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另一个名字《至死不渝的爱情》看到片名你第一个反映会是什么?熟知好莱坞的影迷会想到荡气回肠的决绝之恋,而韩日系的首先想到会是爱的死去活来的凄美之恋。不过如果在影片之上添加入法国——阿伦·雷乃等字样的标签,你的反应会是不期望会是沉闷与晦涩。
说道雷乃声名鹊起之作《广岛之恋》可谓人尽皆知,不过本片却未有其撼动影坛的威望,然而却也不影响我对于影片的喜爱。说来应该是凄美烂漫的爱情故事,但我看过影片之后感受到只有无法言喻的恫吓。虽说故事本身略显温吞,可是在影片落幕之后你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触动与震撼,自然心情也可谓是五味陈杂。
本片意在探讨一些玄而玄之的事情,题材更是指向了对于生命的起源和消殒的思考。片中主人公身份设定也很是微妙,西蒙是一名考古学家,而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却是生物研究人员。西蒙迷恋死亡,而伊丽莎白的职业是考究未来生物的发展,这也意在揭示生与死的那种含混与暧昧的关系,就像一对偷情的恋人。故事发展于西蒙的一次意外的死亡而后又奇迹般的复活,这让两人的关系发生很奇妙的改变。无疑他们较之以前更加相爱了,并且计划着做些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但同时他们也开始思考什么是生活,而死亡又会是意味什么?西蒙向伊丽莎白透漏了他面对死亡时的快感,这让他们对于生与死有了新的的认知,也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探讨。其实生与死的关系本就纠结而难以理清。在基督教的传说之中,人们死后会等待到末世的重生,这是人们建立在生死哲学之上的一种信仰,借以平衡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态度,然而其本质目的无非是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惧怕。死亡的世界是怎样的呢?这是让世代的人们感到无比困惑的课题,亦如生命的起源那般迷人却全然无解。
生死恋——是雷乃设置的一种命题,借以阐述他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西蒙和伊丽莎白的爱恋被雷乃提炼为一种信仰,就像基督教徒相信上帝的存在一样,他们的恋情是他们能够生存的力量。这种信仰将生与死含混暧昧的关系界定开来,于是人们有了生存的理由,但同样也有了选择死亡的依据。当西蒙第二次的死亡来临,伊丽莎白选择了追随而去,这是因为信仰的破灭让生死变得没有区别,细细品读与认知我们会发觉生与死竟然惊人的相似。这种震慑让我们无法思辨,只能木然的听着那句反复重复的话——我们会重生。
影片是雷乃的较为后期的作品,在这个阶段雷乃的新作未能达到如《广岛之恋》、《去年马里昂巴德》那样的成就,就本片的品质而言却也有着不小的瑕疵。雷乃故意淡化了故事性,影片颇具实验性。但如果说跳接剪辑时沿袭了新浪潮的经典,那么片中略显冗长的辩论与通过人物口述叙事就显得有些多余了。还值得一提的是雷乃对于影片的氛围掌握的十分到位,跳接运用的切合了影片神秘的氛围,时而插入的飘雪的画面也很具象征意义,加之略显神秘的配乐和突然的淡入黑幕,使影片变得有些惊悚,很是震撼人心。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她时常地让你游离于剧情之外去想一些其他的问题。然后总会不时地把你再拉回到影片中。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生死恋》,下面请看前线囿于狭缝中的男女们面对现实的评价了!
大钊:
甚至有些cult。
球球糖:
好莫名其妙的转场。
yuch:
Alain Resnais的电影总是让我看得想哭。
鲨鲨鱼维:
看到后面只想快进,装神弄鬼的配乐,配上干枯且难以捉摸的台词,真是灾难。
lebowski:
讨论了一个一直被讨论的问题而去阿伦雷乃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其实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而且也不觉得配乐过度煽情了。
Spy Liu:
用下雪场景来过渡每一个情节,不知道这个设计是否有什么独特的暗示?至少小朋友没有看出什么独特的暗示,是暗示爱情的伟大悲壮?也有些强行解读。至少这个方式显得转场十分生硬。 配乐太多,也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了。 爱情小品电影,场景过渡和人物转变都显得不是很自然。 表演不错。
子夜无人:
属于雷乃版本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气氛上令人着迷,考验死亡是否成为爱情的终点不再是根据肉体是否已经消亡,而是在于未亡人能否坦然接受生理死亡就等于尽头的虚无、等于意识的终章。 那段“起死回生”的经历发生在电影开头,因为“失而复得”才变得更加难以解体,于是才有了后来“爱情在何时萌发”的讨论,它像流感病毒一样会在某一个时刻清楚地感觉到入驻了你的身体,然后你会发烧、甚至不幸地感染一场瘟疫,然后你会痊愈、或者直接没有熬过去。它不单单只是一个瞬间,而是一段动态过程中唯一显露出“片刻即永恒”的瞬间。所以到死神真正降临、她抱着神迹再一次显灵的念头却扑了个空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可以再将她指引到去听从于上帝指令的十字架前,不如遁入黑暗、幽冥一片,不如什么也没有。
DAY5的无人知晓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eros与agape的辩证,配乐与黑屏很妙。“我随他而死,不是因为绝望,而是怀着希望的。”印象很深是Judith说,如果一个词语隐含着多种解释,不要用圣经的话来回答我,请用你自己的话。Jerome无言以对。是啊,爱与生与死都是太宏大的命题,宏大到我们穷尽一生只能够给出唯一的答案。甚至,连这一个都给不出。
死者走下楼梯,如此镇静而轻快,可对见证了死亡的人来说,这是何等的惊骇与狂喜!在之后,不再有连贯的生活,不再有pile ou face;重力改变了方向,硬币在空中悬停:生活,永远已经是站在窗边期待着纵身一跃,只需一个信号,一个指示...躲在信仰的硬壳中的人,逃避冥河对岸的歌声,他们在黑夜面(?)前紧闭双眼,一无所见。
无神论者对believer的攻击奏效了,for believers nothing is ever lost,因此规劝一个人向生站不住脚。个人与上帝的约定只有自己与上帝知道,死亡的感知是难以描述的,献祭的自由总被认为是可疑的,这种爱情在黑屏揭示出的时序断裂中显示出停滞与永恒,势必越过生死的界限。
又见雷乃神作!!!将爱情、信仰置入生死境地,全片对话推进,极富哲思。生死之问延续到雷乃后期作品,但如此直入灵魂的拷问比后期深邃的多。有意思的是对男主角无信仰的设定,这使得他死后女友的殉情之念变成了爱与信仰的辩证命题。雪花、黑场与音乐的转场极具形式感,但似乎太频繁以致影片稍显割裂。
生命诚可贵,爱情各不同;若未长厮守,乃随爱人去。然而我觉着爱就是爱,没有其他形式的爱,只有当不爱的时候,才有了多个和一个的区别。
从一种死亡到另一种死亡绝对内在和外在发生关联的结果,即一个比所有过去时面更深远的内在,一个比所有外部真实层次更遥远的外在。……而是认为他发明了一种哲学电影,一种思维电影,……在绝对的两个方面之间,两种死亡之间,内在死亡或过去,外在死亡或未来,记忆的内部时面和真实的外部层次相互混合、钳入、超越,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的生命。……因此,切割自身可以伸展和表现,如同全黑、全白银幕及其派生物和配合。……一方面电影影像根据不可公度关系和非理性分切成时间的直接显现。另一方面,这种时间-影像使思维与非思维,即不可回想性、不可解释性、不可确定性、不可公度性发生关联。外在或影像的背面替代了整体。与此同时,空隙与分切替代了一致性。//吉尔·德勒兹.电影2[M]p329-340
演员表演状态真是好。
【私人影记】【阿伦·雷乃作品全集20】Alain借视觉感强烈的她的红色、他的黑色和羽毛的白色,探讨爱的其他形式。“初恋不是真正的爱,世界上也没有唯一的爱这种说法。”我也同意特吕弗生前情人Fanny Ardant饰演的女牧师所说的:Simon的死亡带来的,对死亡的思考是带传染性的。
eros & agape
“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爱”,生和死,爱和恨,神和人,占有和失去,正如刘瑜说“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后半部感性得近乎滥情,萨宾·阿泽玛和阿尔丹终于都比起《生命是部小说》里正常多了。
(被德勒兹称为电影史上最富野心的影片)哲学不够强大。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对的,也就是纯粹无私的爱是超脱的;但是之前关子卖得不好,而且否认全部的自杀的这种伦理关实在太低等——并不是说不能在简单的问题上卖关子,或者探讨死亡这样的问题需要高深的哲学内核;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凝视,思考,最后某种敬仰。雷乃的拍法本应充满凝视,但是细碎的联系和许多浅显的问题打乱了此种凝视。频繁出现的灰尘是有这种作用的,但是我认为强度不够。一个极美的性质:非逻辑的运镜剪辑和表演让所有的事情都很平和,比如房子着火,全无悲痛,只有浅淡的宇宙之流的感受(同时也有点致困)。和读德勒兹时预想的不同,我以为是生生死死无法区辩,结果生死分明,略显平淡。
黑幕与飘雪转场用的少些巧些,会是点睛之笔,但九十分钟的片五分钟就来这么一次是个什么鬼 !看得人既绝望又无语。对生与死的哲学探讨的内核主题不错,少一点自以为是的故弄玄虚就是佳片。忍着看完全都是冲着年轻时期的Fanny Ardant,意外发现女主其实也很美。P.S.他们房子的室内设计真是不错,尤其是那个古朴的旋转梯
我恰恰只喜欢配乐...
#FIFF#用下雪场景来过渡每一个情节,不知道这个设计是否有什么独特的暗示?至少小朋友没有看出什么独特的暗示,是暗示爱情的伟大悲壮?也有些强行解读。至少这个方式显得转场十分生硬。配乐太多,也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了。爱情小品电影,场景过渡和人物转变都显得不是很自然。表演不错。
怀着一种希望走向死亡,一种绝对的终极的时间。这个不到10个人的小村子,用话语、记忆、思想、欢愉、幽默和争论构建的绝对空间和时间线,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肢解,又通过另一个死亡而得到重现
意識的激流和雪花殘片。在兩個死亡之間,在內與外之間:從醫學上單純的死亡,到邁向最終全知的絕對死亡;從內在的、積累過去的死亡,到外在的、承載未來的死亡。雷乃的人物在這兩個死亡的極端之間存在時,那些意識的火花即“愛”。(德勒茲)
越拍越差,唉。
Eros et agapa. 读完《讓「死」活下去》之后重看,有些片段有点臃肿。大部分对白都清楚记得或者是因为陈希米书中都提到了,但结尾依然感动到。
“我们会再做一次,但只是重复”。不断的雪花飘落的镜头。Eros表示占有的爱,agape表示无私的爱。复活的老公描述死亡体验。“你们没有意识到,周围还有其他形式的爱”。关于上帝及自杀的讨论。
追隨亡夫的情懷是不是太東方了......我也贊同尊重他人結束生命的權利才是真正科學的自由主義.......把那些故弄玄虛的配樂拿掉我會喜歡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