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来找你聊天了!”
“来呗,聊啥?”
“我去看了电影版的《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就是那个同时获得一个最佳女演员和三个最佳男演员的神作吧。”
“对,我看完以后去科普了一下,发现那一届戛纳电影节居然有这么多奖都颁给它了。”
“你看完以后觉得这些奖是不是实至名归?”
“那可不,简直绝了。这算是我第一次看戏剧改编的电影吧,之前我以为看林青霞版《暗恋桃花源》也算是戏剧改编电影呢,后来看了才发现更像是官摄话剧,舞台布景灯光道具都是话剧舞台,没有搭电影场景。”
“我们之前讨论过尤金·奥尼尔的剧本,电影好的先决条件就是剧本好。其实也不仅是电影了,像《暗恋桃花源》能演这么多年,最根基的事情就是赖导的剧本写得好。”
“确实。不过看电影的感觉和看剧本的感觉又很不一样。”
“说说看。”
“看剧本的时候,可能是有先入为主的原因,我更关注家里的小儿子爱德蒙。觉得他生在这样的家庭实属不幸:爸爸很吝啬,妈妈有毒瘾,哥哥是酒鬼。但是看电影的时候却发现最吸引人的反而是这个家里的妈妈玛丽。”
“嗯?电影有改编?玛丽的戏份加重了?”
“那倒没有,基本上看下来很贴合原作剧本,我是没看出来有巨大的改动,最多就是为了电影转场增添了一些小细节,让前后场景切换得更连贯罢了。”
“那就是赫本的演技很nice!”
“Perfect!神级演技!其实如果不是有先入为主的预判,看剧本的时候就有会有点懵,不知道玛丽在干什么神叨叨的。但是电影表现得就很直观,赫本设计了很多小细节:摸头发,眼神飘忽,间歇性地站起坐下走来走去,很多时候还眼泛泪光,就把一个人的焦躁不安和心怀鬼胎表现得让人一目了然。所以从一开始就会觉得这个玛丽是有问题的,尤其打哈欠眼泛泪光不耐烦地想打断儿子说话想撇下儿子上楼的那个场景,都不用细想就能看出来是毒瘾犯了。”
“这可能也就是舞台的魅力吧。不管是电影也好,舞台剧也好,其实都是能让人看得到感觉得到那种直观的情感,而看剧本更多的就是靠想象力。每个人的想象力和侧重点不同,所感受到的也不同。”
“是的。赫本有两场戏,给我感觉和剧本都不太一样。并不是说改编地不一样,而是给人的观感有很大差异。”
“哪两场?我猜有一场是结尾的自白。”
“对,结尾很不一样。之前不是跟你说书里的结局给人感觉很不好,她就是疯了然后神叨叨地说话。但是电影拍得很唯美。”
“难道说,电影最后来了个写意?”
“差不多。最后玛丽像是回到了很多年前的少女时代,那个时候她的理想是当修女和钢琴家,她的爸爸请修女教她弹钢琴,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一切都给她。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她会成为修女中出色的钢琴师。但是意外发生了,她爱上了詹姆士。其实能看得出来赫本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很有年纪了,但是电影最后那一幕给人的感觉就是,她就是少女玛丽,后面那几十年的荒唐岁月通通都还没有发生,她只是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
“这就是演技的问题了,能让人从上了年纪的容颜里看出年轻的味道,功力稍有欠缺就是史诗级灾难。”
“反正我看到了你说的那种,年轻的味道,很震撼。那种回忆式的自白很有沉浸式代入感,会让你进入她描述的画面场景里,忘记当下发生的一切。如果她的回忆很美,那么你也会跟着她一起忘记当下的不堪。所以当电影结束,你从那个场景里抽离出来,回想起她后来的遭遇再对比她诉说的那些曾经,就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她最让人难受的并不是最后那一场彻彻底底坏掉了,而是她曾经那么美好过,却最终走到了这样的尽头。”
“你说的,也很有代入感,我都感觉自己被代入了。”
“哈哈哈,然后我要说另一场戏。”
“你说。”
“还有一场戏是在整场电影中间的地方,如果在剧本里应该就是幕落转场,所以电影里就加了一个玛丽的独幕戏。家里所有的人都出去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她从客厅走向书房走向过道最终准备上楼的时候站在过道里,扶着墙,露出一种要笑不笑的表情,扶了扶头发,说感觉自己很孤独,说自己一直都很孤独。然后又一脸无所谓地走过过道上楼去了。就那一刻,站在过道的那一刻,她脸上的表情,让人觉得,她可能才是这个家里最清醒的人,看透了这一切却无可奈何。我们之前先入为主觉得她有毒瘾然后疯了,但其实有毒瘾和疯了是两码事,有毒瘾并不代表她脑子不清楚,尤其是她毒瘾没有发作的时候,应该是非常非常清醒的。”
“这我到没想到。我看剧本的时候也是把她当成疯子来处理的。我会考虑很多导致她现状的理由,倒是没想过她其实很清醒。”
“是吧,我也是看电影的时候才感觉出来。其实玛丽在家里看似什么都不做,看似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似总是在寻思怎么瞒着大家去药店买吗啡,但其实,她最清醒。看透了自己爱的人最爱的是世俗追随的金钱名利,自己的大儿子毁于嗜酒,小儿子又不幸得了肺痨。甚至能看得出小女佣喜欢偷酒喝,所以在詹姆士不在家的时候毫不吝啬地让小女佣大大方方喝酒。”
“所以把这两场戏放在一起来看,你想说的是,玛丽最后那段自白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甚至包括沉迷吗啡也是她对现实生活失望的一种逃避手段?”
“不排除这种可能啊。这是一个很病态的家庭。但是这个家庭的病态最初的根源就是老詹姆士的吝啬和自私。他需要东奔西跑登台演出,就想着玛丽爱他就应该跟着他一起东奔西跑,结果呢,玛丽跟着他,除了各式各样的廉价旅社和一夜情一样的夫妻房事,连孩子都没时间照顾,导致了两个孩子的畸形生长,长成了让人痛心的模样,最后玛丽还因为生小儿子之后患上风湿,为了止痛庸医注射大量吗啡,造成了她对吗啡上瘾,还不是因为詹姆士吝啬不愿意花钱请好点儿的医生吗!”
“有因必有果。一个家庭的悲剧可能最初是来自于某个人某件事,然后导致了一连串的后果,但是在发生这一连串事件的过程里,最初的导火索作用可能没有后来想象的那么大,只是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已经失控了,即使最初的那个人想要改变,他也改变不了了。全部怪罪詹姆士有失偏颇,但他确实难辞其咎。”
“所以我还是觉得赫本最后那一场戏非常绝。灯光控制也很好。她在诉说,光线从明到暗从暗到明又从明到暗,就像她的心情,曾经希望过,终归于失望乃至绝望。她人生的意外就是爱上了詹姆士,否则她可能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修女,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罢。”
“给你说的我都想去看看了。”
“墙推!!!”
p.s.这部电影翻译作“长夜漫漫路迢迢”,倒是比书名翻译“进入黑夜的漫长旅途”更为贴切,就是一条怎么走也走不出的黑暗之路,所有的人都困在暗夜里,有迷茫有困惑有挣扎,却总是无法挣脱暗夜的束缚。这其实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某个家庭内部的悲剧,但是放大来看,悲剧又都是相通的,总可以从中窥得你想要的东西,悟到你悟出的道理。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探讨“家”这一主题领域中的人和天之间的张力,即在家庭的空间、舞台、架构、前提、条件、基础,即“形式”中,人的因素和天的因素如何交战、冲突、对抗。虽然我们在属人的因素的引导下会陷入迷茫和混乱(愤怒、忌妒、怨恨、狂妄、僭越、暴戾、粗蛮、侮慢等),但“希望”永在,“天”永在,“事情”永在,“天”的一面永在(即家庭“本身”,即规定和决定人与事情的现状及演进的“是者”),我们还是在一起互相爱着、结合着。这就够了!只要我们有爱,事情的现状总是会变好的。
此即所谓“立乎其大”!即选择和坚持事物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层面所构成的整体架构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走“上行”的路(“走向上的路”——柏拉图《理想国》末尾语),坚持自我教化和自我提升,永不放弃!我们要在自我提升和修身中浸润一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If you tear a desperate man apart, you'll get four lunatics: a rich old miser, a dreaming drug addict, a lost drunkard and a dying nihilist poet. All of them lost in their golden past or illusion, and all of them are unable to escape the web of Moira. They all regret about the things they have done and are doing. They want to undone every mistake they have made and are making. However, the things and mistakes left trails and scars which are so many that become inevitable in every word that the lunatics said and will say. They live in the same house which naturally is called as their home, or in fact, a madhouse.
非常无知地点开来看,越看越觉得似曾相识,中途溜出来搜资料,果然,尤金.奥尼尔。当年国家大剧院引入瑞典国家剧团的《命运之影》是对痛苦承受力的极限挑战,也是奥尼尔的自传体。 两部剧的结构完全一致,父亲、母亲(继母)、两个儿子,一天之内平淡琐碎的家庭生活,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对话,想拥抱彼此又无法克制地往彼此心上捅刀子。原生家庭的爱与恨非常日常,如果每个人能诚实而敏锐地剖析自己的家庭,都不得不承认奥尼尔创作中真实的分量。家庭关系像癌细胞一样侵蚀每一个人的心,又不可抑制地代代扩散。 这些自传体剧本是奥尼尔痛苦人生的分泌物,如果不代谢出来,维持生命的过程大概会更加痛苦。可他又选择去逝二十年后再公开,也是不想承受家丑外扬、舞台重现的另一重折磨。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长夜漫漫路迢迢。中文译得妙,痛苦深似黑夜,长路仍是迢迢。
全家人都处在一种爱恨交织的氛围里,他们责备彼此,仇恨自己,沉浸在自我所谓“辉煌”的过往,为脱口而出的真实又恶毒的话语道歉。吝啬鬼爸爸,瘾君子妈妈,酒鬼哥哥,而最具生活希望的小儿子即将面临死神的召唤,白天仿佛有一辈子那么长,而黑夜更是如同地狱无边无际。Lumet电影非常考验演技也同样捧演员,他在摄影机后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一些刺耳的声音放心地交由演员替他表达,让观众面对难堪的现实,残忍又直观。
舞台剧风格浓厚,四位演员的表演堪称完美。西德尼·吕美特娴熟的调度与安排将每个场景中的镜头切换基本用到最少的镜头数,而在不同时刻的仰视、俯视、移动都充分表达了人物的情绪,结尾时跳脱空间的摄影让人拍案惊奇。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要归功于奥尼尔的伟大剧作,当之无愧美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毕竟是美国人.拘束非常多,所指也非常明确和现实.奥尼尔无疑是个悲观主义者,困圄他们的不是往事,而是经验和人物自己成为生活的那部分,奥尼尔让那些经历过生活的人继续自己的尘世无变故的惩罚,让一个新生的无辜的青年,这个唯一的希望与融合得疾病而死.最后一幕使人们回到初生的起点,那里,人们象幽灵一样诞生于自己的齿唇.
代餐是不对的但我控制不住……看完深入理解了几个点:1.其实是部大女主戏 2.FM绝对是当时演Tyrone的最佳人选(他就是HE版Tyrone……)难说为了大赫本舍弃FM是否是更佳的选择,但拉尔夫的Tyrone无法让我相信他年轻的时候是个万人迷= =说回电影本身,吕美特摄影绝了。结尾那片黑,观众和角色一同心死了
前半段有些累赘,174分钟的篇幅可以缩短;改编自尤金·奥尼尔的同名作品,所以自然采取了舞台剧的呈现方式,因而考验演技,而四位演员的演技一流,特别是扮演父亲的Ralph Richardson,隐忍和爆发都流露得极其到位,四位一起问鼎第1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帝影后也是佳话一段;家庭戏,中段夫妻的那段对话塑造出婚姻的矛与盾,此前,此后,同样的人,又再也不是曾经的人,感情发生变化,却没有发生位移,痛苦就此蔓延,好的家庭戏一直是我的软肋,容易使我联想,这次是站在了自己爸妈的位置上,他们是怎么想对方的,他们的眼泪我又何曾真实了解过呢?失语;后段集中于父子对谈,兄弟对谈,让家庭的关系暂时“脱离”,观众眼见的是家庭里的个体,他们如何理解对方,如何表达自己,这种情感上的爆发又让我联想被家庭关系长期扭曲下的自己,呼~千言万语不足道啊。
<August: Osage County> 与这个故事太像了——滥用药物的母亲,酗酒的父亲,烂泥沼泽一样的家庭关系,再多的独白都都无法消解的祸害。单空间冲突导致《典当商》中克制出色的表演没了,只有用力、眼泪和For god sake,无节制嘶吼叠加成了催眠曲,让人昏昏入睡。
影片立意深刻,细致感人,几位演员的表演精彩绝伦,颇具震撼力。
吕美特62年的电影版production实在不能配上这出可跻身英语最佳剧作之列的伟大作品。整个节奏有些太赶,扰乱了整个绝望情绪慢慢爬上来的从容。四位演员(某些很棒某些miscast)并不是在同一个世界里演戏,其结果就是每个人的独白都不错,但彼此的对手戏就都没打到要害处。
真的好爱撕逼戏尤其家族撕逼戏,话剧好适合家族撕逼,相比《八月奥色治郡》多了绝望和忧郁和文采。家庭每两人遇到就捉对开撕,歇斯底里喜怒无常沉浸在回忆和痛苦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没法blame任何一个。好喜欢小儿子,看他无奈的面对这种家庭我也很无奈。这戏角色设计就是为给演员拿奖去的。
“STORY OF A ROTTEN FAMILY”。剧情让我想起去年的《八月奥色治郡》看似普通的一家其实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往,随着剧情深入四位成员的矛盾冲突不断显露,愈发复杂。但是三个小时毕竟长了些,有些地方的大段台词(的确经典!)略显冗长。赫本演的最棒,说实在相比下男角们就舞台感过重。
两小时煎熬换一小时震撼。父母的戏重复冗长,兄弟的独白精练深刻。这兄弟爱必须影史留名啊哥哥再废也不忘关心弟弟,不管他如何把自己说成毒蛇弟弟一刻也没有怀疑过他对自己的爱,演得好到吓人,只能陪着哭了。结尾母亲独白长镜头和普列文配乐也是绝杀。
家庭里各种残碎和纠结之事,长期隐痛,一触即发。于你于我,对错难辨。心中的爱演变成别人的痛,痛到责备,痛到逃避,痛到麻木。完美的剧本,完美的表演,完美的镜头调度,叫人怎能不赞叹西德尼吕美特的功力~
从形式上讲,一天之于一地,Lumet是上佳人选。但略出乎我意料,四位家庭成员间捉对厮杀不仅炽烈,而且漫长,表演和摄影两方面都深受欧洲影响。美国评论界称其强硬而沉闷,正是最佳褒奖,因为那就是尤金奥尼尔,一个戏剧界真正的当代人,从过去和外围证明了当下仍是不断延续的过程。
看到一半想停下来思考人生 pause
终于看了这部神作。大爱戏剧式电影。虽说有点冗长,不过四位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张力使得影片抓人眼球,情节之外的内容颇多。
戏剧式电影的典范之作之一。改编自Eugene O'Neal同名自传小说,Andre Previn作曲,Boris Kaufman摄影,泰隆家的漫长的一天,是他们家的每一天,是所有问题家庭红尘炼狱的每一天。令人惊叹的结尾:我们无意间闯入了一个家庭,窥探到它不堪回首的丑闻与内幕,然后又被逐出或自我放逐,这是无人能拯救的伦理悲剧。
3.5。感觉就像是导演憋了很久,终于倾诉。台词比较考究,可看性挺强。对往事的痛苦追忆。爱是戏剧性的和悲惨的,所以你会上演那空虚的一幕。ps:看完这片,更加觉得伯格曼的厉害了。请参阅《野草莓》《呼喊与细语》。
每一个伟大的戏剧家都有一个悲伤的童年,于是我们看到了Eugene O'neill这个自传性的充斥着痛苦、烦躁的剧本。吸毒的母亲,吝啬的父亲,大儿子是纨绔子弟,小儿子得了肺结核,无时无刻充满斗争性的争吵使全片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Ps:Dean Stockwell帅到掉渣啊!
看了50分钟,剪辑有点怪怪的,尤其是一开场显得是个跳跃的错误,明显违背了好莱坞经典剪辑原。表演我也不可以……赫本拿腔拿调的姿态太明显了(即使对于一部戏剧改编电影而言
最后房间的超大远全景切四人的面部特写再切远全景(光线在窗子中变换),真是好厉害,大胆的使用朴素的方法。赫本大帝的表演相当强悍,牢牢控制住了本片的神经,她又挣扎,她将不同的触感放在不同的关系里,既像在舞台上,又像在自己的领土上,超越了时空的柔软的令人追忆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