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伦比没有特效,实景爆破的大场面。参演的得有几万人吧。这么多人的组织,导演功力厉害了。攻打锦州时千炮齐发太震撼!讲方言的毛,周,蒋,朱,,,,,比现在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吃豆的林彪,戒烟的罗荣桓,被吵醒的毛。人物举手投足细节考究,力求还原,又很生动形象。场景道具也全是当时老货。 林彪全面负责运筹帷幄,仔细盘算,下定决心后杀伐果决。罗荣桓相辅相成,工作出色。相反国军,卫立煌,老蒋,廖耀湘谁也不听谁的,廖耀湘反复犹豫,贻误战机 能赢吗?
能看出这是一部仔细把握细节的电影,这是一部有充分准备的电影,这是一部有详实资料支撑的电影,这是一部有充分支持的电影。
比起更戏剧化的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更厚重,军迷必看。估计再也拍不出来这种电影了。高水准,大场面。
小时候看战争场面,现在更关注剧情。两边决策层的描写很好看,中央的决心、林彪的犹豫,罗荣桓的协调。蒋介石的犹豫。
以后很难再看到这么大真人实景场面了,怀念!
总觉得罗荣桓的演员看着像坏人,另外刘亚楼拍的跟个二愣子似的,就会说“什么”。其实东北现场没那么严峻,实力绝对占优的。
蒋介石每次都是善变,寄希望于国际形势变化,讲究山头文化。抗日如此,解放战争也如此,导致了败局。蒋终究只是个政客。
2月6日,东北野战军攻克辽阳,2月7日,主席发来贺电,并判断东北国军可能撤兵,于是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将东北国军就地全歼,不让其撤往关内,这是最高原则。这一点上,林彪与主席目标一致,并无分歧。
但是,主席指出的两个作战方向,是在他以为东北冰期还有两个月的情况下,对我军解放辽南(辽阳、本溪、鞍山、营口)后,下一步作战所提的建议。
主席认为,控制阜新、义县、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昌黎、滦州(没说打锦州),对于应付国军从东北撤兵更加有利,建议林彪1个月内解放辽南,1个月后打阜新到滦州一线。
2月10日,林彪回电告诉主席冰期只有20天。因此,主席要打阜新到滦州一线的前提条件(两个月冰期),并不存在。
显然,主席提的两个作战方向,是对冬季攻势的建议,而非冬季攻势后的建议。换言之,主席并非要求林彪在冬季攻势后,首先攻打上述城市。
2月25日,林彪致电主席,准备攻下营口后回头打四平,没去打阜新到滦州一线。同时,林彪计划下次作战,从北宁线、长春,二选一。
3月13日,我军攻克四平,3月15日,冬季攻势胜利结束。
如果林彪按照主席建议的,解放辽南后,就打阜新到滦州一线,会怎样呢?起码,我们是看不到冬季攻势后,东北国军龟缩于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的。
再说回2月25日,林彪打算攻克四平后,部队摆在四平、吉林、长春间。如果说,林彪对冬季攻势后,下一步作战有所倾向的话,无疑倾向于打长春,看看部队摆在哪里就知道了。
主席当天回电,表示完全同意!说明主席预料到东北国军龟缩于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的局面后,这时已将长春纳入考虑范围。
于是,主席在3月20日给全党的通报中指出“东北兵团……俟休整完毕,或打长春,或打北宁路上之敌”。
因此,2月7日长春还未成为可攻击目标,以为东北冰期还有两个月,主席当然不会设想我们下一步先打长春。
当我军扫清沈锦线,攻克四平,长春成为可攻击目标后,主席已经倾向于攻克长春再南下了。
4月18日,林彪提出先打长春,认为其他方向困难重重、都不好打,因此“目前只有打长春的办法为好。”
4月22日,主席同意先打长春,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显然,主席认为目前打长春是最佳方案。
但是,主席认为沈阳附近、锦州附近、榆锦段、入关作战等,并没有林彪说的那么困难,因此不同意林彪“只能打长春”的说法,提醒他不应强调南下的困难,以免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试想一下,如果“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是主席勉强同意打长春的话,我们不妨换个主语,“先打锦州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还会认为主席勉强同意打锦州吗?
放眼1948年,主席在7月30日才首次提出打锦州,因此“林彪要先打长春,主席要先打锦州”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对先打长春,主席、林彪是一致认可的。
出师长春不利后,林彪于5月29日首次提出放弃强攻长春,请求南下作战。但是,接下来几天主席都在跟林彪商量打长春事宜,朱老总也亲自下场动员。只是,林彪决定围而不攻,伺机歼灭沈阳援敌。
7月20日,林彪正式提出放弃强攻长春,请求南下作战。有趣的是,就在当天,主席还给林彪转去许世友攻打潍县的经验,鼓励他打长春。
林彪不敢南下,主席勉强同意打长春,是74年“pi林pi孔”才有的说法。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用的就是主席2月7日那封电报。
但是,无论是军科,还是刘统、王树增等作家,都拿不出3月20日(主席说打长春或南下北宁线)到4月18日(林彪提出打长春)期间,主席要林彪南下的电报。
所以说,根本就不存在“林彪要先打长春,主席要先打锦州”这回事。从某种程度上说,主席比林彪更热衷于打长春。
“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趴在椅背上的林彪啊……
一部电影成为太祖和101的终极迷弟。借这条短评说一件我意难平的事。本科学政治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很迷燕京的几个中国专家,其中马若德教授前几天刚刚去世。那时我对一个现象非常失望,因为出了哈佛燕京,似乎没有什么政治系的老师对我党这个我自以为很有价值的课题感兴趣。我想在我离开美国回国的时候,我要给一些本科时待我不薄的教授们发一封邮件,真诚地问问他们,他们可能研究了一辈子各种政党,但是在人生中的某个瞬间,是否对一个28年时间从12个党代表发展到统一四万万国民的党产生过兴趣。如果没有,那说明本科时精神上的极度失望,或早或晚,都会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貌似上中学的时候就看过了,当时的自己就是个“战争狂人“每天梦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领袖在乱石之中敕岔风云,每周新的一期军事期刊发行后就赶紧跑去购买,电视上有战争片上映就看得激情澎湃,更有甚者,自己勾勒出中华帝国的兵力部署阿,战争时的动员阿,组建了“军政党”(模仿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一度很崇拜希特勒),也许好斗是大多数男孩子童年的特征吧。渐渐的长大,这种破坏欲望渐渐消磨,甚至周边世界发生过什么事也不曾想到要关注,眼光越来越局限在自己身上,自己身边的事情。
林彪: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作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参谋长,电报)刘亚楼:林总,塔山来电。林彪:念。刘亚楼:敌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法,整营整连地集团出击,塔山守备团损失过半。林彪: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快。刘亚楼:林总,部队已经全乱了,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林彪:这个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罗荣桓演员真是好演员,居然还演过大宅门詹王爷,三国演义刘禅。潜伏吴站长辽沈战役这会已经通共是东野八纵司令段苏权。
呵呵,就是说林总每个决策都是错的呗,然后得上级引导、下级力劝才能回到正确轨道,说白了林总根本不会打仗,都是别人教的...他就是后来犯了天大的错,彼时的功绩也无法抹杀,不至于这么瞎编排人家吧。历史这个小姑娘都快给打扮成张飞了,就差涂上黑扇面直接写金字了。大场面还不错。
在今天这个反宏大叙事、刻画小人物或个体英雄泛滥的时代,这三部曲宏大壮阔的气象,反而显得空前绝后的珍贵,看得荡气回肠。何况对双方的刻画今天不过时,相当客观冷静,克制着价值评判,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中国战争电影的最高峰就是大决战系列,客观的展现了国共两个当年,都说集结号如何如何,可是跟这个大决战比还是差远了,大决战的视野大,场面大而不假,各种军事细节都很真实,选取的人物都很具有代表性,配水池墙上还写了凡尔登第二。绝对的战争电影最高峰!现在导演只会搞噱头,看来这种电影是绝响了
震撼的战争片,整个影片的质感就和开篇时的黄河凌汛恢宏的气势一样,影片所展现的是决定了后来中国走向的解放战争,题材就给了影片一种严肃厚重的气质,作为受此历史影响的后人,情感上随着战争的进行不禁掀起了汹涌的波涛,我对解放战争的了解并不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对这场战争的兴趣多了很多。
史诗巨片,对细节和史实的还原、对场面的控制、对节奏的把握都很好,基本事实的还原上唯一的模棱两可的就是郑洞国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是在胁迫下起义的而非主动起义
人物刻画细腻,特别是国军方面,廖耀湘,卫立煌,杜聿明都很出彩。共军方面林的刻画很亮眼,台词少但印象深刻。小人物也不马虎,戴红围巾的小战士,送猪肉粉条的炊事员等等,出场不多但很突出。战争场面精炼,没有过度渲染,也不冗长乏味,国共双方的行军场面都很震撼。台词各具风格,精当传神。
这片子比现在的主旋律好看多了!政治 军事 经济 人心全有描写,大到军事战略,小到小人物的细节。大敌当前,每个人心里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搞派系搞内斗,这样的政党怎能不亡。不是林彪多厉害,纯属是国民党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太棒了,无论是镜头艺术性还是人物刻画场景都十分精妙。林“开完会各自回去,我没有准备午饭”,罗补充:“跑步通知伙房下面,让各位指战员吃了再回去”。警卫员叫毛毛犯起床气不起,周闯进毛房间毛顿时翘起来,然后被林的电报气得扣错扣子。林指示严办失阵地不报的司令,罗亲自前往赦免,临别“就这么走了,手都不握?”逼出对方热泪。md,编剧大手子!!!请今天生硬麦麸的主创们好好学学什么叫见微知著细腻自然地表现互补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谊!
从战争片的角度是完美的电影。特别喜欢那些航拍镜头,气势如虹,现在是拍不出那种东西了
八一制片厂的最好水平啊!大场面掌握的很不错。大事件也处理的不错。人物塑造也挺到位。很棒了
林彪在火车站的一组镜头相当精彩
评论里那个“中国人打中国人,好厉害”的人,真的是脑子有坑。如果拍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电影,这种人应该会是第一个鼓掌的人,而且还会歌功颂德把他的美帝爹爹捧到天。真的是非蠢即坏。
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全景式的战争巨片,气势之磅礴令其他战争电影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为主旋律片,却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从宏大历史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去分析国共双方。影片自始至终采用一种对仗的叙述方式,上至双方最高统帅阶层,下至各自阵营里的将领与士兵,做了精雕细琢地刻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胜与败,得与失,留有后人评说。
如果能更尊重一点历史,这个系列或许会是一部无法超越的超五星作品,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承担起这样巨制的费用。但是我还想说但是:就目前来看还仅仅是一部主旋律献礼电影。
每一次回顾三大战役都血脉贲张,尤其是辽沈战役。战斗之前,林总的“未言胜,先料败”,固然让人感觉精打细算,瞻前顾后,但战争真正开打起来,仔细琢磨那种不拘一格、大开大和和对时机的把握,不愧为军神。
好像是第一部正面描写林彪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