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真的不错,看之前以为会是无聊的纪录片。可是看的过程中我真的痛心疾首。刚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在说圣母院着火好像是一种必然。明明有好多次机会可以灭火。看得我直叹气。后面马克龙饰演马克龙,以及指挥官说到:“我们的队员可以为了拯救他人的生命付出一切,但没有任何一位消防员值得去为这一堆破石头献出生命,任何石头都不行。”真的是不落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的俗套。最后巴黎人民在河边唱圣歌,真的很打动我。
我是从建筑历史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的。以以前书本上讨论过的原真性(Authenticity)、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从未如此真实、如此巨大的轰响在我的面前。
法国人借着电影中角色之口讲出:“我的队友可以义无反顾的为另一个生命牺牲,但不会为一块石头付出生命,无论是什么石头。”“建筑倒了可以重建,人的生命消失了就没有了。”
纪念碑性并不在于高大雄伟的建筑本身,而在于其中所集合的人类共同意志和劳动,在于其内在的纪念性,“能够表达人类最高文化需要”。
电影中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幅丰满的人物群像,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彼此信任,彼此照应。让-雅克·阿诺导演对于戏剧性和真实性的平衡及克制的表达令人赞叹。
#电光幻影# 《燃烧的巴黎圣母院》原版,集中了所有的悲哀,在人文历史的天枰上,摇摇欲坠。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仔细看了看,原来是部剧情片,虽然故事以当年巴黎圣母院的火灾为背景拍摄,但是整体故事情节据说是大面积的资料信息还原,算是拍摄程度的一种记录吧。于是期待感增加,事实上整体的观赏度也还是比较高的。
不过不得不感叹,整个救援过程除了看着揪心之外,还是有点糟心的感觉,不是拍摄的不好或者其他问题,而是当重大的事件和灾难发生后,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科技和社会的地球,能够给予的反应和解决能力,其实还是挺有限的。人类的历史瑰宝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点点累积,是智慧和进程的代表物,也是岁月和时光的负重者,他们固然伟大和重要,但是也异常的脆弱与沉重,所以一代一代保护和推进他们的路程算是任重道远吧。
历史可能最终会埋没一切,所有的灰飞烟灭都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在丧进之前的这些岁月里,延缓寿命,是人与物共同的追求。
整部电影看得很着急,很多现实问题就在那。解决不了,拥挤的人群,谦让和程式化的处理,狭窄的道路,力量和水压的不匹配,人类对抗火力的柔弱性,这仿佛都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大火会烧起来,也许有每一个步骤的意外,连锁反应发生,最终形成了一个结果,但是人类的历史,时至今日,当我们面对灾难与危险,以及日常的困境时,我们依旧是半束手无策的状态,还是很让人惋惜的。历史的珍品其实也许是没有人命更宝贵,但是他们颤颤巍巍、摇摇欲坠的等待着被保护和救援的样子,不能开口说话,不能挪动前进,不能自救和求救,真是莫名无语的悲伤感。
哭了很久,还是觉得脆弱。一切都很脆弱。伸手救援,与等待被救,都是茫茫的悲凉。
我还是愿意相信,一切都有魂,愿失去的安息,存在的坚强吧。
作者:小佛搞特
特惠票价+评价尚可,趁着休息日来看。真值!
当年抠搜,去巴黎时候在圣母院外拍了张照,凯旋门和铁塔也没去爬,这回就当补了点遗憾。好歹也是参观过圣母院里里外外各个角度😂
电影里有很多巴黎的街景和城市俯拍,这!就是符合我审美的城市!感觉审美都回家了…再次吐槽国内小区那丑陋的围墙和外围那丑陋的门店…除开建筑风格,感觉影响最大的是天空颜色,巴黎天还蛮蓝的,上海一直是灰调……难怪就算去市中心外滩那种建筑好看的地方,依然不得劲。所以我的欧洲滤镜可能一半是天空颜色的影响……
想起以前在欧洲旅游到审美疲劳,教堂看腻,回国后反culture shock直接戒掉了旅游……也是蛮讽刺的……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每年去2次缓解一下审美饥渴……当然这是后话了……先得肝出💰
巴黎圣母院起火的前两周,陪第一次来巴黎游玩的朋友经过圣母院前的长队时,我说反正这样的著名景点跑不了的,下次再来参观也无妨,我们达成共识,抬头看了看塔楼便离开去看那些有时限的艺术展览了... 当天看了什么样的当代艺术新展已经不再记得,但我永远忘不了不久后看到新闻里报道圣母院大火时自己后悔的心情。想到自己剥夺了朋友这辈子也不会再有的体验,简直有些寝食难安...
作为一个对宗教和历史了解都很少的人,虽然在欧洲看了太多教堂,那阶梯一层层走上去,累到不行好像最后就为俯瞰一眼城市全貌,总觉得没什么意思。
但圣母院起火后,电视报道以及身边法国人真实的悲伤深深戳到了对历史无知因而一直拒绝关心和欣赏经典之美的我。
毕竟是法国拍出虎兄虎弟和熊的故事这类家喻户晓经典的导演,本片的叙事完整成熟,处理这样结局人尽皆知的剧本,也做到了悬念十足,牢牢揪住了观者的心和眼。从一个新员工平凡的一天开始,一场灾难在日常的平静下缓缓铺开。
对于火灾究竟从何引起的,导演给出了几处明显的暗示但并没有深究这个问题,许多历史建筑的火灾都发生在施工维护期间,所以也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质疑和追究是否有人蓄意纵火,重要的是,火势是如何在警报即使响起后依旧一步步走向失控... 这部分影片表现真实又生动,我在观众席上也摒住了呼吸。
对某些危险预兆的习以为常,回头看总惊的一身冷汗,但在发生的当下却显得那么平常,琐碎的仿佛忽视它才是明智之举。
对文物的保护和对所有脆弱又珍贵事物的保护(比如环境,自然,动植物)其实很有共通性,经典的历史建筑,仿佛融入了人类建设的自然环境,变成了仿佛不会坍塌的山一般的存在,然而就像氧气,水,咖啡,蜜蜂,这些再日常不过的生活元素一样,火星一点点燃烧,烟雾一开始总在我们看不见闻不见的地方,警钟早已响了又响,听多了我们便可以像早上赖床按掉闹钟那样轻易将它们忽视... 等事态真到了十万火急的境地,突然开始有相关当事人争分夺秒,有领导和政客出场应对围上来的新闻媒体,有关心却又手足无措的路人饱含热泪的歌唱祈祷,也有出生入死在火线的人,急着从火舌的好胃口中,抢回点什么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遗迹...
在大火燃烧时,最先救出什么? 这个心理测验里常常出现的问题放进现实里,也很给人启发,有官方决定的,众人不惜生命代价也要抢救的重点文物,也有在场的个人,觉得值得自己一番个人力量冒险去珍惜的宝贝...
本片作为纪录片来看,真实又可谓面面俱到,作为寓言故事来看,也值得借其中选择的重点来反思生活的日常啊。
不然浑浑噩噩日复一日,十万火急,大厦轰然倒塌的那刻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还锁在火场里,并且自己还丢了钥匙,那就...嗯?
“火”作为电影主角进行叙事,将时间拉回2019年震惊世界的灾难新闻,三年疫情足以冲淡公众对人类文明受损的历史记忆,壮烈的燃烧场面又将伤疤重新撕开一遍,提醒所有人逝去之物不可追。精巧设计的各种巧合情节对于快节奏的剧情有所稀释,教堂的福音与暗涌的火势更凸显危机四伏。
对于巴黎的城市形象来说,影片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巴黎的交通拥堵、行政懒惰、管理陈旧,也从巴黎旅人、居住者的憧憬虔诚感受出他们对这座城以及世界文物、历史文明的热爱。
视觉体验是大片质感,逻辑也相对工整,对于救援者的刻画也是正派的、肯牺牲的惯例形象,总体感受是以记录为主的商业大制作院线电影,伴随着马克龙访华,它也是法国向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电影的一个画面让人记忆深刻:航拍的欧式建筑群像中燃烧的教堂穹顶那一团火焰就像一颗心脏,所有人为了它的继续跳动而甘愿付出生命,这也对应着法国人虔诚的宗教信仰,愿世界更加美好,不再辜负“圣母的一滴泪”。
原来这八百多年来,真的只有一个“卡西莫多“掌管着整个年久失修的巴黎圣母院所有七百多把进出门的钥匙,而着火那天卡西莫多正好去凡尔赛宫度假了,他得八百里加急赶回巴黎救出圣物......不晓得为啥,看完后第一反应是想把马克龙打一顿。
施工现场随意丢弃的烟头,第一天上班的安保人员,老旧不靠谱的报警系统,堵在路上的消防车队,妨碍交通的各色行人,爆胎的velib,拿错了的couronne,忘记密码的regisseur ,一级又一级没啥用的行政,最后还是靠几个消防员殊死一搏扑灭了le beffroi nord的火,无数槽点确定真的不是在自黑嘛!开头错过的那么多时间,圣母院就在那里烧啊烧,但也不知道几分是演绎唉。
揪着一颗心看完了。一眨眼,已经过去了三年。
勉强两分。让雅克阿诺用自然主义手法编排了巴黎圣母院大火。火起时展示了各种抓马事件:找不到火源以为报警系统故障、消防员上楼后没有钥匙被一道门挡了回来等等;中段基本以找寻荆棘冠为主要事件,同样继续伴随着乱糟糟的抓马事件;最后顺势收束在信仰上了,上千文物成功转移,没有消防员死亡或重伤,最后一镜是小女孩撤离时绑在蜡烛上祈福的头绳(?)。整个流程捋下来,让人感觉没有这片子没有重点。不是说自然主义就是信马由缰的随便一拍,内容背后的组织也是需要逻辑的,而且本身这片子就没有贯穿任何一条线索的人物,编导统筹的作用就更突出。比如消防员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其中有没有个性角色?这些都缺失,就导致灭火过程牵不动观众心情,只能靠融化的铅水之类纯场面来营造气氛。第三幕群众祈福的场面铺排给的突兀。大外景还原的比较逼真
真的不愿意再看到什么【五十岁以上出列了】
如果真是客观事实,那法国巴黎市政管理能力真的是太差了。巴黎圣母院禁烟区吸烟,忽视烟雾报警器的警报,巴黎圣母院管理人员不会用灭火器消灭火源,消防员的救火效率和工具的破楼,无一不反映市政管理能力不行。里面消防人员救火,外面教徒祈祷,对于无宗教信仰的我看着有些滑稽,可惜了这些历史瑰宝。
我常常想,如今我似乎能够接受一切的毁灭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巴黎圣母院、巴西国立博物馆(我上次去上博是……12年前……),整个人类的知识以及整个人类,我父母终将来临的终别以及我自己的挫败和生命。这所有的这些都只是幻影。我心中没有珍贵的东西了吗?我不是拥有一个海洋的眼泪却只能成为一片沙漠吗?#哦也可能只是电影拍得不行#
以法国人的散漫和这种反应速度,只是烧了一个圣母院,没把巴黎都点燃已经是烧高香了。这哪是灭火,这是能烧的都基本烧没了才灭的!
近期重庆山火,同样令人揪心。我怎敢想,曾经与同学军训一路拉歌的那条山路,如今挤进了多少在高温下炙烤的灭火人员,那一颗颗灭火弹投下后火焰会如何给予回应……这些事的背后似乎都有人类的身影。
这个片子还是适合在大屏幕上看,当做情景还原式无旁白纪录片来看。巴黎圣母院在你眼前烧了两个小时,真是心要碎了。滚滚铅水从滴水兽口中倾泻而下,是悲剧的绝望的美感。作为马克龙访华的文化推广项目,由马克龙亲自推介,法国文化部长出席中国首映,自揭家丑,不以为羞,此间差距更令人叹息。
这是一部真实又抓马的纪录片。巴黎圣母院被纵火的再现尤其令人赞叹, 使用了真实的片段,很棒。记录片中描述的巴黎很真实:一直在建设,又美丽又混乱。
各司其职,没有主角。那天我在家里,忽然听见他说巴黎圣母院在燃烧,有种身处历史之中的感觉。这两年一直活在历史里。
其实本身的新闻事件不够波云诡谲,更算不得险象重生;离的时间又如此地近,要拓展出一部足量时长的电影都有些困难也更有“意义何在”的疑问。但到底是有经验老道的作者坐阵,无论是吸纳各种细节还是在救援过程中做更多技术性的填充与想象,还是炮制一些充满情感力量的大小场面,纯当一个成熟执行的灾难类电影也可过关。或许比过程还原、探索事件余波更重要的只是想起那个时刻,当太多的事都陷入分裂、立场与观点不断撕扯的今天;用多种语言滚动播出的新闻报道,所有人都尽可能的祈福,那刻这里发生的事情将所有人都联结在了一起。灾难没有将它彻底带走,或许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糟糕。
巴黎圣母院烧成那个鬼样子,大火的原因30%,70%是政府部门问题。水(救援船),陆(消防车、机器人),空(直升机、无人机)都用上了,精神上很着急,身体上跟不上。消防车堵在路上,法国根本没有跟消防车让路一说。救援过程没有章法可言,毫无智慧。最后,有个中士想了个办法,然后还是自愿去救,就是谁愿意上谁救上,不强求。就是说都没人愿意去救火,也就能让巴黎圣母院一直烧,直到自己火灭了为止。救火就是能救就救,不能救就不救,消防员是放在第一位的。这一点,不能说谁对谁错。我们有奉献精神,别人也有注重自我生命的权利。他们的意识是教堂没了还能再建,消防员人没了,消防员的背后还有他们的家庭。总之,就是法国人天天罢工游行示威不是没道理的,自己的利益永远必须第一位。我怀疑法国总统马克龙有友情出演。
此时此地在电影院里看这片,有一种时代的荒谬感。/的确容易让人代入故宫如果烧了怎么办?我们连唱什么歌都不知道。
在马卡龙到访广州的今天,这部电影正好在中国上映。看着屏幕上的马应龙,而马克龙本龙就在几公里外,这也是挺奇幻的
心痛于灾前一环扣一环的疏漏,但凡堵上了一处都不至于造成这么大的灾难;感动于结尾处志愿“敢死队”的决心,因为爱着圣母院,也因为前期勘察没问题,所以勇于冲锋救火;这场火灾是人祸,但救下消防队员和圣母院主体的也并非圣母保佑,而是以最后那支小队为代表的勇敢人民
紧张 压迫 窒息 两小时不到的电影 我好像在现场 度过了一整天
如果故宫着了火
阿诺老师从自然界回到了人间,艺术品存在的价值不是为了摆设,而是为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