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把好莱坞的这些经典情节都捏碎了,然后随意填充到自己的电影里,让人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却又摸不到头脑、搞不清来龙去脉
抽掉好莱坞所用的转折,这是这部电影所用的反好莱坞技巧,夫妻在吵架,妻子前面还在发怒,镜头一切却原谅了丈夫,丈夫的话被切掉了
好莱坞的情节叙事讲究个完整性,但特吕弗不然,他把一段情节的前段或者后端裁去了,或者只让观众看到一个引子或者结果,观众必然会问“然后呢”“为什么会这样”,但特吕弗不会回答,他貌似是想让观众意识到自己被好莱坞叙事惯坏了,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电影叙事规则
#法国新浪潮# 特吕弗的反类型经典之作,对各类迷影元素信手拈来,以至于其更像是一封献给电影的情书,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导演本人的影迷属性,因此特吕弗并不排斥主流的商业制作电影,这也为他后期回归自己口诛笔伐的“优质电影”奠定了某种基础,精细的排演调度、考究的布景与大牌演员尚未攻陷特吕弗的作品,但与戈达尔自主编剧的行为不同,特吕弗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仰赖于成熟的文学文本,代表作《朱尔与吉姆》如此,《射》亦如此,生动欢快的摄影在肯定青年文化的活力同时,也是最为符合原著小说调性的风格择取,黑色电影、心理剧、惊险片、悬疑片等类型标志纷至沓来,突变的基调令观者难以确定某个类型公式套用、读解,而可单纯从这些难以预料的变调中获取观影快感,而一些好莱坞电影“明令禁止”的剪切方法,如查理拜访经纪人时中全景与犹豫是否按铃的食指大特写间的两极剪辑,特吕弗对此丝毫不在意,解开个中束缚,新浪潮奔涌而出。
2022.11.20
如果是美式黑色电影,绝不会这样零散琐碎,不会拍着一条线索突然又跟着某个人物展开去了,只有在特吕弗的电影世界里,才能这样无拘无束、突破所有常规的枷锁。经过精心修饰的电影,不会将任何不辅助于叙事的内容遗留下来,特吕弗不同,他要拍的是人、是环境,而不仅仅是故事。
反传统的另一面体现在每一个人物都是非典型的。
主角钢琴家优柔寡断,面对心仪的女孩会手足无措,在心魔的驱使下说谎自保,怀揣着过去的痛苦企图开启新的生活,又陷入重复的轮回。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击下,他的身心已如破碎的镜面,再无法复原,只能无限向下分裂开去。
劫匪的非典型是喜剧式的,他们看似凶狠,用枪要挟人质以达到目的,却又热切地与人质交谈,分享自己得意的物件,甚至因超速被警方扣下后,还乖乖的停车,放走了人质。这在传统意义上的黑色电影中,不可能见到。
同样是劫匪的哥哥,在逃跑过程中还撞到柱子,并与陌生人热切攀谈。弟弟身负杀人案再回到老家,也丝毫不惊讶。女友面对主角突然的分别要求泰然自若,也干脆利落地扬长而去,毫不为此犹豫挂念。
这些在传统黑色电影中不会出现的人物特征,在特吕弗的电影中,成为构成鲜活的人的必要条件。也正是这样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彼此碰撞,使影片多了几分趣味性。特吕弗从不吝啬在电影中展示自己的幽默,再描述店主出卖情报时并峙的三个圆形画幅,劫匪夸夸其谈时其母亲到地的蒙太奇等等,片中不乏迷影情结,主角与店主在酒馆打斗的片段,不难窥见希区柯克的影响。主角的念白也是一个巧妙的设置,搭配上他随后的行动,形成了有趣的画面。
但在这样的幽默背后,特吕弗依然难掩他略带忧郁的气质。他让主角循环了自己的经历:企图躲到酒馆中逃避曾经的钢琴家身份及失去妻子伤痛的主角,又难耐音乐的吸引,重新回到与琴键共舞的生活,甚至又爱上了一个和亡妻一般的女侍者。在再次经历一次爱人的逝去后的他再次回到酒馆,再次结识新的女侍者,再次弹起片头出现过的钢琴。
生活像一个无穷无尽的怪圈,主角始终在原地打转。
孩子气的特吕弗,自有自的哀愁。
Du burlesque qui fait travailler les corps en relation avec le cadre/les cadres : l’écran du cinéma, la rue, la voiture, la chambre. Sur ce burlesque, une spontanéité de mouvement spatial, formel, mais aussi dramatique - insert, zoom, disparition, plan d’ensemble, tout vient créer une errance profonde, presque néo-réaliste. Finalement Truffaut ajoute de la voix du protagoniste sur ce drame absurde et chaotique, qui fait en même temps de la narration et de la non-narration. Parce que même si on entend, semblablement, les pensées de Charlie-Édouard, cette voix intérieure ne se réalise ni se projette dans le monde réel. La voix est du côté de la déception, de la non-action. Alors de ce principe du burlesque, on arrive à un esprit immobile. Un Keaton déçu, moderne et triste, qui joue toujours son piano quoiqu’il arrive. Il est pianiste, on tire sur le pianiste.
7/10。没意思。后半段剧情跳跃性这么大,我还以为是戈达尔拍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模仿传统意义上那些因缺乏资金导致很多片段无法完成的好莱坞B级片。男主角表演很沉着,丝毫不抢戏。
仅以此片记住操蛋的张北音乐节第三天的直播,从The Soundtrack of Our Lives到知道Tricky不转了一共花了两部部【射杀钢琴师】的时间。去你大爷的。
为什么老是要厚古薄今、追捧名导?各位难道认为这些年的电影是在退步?个人感觉此片的叙事剪辑表演等方面都很稚拙,倒是比更被吹捧、豆瓣评分8.9的<四百击>要好看一些。
剧情跌宕起伏,剪辑干净利落。故事环绕在俏皮的音乐声中,也别有趣味。除了打乱的时间线,故事叙述和任务设定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觉。特吕弗的悲哀通常于此,现实之残酷在于命运之不可预知,不可改变以及人心之不可揣度。大量与行为矛盾的内心独白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
特吕弗诞辰90周年观影。黑色电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新浪潮的糅合。手持、横摇、变焦,跌宕摄影随性如即兴曲;分屏、遮罩画幅、快切,跳跃的剪辑节奏又成丰富的装饰音。最好的是画外音与场景微妙的距离感,平添人物和剧情的暧昧不明、扑朔迷离。只是打底的故事实在无聊,像极最烂俗的黑色电影桥段拼凑成的古龙小说。
特吕弗最好的,也不仅仅是类型片,人物之间似乎在展开某种接力,敞开的情节让每一段相遇与意外都绽放出七彩的小故事,仅仅需要把两个陌生人框在一个镜头里便能产生魔力,运动跟拍镜头与讲故事的独白作为两种流,在这里展现出时间的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张力。
特吕弗第2部长片。1.满溢存在主义气格,戏仿与解构美式B级犯罪片,拍得很戈达尔。2.无主题,彰显自发与即兴性,及生活的无常与荒诞。3.车内插科打诨的绑匪,为科恩[冰血暴]借鉴,无意义话唠则被昆汀继承。4.画外独白(意图)与影像(行动)的背反。5.匪徒发誓与老妇摔倒的圈入。6.黑暗死谷vs白芒雪地。(8.8/10)
迷影情结的一次创作,把特吕弗擅长的好莱坞电影叙事和个人戏谑的风格结合起来。开头是黑色电影的风格,整个是黑帮片的变奏,钢琴师的内心独白和现实的对撞很有意思,雪地的场景跟后来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很相近,开头和结尾的钢琴曲形成封闭叙事,还留下对新来的服务员的悬念。这样的特吕弗挺有意思的。
仿默片的運鏡及奇異的畫外音自敘營造出不錯的代入視角,被潛規則的妻子、暗戀許久的情人、狡獪的店主與不成材的弟弟們等小片段都很好,但湊在一起並不能成為一個好故事——高潮一波接一波,卻不連貫,只成了瑣碎的短篇合集。
实在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同第一部作品“四百击”相比,特吕弗有很多改变,他尝试了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并不是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是为所谓的主题服务,这也让你的观影乐趣变得随遇而安。
新浪潮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它的灵气,相比之下现在的电影太匠气,故事、摄影、演员什么都对,可对的又好像很过分,像按公式做出来的一样。即便是电影专业学生拍的电影,也一股脑的要走好莱坞的大片范儿,太专业则无趣。
率性自由的法国新浪潮,剧情和节奏就像是蓝调,不至于哀怨,也绝对不妥协,不刻板,不犹豫不决,总是带点自负的,可爱,步伐像个大男孩,可往往又在浪漫前却步,其实内在都是在讲日常里的得不到,差一点点,可是又没有叫人遗憾和后悔,爽朗如此,人生便已算快意。
只有法国人才会拍出这样神经脱线的黑色电影。他们才不在意犯罪动机、作案细节,追求的永远是至死的浪漫和感性。所以才会有男人在被追杀时,撞上电线杆晕倒,醒来后跟陌生男人边走边聊,听他谈女人和家庭。这个男人并不是主角,他还在被追杀,和陌生男人分开后,躲到了钢琴家哥哥工作的地方。钢琴家在妻子自杀后,隐姓埋名于小餐厅弹钢琴。餐厅里的一名侍女爱上了她。回家的路上,两人并行,若即若离,骨子里的浪漫劲儿就算在被追杀时也无法掩盖。弟弟的仇人把钢琴家作为了新目标,可这根本不是什么惊险的犯罪片,黑道杀手总爱絮絮叨叨。除了爱情和追杀,你不知道这群人想要干什么。相爱的人就那么任性地爱着,追杀的人就那么追杀着,原因和目标都不重要。
套了犯罪片的外壳,内里还是新浪潮的手法,不讲究故事原委,只有人物当下状态,钢琴师这个角色融合了很多矛盾点,外表内向床上火热,身边两位女伴接连死亡使他看上去很悲情忧郁,但似乎他又能投入到新的恋情中,也是特吕弗的幽默与讽刺了。
特吕弗的第二部,轻盈而有幽默感,典型法国新浪潮作品(跟早期戈达尔的气质好接近啊这个时候应该是俩人关系最好的时候吧)。虽说今天看里面男人一个赛一个地油腻猥琐,不过片子真的是很有想法,一方面对犯罪片的套路烂熟于心,一方面又各种反类型(突出表现在各种散漫且枝蔓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喜剧式的瞎聊桥段)。闪回大段落处理得很好。内心独白的用法是本片一绝了。
原著美国犯罪小说,法国抒情调。技术很潮,台词诗意,时而幽默。姑娘上床脱光衣服后,男主角说“电影里面可不是这样”,于是将被子裹住诱人双胸。“反”电影。女主角中枪倒下滑下的雪景镜头最是诗意,在车上的温情莞尔足以让我春心荡漾。
兄弟皆匪寇,琴师亦杀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前妻的崩溃,却做不出正确的选择,记一命;与强壮的酒保搏斗,出于自卫一刀刺杀,记一命;利娜送他奔命,又接他回城,问他回屋会不会再不出来,他仍毅然决然回去跟树敌置险的兄弟告别,放利娜独自在茫茫然雪地里等待,利娜被枪杀,记一命。所谓射杀钢琴师,钢琴师没事儿,反倒直接、间接导致了多桩命案。然后,再重回酒馆做他的琴师,躲着疗愈,顺便结识新的女侍,成为她们一方天地里的新鲜爱人。
672M 射杀钢琴师.Tirez.sur.le.pianiste.1960.D9.CC.2Audio.MiniSD-TLF
过了一遍剪辑,相当于二刷了,注意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剧本上的亮点。男主角几乎面临一切矛盾都选择束手,就连最初的机会也是门打开那个时机的偶然性放到他手里的。其实故事相信的是这种“内心斗争后无作为”的普遍性,认为普遍性让人忽视这种行为的后果,所以有必要呈现它可能带来的不幸,有必要提醒人这种行为的无伤大雅是基于幸运才成立的。男主角弹着钢琴向前看的这个动作,是一种遁入安全结界的逃避,把自己隔绝于外界,相当于最后还是回到那个熟悉的旋律里,选择束手。
特别喜欢查理去公司谈合同的场景。从他上楼梯时起就能听到很嘹亮的提琴演奏声,在他犹豫要不要按门铃时,一个无精打采的女生出门,与他擦肩而过。这时有一个特别神的调度,一直跟拍查理的摄像机果断地舍弃了我们的主角,开始追随这个女生!女生走了几步后,查理的钢琴声突然响起,女生驻足,摄像机却没有停止移动,而是继续后退并远离被摄体,直到把女生孤零零地甩在空旷的走廊中央。钢琴声伴随着女生走出公司,衔接到盛装的查理在舞台上演奏,收获雷鸣掌声的场景。很多导演会直接表现主角的命运转折,而特吕弗选择把焦点短暂地转移到一个毫不起眼的龙套身上,通过配角的落败与失意,侧面表现主角的成功与得势。而且其高明之处在于,主角之后的陨落也在他与女生的交替之间得到暗示。查理终究也会成为另一个走出房间,走下舞台,销声匿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