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一个人死掉也没办法,活到现在这么久了,死掉三四天没人发现,也没什么关系……”
电影里老父亲与儿媳妇私下说的话,让我痛心,这也代表了他考虑面临后事时对儿女的全部关切之情。可是作为儿女的总还是特别关心老人离世时候是寂寞还是有陪伴,而且大多数儿女把孝心只是倾注于老人临终时若干天的关怀,我不知道这其中真切之情和名声晚节哪个占的比例更多!
更让我吁叹的是许多老父母在他漫漫老年时光里,常常是烛影阑珊对影两人。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我更像是猛抽耳光,因为我的作为和电影里的小儿子几乎如出一辙,表面的自由不羁其实是内在的选择性迷茫,我也常常沉默应对亲人的教诲但又常常让父母操碎了心,亲人们也都把我的任性不定全然归咎于没结婚……种种处境都让我汗颜。
不久前我爸爸就像电影里的爸爸一样专程来宜昌看望我,说是看我到底在干些什么,我陪同爸爸在周边走了一圈,爸爸看见我节俭到大热天里没买风扇,锅也总是生锈,就一路上为我采购了许多家什。他脚步跟不上,我几步一等候……写到这里,我感觉喝粥很困难。总之,这部电影很贴近我的生活,我想,一部能让人自我反省到满面垢尘的电影,算是很好的了,值得用心推荐。
(最后补充:电影里大儿子大女儿都有家业却也有难言之隐,严厉的老父亲和最不肖的小儿子在一起才最感动人,我也渴望能像他一样给爸妈一次莫大的惊喜。)
(再补充:电影名叫《儿子》,更该叫《父亲》,这样和导演的《母亲》遥相呼应之势,剧本站在小津的肩上无可挑剔。同样取材的故事我好像看过不下四部了。)
影片真实、质朴,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包括沉重的劳动都成为了一种美,父亲对儿子的内在、深沉的爱令人内心一阵阵地发颤。影片似乎是要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是存在的,只是往往被我们所忽略了,而当你一旦发现它的时候,就是你感到幸福与自足的时候。淡淡的生活,淡淡的美好,淡淡的诗意,这就是影片所带给我们的。
小儿子爱上了一个漂亮的聋哑姑娘。之前一直为他担心的父亲在和姑娘见面后的夜晚:
第一次开灯起身:哲夫,你要是辜负了这姑娘,我是要去她父母家切腹谢罪的…
第二次开灯起身:哲夫,你看我应该早点去拜访下亲家吧…我们应该在老家岩手县办个盛大的酒席吧…生了孙子的话,到了暑假,我不帮忙照看不行吧…你这小子,要依靠我到什么时候!(假怒,傲娇)…
第三次开灯起身:我要喝点啤酒…哲夫,你还没见过我唱歌吧(扎头巾,唱):对往昔的岁月,无怨无悔。历经风霜,也留下了伤痕但已是过眼烟云。阿富君还活在世上,连释逝牟尼也不知道的,阿富君……小儿子在一旁红了眼眶。给三国连太郎点赞。
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安达充,《钓鱼迷日记》…日本的电影人和漫画家就有这种本事,明明一个传统意义的反派都没有,却能刻画得如此深邃,温柔,潜伏着汹涌波涛。
日本岩手县山村,浅野家迎来了母亲绢江的周年祭典,子女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沉寂已久的老屋重新焕发了生气。祭典过后,子女们商讨赡养老父亲昭男的事宜,可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解,固执的昭男始终不愿意离开老屋。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此后不久,昭男为参加战友聚会来到东京,并顺道看望了在这里辛苦打拼的两个儿子。长子忠司,虽是个体面的公司白领,却为了供养家人和房子疲于奔命;次子哲夫辞去酒馆工作,进入一家钢铁厂,更邂逅了心仪的女孩。
集大成之作,每一帧都充满着对老一辈电影工整的致敬,细腻绵长,耐人寻味。平成年代对昭和年代的追思,羸弱的父权形象与已瓦解的传统家庭,都市/乡村二元化对立描写与70s的反思相比,有增无减。春花秋叶,夏虫冬雪,孤独行旅道,生命本无常。
山田洋次版《东京物语》,老三国连太郎演得极好,难忘那执拗的摇头。前面略平淡,最后一幕突然进入温馨的超现实,催人泪下。
哎呀,原来是山田洋次的作品,惊喜!そのー-母の一周忌:找工作不难,但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却不易,庆幸自己的坚持让我的几份工作都称得上喜欢!そのニ-息子の恋:一次喜欢,一次爱,希望下一次是在一起一辈子!その三-父の上京:比起让父母到外地看我,我还是更喜欢回家乡去看望父母!重阳节观影记忆!
我一直在想,如果拍一部中国式的父子关系,不知道要看哭多少年轻人。因为这部电影太太像现在的中国了,城乡之间的流动,一边是无处安放的城市奋斗,一边是难以回归的家乡,这种两难取舍纠结着多少90后青年。
与小津的一场盛大互文,处处含情。工业化褪去最初的蓬勃,小津高耸的烟囱变高楼,阡陌变高速,蒸汽散去,零落一地的时代碎屑。房价奇高、环境污染、养老问题、战后老人,像一本暴露现代性的教科书,对小津图景致敬并告别。从此,传统面临被解构,青山难再,老人群集,父之话语更为式微,父子关系在风中飘,从此结构二分,弟弟有他的劳工爱情,哥哥面临资本与经济的倾轧,《东京物语》的热海之夜开始显现,《独生子》的软弱与恻隐讲完之后就藏埋进天台之上的尘霾中。看到征子就想到《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的女孩,看到小红车就看到了樱桃园和那輛驾驶中的车,日本电影在系统中循环又循环,循环进一个甜馨的迷梦,长幼尊卑,谁先入浴,慈母在侧,映画乃永久之温柔乡。
1.山田洋次是继承小津安二郎最为成功、最为传神的一个导演。2.他们的特点就是都是开豆腐店的,原材料就是那个,永远不变,但是你要是细品就会品出不同,但不要期待浓烈,刺激,他的基调就是温暖、节制、有礼。
勉强及格。山田洋次在90年代,再拍《家族》《故乡》二部曲涉及的主题,讲述在东京谋生的岩手县一家人的故事,剧情分祭典、纯爱、上京三段,搬演了不愿离开旧屋的老父亲、成家立业身不由己的长子、心性散漫但爱上聋哑姑娘的次子(女儿的戏份不知为何少得可怜),这一家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能让处于城乡分隔现实的观众若有所感(看着三国连太郎我想着怎么伺候自家老人——即便他们并不在乡下,以及我作为老人如何劝自己子女来老家一起生活)。电影准备了不少细节,一直在吐槽生活的田中邦卫、亲自上阵送货的钢铁厂老板、三国连太郎参加的老兵聚会(还有一直跟他道歉的伍长)、嫌弃三国连太郎口音和放屁的小孙女……这些生活细节被安置在恬淡的电影基调里,虽没有惊喜但也不让人厌烦。永濑正敏演得有点毛躁。片尾三国连太郎独自回家看到的幻像是个好设计
从父亲向征子说谢谢一直到结尾,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的。父亲在两个儿子面前的状态完全不一样,在中产大儿子面前感受到的是无助和拘谨,而在不成器的小儿子面前才找回父亲的尊严,从而放松任性,山田洋次对这种心态的把握太精准太动人了。结尾真是让人既心酸又温暖,守护着留有最美好回忆的地方,孤独地活下去,三国连太郎演得太好了。
「父之爱」亦如寻找每家每户中每个人的父亲那样显得平凡、真诚、隐忍又感人。能够在电影故事中让每个观众都感同身受几乎就是电影作品的天花板了。
没有想到处理方式会这么冰冷刺骨,没想过会如此让人难过痛心。虽说是继承了小津的衣钵,但已经冲破了牢笼走进了现实,触及的是人人都会经历的种种问题,街上看到的各种人,遇见的各种事情。包揽了社会万象,同时也能稳住叙事的主线。再配上精巧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一切都能一下子就打进心里的。另,三国连太郎诠释的父亲角色真是我见过最好的了,所以所有情绪的转变都会合理起来。还有一个冷酷的结尾,正中我下怀了。“有灯,就有人” 5.0
搜狐视频。小津嫁女儿,这里嫁儿子也是一样的心酸。都是琐事,儿子的戏份一开始多,老爹后半部分多,结尾的幻境实在太凄凉(高野八诚是长子的儿童时代哦)。吐槽永瀬跟三国长得一点也不像可真准啊orz
真是好电影,有点像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很贴近现实生活,不分国界哪都有的养老问题,说实话看了日剧这么多年,还真是第一次看到日本的农民,工人,劳动阶层的生活,并没有电视剧里的风花雪月,只有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亲情。儿子有一天会变成父亲,会老去,一代一代,终将面临一个人一个老宅。。
太多小津的影子,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獨生子,父親在世時。只是這次的“致敬”卻顯得舒服和恰到好處,最後的幻境的段落很棒,嫁女兒和送兒子出去其實都是一樣,人生在世最後總孤獨,東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遙遠。
日本九十年代的城乡流动正是中国当下年轻人所经历的阵痛,而我们仿佛缺少这种记录时代人心家族变迁的朴实温度作品。新中产的大儿为生活所磨只是把尽孝当成道德包袱,故无法理解父亲。而还在踉跄生活的小儿反而离老人更近。儿媳见面、隔路手语、一沓恋爱传真订在墙上、父子夜话、几幕感人。得知女孩情况哲夫走出库棚面部却从暗到明了,父亲回老屋的超现实暖光与冷清现实对比。光之考究。摘几句对白①年轻就是好啊,还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工作,跟姑娘开车兜风。而过了五十岁就只能做高楼里的夜警了②他明天还会来这儿吗?不会了,这对他就像是一天的惩罚③每天扛着沉重的货物大汗淋漓,那汗水洗澡时一冲,啊,今天也有好好工作,这种想法油然而生④老怕我一个人在家出什么意外,我觉得一个人死掉也没办法。活那么久了,死掉三四天没人发现也没什么关系的。
大叙事偏理想主义,小细节又面面俱到地贴近现实,一种无比心安的正向的力驱动着画面。
低于预期……不过想看的都看到了👌顺便永濑正敏角色在老家听音乐身边放了张你团二专绝壁是私货|让那谁唱歌了吗?唱了
导演今年的<东京家族>可谓是本片的扩充版,但比较之下,本片里缩小了人口的家庭,反而对角色塑造更有帮助,两个儿子性格各异,刻画的更细腻真实。老父亲的形象演绎的非常出色,平实叙事是最容易打动观众的~
老父亲与征子相见那场戏,真是太好哭了。各自有各自的忐忑,又各自有各自的安心。山田洋次导演太会拍亲情,不经意的暖意。最后的超现实也是很暖心了,当然,也有些许落寞。
难怪家族里要把二儿媳给改成小儿子,太驾轻就熟了。父亲演得好,聋哑女角色设置也好,尽管还是有煽得过度的毛病,但生为子女,没法不感触。
日本家庭剧,如果说小津安二郎数第一,那么,第二把交椅非山田洋次莫属,甚至,山田洋次近年的家庭剧,渐臻化境,如果他能够拍到百岁,说不定足以比肩小津。一个家庭,三个儿女,都客居东京,一个“东京物语”结构的故事,不同的是,这是90年代,22年后,山田洋次又拍了《东京家族》,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