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llow Grave》是一个关于三个好友在得到一笔意外之财后的故事。我很早的时候就有这部电影的VCD,却一直没有看。等后来看《猜火车》的花絮时,一干制作人员都在大谈他们当初制作《浅坟》时如何如何。当时很想把《浅坟》找来看看,可却找不到《浅坟》的碟片了。阴差阳错的事情是屡见不鲜了,不过也如我确信的,想看的电影,最终还是会看到的。
《Shallow Grave》一开始的表现颇有黑色喜剧的感觉,三个同住的好友为空房间寻找第四个房客,他们对于邻居的要求是和他们一样古怪特别。所以上门找房子的人会发现自己要面对同时来自三个人的古怪面试(难度绝对胜过本公司的面试)。待到终于选中了一位,此人却在搬进来后的第二天,不知为什么,赤身裸体地死在床上了。床下留了一大箱钞票。
但之后的剧情变得过于黑暗,一点也不喜剧了。三个人决定留下钞票,并且毁尸灭迹。他们设计的毁尸计划非常彻底,把尸体的四肢锯下来烧毁以消除指纹,用榔头敲掉死者的牙齿,剩下的尸体埋在土里。可是没有人愿意执行这个计划,只能抽签决定。过强的血腥摧毁了被选中者的理智,他开始变得凶残狂暴,死死地守候着那箱钞票。金钱的诱惑也开始瓦解三个人之间的感情。而死者的同伙和警察也纷纷找上门来。待到被浅埋的尸体被发现时,三个人终于分崩离析,开始自相残杀。
浅坟中埋着血腥、残酷、贪欲、仇恨,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然而抹去表面的浮土后,栖身黑暗中的恶魔就蜂拥而出吞噬人心。
《浅坟》与之后的《猜火车》在主题上有些相似,都涉及到非主流人群如何逐渐坠落然后彼此背叛。但是《猜火车》更多地是继承了《浅坟》的手法。《浅坟》的制作不如《猜火车》精良,但是镜头已经非常富有创造性。镜头的切换和视角常常出乎想像,但是并不晦涩,更带着一丝近乎残酷的幽默感。这些特点在后来的《猜火车》中被进一步发扬光大。而《猜火车》中那个著名的婴儿爬行的镜头也是来自这部《浅坟》。
IMDB得分7.4(10772人投票),我打7分。
http://spaces.msn.com/likeyesterday关于这位名导的处女作《浅坟》和后来的《猜火车》已经有很多人对比过,对于电影制作这方面我并没有充足的知识,但仅从故事结构与内涵来看前者在我心里更胜一筹。《浅坟》与其姊妹作均谈论了在一个社会精神空虚的年代,物欲是如何让友谊亲情等看似坚固的人际关系一触即碎的,但却为扩展研究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角:色彩的布置,节奏,镜头插入,银幕叙事的游戏,以及对于生命先验知识的触及。整个故事围绕着经典的“外乡人”母题展开,讲述了个体在进入一个新环境之后被环境分解、蚕食的故事。(类似的呈现了这一动态变化的电影有《布达佩斯大饭店》,《海上钢琴师》,《双峰》之类,不过前两部电影是借外乡人之口进行叙事,故事主要的重心另有其人)导演将故事地点设置在一个半开放式的场景(公寓),虽然角色并没有在故事当中在物理上被限制出行进入,但由于事件的严重程度与私密之甚,三个主角被牵制在了公寓这一舞台之上。死者其实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外乡人的形象,进入故事之后迅速地死亡,而原住地的主角们负责分解他残留下来的物质与精神存在。可怜的雨果甚至不能干净地死去,个人面对庞大的抽象意志时的无能为力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大卫被警察问及公寓的居住人数而反复强调“这里只有三个人,并没有第四个人“时,死者雨果在这座公寓里最后的一点痕迹都被消磨殆尽。
此外,和朋友浅聊之后,我们一致认同这部电影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不无相似之处,从先前提到的对于母体的讨论来看,《浅坟》似乎有着陀氏对象征主义歇斯底里的追求,每一个角色都扮演着其背后更大的一种思想。展现一个人物成熟的性格不再是叙事的目标——塑造,而是叙事展开的基础——建造。人物性格本身即是剧情推进的动力。如果阿历克斯并不是近乎完美的恶,朱丽叶不再冷视他人及自己的情感,大卫敏感多疑的内心,这个故事将没有办法迈出一步。
《群魔》中提到了一则圣经故事:是因耶稣曾吩咐他说:'污鬼啊,从这人身上出来吧!’……在那里山坡上,有一大群猪吃食。鬼就央求耶稣说:'求你打发我们往猪群里附着猪去。'耶稣准了它们,污鬼就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这段内容实际上就对《浅坟》的主题做了非常巧妙的概括。死者的原罪在公寓三人当中借渡而散,剩他们同类相残。然而鬼就这么消散了吗?地板上,取证摄像机对着血泊里的阿历克斯苍白的脸开启闪光灯,如昭示的光芒一般扑向那张微笑的面孔。地板下,沾上了他血的英镑即将流通到整个爱丁堡,进入英国的各大银行。
一位好友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是不会对另一个人存在绝对的信任,这便是人性。在人性没有被剥离之前,我们只能和这样的自己以及朋友,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只要不出现如此片的那种情况,或许我们就会彼此相安无事,白头到老夕阳下啐着酒,相谈甚欢感喟人生,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眼神游离之间无需黯然神伤。
电影在一张惨白的面孔中,一段独白以及炫耀急速后退的马路,还有迷雾般的丛林,旋转的旋梯中开始,三个乐趣融融的室友煞有介事的坐在那个绿色沙发、红色背垫对面,已近自我的调侃着那些前来租房的人,而这些人是什么样的或者他们都代表那一种类型的,全然并不是重要的。看着这一段的时候,只认为这只是导演的另类风格的展现,但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才发现其实这其中埋藏了更深的涵义以及更广为的象征性。
于是当那个雨果出现,黑色惊悚的元素开始在漫不经心的美好友情中开始铺垫,如同音乐的电子神经性质的触点,红色的大门、红色的电话、红色的床单,欲望与恐惧共生共存,而人性的善与恶,暗与光的转换也只在一瞬之间,在我们还无法详细分辨的时候,这个祸福已然是相吸的,决定者,便是自己。
在那一片红色中,无时不刻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代表自信能驾驭男性朱丽叶的欲望,讨厌孩子的艾利克斯则是一个真正的玩小聪明不愿承担责任内心感性如同孩童般无知者,而那个从事会记工作的大卫,则是代表着在科学文明流水线下,具有超高的逻辑思维而缺乏正确情感抒发的内心压抑者,三个人在光明之中是完美组合,可是这并不代表人性中不可剥离的恶,而这个恶在没有特定的事件引导下,它仅仅只会在内心中被封印在深处,就如同这个旋转的旋梯一样。
而,这个平衡,或者暗成为了光,在艾利克斯几乎无知的劝说中,理智的大卫以及性感的朱丽叶被轻易劝服,只是接憧而来的却是一片黑暗。故事的发展在主线以及辅线中推陈,三人为了保有那一箱金钱,必须处理掉雨果的尸体,而另一路人马正在寻找雨果,这个情节的设置让我想起了岩井俊二《燕尾蝶》,迷雾般的丛林,慌乱的有悖自我的痛苦。
只可惜如同《燕尾蝶》一样,金钱带来的快乐总是短暂的,在金钱以及朱丽叶与艾利克斯放浪的快乐中,一直认为自己是被迫犯罪的大卫,他将自身难以承受的痛苦推至给了朋友,于是怀疑、不信任以及自身的欲望,如同放弃光明的黑暗一般,将整个大地以及心灵的细微之处团聚成灾,大卫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杀人凶手,他从光明的房间来到黑暗的阁楼,朱丽叶继续用自己女人的身份辗转在两个男人身边,而那个荒诞无谓的艾利克斯,则最终为了朱丽叶而放手一搏,可惜人性并不是如此简单。
当那个绿色沙发再次出现的时候,坐在那里的人再不是前来租房的人,而是代表着接受审判的三人,当然审判者是警察。虽然这个象征性如此明显,但是在此处出现并非仅仅是一种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实则是三人对自身内心欲望的正视面对袒露,没有忏悔没有悔过之意。自然,结局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最后艾利克斯的那个笑,让人意味深长回味渗析,那时我想,朱丽叶或许是爱艾利克斯的。那个近前来拍照的闪光灯下,不知是失去灵魂的尸体,还是孩子成功隐瞒家长的得意。而,当朱丽叶发出的那一声声惨烈的嘶叫,才让我们看到了罪恶深处,全然自我善的丧失。
有人或许会问,那么我们还可以相信什么,其实我们可以相信很多,最少可以相信的,就是暗便是暗,光便是光,沐浴在阳光下的我们,却不可将灵魂交付与黑暗,这样我们才能有一颗“Happy Heart”。
2010-6-21
当然现在看来,<浅坟>里有些东东已经落伍,一些桥段和包袱设定也已不再令人惊奇。但有些东东,例如人类的贪婪、欲望以及在金钱面前赤裸裸地将人性暴露时,这些都预示着一些永不过时的真理。更何况这只是一部1994年的片子。在当时可以想象能够一定程度上震惊不少媒体和电影爱好者,甚至从业人员。而且,它是Danny Boyle的长篇处女作,男主角包括2年后和他一起真正扬名世界的<猜火车>主演Ewan McGregor。
这些都预示着,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小制作电影。Danny Boyle当然不是大师,他只是一个有想法和有热情的年轻人。但任何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不都是个有想法和有热情的年轻人吗。
伦敦是个不可替代的名字,也是个现象。描述伦敦白领生活的电影,似乎总离不开情欲纠葛、背叛和谋杀。<浅坟>用一些先锋性的电影镜头和教科书般的黑色喜剧模式,让这两种看似并没有交集的电影语言却共同营造出一种琴萧合奏的味道出来。结局现在看有些俗套,但却值得让人会心一笑。
而那时的Danny Boyle,也不过29岁。
三个好友为了一箱钱反目成仇。杀人是可以上瘾的,所以不能多杀。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能拿。
Danny Boyle因为奥运会开幕式又火了一次,不过这部处女作只能算中规中矩,非常一般关于“钱”的剧本,稍微出彩的是三个主角的各种诡异性格
人为财死,说得一点都没错。几个各怀鬼胎没有底线的人混在一起,就会相互促进在死亡的道路上狂奔。整部影片差不多就在一个场景里,却也拍得很是复杂。人性,最是难测,亦如阿加莎所说,也最让人失望。
如果有一天,你不能再相信自己的朋友了。。。那是因为共同的利益转变为你争我夺。
很好看~很时髦~不过我总不能给一部导演自己都不满意的电影5星对吧~否则也就不存在猜火车了,推测编剧被朋友黑过那人还像Ewan McGregor一样帅,要不然2部都是卷钱卖友的电影怎么解释?……题外话,自己也yy过要拍个电影,看了这部想想还是洗洗睡了,没法创造这种水平的处女作怎么可能当好导演……
四不像的尴尬剧作,Danny Boyle 就这些能耐罢了。
天呐,那个时候的艺术愤青是多么可爱啊,年轻时候的光芒照亮了整部电影,对人性异化物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佳作一部。
留了这么久终于看了,这电影太TMD好看了,大气不喘的好看。。果然,不管谁,还是处女作最直接最坦荡最激情。。。像保尔这样的,以后跑了那么长的路,兜兜转转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跟贫民窟这样精雕细琢的获奖产品比,像浅坟这样的处女作更有种赤果果的可爱本质,恩,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1.猜火车的时候,我就厌恶伊万这B,夸张而放肆的动作和表情,让我直接想杀了他 2.沉稳,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沉稳是成功之本,浮躁是惹祸根苗 3.不再看伊万不再看英式黑色幽默
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行为的逻辑性与通过片头结尾的独白表明的影片想要表述的主题——友谊和背叛、金钱和信任相互对不上。三个人从相互信任到各自疯狂、逃离杀戮偷窃的转折铺垫不够细腻,说服力还是不足。ps凯瑞有露点镜头。
试用弗洛伊德解读:阿历克斯代表本我-原始的欲望,大卫代表自我-理性和机智,朱丽叶代表超我-终极理想。理性遏制了欲望,却被理想扼杀,最终,一切原来都是欲望的棋子。。。
影片的人物塑造丰满出彩:腹有良谋工于魅惑处乱不惊的女王范儿、玩耍至上欲望奔腾妙招迭出的弱受男孩、冷酷乖戾心思缜密强力爆发的无趣宅男。此三位在英伦黑色中密闭智斗,自是暗流汹涌高潮巨嗨。至于那友谊与信任的质疑,只能说是这逼装得忒没营养了。【★★★☆】【舍】
愈是沉默的那个,鲁迅先生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哦好像不是他说的。给最后一场戏加一分吧。那时的九任胡博士可真是英俊啊,一直觉得眼熟,看到最后STAFF我才认出来,失敬失敬。
前半部分真心好看,不论是剪辑还是镜头都有着之后《猜火车》的影子,但是后半部分的故事实在是太枯燥了。
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第一次在找到钱的时候放的ella的音乐my baby don't care for show 我笑了。很诙谐。第二次是ewan中刀子然后那个女人尖叫着跑去飞机场,镜头特写地板下钱上带着血迹,ewan躺在地板上面我又笑了
处女作就如此了得哇哇哇!有些手法在《猜火车》里沿用了,也难怪后来能拍出出色的恐怖片!故事编的很棒!一直勾着观众的心!结尾颇有《两杆大烟枪》的味道!之所以对《猜火车》不感冒,是因为它在批判一种离我很远的真实;而《同屋三分惊》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城市。
9th阁楼大作战红色夜幕下的分尸梦魇,伊万异装癖high翻结尾惊天逆转,凯瑞亡命医师逃之夭夭。鲍尔处女长片初显磕到死精神,迷幻手法在猜火车里发扬光大,欢乐闹腾在贫民富翁里登峰造极。鲍尔爱钱,更爱用钱作为导火索引爆故事。
这部处女作比起成名作来可是差远了,恐怖不够、人物性格塑造不够、生活背景交代不够,镜头剪辑又很拖沓,有人说这像两杆大烟枪,但是比烟枪来差远了。最后反转结局还算好看。伊万太美了,所以应该秉承我一贯的原则,看片一半就是为了看美少年美青年和美中年。
博伊尔成为大师的第一步。一间顶层公寓和一间阁楼。醒来发现朋友已经不再值得你信任。密闭的空间充满勾心斗角。这种酷英国透出的绝望气息是之前同时期的片子我所没有看到过的。最后伊万苍白的笑脸和血滴在英镑上的close-up深入人心。
人为财死却在沉默中变态,最毒妇人心不敌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