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篡改结局功亏一篑
以前一直比较抵触很老的电影,因为画面简陋技术落后表演夸张等等。但是随着看片量的增长,我发现老片自有老片的魅力。画面简陋反倒映衬出影片的其他特色,比如精心的场面调度和剪辑,而过于注重视觉特效的当代电影在这些方面日趋平庸。1945年版的《无人生还》舞台剧般的表演和始终很紧的景框,把荒岛孤宅不断有人神秘死去的紧张气氛烘托的很好,10个人之间的互动也一点都不无聊。比如开场10人面面相觑时一个人说的笑话:“两个英国人流落荒岛20年,却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他们还没有被相互介绍过。”随后10人的不断互相猜忌和结盟也很有意思,表演虽然古典,但正符这部古典侦探小说的风格。
但是非常可惜的,本片篡改结局撒入了狗血,让原作从最后一章到尾声以及漂流瓶整整三章的最高潮—无人生还谜团的持久戏剧张力灰飞烟灭。本质上成了“有人生还”,让整个剧情功亏一篑,这是不可饶恕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2 ) 经典之作
看了两部电影,和最近上映的话剧,但就是没看过原著.电影方面我还是比较喜欢俄罗斯版本的,因为是黑白的,所以更加有感觉吧.
话剧是在上海话剧中心上演的,由我比较欣赏的野芒担任法官角色,虽然说整部话剧中每个人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但我觉得野芒的功力真得极其深厚,尤其是在假死后出现时,与秘书之间的表演简直就让人怀疑他真的是那个已经成为偏执狂的法官,而且整部戏的音效做的很好,至少我被吓了好几次,晚上也因为不时回闪当时的场景而睡不着,但为了情节需要并不是所有人都死了,所以感到有点难过。
可能是因为话剧就是要人表演出张力的关系,因此我觉得电影中的法官看上去还是挺文雅的,即使在其他人死后坦白自己杀人理由时依然内心平静,跟话剧中的法官是无法相比的。
也是因为这部话剧,让我深深爱上了话剧。
3 )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无人生还》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多种排名中均居榜首。
八个互不相识的人,被富有的欧文先生邀请到了印第安岛上的私人别墅里,接待他们的只是管家特夫妇俩。晚餐后,一个神秘的声音揭开了人们心中所各自隐藏着的可怕秘密:指控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当天晚上,年轻的马斯顿先生离奇死去,古老的童谣就像诅咒一样笼罩着所有人,似乎有一双神秘的眼睛在时刻窥视着这场死亡游戏。到访者就像餐桌上十个印地安小瓷人般一个又一个的走向死神……
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他们搜遍荒岛不得终,最后指出凶手就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还是没有能阻止死亡的到来……
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究竟谁才是凶手?
4 ) 荒岛无人归
顺着上周的势头,我又翻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重温了一番。读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来的都是BBC那部剧里泛着淡淡黄色的画面。
文字给想象增添了血肉,于是我看到了那十个各怀心思的客人同路登船,在岛上相互猜忌、互相残杀,我看到了恐惧和愧疚扯开了每一个人的面具,露出了他们丑陋不堪的灵魂。
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被死亡的阴影压得无法喘息时,那些最原始的人性显露无余,不再受道德和社会的约束。他们或自私或残忍,或贪婪或焦躁,以为能凭自己的小聪明,躲过正义的制裁。
他们的心里,唯独缺少了一点畏惧,缺少了一种信仰。
“相信这个世界上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受限于法律,不依附于政治,它大过每一个体,高于整个社会。而它所做的就是惩恶扬善,让所有的善举都得到嘉奖,让所有的罪恶都受到制裁。”
忽然想起白天读到的章莹颖绑架嫌疑人的审判,在法庭上被告选择一言不发,期盼可以在背地里与FBI达成认罪减刑的协议,从自己犯下的十恶不赦的罪行中全身而退。
读完后我心里确实倍感失望,对这个体系,也对一些人扭曲的内心。
难怪为了行使正义审判而存在的荒岛,最终无人生还,就连整个闹剧的编撰者也为自己判了死刑。
5 ) 更适合舞台剧表演形式改编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剧基本独立于同名小说——连最精彩、充满人性拷问和狡黠的结局都改了。但它也有独特的地方,最妙的是隆巴德、布伦尔、医生等人通过钥匙孔互相窥探屋内的人,并在最内房间的人从后门离开后,怀疑链上的人一个个屏气凝神进入前一道门,怪异地形成了一个监视圈的场景。这一幕我个人认为是把原著中难以着捏的怀疑和自利心理以夸张方式呈现的最妙的一幕。甚至于除去极少的外景,本部片中的大部分场景可以在舞台上以现场演出的形式呈现,除了布伦特女士、维拉小姐被指控的原因和“假冒”的隆巴德先生,和目前每年都有巡演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中文版《无人生还》并无过大出入。
原著看完震撼是很大的,结合想象中的岛屿,阿婆的这部小说是多少人对“暴风雪山庄”模式的启蒙。影视化改编后,尤其舞台剧版本,是阿婆亲自改的结局。对带着原著去看剧的人来说,到最后不免有种喷薄的感情被活活摁下去的疲软感,极其失望,如果不查一下舞台剧结局版来源,这股无名之火还会烧到“无辜”的编剧等。
所以这部片适合推荐给想尝试中文版《无人生还》舞台剧结尾版(PS.上海驻演时有特别呈现的小说版结尾)的朋友呀!看过小说的话提前打影视化改编不同的预防针,没看过小说更不会有太大的认知偏差还留足了悬疑(片中除了法官最后那段自白有揭开谜底,前面无泄底条件也给的少,结合镜头语言有一定迷惑性)。
6 ) 黑白力作
最近看了几部黑白电影,《爱德华大夫》,《12怒汉》再到这部《无人生还》,才发现黑白世界竟也可以如此精彩。
这部电影与原著可谓各有千秋。文字的描述更全面,更富层次,也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而电影则有更多样化的表现手段,更强的表现力,更多的描述视角。例如片中那段众人互相猜疑,相互监视的片段就十分精彩。此外,片中表现人物的角度也很巧妙,常常借用某一角色的视角观察另一角色,使影片节奏更加连贯。要说不足,就只有结尾了。观赏的过程中,我一直期待导演如何巧妙地将书中的结局表现出来,可惜导演选择了迂回的策略,改变了剧情,令我微感失望,更何况,有了两位幸存者,无人生还又做何解?不过,这掩盖不了影片的亮点。在最近看了这么多国产烂片的情况下,这部片确实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在拍摄技术如此有限的情况下,仍有这么多的黑白经典诞生,不知那些烂片的导演作何感想?
没按照原著结局拍摄的此版《无人生还》最后变成了「有人生还」。——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郡里去猎奇;丢下一个在那里,八个只剩七。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不得不服,阿加莎小说里的群戏描写和表达特别牛掰。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以及《尼罗河上的惨案》一样,悬念从一开始一直保持到最后一刻,虽然猜得到是有人以假死的方式在谋划这个连环杀人案,但结尾的时还是有点WOW的一声。主题上和快车谋杀案类似的道德与法,只是叙事上有点反着来了。对比看很有趣。
第四个无人生还影视剧,沿用话剧版结尾,排在苏联版之后,黑白影像更契合故事的阴森恐怖,就是丝毫没有人物的心理,字幕很糟糕,好在这个故事烂熟于心
1945版结尾采用剧本结局,其他方面比较忠于原作,算是目前看到五个英语版本中最好的一个。
的确是最好的一个版本,几乎完全符合读书时的想象,虽然对原著结局进行的改编并不合理,但是却又情有可原。
结局改编成男女主两人成功生还,整部影片还带着强烈的喜剧色彩,特别四位男士彼此偷窥围着绕圈子那段属实逗逼。
一般来说,小格局叙事的影片很难以拍得十分吸引观众,可是如果真的成功,则张力十足,《十二怒汉》做到了,本片也同样做到了。效果一定程度上甚至强于希区柯克的影片。基本上是通过谈话来推动剧情,阿婆十分擅长故事的多重反转,在孤立的环境下,没有人值得信任,每个人都各怀鬼胎,每个人都是欧文先生
反对任何改阿婆剧本的作品,本来就很好了改得这么俗套。这片子正式成为我看过年份最老的电影了,迪士尼的除外。片子本身还是值得一看,凭对阿婆的爱,另外总得有点拍得比较幽默风,几处明显的搞笑,不知是不是那个年代的特点
儿歌很可怕
有人生还,还是两个。
蓝光重刷。意外的有不少喜剧设计:四个老爷们儿围绕着走廊和客房一个偷窥一个,最后成了个互相偷窥的闭环;侦探去质问管家,看见对方正拿刀切菜就秒怂;法官和医生在停电的屋里面面相觑,怀疑彼此是“欧文先生”连动都不敢动了……虽然这孤岛十人组里也有一个侦探,但他并无推理表现只是随波逐流,这剧情在推进过程中的最大悬念是“下一个谁会死”,十个人所背负的罪孽和谁是真凶相对来说都不是剧情营造的重点,看着就比较单薄,其实这个故事可以做成几个人抱团等船来的生存游戏,岛上都这么个随时死人的局势了,几个男人宁死也不选择睡在一个屋里互相照应/监视彼此,其实这跟前面的英国人笑话一样,也是本片的地域梗笑点。克莱尔的影像化大体是合格的,没有明显风格,但构图也能兼顾角色间的关系,布光也突出重点,看的过程没什么负担,收尾略匆忙
悬念一直保持到了影片结束,各种推理方式和理念至今让人叫绝,阿加莎的剧本太强大了。稍显不足的是对于恐怖气氛的渲染,死神面前表现得过于冷静镇定,或叫那个年代惯有的优雅。
编剧你妹不是无人生还么,成了爱情故事。阿婆???抛开结局,孤岛的悬疑气氛到位,演员表演也很赞,还有小喵的出镜好精彩。长脸妹子身材好长得好,艾玛忍不住要截图【十个小印第安人的最早改编
十个小黑人出外用膳一个噎死还剩九个九个小黑人熬夜到很晚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八个小黑人在到丹文游玩一个说要留在那儿还剩七个七个小黑人在砍柴一个把自己砍成两半还剩六个六个小黑人玩蜂窝一只黄蜂叮住一个还剩五个五个小黑人进入法院一个被留下还剩四个四个小黑人到海边一条红鲱鱼吞下一个还剩三个三个小黑人走进动物园里一只大熊抓走一个还剩两个两个小黑人坐在太阳下一个热死只剩一个一个小黑人觉得好寂寞他上吊后一个也不剩。
明明叫无人生还,结尾被改成有俩人生还,这编剧咋想的?
很强大,他的假死让任何人都猜不到结局。如果真是1945年上映的片子,我有穿梭时空的感觉,那时抗日刚结束,国民党和共产党要开始打内战了,而美国的电影业却已如此发达。
别墅古堡谋杀案的故事模型有它的高明之处:这个封闭案发场所的设定常常十分周全。地处偏僻、大雪封山、四面环水,电话不通,等等。但也存在着致命败着:第一个受害者出现之后,明知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一致接受的最佳应对之策竟然是各回各屋,锁紧房门?力量分散的结果,自然导致下个受害者的接踵而至……至于说为什么从none变成了two?这个经过阿婆亲自认证的结局改动与影片出品的时间有着密切关系,1945年二战接近尾声甚至刚刚结束,她不想让饱受战争创伤的观众情绪太过压抑!
情节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改编,可能是为了遵守当时严格的审查制度,其中包括更改布伦特小姐和维拉克莱索恩罪行背后的背景故事,因为一部暗示儿童谋杀和少女怀孕等主题的电影将不允许被大众观看。结局:克莱索恩小姐开火,莫利倒地。回到豪宅,她发现客厅里挂着一个绞索,并发现欧文竟然是奎因坎农。法官告诉她,他一生都在寻求完美的正义。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他炮制了这个证明自己道德感和天才的计划。他说服阿姆斯特朗伪造他(奎因坎农)的死,据说是为了帮助抓住欧文,然后谋杀了阿姆斯特朗。他告诉克莱索恩小姐,她要么上吊自杀,要么被送上绞刑架(作为此地唯一可能的肇事者)。他喝下毒威士忌时,莫利突然出现在他身后。原来维拉故意射偏了。他们看到门口有个影子,他们以为是欧文,结果发现是纳拉科特。他们让他去发现发生了什么,然后冲上船。
10个人在一个岛上,猜猜谁先死,猜猜谁是凶手,这种故事简直是我的最爱!本片的悬念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一刻,前面各种猜疑到了最后才发现,自己是错的。不过这个结局......好像有点萎,没有解释每一次杀人的具体手法,如果能加一段闪回会比较好,现在的感觉就是随便找了一个人做凶手,而不是只有这个人才有可能杀人。作为一部1945年的悬疑老片,无法苛求太多,虽然最后把我看困了,但整体过程仍然够精彩。
忠实于原著,基本属本分再现。阿婆亲任编剧(65版同),结局小改动亦是电影叙事之需,如全照原文则无人交代剧情。皂白片自有一种熨帖,不会乱来,不用担心乱流杂音,如当年的其他老片一样可靠。全赖剧本之功,很有张力,扣人心弦。感谢阿婆。今晚连看两版无人生还,惊觉65版完全是按本版照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