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还是德黑兰会议,罗斯福总统宣布1944年在法国北部登陆。斯大林当然很开心,因为第二战场的开辟就可以缓解红军的压力,他也表示红军一定会积极参战;而丘吉尔则表现得很不情愿。有意思的是,盟军这边有德军的间谍,将德黑兰会议的决定交到希特勒的手上,下属提醒希特勒,盟军已经决定了在法国北部登陆的时间,而希特勒竟然不愿相信,他说丘吉尔肯定不会在法国登陆的!事实上丘吉尔确实不愿在法国登陆,但是也阻止不了盟军的意愿。
后来在华盛顿,旁人问罗斯福,丘吉尔为什么不愿在法国登陆,罗斯福说,丘吉尔过分考虑了战后的利益分配情况,如果苏联进入到中欧,那么欧洲的实力均势就要重新分配,必定相对削弱了英国的实力;而美国则没有必要为了英国的利益损失自己的士兵。这其实很真实,人都是自私的。丘吉尔当然要为本国的战后利益考虑,毕竟欧洲如果均势失衡,恐怕又会引起下一场战争,而且为本国寻求利益也是领导人的职责;罗斯福的反应也很正常,毕竟美国远离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欧洲怎么分配利益似乎都跟他没关系。
在莫斯科,苏联有人提议先防御再进攻,因为当前资源比较紧张,应该休养生息后再与敌方交战;斯大林却信奉“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要防守,就要让对手不知道你躲藏在哪里;要进攻,就要让对方不知道你何时进攻、从哪里进攻。乌克兰平原上一望无际,德军早已知道红军坦克在哪里驻扎;但是从哪里进攻,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布置重点进攻方向,获得最大的效率,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下一步,红军就讨论了从哪里进攻的问题。 华西列夫斯基提议先占领列宁格勒,把芬兰赶跑,然后从平坦的乌克兰北部进攻,顺便解放波兰,直击柏林,最后趁德军从巴尔干半岛由南往北调兵时再攻击其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却提议从白俄罗斯的沼泽地进攻,但问题是沼泽难以行军,也很难把坦克开过去。前面有个片段是将领到白俄罗斯侦察地形,发现士兵造了一种草鞋,可以让人走在沼泽地上,或许“民间的智慧”也增强了这位将军的信心吧。事实证明,“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正确的,希特勒不愿相信盟军在法国登陆,也没有想到苏军会从沼泽地进攻。
完成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战役之后,苏军继续反击。先是从南边绕到西北,攻下明斯克,包围德军部队,顺便吸收当地的游击队员,俘虏德军;然后继续进军解放波兰。这里的几个细节蛮感人:一是解放白俄罗斯时坦克队员让游击队员坐上来,说前线正好需要步兵;二是围攻部队碰头时是在桥上,两架打头的坦克相遇时,两位军人下来握手拥抱;三是片尾红军跨过波兰边境时,旁白说,前面等着我们的还有华沙、布达佩斯、维也纳,最后是柏林。
另一方面,德军内部也发生了一次叛变。后备军谋划了“瓦尔基里”行动,准备进入狼穴投放炸弹暗杀希特勒,然后与西方势力媾和,挽救德国。镜头似乎没有表现太多对这些叛变人物的褒贬,但这样细节完整的叙事、贝格将军死前特写、还有剩下其他人的枪决审判宣读以及念名字,似乎也是一种表彰。贝格的遗言是“我的妻子她都知道”,克劳德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德国将会记得我们的名字”,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瓦图京大将在前往波兰途中,学习波兰语。他问随从士兵奶酪、肉在波兰语里怎么说,然后说“真相似啊,都不用学了”;最后问了“生命”怎么说,然后说,“毕竟还是有些不一样”。下一秒就有德军袭击过来,瓦图京下车组织反击,却不幸被击中身亡。临死前他一直在念叨波兰语的“生命”。是啊,战争就是生命的消逝,不但每个人自己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消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要献出多少生命?可是,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和平,不可笑吗?为了正义,让千千万万正值青壮年的男人去送死,让留守后方的老人儿童失去亲人,这是正义吗?
在白俄罗斯,游击队准备出击前,红军将领说,“这里好安静,真不忍心打破啊”。也许是从前看到的士兵总是“人狠话不多”的形象,很难想象一个士兵会说出这种话,也很难想象苏联的战争片会拍这样的片段。也许这些人也有身不由己的,就像《我们的父辈》里的Victor一样,只是为了在这个战乱年代活下去而已。战争不是一味的激情热血、冲锋陷阵,也有人在战争里祈祷和平。
战场上,卫生员卓娅请求分配士兵搬运伤员。大尉拒绝了,理由是“我这里每一个人都有用”;似乎是在说“女性”的“柔情”没有用,救助伤员不如冲锋陷阵有用。于是她一个人跑到战场上给士兵疗伤,可是当敌人攻过来的时候,大尉还是尽力保全她,以免她被俘虏,甚至让大家都冲上前去,这似乎又不是一个“理性”的举措,牺牲全营队的人去救一个卫生员,她又不是什么重要将领。
想到第二集中在波兰,波兰人乔装成纳粹士兵进电影院看电影,却把手榴弹放在座位上。最后两人出来时,男孩遇到德国军官被留在电影院里,只有女孩出来了,男孩在电影院里和德国士兵一起牺牲了。感觉这时候的“女性”就像一个脸谱,她们代表着娇弱、柔软,但男人为了保护她们而牺牲,她们总是在男人的保护下幸存,或许也正是希望的化身?
在本集中,诺曼底登陆前,也有法国士兵和女通讯员调情的片段。法国士兵给她送玫瑰,另一个法国士兵给她递香烟,两人甚至差点吵起来。在战场上,前一秒是一个士兵击沉了敌军的飞机,然后拿着玫瑰花向旁边的兄弟炫耀;下一秒这个士兵也被击沉了。同伴去救他,把他塞进飞机里起飞,两人会一起回去又成情敌吗?不,结果这架飞机被敌军的大炮击毁了。
好像苏联战场上的女性每次都是同一个女演员,第一集是她的男朋友死了,第二集是她站在车上与男朋友拥抱,第三集则是为同伴疗伤。感觉和中国的叙事有点像,每一个人都不是代表ta个人,而是代表无数和ta一样的“人民”;而每次都是同一张脸出现,正代表着这一张脸背后是同质化的人群。对个人的叙事就是对整个民族的预言,每一个青年的选择代表着千千万万的青年,把个人的生命汇入共同体,汇入无限的河流,这就构建起了阶级的意识。
这也正是为什么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没有感动我,每一次生死,都不是个人的感情,而是为阶级、为民族、为国家在奋斗。或许,这也正是后革命时代的我们难以被这种“政治片”召唤的原因。但是,没有了共同体的个人,又要如何面对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呢?
说是大决战的师傅,差别还是有的。解放作为苏联的史诗级战争片,故事框架还是双方指挥部兵棋推演+战争大场面展现。话说,国语版感觉比原音好多了,原音版字幕太烂,还没有国语的节奏感好。根据看的顺序,分部谈谈想法。
第一部炮火弧线。核心战役是库尔斯克大会战,拉开了苏军真正反攻的序幕,最终奥廖尔、哈尔科夫陆续收复。故事开篇很有意思,德方是由于希特勒对虎式坦克装甲的不满意,一再推迟进攻计划,苏方是指挥部众人揣测德军进攻方向,斯大林的分析比较冷静,斯大林格勒后哈尔科夫的失利显然说明战争尚未迎来实质性拐点,最终完成这一使命的任务落到了库尔斯克这个突出部上。大场面的坦克会战可以看出耗费巨大,但实际效果个人认为差强人意,没有太多激动人心。对难得女性卓娅的人性化展现是个亮点,对曼施坦因的刻画挺精彩,信心满满但功亏一篑,从此,德军再无成功的大规模战役,直到走向覆灭。
第二部突破。核心战役是第聂伯河会战,在乌克兰方向成功突破第聂伯河防线,收复基辅。看到目前,第二部的水准感觉是最高的,基调异常冷静。开篇半小时基本不在苏德战场,主要是墨索里尼的被抓和营救,还有华沙地下组织的爆破。转到苏德战场后,前期对苏军的描绘不那么高昂,苏军的将官的犹豫、胆怯,以及为了突破防线而牺牲两个营兵力的“集结号”式部署,都让影片的质感有所提升。两个营的突围只剩15人,惨烈至极,这种局部战地的细节也展现的不错。结尾的德黑兰会议也挺有意思,大胡子一心想第二战场,邱胖死活不乐意,只愿意在亚平宁和巴尔干挠挠痒,罗大叔左右逢源、不停打哈哈,最后也没表现出有什么结果。
第三部主攻方向。核心战役是巴格拉季昂行动,在白俄罗斯方向一路推到波兰。第三部开场的瓦图京很有意思,玩将荣时作为坦克前期必备将领是人手一个,现在才发现他的结局居然如此仓促,被伏击而亡也是悲催了,临终前一直说的波兰语的生命一词,也让人对以后的苏波恩怨唏嘘感叹。两军指挥部的氛围明显和第一部反差,库尔斯克会战前苏军等着德军,现在则是攻守易位,轮到德军猜了,还猜错了。在最后还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刺杀希特勒的情节,这段故事的展现很冷峻、很直接,穿插了丘吉尔的解说,其实也是盟军和苏军共同的想法。
第四部柏林之战。核心战役是柏林外围和近郊会战,信息量和有趣性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开头是斯大林观看德军拍的阿登战役宣传片,不动声色、借力打力地黑了一把盟军,后面的盟军和德军的疑似议和桥段也更加突出了苏军的光辉。在柏林之战前,对朱可夫的形象进一步丰富,朱可夫脑海中莫斯科和柏林之战的对比,都突出了侧翼的重要性,避免了临门一脚的失误。朱可夫由于二战后就大起大落,直到影片拍摄的七十年代仍未平反,政治身份的跌落造成了全片的朱可夫沉默、谨慎、不善打硬仗的形象,类似于大决战的101,但毕竟有个善终,形象比101多少还是正面很多。苏波友谊又在这里秀了一把,一起喝坦克酒精别有风味。后面的雅尔塔会议一如之前影片描写巨头会议的特色,黑邱胖,罗大叔打哈哈,大胡子严肃伟岸。最后的柏林动物园战斗,将欢动和平的动物园和惨烈的战争进行了奇妙的结合,也让人唏嘘不已。
第五部最后一击。核心战役是柏林巷战和攻打总理府。细节依然是最有意思的环节,苏军进入柏林后,与某民宅一家人的刻画地很有故事,没有一味地展现所谓的秋毫无犯、军纪严明,毕竟史实惨不忍睹。用苏军人员和德国一家老小吃饭的镜头,既表现出苏军的军容大致得体,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德国女孩对苏军的仰慕喜爱,算是给后面的柏林女人遭遇的历史悲剧洗地?打进柏林的最大功臣朱可夫在这里又被刻意矮化,更多地展现了科涅夫和罗科索夫斯基的功劳。德军方面,希特勒最后的形象让人哀叹,没有太多的歇斯底里,就是一个可悲可叹的糟老头子,和爱娃的结婚是一种莫名的人格buff,虽然自杀的片段拍的非常猥琐,但影片基调整体是冷静客观的。爱娃的形象也非常日耳曼,漂亮高挑,比《帝国的毁灭》展现地更正面得体。大结局自然是在国会大厦的胜利欢呼中结束,每部都有亮相的卓娅此时只是默默坐着流泪,人性光芒盖过了战争的血腥残酷。
至此,全五部的史诗级战争全景片落下帷幕,综合来看,除了广为人知的大场面、长镜头,影片的细节挖掘、史实展现非常有趣,虽有免不了的意识形态涂抹,褒贬的色彩也并不含糊,但对德军将士的尊重,对苏军中下层官兵的相对客观展现,对苏军高层的分歧刻画,对英美方面的嘲讽,以及从女性视角照耀出的人性光芒,都让全片的质感和成色配得上影史经典的高度。解放史诗,名副其实。
自从网上有片源,十几年间《解放》看了5遍,《大决战》也看了5遍,抛开政治只谈电影本身,《大决战》的艺术造诣胜过《解放》一筹。
大决战越看越觉得有人情味,各种角色不同角度的穿插,给了观众非常立体的直观感受。
《解放》战争场面不用说,但是叙事手法略显生硬,虽然也通过士兵军官统帅的立体角度来叙事,但是火候不够,有种夹生饭的感觉
历时三天才看完。全景展现苏联反攻德国的恢宏画卷,漫山遍野的坦克和军队是社会主义的大场面杰作。上到领导人下到普通士兵的宏观视角,对各方领导人的描写也能做到客观,希特勒还有少许偏执、狂热、好战的色彩,倒也不算丑化。这是一部战斗民族的革命史诗,苏联战争片的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次。带着午饭进去看的,中间不停地放了8个小时。
对英美领导人、对德军领导人、甚至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刻画都相当客观,没有刻意丑化。考虑到影片诞生于冷战高峰期,创作者的胸襟真是令他们的西方同行汗颜。
战争片还是得看毛子的,老美的简直不值一提
不懂打一颗星的什么心态,你不爱看前苏联战争片你可以不看,有的是电影,何必过来碍眼!
210930华星北影节37。我们这种强迫症就烦这种不齐齐整整一个半小时。戈培尔真的像。
经典~~无需多说了
金发男主也太帅了吧
在春节期间看完了。涵盖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柏林战役这一时期的历史,很多关键战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电影里都有交待。战争场面做得非常精彩。虽说是苏联视角的二战电影,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够做到客观描述,并没有刻意偏向某一方。
喝酒精开坦克,炮眼扫视动物园,神兽萌萌哒~
太长了
目瞪口呆。是看过所有战争电影中场面最宏大的。那些一望无际的全实拍、航拍长镜头啊,全是坦克。最后攻克柏林一战,漫长、残酷又激动。稍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穿插不过不影响主线的清晰。各位领袖性格鲜明却不夸张,外交斡旋部分重要且明了。但电影再震撼,也不如最后那个2000万的数字来得残酷。伟大
宏大战争史诗,个人比较喜欢第二部第三部
没看过这部电影就不知道什么叫大场面
主旋律,类似中国的挺进大别山、大决战
一共五部,共487分钟,每天一部,一个星期终于看完了。类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战争场面真实恢弘,无任何特效,想想在冷战期间能调动这么多的真实坦克、人物,也是惊讶。话说,前两年热议的希特勒并没有死在地下室,而是在阿根廷,让人又遐想万千了。
样板戏的巅峰
看到跟毛子称兄道弟的波兰人我要吐了!解放个旦,叫征服还差不多
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这是我们拍三大战役的教材啊。看的国配版,这配音演员有点少啊。。
🚬还是毛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