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长大 他需要父母
一方给的爱再多 他也是会寂寞的
为了他 我要回去 尽力的去相处
这么漂亮的女人都不幸福 咱也别太瞧高自个了
走岐路的不容易 守正道的也难
影片的背景是经济繁荣表象下文化矛盾、人际冲突、精神压力。反观今日,也在经历价值观混乱、家庭观代沟,平淡安静没有了,刺激搅动倒成了追求,只不过,繁华喧嚣救不了我内心的焦躁不安。
别人的故事 是启迪和借鉴 家庭破碎对孩子伤害弥补不了的 回家的大女儿 即使很难 但必须这样做;那个为了一时爽的母亲 没有等到女儿的相送 甚至连杯茶也不愿意喝 她得到了爱情?那只是个抱团取暖的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时刺激的二女儿 打得那几下最爽了 长得一张欠揍的脸 可就为了这样一个男人 你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了
幸福?是要经营的
我并不认为姐姐回家是牺牲 走岐路会后悔 走正路也不容易 传统的安稳只是在沉默不语中消融肮脏龌龊不堪 东方民族能忍 有多少的女人隐忍?罄竹难书 但话到嘴边却又说不出口 到头来 儿女在身边 就很好了 妈妈会盼望着送行的女儿或许也是如此吧 姐姐也是为了孩子 自个一个没所谓 但有了孩子 你就有个寄托和希望 安慰和动力
年轻 谁不喜欢新鲜刺激?看到妹妹说要重新开始 我也以为她会幸福 能重新开始 也是幸福
“父母之爱是动物本能。”
——《东京暮色》
“孩子都是需要母亲的,只有孩子母亲自己那么想吧。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
——《小偷家族》
当我们谈论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无法绕过他的前辈小津安二郎,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日本电影大师以各自细腻而克制的讲述方式,向我们展现了日本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悲喜与冲突。当我们谈起是枝的《小偷家族》,我想,参照小津的《东京暮色》,或许会让我们对两位导演的作品与他们对各自时代的反思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领会。
1957年的《东京暮色》大概是小津最为凄冷绝望的一部,不同于大多数嫁女情节中平淡的讲述,这部电影有着小津少见的戏剧化冲突,甚至,我们从中似乎看不到半点希望。故事发生在冬日的东京,已经出嫁的大女儿孝子与丈夫不合,带着刚出生的小宝宝回到父亲家中;二女儿明子未婚先孕,但男友却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处处躲避明子;而父亲早年被妻子抛弃,自己一人将一儿两女抚养成人,然而此时,抛家弃子私奔多年的母亲却又回到东京,与两女相遇。
性格孤僻的明子自幼缺少母爱,我们在电影中甚至看不到她的哪怕一丝笑容。借钱堕胎后身体孱弱的明子得知棋牌室的老板娘正是自己的母亲,并且知道了母亲背叛父亲、抛家弃子的往事。备受自尊责备的明子与母亲约见,对于母亲不负责任的行为强烈谴责,不出几句话就跑出酒馆。之后,对于同样不负责任的男友,以两记耳光结束了他们的关系。气愤的明子夺门而出,却由于铁路管理员的失职遭遇车祸。饭馆老板将明子送去医院,而男友却再次逃走了。
《东京暮色》中的每个人都是痛苦的,母亲得知明子车祸而死的消息后,绝望的离开东京,前往寒冷的北海道;孝子不愿让小女儿重复明子的悲剧,决定忍受不幸的婚姻回到丈夫身边;父亲经历妻子背叛、儿子早逝、大女儿婚姻不幸、二女儿惨遭车祸,只有他一人默默承受那残酷的东京暮色。
笠智众饰演了小津安二郎大多数电影中的男主角,笠智众儒雅清幽的气质为父亲的角色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小津电影中的父亲永远是喜怒不形于色的木讷形象,遇到多么难以接受的事也永远是点点头,说着“是啊,是这样。”《东京暮色》中的父亲,一生不断地失去,最终只能孤身一人面对冷寂的人生暮色,只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与其说是豁达,倒不如说是对于无奈本身的坦然接受,那或许正是生活的本质。
半个世纪之后,导演是枝裕和则用它的电影,通过解构传统的家庭观念,来表现日本当代生活的现状。“小偷家族”并不是一个我们通常认为的“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父亲”治和“儿子”翔太在偷窃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遭遇父母虐待的“妹妹”尤里,或诱拐或收养地留下了她,正如几年前治以同样的方式遇到翔太;而早年,“母亲”信代因受不堪忍受原来丈夫的施虐而失手杀人,与治一起出逃,遇到独身一人的老太太“奶奶”初枝;而在更早,初枝的丈夫背叛她有了另外的家庭,但初枝后来却收养了那个家庭中离家出走的大孙女“姐姐”亚纪。就这样,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六口组成了一个充满了爱与利益交织的家庭,靠着偷窃与奶奶的养老金过活。
是枝裕和克制而小心翼翼地构建起这个特殊而温暖的家庭,大家都在彼此利用,无论金钱还是感情;而在一家人的默契到了顶点,在这个家庭最为幸福的时候,是枝却又冷酷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奶奶死去,却没连火化和棺木的也没有,在后院被草草埋掉;父母的旧案被查出,面临监禁;原本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树倒猢狲散,从此天各一方。前半部舒缓温馨的基调在翔太被捉后转入催泪的抒情。
他们六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被原有家庭所抛弃。因此,“小偷家族”的隐喻意也就呼之欲出了:“我只是捡她回来,是其他人先抛弃她。”
诚如海德格尔所言,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的。家庭出身是人不可选的,而在小偷家族,“子女是没法选择父母的,所以自己选择的羁绊反而更强”,好像这一大家子都是被“偷”来的,实则是那些被抛弃的人自己的选择。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真理似乎只是生存下去,但实际上,这种自己选择的羁绊让他们知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他们是不幸的,但他们也是幸福的,当奶奶在海边望着一大家呢喃出“谢谢你们”四个字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幸福就在永恒的此刻定格,尽管海风拂过之后尽是凉意。
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的呢?“父母之爱是动物本能。”
在《东京暮色》,我们见证了缺少生母之爱的明子的悲剧,母亲不爱明子吗?无疑她是爱的,但只是爱就够了吗?显然不是,因为爱意味着责任。
母亲爱着她的三个孩子,却抛家弃子,尽管她那么多年她还一直爱着,但她只能用无尽悔意的后半生来赎罪;明子的男友也爱着明子,否则不会来见她最后一面,但他面对他所要承担的却只想逃避;孝子爱着她在襁褓中的小女儿,她在明子死后意识到了责任之重,终于回到家中;父亲是爱着的,无论是他原来的妻子还是他的三个孩子,他都默默地承受。对于妻子的背叛,父亲的沉默与两位女儿的愤怒两相比较,似乎显得吊诡,但实际上那正是父亲承担起的那份深沉的爱的体现。
而在《小偷家族》,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爱,“如果说爱你,还打你,那一定是说谎;如果爱你,就会像我这样紧紧抱住你。”
信代对女警的反问,“孩子都是需要母亲的,只有孩子母亲自己那么想吧。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但事实是,信代不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当女警问她,孩子怎么称呼你,信代哭了,哭得让人难受:她有母亲之实,却没有母亲之名。
面对《小偷家族》,如果我们问,爱就够了吗?是枝裕和用残酷的结局告诉我们,有爱是不够的,面对已经成型的规训社会,人的这种自由已经无处找寻,也无法得以善终。但我想说,是的,爱就已经足够,“比血缘更重要的羁绊,是爱”,那是面对残酷的生活,让我们能坚持下去的光,是选择,是珍贵的自由。
是家庭造就了我们,还是选择造就了我们?
小津用一部极具悲剧性的电影,来探讨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
明子出生两岁后母亲一去不回,她是被母亲抛弃的那个孩子。而当二十年之后,明子遇人不淑,不小心怀孕了,男友却不想负责。
无奈之下明子只好堕胎,回家后她看到姐姐的女孩也是两岁,恰如当时的自己,她被母亲所抛弃,自己亦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抛弃者同时是被抛弃者,这一切像个轮回困扰着她。
得知母亲有过外遇,她偏执地想都是母亲的错,我身上流的都是母亲肮脏的血液,是因为我是野孩子,才导致自己的悲剧。她急不可耐的想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的孩子,却得到自己确实是父亲的孩子的答案。
她无路可退,所有的原因都指向自己,是自己成了他人眼中走歪了路的女孩,是自己成了医生口中的酒召女。迷惘又彷徨,借酒消愁,不料遇到车祸。临走前,她不听重复,“我不想死,我想重新活一次”。因为她本可能走在正道,所以想重新活一次。
正如影片末尾父亲一个人行走在东京的街道,还是没走到春天,母亲还是没等到女儿,所谓的和解并不能让道子健康成长。这是小津一部彻底黑暗的电影。
此外,片中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有的只是居酒屋、酒吧、麻将馆、游戏厅,一个个对现实失望的灵魂,借此来寻找安慰。
他们不想奋斗,只想逃离。不想承担责任,只想推卸责任。在失序的社会下浓烈的逃避责任的倾向,这部也是当下被各种短视频充斥着,整天喊着原生家庭,不想长大的我们的社会缩影吗?
相比起其他季节,选择在秋季观看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的确会更有感觉。小津像我们的熟人,每次和他相处,聊的都是不变的日常事。就像工作后,穿过列车车站,走过一系列广告牌和门店,在常去的小酒馆碰上,不经意的对话总是关于家长里短,他要退休了,他要嫁女了,又是浅谈即止的,间或沉默,像家人之间的无法被填补的空隙,再点份烤鳗鱼如何?再续一杯酒,暖气腾腾,这样坐着,在夜晚,悲伤逐点流露,秋意渐浓,倍觉孤独。
妹妹太好看了,CC封面的她。最后真是忍不住随着原节子一起泪崩啊。虽然剧情有点韩剧味,但这片子的悲绝对是深入骨髓的。看到最后一秒,都没有等到春天到来。
之前看的小津的电影在情感上极为克制隐忍,东京暮色相对情绪波动比较强烈且戏剧化的!主题讲的是破碎家庭造成的人物情感缺失的悲剧。镜头、画面整个基调如同电影名字一样让人觉得昏暗、悲痛甚至绝望。只是也许用现在的心态来看不太能接受结尾姐姐为了孩子而回归已无情感的家庭的选择。
见识到了小津的伟大,那些很庸俗的故事被拍得如此沉郁、悲凉。世事皆有缘法,人生几度冬深。
9.3;原来有些悲伤无法与泪水相连
孑然一身的父亲孤独,夫妻失和的姐姐孤独,有巨痛不与人言的妹妹,从小孤独。是什么让当年的母亲抛弃儿女,离开身份体面性情温雅的父亲,与前后几个情夫浪迹天涯?恐怕是销魂蚀骨的孤独。姐姐把这些孤独归因于母亲的缺席,但明眼观众知道,她自以为是的牺牲,何尝能拯救女儿于她未来的孤独?杯盏前的敷衍,牌桌上的笑谈,三言两语,极尽人间凉薄。所有尝试都是一个徒劳,所有挣扎都是一个绝望。生儿育女,是孤独的延续,悲剧的轮回。姐姐那段“未来多少幸福等着你”云云的劝慰何其苍白。在凛冬暮色中,只能像母亲那样抓住身边那个谁暂且喝酒取暖,或者像父亲一样,淡淡说一句“这样啊”。
父亲默默旁观了一会,发现这电影里父慈女孝、安稳静好的,便问道:这是谁拍的?儿子: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父亲趁机感慨诱劝道:这导演不错啊!你看结了婚成个家多好,又温馨又和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你要明白导演拍这个在倡导什么~。儿子:这导演一辈子都没结婚。父亲:…
这么多部看过来,原来这部才是小津最极端最悲伤的一部,父亲与女儿的设置虽不再新鲜,但以往小津电影里并不多见的戏剧化剧情却在这部片里比比皆是,妻子跟着别人跑了的丈夫,虽出嫁却仍过着平淡生活的大女儿,怀有身孕却被负心汉抛弃的二女儿。父亲独自玩钢珠那段以及母亲在车站等大女儿那段同样心酸。
杀人于无形的典范。全然的沉静和优雅,观者完全感受不到剧情、构图、剪辑,一切手法都不存在,但却无时无刻不被悲观包裹,只有剧终之后细细体味,才明白三个主要人物的线索纵横交错,编制出人生婚丧嫁娶的绝对和必然。天才让你看完之后马上惊呼神迹,大师让你看完之后五十年泪流不止。小津无疑是后者。18.12.3 重看,不断复现的时钟、玩具,还有悬浮的灯,都是极为重要的意象。两个姐妹对应两组母女关系,一个全然失败,一个试图挽回失败,家庭在彻底解体同时也意图重组。光压得非常低,人物进出光线,就像是一场有一场残酷的曝光,整部电影就是在这样曝光的残酷、旁人玩笑的残酷和小津近乎残酷的镜头中构建起来。
#重看#虽非嫁女,仍以女儿的离开收尾,老无所依的背影昭示着永恒苍凉的人生况味;给予了你那么多的爱,仍是无解的寂寞,母爱的缺席让她裹挟着全世界的恨意,努力挣扎的新生如暮色四合,调子悲凉沉郁,直如沉坠夕阳,很快就要沉入无边的孤独光景中去,至此小津告别黑白光影;车站山田五十铃翘首赛高。
小津最后一部黑白片,也是最阴郁的一部。”我不再喜欢东京了“,家庭彻底崩坏,虽然通常被认为是失败之作。全片无运动镜头。剧作上还是弱了些,用前一个小时布局不能不说是太慢了,沉闷。音乐用法属于音画平行,灌得太满了。原节子还是洋溢着圣洁光辉。《寻找小津》里的弹子房+《咖啡时光》之未婚先孕
孤独的父亲玩着拨浪鼓,再也不喜欢东京的母亲火车里凝望窗外,为了孩子正常成长不得不回到丈夫身边的大女儿,浪费生命到最后想重新开始的小女儿,死在意外里的儿子。如此绝望。还好有众富多才的配角们稍稍为缓和。
明子打胎后回到家,瘫软地坐在地上,猛然看见正蹒跚学步的道子咿咿呀呀地向她走来,她惊恐地用手捂住眼睛,念叨着“不要”;然后躺在床上,听着不知情的孝子说起姑姑替她物色的相亲对象、婚姻、生活,心里不知流了多少血和泪,却依然死撑着那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这一幕,好绝望。
依旧是岿然不动的低机位,却哪里有平和简直是残酷。堕胎回家后与孩子的正反镜,麻将馆八卦闲人的冷嘲热讽,拉面店外的事故和无动于衷的男人。毋忘父女相依,原因母亲和兄弟姐妹的缺席。我不想死,我想重新来过,活得好一点。
2019.05.04→2020.02.23:黄昏时分,终于拾看《东京暮色》。—— 母亲外遇离家出走,姐姐夫妻不和回父亲家暂居,妹妹未婚先孕选择堕胎……即使是戏剧感挺足的故事情节在小津安二郎沉着冷静的镜头语言下依然只是有条不紊地内敛叙述,不过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还是感觉有些抓马。在经历这些事后,孝子决定回丈夫家,父亲问她:你回去能和沼田好好相处吗?她回答:我会尽力。即使不行,也要努力。→ 如果父母不和乃至常闹矛盾争吵,孩子虽然父母双全也挺难幸福吧?
2018.6.17 重看。山田五十铃神样的演技,甚至可以说,论哭戏,她有多好,原节子/有马稻子就有多不足。山田五十铃的背影和笠智衆的背影演技截然不同。今个儿是原节子98岁生日,也是小津大银幕第三部。痛哭不止。
三重丧子之痛:久未谋面的、从未见过的、刚刚相认的。两代人的多起不幸婚姻或恋爱,导致孩子承受亲情缺失之苦,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同样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小津又一次提炼出了家庭亲情中的共通样例,略微言情狗血,也是增强了剧情复杂度,有了些许悬念感。最终让原节子饰演的姐姐选择带孩子回到丈夫身边,也是悲剧之后的一种无奈,婚姻家庭有时也只得如此坚忍维系。
很闷吗?不觉得,反倒觉得剧情太过戏剧性,倒不如小津之前的电影那么细腻,那么能冲击我的内心。静止的影像、低位的镜头,永远没有什么大起大伏的矛盾冲突,影片中最激烈的冲突也就是有马稻子怒扇渣男友两巴掌那里,依旧是小津的风格。原本一个8点半的黄金档伦理故事被拉长成两个小时,漫长而别有韵味
并称映画“四大女优”:原节子 山田五十铃演绎母女搭配,应该说是最近看的小津导演电影里比较伤感的一部;一直以还原温馨家庭为主题的小津电影,在导演后几年发生了个别影片的变化,原节子出演的姐姐孝子一角已经出嫁生女因和丈夫闹矛盾回“娘家”小住,早年离家出走的妈妈留下了一个妹妹和在银行工作的爸爸,妹妹爱上了一个不负责任的负心汉,未婚先孕,整天价找这个小白脸,而那个男子总是各种借口躲着不见妹妹明子。私奔在外的妈妈突然回到东京就在他们附近开了一间麻将馆,她也到处打听两个女儿的事情,纸里包不住火,终于,姐妹二人先后知道了这个女人就是她们的妈妈,妹妹在堕胎后身心俱疲,终于,在和“妈妈”摊牌后失足被撞身亡,而被噩耗打击的妈妈也准备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再次远走他乡,在火车站,她依依不舍的在车窗前到处张望,没有看见人
2018SIFF。「多元素」的非典型小津电影,两代人亲情的隔阂与梳理、夫妻关系、两性关系,最后解决方法依旧是传统的「隐忍」,甘为配角的原节子在目睹了父母、妹妹的悲剧后决定回归家暴的丈夫却是更大的悲剧,笠智众最后又露出招牌式的「小津微笑」却让人无法轻松,「我不再那么喜欢东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