这玩意儿和北一样,是找不着的,非得撞不可。一下子撞到了梁左的陷阱里,一边笑得肚子疼,一边拍桌子,一边欲罢不能。
戏里头的包袱可谓是此起彼伏,狂轰烂炸。如果仔细听,几乎句句都有典故,处处都能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前提是,您得是内个时代过来的人,了解内个时代的事儿。也就是说,1994年的时候,您得至少跟戏里的贾圆圆小朋友,戏外的本文作者我一样,至少上小学四年级了,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沾染上一扣扣儿文革的“流毒”,瞅见一星星儿改革开放的曙光,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啊。台词里还经常出现“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个儿跑掉”之类的“他老人家语录”;“ 可耐可耐,人见人爱”,“燕舞,燕舞”,“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这样的广告词;“亦真亦幻难取舍”,“让我欢喜让我忧”,“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何不潇洒走一回”这样的老牌游行歌,《渴望》《过把瘾》《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这样朔爷主打的电视剧;下海、幸运抽奖、香港七日游,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样的市井文化生活。
——总之,您得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才能进入我家真正的高潮。其实,我在后来听,发现包袱和用典,远比我摘出来的这几个源远流长。比如有些集的题目,例如《罪与罚》,那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彩云易散》则出自《红楼梦》。还有些台词,不光讲幽默,还讲对仗和文采。决非现在某些当红非著名笑星能比。
我最佩服的一段是剧中中文系学生贾小凡(赵明明饰)介绍她的论文备选题目,她要写第三者插足问题,老爷子不许,问她还有没有别的可选,她说:有啊,比如说有,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人工流产大家谈,少女失身面面观;性变态、同性恋,小蜜为何傍大款;留守男士和女士,单身贵族生活圈;精神病院的精神病,少管所里的少年犯——您说我选哪个?老爷子分特死了:“算了算了,你还是来第三者吧”——这么经典的段子,根本上就是相声的贯口活。
还有一段可以和此段媲美并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也出现在此集,当和平开始编造孟朝晖老师(刘威饰)过去的种种劣迹以阻止小凡爱上他的时候,说道:……在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你按耐不住反革命野心公然从阴暗的角落里跳了出来,扇阴风点鬼火,或造谣于街头,或策划于密室,拉少年下水,诱少女上床,唯恐天下不乱,企图乱中夺权,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真是听得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些出彩儿活儿除了演员话剧出身的身后功力(三大主角文兴宇,宋丹丹,杨立新都是话剧出身!大家注意,宋丹丹不是只会超生游击队和实话实说!),最重要,就是有这个活宝编剧,梁左。
梁左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母亲是《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父亲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我觉得他们姊妹三个的文学艺术细胞和对政治调侃的底气,就应该这样遗传来的。本科毕业后,梁左分到机关坐班,你想,这么贫的人,哪能在机关坐得住?于是开始业余写相声。后来火了,很多本子被姜昆说上了春晚。再后来就跟英达合作搞起了情景喜剧。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写完我家,他又写了《中国餐馆》、《临时家庭》。后来还自编自导起来 ……走的时候,他的《马大姐》还在热播。
我家前一部40集,后一部80集,有很多剧本也并非出自梁左之手,比如他妹子梁欢,也写了很多,并且封了个“助理文学师”的称号。那文学师,自然就是梁左。我想文学师这概念,应该是我家生造的吧?足见剧组对文学二字的理解,不一般。还有两个编剧,臧西和臧里,我琢磨是哥儿俩,还没八到。八完补上。
二、自嘲的智慧
讲自嘲之前我想区别一对概念,那就是“幽默”和“搞笑”。现在我们判断一个喜剧作品的好坏,总是一上来就问:搞笑么?
搞笑是什么?是搞,是胳肢人,是一个动词,说白了还是雕虫小技。幽默呢?幽默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是一个被审美对象,是你往那儿一站他们就会心一笑,是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其实,按照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来推论,中国人是很会幽默的才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山水竹枝,长短歌句,都讲究这个意境,怎么到最近有点儿失传了呢?
我觉得梁左的语言功夫绝就绝在该幽默的时候幽默,需要搞笑也能拉得下架子搞笑。又有形式上的聪明和巧妙,又有内容上的一针见血。说通俗点儿,他知道你痒痒肉在哪儿,但不去挠,光把手指头放在嘴边儿“哈哈”一吹,做出个要去挠你的驾驶,你就笑了。是因为有共鸣,说到心里去了。不像现在的一些草包编剧,手里攥着个粗糙的大痒痒挠,使劲往人胳肢窝戳,让人笑得不但勉强,甚至还很个硬。
我以为,幽默的根本是讽刺与自嘲。所以,露骨的歌颂、批判,都是幽默的绊脚石。而讽刺与自嘲中,自嘲又是判断一个创作者水平高下的试金石。因为,只有看透了看开了的人,才有自我调侃的勇气。那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无奈,那是有自知之明渡尽劫波以后的胸怀。人能容得下自己,才是最大的宽容。
记得苏轼在儿子满月的时候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只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其中的辛酸与诙谐,耐人寻味。
那么看看梁左的自嘲吧。他那样的生活背景,那样的圈子,有的是搞纯文学艺术的人,那些人骨子里是瞧不起相声的——相声说白了就是旧社会天桥上说把式卖艺的啊。我想,中文系大学生梁左当年也是雄心勃勃要写出一部《红楼梦》的。据说临死他还攒着劲儿要写一个严肃的长篇呢。但是,什么样的时代,就赋予人什么样的使命。梁左最终,应该是想通了,又感慨万千的那么一种状态。
有一集里他借和平的口自嘲:“梁左,这人我知道,不就是个写相声的么,一会儿关电梯里了(《电梯奇遇》),一会儿掉老虎洞里了(《虎口遐想》),一会儿天安门又改农贸市场了(《特大新闻》,姜昆在春晚说的)——这人还没给抓起来呢?”然后又借老傅的口说:“像我们家这样的正经人家,居然和一个写相声的人来往……”
最后他又借梁天的口说:“啊,他最近不是相声也写不下去了,想写几集电视剧,蒙俩钱儿花……”
这样的自嘲,以及对圈子里的朋友,王朔,英达的明讽暗刺,随处可见,成为了全剧的一个主要看点。
写到这里,想起来很早看过的一种说法:人分四种,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我以为,交往起来,一定是有趣的人最妙,甭管他高级低级。最烦的就是高级无趣的人很可爱也很可怜,生活摆两旁,道义摆中间,乏味到家了。最可恨应该是低级无趣而又自己为高级有趣的人——请参考今朝网络世界各路专家、红人、骂将。
三、用典
泱泱120集,引用名著名言,流行歌曲,毛主席语录,文革话语和90年代初流行语无数。上至模仿《红楼梦》的人物设置(这家人也姓贾),下到一件普通体恤衫上印着“小本生意”这样特“改革开放”的字样,作者可谓用心良苦。
用典中最精彩的手笔,要算作者对于革命语言的“移植”。用建国到六七十年代的“阶级斗争”语言来讲述九十年代中期老百姓的生活琐事,竟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幽默和辛辣。其间不难窥见创作者的个人立场:那时一种对于“革命时代”怀恋和自省纠结在一起的情感。
例如在《灭鼠记》中,主人公老干部傅明在讨论如何消灭家里的鼠患的时候,和孙女进行了这样一个段精彩对话:
爷爷:……不光打架,还得挑动它们自相残杀,这个具体的办法就叫做这个,以鼠灭鼠法,啊,先逮住它一只大老鼠,最好还是公的,然后在它的屁股里塞进一粒黄豆,啊,再用线把它缝死,然后把它放回窝里去,这个老鼠它无法排泄,它就很难受,啊,而且那粒黄豆呢,还在继续地膨胀,那当然就更难受了,(得意)这个,于是闹得它,逮着谁咬谁,把这一窝老鼠全都咬死,最后它自己,也活活地憋死啦(得意地笑)
孙女:真惨,我想它当时一定疯了,因为它咬死的都是它们自己家的人----
爷爷:自己家的鼠
孙女:反正是它的太太啊,孩子啊,兄弟姐妹什么的,只要它一清醒过来,一定会后悔万分的
爷爷:圆圆,你这个情绪很不对头啊,消灭老鼠这是对敌斗争嘛
明里是说灭鼠,其中蕴含多少人事!
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只强调其中最突破尺度的一句,是老爷子的台词:“我老了,无所谓了……”。这句话是某年某运高潮时期,某首长亲赴广场看望爵士学生时说的,当时在知识界广为流传。九十年代中期,某事件仍然是禁忌话题,但作者巧妙地把这些话语元素镶嵌在台词里,既让懂的人会心一笑,又不会扫无知者的兴致。细心的观众也可以在台词里听到“Yu Luoke”、“Zhang Zhixin”等中国政治中的敏感人物。九十年代国内的大环境,对于关心政治的理想主义者们来说,无疑是残酷的。而《我爱我家》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执拗而“狡猾”地记录了时代。
四、人情的冷暖
其实我用这么多篇幅写语言,好像把我家给说窄了。它绝不是纯搞笑。说实话,拢共120集,听来听去,我都快能背了。之所以还是不厌其烦,逗闷子倒在其次,主要是它能缓解我的homesick。对,我平时最想听我家的时候,就是想家的时候。每次一听到剧里宋丹丹说:今儿吃饺子,就特温暖;看到圆圆回家放学做功课,就觉得又回到了小学争当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时代。
看我家,最想看到的就是宋丹丹和梁天。一个给我妈妈的温暖感,一个给我邻家少年的亲切感。我甚至觉得宋丹丹在剧里的某些劲头,真的特像我妈。到底是哪儿像,又说不上来。非要找一个,应该是那种对生活实在又微微调侃的态度吧。梁天儿,小眼儿,蔫儿坏,又痞又仗义,说话大舌头,集中北京孩子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猴儿瘦时候的他,还真像是从过去城府路内(nei3)个胡同窜出来的小混混儿,偶尔截个小学生,打个群架,却为哥们儿两肋插刀内种。中国当代教育的大趋势,还是在培养乖宝宝,再加上物理上那些胡同的纷纷消逝,我觉得这种梁式帅哥,真的越来越国宝了。可惜。
我家里的一些北方人生活场景真实而温暖。比如最典型周末一家人包饺子吃饺子,还有围在一起看电视剧。每到这些镜头,我都陶醉的不行。
我爱我家的成功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从创作群体上来讲,它拥有实力最强的编导和演员(很多在我家中客串过角色的演员都成了日后影视圈里的一线人物),从受众来看,在其他渠道还没有打通的90年代初,电视剧几乎是老百姓日常娱乐的唯一项目,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当然会给银屏相当大的冲击,引发长时期的关注。
时光在飞转。我们对我家的喜爱可以停留,但却留不住大众审美的形式以及口味的变迁。也许中国文艺界再也不会出现类似于我爱我家这样的作品,但是,至少有两点我们是应该充满希望的:我家本身是一个宝库,通过不断地挖掘,我们对他的认识还会进一步深入,从而得到更多的快乐的源泉;我家创作的文艺理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人。我家之后,必然会有异曲而同功的作品问世。
谨以此文献给梁左先生以及那个属于我又不属于我的,阳光灿烂的1990年代。
5 ) 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你若成风
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你是我一生都解不开的疑问
你是我怀里永远不懂事的孩子
你是我身边永远不变心的爱人
你是我迷路时远处的那盏灯
你是我孤单时枕边的一个吻
你是我爱你时改变不了的天真
你是我怨你时刻在心头上的皱纹
你是我情愿为你付出的人
你是我不愿让你缠住的根
你是我远离你时永远的回程票
你是我靠近你时开着的一主扇门
第一次看《我爱我家》是什么时候来着?好像还很小啊...六七岁的样子吧..
每天守着电视等它开始,看到结束,每天两集...一百零二集的期待
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惊喜,贾志国总结了抓老鼠的各种方案,贾志新又把贾父气的冒烟,贾圆圆装残疾,孟朝阳等贾小凡回家...
好像渐渐的《我爱我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等待一个开始和结束的方式。那样的期待以及发现的欣喜,那样的祈求不要结束以及结束的遗憾。
或许《我爱我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值得期待的。
很平凡的场景,80年代的灰布沙发,中间茶几电视,进门的地方挂着雨衣风衣,早饭油条米粥,贾志国每天都要喝牛奶,小保姆用浓重的地方口音喊着“哟候,开凡喽(哟HO,开饭咯)”。
很平凡的情节,邻居又不和,和对门PK无数次,每天上班赶时间,每天要做了作业才能看电视,经常会有居委会大妈上门,每天晚饭后全家出去遛弯。
很平凡的人际关系,一家6口人,一个保姆,一个小女儿的追求者,邻居,居委会大妈,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不同角色。
《我爱我家》影响了一代人,比如他们早上吃的油条硬的像根棍,以至于到现在都以为那才是正宗的油条,自己吃的全是仿真版。
就是这样很平凡的陪衬诞生了很不平凡的一家人。他们会有各种很有趣的想法,会很热情的给上门的客人开门,这种热情给他们带来了似乎平凡又似乎不平凡的生活经历。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吧,热情向上充满希望..
虽然只是情景喜剧但演技很完美。不是精彩而是完美。不同于那些据说很会演的大牌。当年这些演员出名的并不多,他们演出了自己的性格,他们可以很自然的让自己成为自己要演的人物可以很完美的演出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就好像他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为《我爱我家》的故事而生。
贾志国的扮演者,贾圆圆的扮演者。因《我爱我家》被人熟知。那个倔强的老头贾父的扮演者文兴宇在逝去那段日子用《我爱我家》追溯他的过往。
追溯老爷子那段日子电视台又播了《我爱我家》。电视台果然很会做文章,又是那样的物是人非。《我爱我家》里曾经活蹦乱跳的老爷子逝去了但他留下了完美的《我爱我家》。
什么时候《我爱我家》成了记忆力永远不能缺少的一部分?老爷子逝去时的追忆么?电视台再次重播时看到曾经捧腹的情节再次捧腹么?片头片尾的主题曲一遍遍重复的时候么?或许更早吧..许是第一眼就注定沉沦。
问C,看过《我爱我家》么。C答,没看过《我爱我家》还是中国人么。
面对《我爱我家》会有慧心的微笑,笑它的经典它的完美,笑曾经现在以及未来对它继续的狂热和痴迷,笑它在记忆深处越来越强烈的存在,笑曾经守着电视等待《我爱我家》的那个小屁孩长大了,笑那个小屁孩会因为又看到《我爱我家》而开心不已。
或许每一个观者提到《我爱我家》时都会微笑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
学会了走路
什么时候学会了哭
不知道什么时候
学会了沉默
什么时候学会了倾诉
抖抖落在睫毛上的土
才发现熟悉的也会生疏
或许做梦时误会了自己
否则怎么能有
醒来后的孤独
想的太多梦的太多我糊涂
想的太少梦的太少我盲目
想低声说声不在乎
可会飞的心总是在高处
想低声说句不在乎
不知道什么时候,它成了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你若化成风
我幻化成雨
爱锁在眉间
似水往昔浮流年
似水往昔浮流年,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6 ) 无法超越的经典
回忆系列。当年说全民观看不为过吧。每天期待着新的一集,至今所有主要演员历历在目,后来看到他们演的别的剧,都很难摆脱当年的形象。
主要演员都是话剧功底,台词、舞台表演都极具功力,客串的明星大腕之多,经常带来惊喜。葛优客串的那两集,现在还出表情包。
反映的社会现实也特别贴近实际,金句频出,两三集反应一个社会问题,有尖锐的,有温情的,还满满正能量。编剧也是大手。
后来的情景喜剧,已无法超越。
很早的喜剧电视剧,宋丹丹演技真好,特别是喜剧演得自然流畅!
望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母们母们母们!
最好的情景喜剧。可惜文兴宇老爷爷已经去了。
这就是我的圣经,思想启蒙之作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这是个怎样的倒退过程啊???
那时他俩还在一起~
欣赏不了大多数情景喜剧,这个东西我没刻意看过,但是在各个地方被动的看过,简直是我最讨厌的背景了..其他所有被我评低分的情景喜剧理由同.
中国最好的情景喜剧
有多少星打多少星
大陆情景喜剧的最高峰,120集遭遇大量的意外却仍然坚持下来。英达英诺诚父子最广为流传和受好评的作品,可惜收尾偏弱
100星
这一家子人就是陪着我成长的一家人,有感情。
很小很小的时候电视总播这个
我说我看过会不会暴露年龄。。。
比内什么家有儿女档次高多了 起码嘎们的笑声都是真心的 八是配音!
你是我记忆中忘不了的温存 你是我一生都解不开的疑问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他们有老友记,他们有请回答1988,我们有我爱我家。
伴随我成长
确实一看就巨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