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的音乐、色调和拍摄角度实在是太有恶意了。内容管中窥豹,我知道朝鲜的意识形态目前恐怕和我们的相差都很大了,但如果是为了所谓的政治揭发而揭发,天然带着一种政治攻击的想法去剪辑,那它所描绘的东西真的具有客观性吗? 我前一阵刚读了国外出版的《方方日记》,后来无意中看到了这部纪录片,翻看这部纪录片的影评,感到一种荒诞感。 我是辽宁人,我在丹东(与朝鲜新义州隔鸭绿江相望)的几个朋友去过朝鲜旅游,导游友善、中文流利,行程安排的特别好……一切都好像是被安排好的,朝鲜的城市也是那么的光鲜、整洁。 我回想起我第一次听说朝鲜这个国家,那是我曾经是志愿军38军的爷爷说的:破败的国家、衣衫褴褛的朝鲜游击队、联合国军的轰炸、孩子的哭声。
说起一次负伤被路过的一家朝鲜老乡的救护,待了几天才联系上部队归队,临行前那家男人拍着他肩膀反复说着一句话。我爷爷只会三句半朝鲜话,回到部队问懂的才知道是“战争会过去的”的意思。 纪录片里,机械重复的话语、被要求的笑容、反复输出的领袖思想,好像那么碍眼、那么与“文明”“民主”向左。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好像那个政府犯了滔天大罪一样。 而那些向别的国家输出毒品和色情、肆意空袭别人的国家、踢开别国大门去抢劫、去强暴、去驻军、去创造恐怖分子的国家相比在有些人眼里却是“自由的““文明的”“民主的”。 我们故意哪怕是夸张表现我们好的一面,是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谩骂太多了。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在我哥们分享给我的朝鲜行旅游视频照片,我也能看到这种刻意展示幸福的表现。刻意又现实、谁都能看透,就好像美国拿着一管“洗衣粉”就在联合国上准备去入侵伊拉克一样。孩子哭声还在那里响起。 一段小视频里,朋友听到朝鲜街上放的宣传广播很惊讶的样子、偷偷指着喇叭。身后一条马路却有一个带着红领巾的朝鲜小姑娘拿着风车平常地走过。她牵着妈妈的手,她吹着风车笑着。
都在撕“导演该不该毫无顾忌地把影片公布”,啧,我觉得吧,导演他可能觉得这部纪录片能够揭示朝鲜虚伪政权,让更多人看的更清楚一点这个国家。那些干扰拍摄的工作人员可是政府人员?或者从事电影行业者?反正他们是被政府当做工具来使,身不由己,这也是最大的悲哀。
说实话,纪录片就是要忠实地记录事实,在经过导演的剪辑调整更精确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平壤的部分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政府怎么的虚伪控制拍摄,最后辛美下意识地背出赞美诗,更是反应了洗脑之深、之多。这些都是导演记录下来的有用信息啊,导演将他们公布出来只是履行了他的责任,其他的他没有顾及,虽不能说他正确,但并不错误。
就好像《饥饿的苏丹》一样,记者拍下这一幕只是履行了他的职责,说点不好听的,他又不是爱众生的圣人,救不救那个女孩不在他的职责内,救她出于人道,不救也没有任何错。职责有对错,黑白分明;人道可不是!人道只是一种选择。如此说来,他凭什么去救她?没有任何理由,仅仅靠他的良知,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没有违背他的职责,他没有错,哪怕他没有人性,他也没有错。(这一段我自己想到也不寒而栗)
再举个例子,有孩童意外跌进入了大猩猩的饲养地,大猩猩没有伤害他并把他呵护在怀里,那么旁人该怎么办?干等着也不是办法,派人下去?怎么知道大猩猩不会认为这人是坏人而攻击他并误伤孩子?射杀它?很不人道,但动物园、包括警察的职责是保护人而非动物的安全,射杀了看似没有攻击性的动物是很不人道,但为了孩子的安全,必须射杀,这是完全符合职责的选择,因此这件事里没有人有错,只有人不人道。
再说来这个导演,他也尽到了自己记录事实的职责,他不在意辛美一家和工作人员的命运,说实话很不人道,但他没有错啊,请问他作为一名导演有何不守职责之处?那么,他不人道,但他没有错。在这部片子里真正错的是这个政府,其余人都是工具,是让人感到悲哀的、身不由己的工具。
人道和职责永远是要分开讨论的,只要尽到应尽的职责,有没有人道精神只是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根本上来说,你没做错任何事。
所以,导演应该把影片放出来,本质上没有做错,只是他不太人道。只是,他不太人道,罢了
这片让我想起,在英留学短短一年半,就有三次在课堂上统一组织观看西方人制作的东方落后国家纪录片,还有两次这类的论坛讨论。不得不说,西方人对他国事情真的是非常在意和好奇,甚至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其中最长播放和讨论的有中东、朝鲜和记不清的别处,然后直到中间一个中东人还有没曾想过会在场的朝鲜人愤怒站起,表示这并不是自己国家的全部面貌,才让人从另一种“洗脑”中醒过来。不久前的中国,以及现在大部分的东方、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这样被发达国家过度假象臆断的载体。他们自以为优越地夸夸其谈,展现对他国的关心、愤怒或八卦和不齿,并将其做成各类电影、纪录片在课堂上反复播放,丝毫意识不到,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政权洗脑?就好像,你真觉得我家里那点屁事儿,隔壁老王是最有发言权的吗?在留英之后,对于这类事情和创作有了更复杂的思考。知道的越多,真相就会变得越模糊。
几年前觉得导演聪明勇敢,现在只觉得荒凉悲伤。所谓“纪录道德”应该是什么?谁有权利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让无辜无知的人,为所谓“真相”和“艺术”献身?这个女孩将一生活在这个国家,也一生和这部所谓“真相”的纪录片捆绑。如果说这个国家捆绑了他们的人生,那作为道德文明自认优秀的这位导演又有什么权利在他们本就无望的生活里再泼一桶硫酸,去成全自己的所谓“真相”?当然,该憎恨的是这个政权本身,应该有人提出质疑,但不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看完只觉得,镜头后的人可恶,镜头前的人悲凉,电脑后的我愤怒。
平壤是一座拥有超过三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导演曼斯基应朝鲜政府要求,来到平壤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还从来没有外国导演曾有机会目睹这座城市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012年,前领导人金正日死后的第一年,为了庆祝金日成诞辰纪念日“太阳节”,刚刚上台不久的金正恩试图向外界展示朝鲜的积极面貌,邀请俄罗斯导演曼斯基拍摄一部关于平壤普通家庭的纪录片。朝鲜人全然没有怀疑这位导演的动机,甚至都不清楚他的政治立场是“反共产主义”。而曼斯基为了获取信任,表面上接受了朝鲜政府的所有要求,按照剧本拍摄朝鲜人的“幸福生活”,私下却记录了大量不被允许拍摄的情节,包括官员对每个镜头进行指挥,指导每句台词的过程。这些花絮镜头和“正片”一起,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假的朝鲜,身处局外的人们尚能够分清现实与假象,而朝鲜人似乎早已深陷其中无法挣脱。 纪录片以小女孩辛美的生活展开,镜头下的辛美全然享受着朝鲜最好的家庭生活,她在平壤最高级的学校上学,父亲是纺织厂的工程师,母亲是食品厂的职工。镜头一路跟随她的脚步,拍到了母亲陪她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拍到了父亲在工厂接受工人们的感谢,拍到她和父母一同为领袖献花。假如事实真是这样,也许我们就不能否认辛美真是幸福的,但是曼斯基的镜头同样记录了事情的另一面。辛美所在的学校除了摆拍的那一次,从来没有学生进出的身影,父母的职业是临时编造,热情洋溢的同事都是在按要求表演,他们在家中吃饭时,桌上的饭菜也让人难以相信是朝鲜人的日常饮食。朝鲜官员费尽心机营造出来的“幸福生活”,即使没有幕后花絮的作证也无法令人信服,我们能明显看出,这些普通百姓在面对陌生的摄影机时表现出的不自在,更别说还要他们在镜头下表演出虚假的生活状态。这也让两位朝鲜官员不断强调“不要认为自己是在演戏”,不知道他们二位要是能看到这部影片,会作何感想。 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太阳之下”,太阳,这个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在朝鲜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朝鲜人的“太阳”不在天上,政府要求太阳存在于地铁的车厢里,每家每户的墙上,太阳是每个人胸前的像章,也是屹立不倒的雕像,太阳就是他们的领袖,领袖的光芒照耀着朝鲜的每一寸土地。但是镜头里的朝鲜,无论是街道还是建筑,甚至路边的草木,都笼罩着灰暗的颜色,而身处其中的朝鲜人,则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在摆拍的指挥下欢快起舞。看他们脸上激动的神情就好像告诉你,“我们的生活是很艰苦,我们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很幸福!”,这就是政府希望表达的感受,朝鲜政府试图让外界相信,所有朝鲜人就是这样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可是这些就连他们自己都欺骗不了,当演出结束,人们在夜色中等待老旧的电车,相同的人此时却面无表情,拥挤在电车周围的身影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这才是朝鲜人的真实写照。 对于朝鲜人来说,太阳无处不在,存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躲避不得,阴影是出现在身后的,只有转身避开光线才能看得见,而现在的朝鲜人并没有看清阴影的机会。影片的最后,工作人员让辛美背诵诗句,她能想起的却只有歌颂领袖的内容,流下眼泪的辛美,就像是所有朝鲜人的缩影,让人为她悲伤。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