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每次的出场都很吸睛啊。看见他和沙尔曼乔希还有马达范的出场,让我想起了三傻大闹宝莱坞。阿米尔汗和沙尔乔希曼看模特走台,给美女模特打分,品头论足的样子,男人都会会心一笑吧。我觉得女主角alice patten把问题复杂化了,找个革命者的扮演者也不是找革命者,何必找一个性格甚至思想理念相似的呢?人物如此契合,不是演戏,是演自己,演另一个时空的自己。也许这是必须有的电影的特质吗?不必有大成本的制作,只要有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剧本和演员,当然要有好的导演,就能取得成功。就像歌词中说的,给我染上爱国的颜色。与黑天鹅神似。他们在即将离地起飞的飞机面前,将上衣脱掉,高喊,欢呼的样子,很青春,热血,很单纯热情,当然,求婚成功后,还有爱情和激情。看到他们想要被抓住,要利用行刑前的讲演来大声唤醒国人,这让我想起了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不也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者。有之,请自嗣同始。还赋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可以说他傻,但不能怀疑他对民族革命的忠诚和热忱。飞行员阿贾的死把电影带到了现实,带到了身边,带来了切肤之痛。如果不抗争,死去的人就会被污蔑名誉,不抗争就会有更多的英雄死于高官的冷漠,腐败,和体制的严苛之下,为了公平和正义,为了死去的朋友,他们只能抛弃一切去抗争,去战斗,这时,历史与现实重叠在一起。这是电影的点睛之笔。在梦中,当电影里的英军侵略者变成政府当局时,当他们的所做所为相同时,当民众被压迫时,当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无人维护时,民众只能反抗和抗争,不会因为是被谁压迫而采用不同的斗争方式。让民众效忠的只有民众的利益,不是国家统治阶级或者是统治者的个人利益。统治者用暴力机构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众用自己的一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说,一旦染上颜色,战斗力,行动力,执行力,破坏力,死亡率都大大提升,连老爹都杀算丧心病狂,还是大义灭亲,还是除恶务尽,还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国家的纯洁的爱,有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还是为应对别人的责难而做出的应对措施。这种做法对错有待商榷,看观众评说吧。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是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的幼女彭雅思扮演。
这部影片,好友推荐了几次我才真正留意了它,因为名字确实是不太出彩的,包括另外一个译名《青春无敌》,虽然米叔的电影从来不让人失望,不少译名不出众的电影也让人眼前一亮,但我确凿还是忽视了它。今天决定看也是一波三折,高清视频是国语版,找到的原版又很不清晰,把高清的静音同原版一起放才算真正走进了影片。
影片开头翻译提到,芭萨提,也就是金黄色的意思,之后查了一下,指的是印度国旗上的黄色,代表真理与正义。
一切都说的通了,这部电影的立意,也就在片名中毫不掩饰的展现出来。
片中Sue在看了爷爷的日记后,决定将这个故事拍出来,得不到公司支持,毅然辞职,只身来到印度进行摄制,这一腔热血,直接点了影片出现的第一句话。Sue也绝不会想到,自己的来到会给这里带来多大的蝴蝶效应。
Sue在德里大学选角,结识了DJ(阿米尔汗)一行人,他们与众不同,玩世不恭,对西方文化有着不同于祖辈的看法,他们就同我们一样,对旧时代不断地冲撞,无法理解老一辈“腐朽”的观念。Sue的革命故事根本无法让他们入戏,他们觉得现在,你要把生命献给国家,那是傻。
敢于斗争的DJ在跟Sue熟识后甚至说,在学校我是命运的主人,毕业后我就是命运的奴棣,难以想象一个玩世的浪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大家讨论角色的时候各自抒发了看法,无不是喷一喷政府的无能,政治的腐败,而其中即将成为飞行员Ajay,说出了与我的想法完全一致的话。
初入世事的年轻人总喜欢抨击存在着的各种问题,我也不例外,键盘侠们更是乐此不疲。但就像Ajay说的那样,就是骂啊,抱怨啊真的是太简单了。是完全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的,真的到了可以改变,让你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不知道多少键盘侠会停下抖动的手指。DJ听了他的话后,依旧痞着开玩笑,说我们这些人也只有你会被放二十一枪送别了,没想到这一句话,一语成谶。
Ajay不久后死于战斗机事故,这一伙人的命运自此被改变。为了保护人民的Ajay不仅没成为英雄,反倒成了国防部长口中因操作不当造成事件的元凶。去游行,静坐想要讨回公道的一行人只落得被武力镇压的下场,甚至Ajay的母亲被重击昏迷不醒。
一行人革命者的热血终于被激发,而影片也恰到好处在Sue拍的影片和现实中切换。DJ对这一切无能为力,一伙人决定要刺杀国防部长,之后更是占领了广播站,向全国人民自首并宣告此举的意义,然后致以诚挚的道歉,确实杀戮不管怎么样都不占据道理,而他们除此,无路可走。影片在这里走向高潮,印度政府派了军队来对付区区五个没有还手能力的德里大学生,民众的热血终于被五个人的牺牲唤醒了。
民众大多是乐于嘴上之乐的,仿佛批评时政能够显示自己有多高端,有多厉害,而革命者奋斗来的东西,对他们太过遥远了,以至于就是个屁吧。流血的革命离我们确实是太远了,而一个独立的、有领导政党的国家也确实是不需要革命的,只用体制内的改革。就像片中所说的,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它变得更好。这些,并不是一手键盘可以完成的。只有我们拥有美好梦想的新一代将之投入实践,加入政治,成为体制内的人,才有机会让国家变得更好。有人会说,又不是官二代,哪有什么机会,你别他妈做梦了,醒醒吧。确实,官二代拥有比我们更高的平台,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会被官二代挤掉,体制不需要纨绔子弟,也不需要码得一手蛊惑人心文字的键盘手。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时代需要DJ一样的实干家,而不是躲在网络背后的键盘侠。
也许有人会想,你不是也一样在码字吗,没错,我也在记录着一些东西,作为我前进路上的动力,我也会因为一些痛心疾首的事件消沉怒骂。但我并不会因此偏安一隅,喊着要改变,却没有任何行动来支持,所有的沉潜只是为了最后的冲刺。更何况,我们并不像印度的政治,cpc确实是在不断的改革,全面深化的完善自己,敢于自我批评确实让人敬佩。
DJ在影片的最后,忍着剧痛在广播里说,生命有两种活法,忍受现有的方式,或者,负起责任来改变。每次网络上的各类喷子真的辣我眼睛,或许有人说我假清高,但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有勇气负起责任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世界的事情,至少像《熔炉》里提到的,“我们一路奋战,只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影片印象很深的一段,Karan被听众询问那你跟国防部长有勾结的父亲怎么算,你们岂不是说一套做一套,K默不作声眼泪不自觉地落,DJ一身枪伤进门说,他杀了他的父亲。那时的震撼真的是无法表达的,所谓大义灭亲,真的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在以人情人伦为大道的中国,更是不可想象的壮举。
当军队冲进DJ所在的广播室时,笑容定格,枪声响起,他们面对死亡的表现是不是第三种人呢。
影片的最后,一片黄色的菜花,生机勃勃的小姑娘,还有欢乐的五个人是不是就是芭萨提真正的颜色,黄色的颜色到底是什么,一切的答案已经在观影的过程里,写在了所有人的心中。时代,终将是我们造就的。
毕业了,5年的时光, 一点一点挥霍。喝酒打闹。世人眼中的混混,只因众人皆醉我独醒。当外界的空气已不适合呼吸了,我选择了逃避,用啤酒、飙车、青年的热情燃烧着青春。或许有些不负责任,但我的无奈只能融在酒中,直到,生命中的夏娃到来。。。
我试着改变, 试着认真做一件事情,真的努力去做了,心中激荡起无限澎湃。突然,老友死了,一场“事故”,接着是极为不公平的对待,一腔激情终于烧成怒火,复制了历史。我用生命做为筹码,只为换回心中的意思信念。
接连看完《三傻》和《巴萨提》,我沸腾了,都是关于体制的问题,我其实感同身受,在破旧的体制面前我们的青春很单薄,单薄得我只能坐在学校寝室里静静敲打着键盘,等待着明天的明天......
我的青春很漫长,却无处挥洒。
印度是个很不和谐的国家,他们填鸭式的教育体制与病毒式的竞争机制、日益膨胀的社会人口与日益增强的贫富落差、打击力度永远追不上扩散速度的ZF腐败、掩饰罪恶所奉行的黑白颠倒声东击西混淆视听转移视线……都是那么那么的不和谐,但是,他们有个宝莱坞,他们可以在电影里直指这一切而不会被他们的广电部和谐。
《芭萨提的颜色》是继《三个白痴》之后又一个震得我小宇宙发麻的印度片,如果说《三个白痴》批评的力量在于对教育体制的抨击,像一场开颅摘除脑瘤的手术,那么《芭萨提的颜色》就是直切心脏的利器,生生插入腐败将死的ZF体制,用喷涌饱满的鲜血做了一场唤醒的祭礼。它让你明白,生命绝非毫无使命,当你找到那个使命的时候,你可以超越恐惧而获得安宁,你因此可以自由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即便这事被人嗤之以鼻,你依然可以笑着与死亡同行,并嘲笑它苍白的面孔。
活着,要有理由,没有理由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在没有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前,所有的生命都在挥霍,无论激情于歌舞、盛宴、狂欢、麻醉,或者沉湎于自爱、自伤、自怜、自慰,光鲜或邋遢的肉体下,隐藏着的都是恓惶与逃避,迷茫与恐惧的灵魂。
信仰是生命的理由,而当下遍地皆是欢乐并麻木着的肉体在狂欢,失去灵魂的肉体在这个没有信仰没有方向的年代过着毫无安全感的生活。人们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金钱吗?房产吗?权势吗?地位吗?才学吗?美女吗?人的尊重吗?社会的认可吗?……所有的一切只有在拥有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它们并不是终点,灵魂也并不能因此而获得安宁,而在没有赚得这些之前,你似乎永远都无法积蓄出势在必得的行动力。你感觉青春越是燃烧,灵魂越是饥渴,你看到生命一点点流逝,想做点什么,却没有力量。
电影里花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讲述这样的青春。阿米尔·汗饰演的DJ是个毕业了五年仍在学校里晃荡的老男孩,因为他无力去面对象牙塔之外那个充满压力而又找不到意义的世界;富二代Karan与他的富豪爸爸关系并不好,身在高处的清晰伴随着失去理想的绝望,让他只想逃离这个没有前途的国家;中产阶级的穆斯林男孩Aslam因宗教的壁垒面临着家庭指责的同时,在外还要遭受印度教狂热分子的歧视,而富有诗人、哲学家气质的JamaMasjid总担心自己找不到老婆,遇到事情就会有一点神经质的唠叨不停。这群男孩外表看起来那么活泼快乐、青春四射,但谁能看到他们里面那颗恐惧不安没有方向的心呢?爱国成了笑柄,烈士成了傻瓜,物质世界的诱惑又构不成信仰的力量,他们的生命在迷失中狂欢,狂欢中找不到明天的盼望。
如果不看完整部片子,会觉得这部分稍嫌拖沓,而且导演蓄意不在这部分里释放他的用意,所以观众看到的只是青春的欢畅和自在,却没有多少生命的惆怅和思考,我们的青春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电影演到这里,好像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观众除了感到有点久违的亲切之余,大概会有点昏昏欲睡了吧。
但我知道印度电影在编剧上很少敷衍,不喜欢把一个故事讲得平平整整,所以印度片即便刨除歌舞桥段也都时间很长,就像这部片子,这么冗长的铺陈之后如果没有极嗨的高潮是不可能的,而且我知道这片子捧走了2007年的“国际印度电影金像奖”,这奖项有“印度奥斯卡”之誉,而且我知道这是一部阿米尔·汗的电影,他演过的电影从没有让我失望过。
如果说电影里以Sue这个角色作为线索来串联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话很多人都不会反对,所以这个角色在影片里并没有多少内涵,其实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哪个人,这是一个群角的电影,他要讲述的也不是某个英雄,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生命的价值观。
具有真实性的历史革命者已经死去,而虚构的现实中这些失去信仰的年轻人,也终于在一场投入的角色扮演中慢慢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另一种价值——对生命稍有敬畏的人都不会否认,这种基于爱国的信仰绝不是出于虚妄的激情和冲动,而是对生命使命的一种确信和认同,牺牲在严肃的自觉面前绝不是一场滑稽的自我膨胀,有些事我们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不尊重。
Basanti的意思是黄色,指的是印度国旗上的黄色,在电影里表现的是爱国和追求真理的意思,芭萨提取的是谐音,《芭萨提的颜色》这个翻译好于《青春无敌》,因为芭萨提的内涵绝对比青春这样泛泛的话题更为深刻和严肃。当电影里那些为印度独立而坦然受死的革命者让一个英国人跪在上帝面前发出“为什么”的疑问的时候,革命的主题上升为信仰的思考,信仰的准则只能由信仰本身发出,信仰没有代言人,人不能以上帝的名义施行杀戮,ZF也不能以国家的名义为所欲为——爱人,就不应该区分他是什么国家什么宗教,爱国,就不应该只爱ZD不爱国民。
就像影片里的Laxman,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分子,一个忠于我党的狂热的印度教徒,他是5个革命者扮演者之一,但他也是DJ这些哥们儿的死对头。从他身上,我们更能看到影片中所要表达的芭萨提的颜色到底是怎样的,对ZF从忠诚到背叛,对穆斯林从歧视到携手,一个狭隘的狂热的盲目的爱国者,终于长成了一个以维护自由和真理为己任的爱国者,他用他的转变更正了爱国主义的定义。
老一辈革命者为了争取自由而付出生命,新一代革命者为公布真相而血祭青春,芭萨提的颜色由这块土地上民众的权利而决定,这权利指向自由和民主,当初反抗英国ZF的奴役和现在反抗印度ZF的奴役有什么不同呢?只是反抗自己人比反抗英国人更令人心碎罢了。
扮演那5个革命者的5个年轻人,他们为了伸张正义而暗杀了腐败的官员,又为了公布真相而全部付出生命,或许有人说他们不值,大好青春就那么白白失丧,倒不如忍一时之屈辱奋起努力,像他们说的那样,去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这样或许也好,但是在真相被掩盖了的环境里,谁能保证他们会在那麻木和腐败的侵蚀下依然保持使命感的清醒呢?在集体沉睡之时总要有人先行唤醒,总要有人来做那振聋发聩的敲钟人。
想起谭嗣同,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他在完全可以逃脱的情况下选择慷慨赴死,为了就是唤醒后来人,可以说,没有谭嗣同,就没有后来的孙中山,没有当初那些为着信仰献身的革命者,也不会有后来的新中国。但是,我们不缺乏阿扎德(为印度独立牺牲的革命者),也不缺乏DJ(为正义而暗杀ZF官员),我们缺乏的是可以让真相大白于公众的媒体和可以让这样的电影公映并允许获奖的广电局。
据说这部电影在印度审查的时候也颇费周折。印度国防部长听说剧情后敦促电影审查委员会让制片人获得军方的许可。在审查时,国防部长及部分军部高官共同观看了本片。一位空军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与其说这是在回顾过去(review),不如说是在警示未来(preview)。”国防部长也没有要求任何的删减,但是建议影片的最后登出更多因驾驶米格战斗机罹难的飞行员姓名。
多年之前我看完《指环王》之后写了一篇灰常汹涌澎湃的文章,慨叹激情不再的年代,每个人都活得如此憋屈。其实生命的价值原本就应该由你自己发现,你只需要下一个决断,从此不再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相信,造物主对每一个生命的设计都饱含他独特的旨意,找到这个旨意之前,你总觉得内心有个空洞无法满足,你抓金钱、抓感情、抓家庭、抓事业……抓一切能抓住的东西,死命地填补那个空洞,但生命依然如水一般从那个空洞里悄然流失。只有找到了这个旨意之后,那个空洞才会被夯实地填上,生命因不再流失而饱满。你因此重拾激情,而激情的出口便成了方向——你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为之赴汤蹈火、肝脑涂地、无怨无悔的事去做了。你拥有超越自身的一切力量,任何东西都不再局限你,自由如鸽子降临在你的身上,你可以坦然无惧面对一切,甚至为此献身而在所不惜。你誓死捍卫的这件事,或许无关伟大与崇高,但却足以让你内心拥有安宁的幸福。当一部分人为此摇头叹惋的同时,另一部分人可能为此动容改变,哪怕只有一个人为此发生一点点的改变,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万物互相效力,生命的使命就在于成全造就中那不可或缺的一环。
也许这是我们终其一生要去发现的生命的意义,而在此之前,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地开始于当下,鲜活地体验生命的真谛,超越自我的局限,真实地做正确的事。这样,那个使命会在你准备好了的时候,不请自来。
即使生命中永远没有重大的使命降临,如果一颗露珠对一颗小草具有意义,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有意义。关键是,别睡着,你要清醒地看到,露珠悄然滋润了小草,小草的生命正在拔节,而露珠消失之前是如此圆润美丽。
那5个年轻人在被子弹打中的时候也没想过要那样去死,但他们可以笑着面对当下的结局,因为他们确信自己在那个时刻里做的就是最正确的事。
生命因无悔而光彩夺目,每一个无悔的生命都来自于当下最正确的选择。
很少有电影让我打10分的,这部电影就是。
世上幸好有一个跟中国相似的国家叫印度,世上幸好有一个可以自由拍电影的地方叫宝莱坞,更为庆幸的是,这个宝莱坞恰好就在印度,它拍出了让中国人感同身受的电影,却不必以和谐的名义去经历广电总局的审查。于是,幸运的中国观众譬如我,可以在印度片里酣畅地释放,于是,就有了这篇小宇宙燃烧之后的胡言乱语,希望表被我们伟大的祖国来个伟大的和谐。呕窝。
【精彩台词】
——如果血液不沸腾,血管里流的就是水。青春美好有何用,如果不奉献给祖国。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死亡哭喊的人,面对死亡安静的人,然后我遇到了第三种。
——有时在梦里,我仍见到他们最后一次走过,他们没有畏缩,没有尝试挣扎,尤其记得的,是他们的眼睛,看我的神情,清澈、坚定、毫不退缩。
——“说这些爱国主义很无聊。”
“无聊?他们为了你们国家的自由献出了生命。”
“什么自由?你见过这国家的状况吗?”
“我对国家有信心。”
——“我也为祖国自豪,能为她献出生命。”
“有什么自豪?人口激增?或高失业率?还是腐败?哪一样让你感到自豪?”
“没有完美,只有让她变得更好。”
——我们为什么要退缩?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牺牲。
——在这你想要改变什么,只会变得更糟,腐败简直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这个国家没有未来!
——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简单,你怎么不出去改变这一切?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府,清理社会。你们不会,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抱怨要容易得多。
——要么忍受现实,要么负担起责任试着改变它。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将它变得更好。
——我知道你希望我成家,安定下来,像天下父母一样,但自由是我的新娘。
——我的祈祷不会停止,直到我的国家获得自由,我看你不能等到那个时候。
——号角鸣响,敌人出动,战斗已来临。我的心里,自豪坚定,和英勇在膨胀。乌云笼罩了大地,我们誓死血战。因为今日与死亡同行,嘲笑它苍白的脸庞。
——我们不惧怕残忍尖刀,勇气更为锋利。面对威胁绝不屈服,仰头向祖国母亲。让他们知道怯懦行径,只会火上浇油。
——是什么让这些人毫无畏惧?我想有时一个人能走这么远,到达超越恐惧的地步,到那里找到奇怪的安宁,可以自由的做正确的事。因为有时,这也是最难做到的事。
【映后花絮】(转载)
影片上映之后,社会反响巨大。该片上映一个月后,一项针对博客的调查表明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朝向政治,尤其是贪腐和低效问题。由此引发了印度关于贪腐问题的一场大讨论。同时,人们的反思也指向了自身,关于如何支持非ZF组织、履行纳税等公民基本义务,以及如何担负起更多的国家责任的问题,也引发了大量讨论。同时在社会活动中,青年的运动也活跃起来,其中最明显的一个证据就是杰西卡·拉莉谋杀案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
该案的被告是哈里亚纳邦能源部长夏尔马的儿子曼努,其母开着全邦最大的超市连锁店。1999年4月的一个深夜,大学刚毕业的曼努和朋友到一家高级餐厅寻欢,拉莉本来是个模特,周末来酒吧兼职陪酒,见曼努等人来意不善,便以餐厅打烊为由拒绝陪酒。24岁的夏尔马因此与拉莉发生口角,并朝其连开数枪,结果拉莉头部中弹当场死亡,当时酒吧侍应和老板娘等人均在场,惊得目瞪口呆。
一周后,曼努投案自首,可餐厅老板娘和重要证人不是被捕入狱,就是遭开除后不知所终。目击证人后来不少都因为夏尔马家族的软硬兼施,改了口供,该案的审理也一拖再拖,7年的马拉松审判终于在2007年的2月结束,法庭竟然判决曼努等人无罪释放。
印度媒体对夏尔马大举挞伐,大字标题“且看有钱人怎样脱罪”,不少电视台更呼吁观众支持重新审案,结果数天内就收集了20多万条支持信息。在媒体大肆宣传下,大批新德里民众都忍不住心中气愤,纷纷到街上游行示威,与影片中的烛光静坐一样,他们还在新德里的地标——印度门举行烛光悼念晚会。此外,不少学生到首都的心脏地带国会大街高呼口号示威。其实很多学生及民众原先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在接受采访时18%的人认为影片《芭萨提的颜色》是促动他们的一个主要原因。影片虽然没有在邻国巴基斯坦上映,同其影响力却同样扩展到该国,其报纸和电台更多地关注民权问题,并支持公众意识的觉醒。因此,一个叫做“芭萨提效应”的名词开始在印度流行。
联想到国内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些游行,大部分“愤青”已然变成了“粪青”,时间在不断地推进,而人的意识却是呈波浪形地变化。发泄的目的就真的只是发泄而已,发泄那激增的荷尔蒙,犹如禽兽般的本能,却打着爱国旗帜来掩盖那粪坨般的激情,伤害着自己人,还美其名曰的爱国,这爱的是哪个国?什么为国为民忧国忧民,借口而已。有很多更应该争取的权利不去争取,事不关己、不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又能掺和着发泄一下情绪的事,倒是很多人乐意去掺和的话说,这种头脑和思想的人,等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反而蔫了。
你这么义愤填膺,如果需要你付出代价,改变社会,你会吗?立马回答,当然不会!大部分嚷嚷得厉害的,都是眼高过顶,想要富足生活,又发现自己没法得到的,心里恨的是既得利益者,拿走了自己该享受的车子房子、奢侈品。他们打砸抢的目的是,自己取代现有的既得利益者。对于绝大多数的民众来说,房价高企,物价飞涨,失业率高这样的社会问题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反正都是解决不了,大家索性选择了默认,买不起房,泡不起妞,找不到工作,看了《芭萨提的颜色》,就会明白,为什么不能默认,而要行动。为什么默认,而不行动,台词里说了,因为默认不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行动更困难。有本事,去加入政府、警察、军队,去改变这个社会。
其实就是红朝。
这电影里的青春,为了理想而战,深深打动我。电影的节奏,和重点确实存在问题,但是瑕不掩瑜。一个好电影不是没有缺陷,而是能否打动人。
后半部分突然疯狂起来了
拍给中国人看的
我们也曾有一群热血男儿,我们的电影也拍秋瑾拍林觉民,却只是在复述历史。印度的电影也拍曾经的英雄,可是却不是简单的传唱。中国电影里看不到种族矛盾看不到百姓苦难看不到腐败糜烂,电影成了政治的奴隶,仿佛从1949年10月1日后就是朗朗乾坤了。看完想哭,无地自容,我们的国家真的及不上印度
一句“中国不会有”就该得高分?再也不能信豆瓣评分了。政治电影也该好歹拍成个电影的样子,节奏混乱,歌舞冗长重复,无重点无细节,烂片一部。
这片都能拍出来,并且被放映。连看了四部印度片《三个白痴》《地球上的星星》《未知死亡》和《芭萨提的颜色》,从《三个白痴》开始喜欢印度这种风格的电影,到《芭》被深深震撼,每部片都让人感觉到想去探讨某方面的东西。当初看《贫》惊艳印度能拍出这样的片,现在一点都不吃惊了。
一个对着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的国家,跟之前的侵略者有什么区别?一个国家腐烂的体系,还有什么必要为其付出性命?你为什么爱这样的国家啊,印度少年?(前大部分较冗长,需耐心)
穿插各种歌舞外挂民族的特色
不理解印度的宗教种族看起来有些伤脑筋 但是非常喜欢电影前面的那句话“血液如果不沸腾 那血管里流的就是水 青春不献给祖国 又留有何用?”
美好与毁灭
with呆呆小艾。你是想要沉默的活着,还是决定大声的死去?
青春的印度。
看到有评论说,这样的牺牲本就不值得赞颂。其实,反过来却正因如此,才催生了这种电影,片子本身早已完成了一场巧用影像而免去鲜血的革命。印度坊间能看到它,是它和印度的共同成功;而我们能看到却不能拍出它,又意味着什么。他们在革命,我又怎能只坐在这评论他们的电影。
1.广电总局太失职了,让这种片进天朝来破坏河蟹;2.顺便说说,不管怎样,未来这个世界的终极霸主,一定是印度,虽然现在他们还没解决温饱就开始修炼心灵!
这是一部关于国家,信仰,自由,友情,亲情,爱情的电影,震撼,感动我心
这是我看过最短的印度电影了。为了自由而战!
冤有头,债有主,出门左拐是政府。
1小时20分钟后或许这是个牛片吧,但实在扛不下去了,没完没了的唱,没完没了的跳,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说正事啊导演。放弃了。可以津津有味看《死期将至》、《樱桃的滋味》、《步履不停》、《四百击》这样的闷片,但实在受不了印度电影,你可以不具体说事,但能不能别唱个没完,跳个没完。
“没有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它变得更好。”这是一部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能在其中轻松找到共鸣的影片。虽体制已然如此,便不必要一味的埋怨现状,而应该是负责任的努力改变。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印度电影的剧情有着不少的缺陷,但你不得不对印度的电影以及电影人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