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卢旺达大屠杀
昨天看完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或者说是当年卢旺达大屠杀的某种形式的纪念品,内心久久难以平复。在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让全人类蒙羞的种族大屠杀,胡图族人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疯狂地屠杀了将近80-100万的图西族,约占整个国家八分之一的人口。影片是讲述是饭店经理保罗如何在屠杀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拯救了1200多位难民的故事。这部影片不仅是部优秀的电影,更是从某个角度回顾当年大屠杀的纪录片,也是人类自我警醒的良药。
卢旺达是个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国家,国内主要有两个民族,胡图族占人口85%左右,图西族占人口的15左右。从历史上溯源,他们是非常接近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语言、习俗,只是在古代图西族更偏重游牧的生活方式,胡图族更多从事农业。其他国家的人很难分清他们的种族。就好比影片中哪位美国摄影师提出的疑问:胡图族和图西族到底有什么区别?区别并不是天生的,就像矛盾也不是天生的一样。在19-20世纪的殖民时代,卢旺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为了方便统治,特意拉拢肤色比较接近白人对自己比较亲善的图西族人,给予他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特权,借助他们来通知卢旺达。对于两个种族的区分甚至是非常随意的,比如影片中提到的身高、鼻子的宽度、头颅大大小、肤色的些许差异等等。这实际上为九十年代的种族大屠杀买下的定时炸药,比利时跟卢旺达的渊源在影片中通过很多细节表达出来。比如保罗所在的酒店就是比利时航空公司的,在维护部队中也有很多比利时的士兵等等。那么在二战结束后六十年代的时候,胡图族开始反抗图西族的统治,甚至将大部分图西族的贵族和精英驱赶到了邻近的乌干达等国家
卢旺达独立后两个种族的矛盾就从未停止过,影片最开始就是胡图族的极端主义地下广播进行种族歧视宣传。保罗经常去购买酒店补给物资的商人,也带有极端的种族倾向,后来在大屠杀中成为民兵组织的领袖。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到了1994年的时候实际上两个种族的冲突还是很严重的,不仅仅有历史旧怨的残留。这时候西方国家罔顾实际情况,以终止经济援助要挟卢旺达实行多种族多党制度,所以当时总统是胡图族人,总理和几位部长是图西族人,可以想象两个怀有积怨的种族,在没有完全和解的情况下,联合政府的管理必然是混乱冲突的。当时逃亡到乌干达的图西族人参与了乌干达国内战争,他们支持的乌干达实力获得了胜利。图西族人在国外组织力量成立了卢旺达爱国阵线(RPF),这就是后来影片中所谓的“反政府叛军”。
在当时国内外种族矛盾冲突严重,政府行政和国家发展都有很大困难的情况下。胡图族的总统终于明白种族和解的重要性,因此在周边国家调节下跟图西族达成了和平协议。这是影片开始时酒店里的人欢呼达成和平的背景。但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激进分子都反对和平协议。胡图族的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完成谈判后,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降落时被土制的炮弹击落,导致两个总统当场毙命。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大屠杀,至今都没有定论到底是谁策划发起了这场袭击。如果没有这次袭击,如果没有导致总统死亡,那么很可能并不会爆发后面的大屠杀。
总统身亡不到一天后,大屠杀就开始了,这让人非常怀疑坠机事件是胡图族激进派有组织的实施,也可见两个种族积累矛盾之深。从政府高层来讲,图西族的势力迅速被清洗。影片中胡图族民兵丢过来带血的联合国士兵头盔,就是在总统飞机被击落逝世后,胡图族报复性地杀害了图西族的女总理和部长,同时杀害了保护她们的比利时士兵,逼迫比利时维和部队撤退。在民间的屠杀就更加恐怖,胡图族的民兵开始用枪支、尖刀、木棒屠杀图西族人。这场屠杀显然是有组织的,因为保罗妻子的哥哥(图西族)说他的胡图族朋友告诉他们,行动的暗号就是“把高大的树木砍到”。另外体现屠杀场景的是美国摄影师在街头录制的屠杀现场,以及不断涌入到酒店里的难民。
实际上保罗在最开始是对冲突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的,当他的邻居被胡图族民兵以“间谍罪”抓捕的时候,他的妻子恳求他救救邻居的时候,他很明确地表示说只有亲人是最重要的,而且也不确定邻居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卢旺达将军、联合国官员、外国的大使,他最初对于局势的判断是偏于乐观的,所以他安慰和劝说妻子的哥哥和嫂子要冷静,不要急于逃离卢旺达。我想后来发生的变故一定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痛苦。接着他将希望寄托在西方国家和联合国介入卢旺达的局势,制止这场凶残的暴乱,认为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事态很快就可以达到控制,这也代表了当时卢旺达两个种族温和派和关注卢旺达局势人士的普遍意识。但是当联合国部队仅仅将欧洲人撤出酒店,将难民和本地人抛弃的时候,他们的希望被无情的事实摧毁了。就像影片中的联合国部队司令那样,他怀着愧疚和无奈对保罗说,你应该痛骂和鄙视我们。
为什么当时联合国会对卢旺达采取冷漠和无视的态度呢?当时国际社会的形式非常复杂。美国刚刚在索马里经历了“黑鹰坠落”的惨痛教训,并被国际舆论批评是为了那里的钻石,所以无意在卷入当时的卢旺达内战。法国当时在非洲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包括卢旺达在内的大湖区都是法国传统意义上的殖民区域。但当时法国是采取支持胡图族的态度,给予胡图族很多的物资武器训练。甚至当大屠杀开始的时候,采取完全漠视生命的态度,对于逃到法国部队驻地的图西族不予接受,任凭他们在营地外被屠杀,甚至不少传闻说法国部队参与了大屠杀。在图西族重新掌握卢旺达政权后,跟法国的关系急剧下降,当法国法庭根据少量的证据拘捕卢旺达高官后,卢旺达做出强烈的反映起诉法国前总统、总理、部长和军队高官,指责他们直接间接参与导致了卢旺达大屠杀。这也是法国和非洲附属国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最终导致法国在非洲影响力急剧下降。就像那个美国摄影师对保罗说的。当人们看到这条屠杀新闻的时候,他们会说:天啊,太恐怖了。然后继续吃自己的晚餐。这不仅仅是其他国家政府地卢旺达的冷漠,也是普遍民众对于发生在他国时间的漠视。我们的新闻媒体都在报道发生在其他国际的暴乱惨剧,但我们真正关注的有多少呢。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影片里的保罗机智而勇敢,他是温和派的胡图族人,他通过贿赂和威胁的方式,尽全力来保护酒店这块最后的绿洲。他发动所有有海外关系的人不停打电话和写信,唤起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对卢旺达的关注。他最终得以挽救大约1200名的难民,虽然相对死去的100万图西族人来说,简直就是沧海中的一粟,但对于人类野蛮屠杀中而言,这无疑是人性光辉一面的闪光。但就整体而言整个屠杀没有被阻止,当图西族的武装将胡图族的军队和民兵打败后,这场屠杀才开始接近尾声。联合国对卢旺达大屠杀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和价值。在1998年克林顿访问卢旺达,在机场向死难的卢旺达人民表示了歉意,提供了补偿性的援助。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卢旺达大屠杀十周年纪念时,留下了悔恨的泪水,作为非洲人的安南,正是当时向卢旺达联合国部队下达不允许首先使用武力的人。他当时是处理卢旺达事务的副秘书长。或许正是由于卢旺达和南联盟的人道危机和种族屠杀,才使得后来联合国对于人道主义危机的反应更为迅捷和敏感,因为人类无法在承受如此让自己羞愧的惨剧。
当保罗质问胡图族民兵组织领导人的时候,他说:难道你没有想过,你是不可能把他们都杀光的?那个胡图族民兵领导人反问他:Why not?我们已经杀了一半了。在最后他们抵达联合国难民营地的时候,红十字会的女士说:他们说车上已经没有空间了,保罗回答说:我想空间永远都会有的。前者是代表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后者则代表了希望和未来。
后记:
当时的(包括现在的)联合国实际上在处理国家问题是存在体质上的缺陷。实际上联合国的影响力仍然依附于美国等强势国家,当美国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意介入时,联合国自己无法去实施干涉,内部成员国意见和利益的不一致,各个国家对局势发展的判断和定性。在没有发生大屠杀之前,谁能保证预料到未来呢。在人道主义措施和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之间的界限太过于模糊,情报和判断也很难做出决断和假设。在人道的后面掺杂了太多的国家和集团利益,使得事情的发展绝对不会是完全理想和理性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国际性的事物就更加复杂。比如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的错误判断。假如当时卢旺达后来不会发生大屠杀,联合国又介入了卢旺达内政,那今天又如何来评断你。有时候牺牲几千人或者某些正义合法的权益,但是可以挽救几十万人的生命,但是在事情没有发生前,没有人能够预料未来。
现在国际上很多遗留的问题,都是西方殖民者当年留下的祸根。比如卢旺达的种族歧视和冲突、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比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纠结。太多的事情都是那些伪善的殖民者留下的,然后他们拍拍屁股走人,或者重新以调停者裁判者的身份出现,对着他们自己造成的祸事指手画脚,充当救世主的角色。人类是不是可悲呢。
2 ) 卢旺达屠杀的参考(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只是觉得有参考价值)
1994年4月,非洲内陆小国卢旺达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在3个多月大约100天的时间里,大批无辜平民被杀。死亡人数至今难以最终确定,有的说50万,有的说80万,有的说100万。绝大多数被杀害的是图西族。当大屠杀发生时,曾经有美国政治人物这样问道:“谁是好人?”,意思是说两个相互敌对的族群,哪一个是“好人”。这个提问一方面显示出美国政治人物的无知,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站在美国的立场,如果是坏人杀好人,美国也许应该管一管,如果是好人杀坏人,美国有必要管吗?虽然这个问题提得很无知,却说明美国人的这种心态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几十万、上百万平民无辜死亡,用好人坏人来评价,有什么意义?
卢旺达大屠杀过去很多年后,对于这一大屠杀的反思并没有结束。西方媒体和舆论一般都将大屠杀认定为种族仇视的结果,并且自我责备地承认,西方国家,包括联合国,没有及时制止这一屠杀行为。也有人指责美国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自私自利,不愿承担自己对于国际社会的义务。而我认为,卢旺达大屠杀,是西方近代文明几百年来所有恶果的集中体现。有人说它是难以避免的,即便美国早早出面制止,也阻止不了大屠杀的发生,最多减缓一点屠杀的程度。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西方文明被植入到卢旺达后,卢旺达国内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文明的危害程度,出现大屠杀的结局,是一味照搬西方文明的必然结果。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是继纳粹大屠杀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种族清洗,两者相距半个世纪。
卢旺达大屠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种族矛盾,而这个种族矛盾,完全是西方人一手人为制造的。早在欧洲人开始大航海后不久,16世纪的时候,卢旺达就有了自己的国家。那时候,虽然也有图西人、胡图人的称呼,但是,两者并不是不同的民族,他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具有共同的信仰。差别在于胡图人以种地为生,图西人以放牧为生。事实上,胡图人、图西人的称呼当时类似于“农民”和“牧民”称呼的差别,放牧的图西人如果改为种地了,就被称为胡图人,反之也一样。两者之间长期互相通婚,并没有不共戴天的矛盾。将胡图人、图西人严格地区分开,甚至订出高下等级的,正是后来进入的西方文明。
1890年,卢旺达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首先将图西人和胡图人明显区分开。德国殖民者将欧洲的种族主义理论引入卢旺达,生硬地解释卢旺达原先“农民”、“牧民”的差别。德国人说,作为农民的胡图人是从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更黑、身材较矮等;作为牧民的图西族是从北边移民过来的,皮肤较白,身材较高等。而且,由于北边靠近尼罗河,文明程度更高,因此,图西人在人种等级上,与欧洲人更接近,属于等级较高的人种。
在卢旺达,所谓胡图人占人口总数约85%,所谓图西人约15%。殖民者这种划分的目的是,利用“等级”程度较高的少数图西人,帮助殖民者一起统治人数更多的胡图人。在欧洲殖民历史上,对于殖民地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从一开始就存在,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他们就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制造殖民地百姓的矛盾,防止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殖民者。欧洲殖民者在挑起矛盾后,自己便高高在上,处于调解的地位,时不常地利用这一派,打压另一派。几乎所有非洲国家现在的民族矛盾,都是欧洲国家人为制造的。
在东南亚他们也采取同样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今,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于华人有着难以消除的敌意,这种敌意的来源,正是当年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统治时期埋下的祸根。当年在东南亚的欧洲殖民者,需要文化水平较高的华人成为他们高质量的劳动力和管理帮手,为此,他们不惜偷运、拐卖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另一方面,殖民者又不想太多得罪当地人,于是,他们便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华人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当地人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自己左右平衡。等这些殖民者走了以后,他们制造的矛盾,便成为长期难以化解的社会问题。在斯里兰卡,尖锐的民族矛盾引发所谓“恐怖主义”,其根源也是殖民者挑拨离间种下的。在印度,殖民者这种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的手法,最终导致了三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一个飞地(克什米尔)的出现,成为该地区长期动荡的不安定因素。西方这一手法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色列,他们用强行植入以色列的方式,在中东制造了难以化解的长期仇恨。
说远了,还是回到卢旺达。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它的殖民地大片失去,被其他欧洲国家占据。这个局面对于德国来说,导致后来希特勒为了争取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而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此为题外话。德国退出卢旺达后,欧洲小国比利时成为卢旺达的宗主国。比利时在卢旺达推行的种族主义政策,使得卢旺达的民族矛盾更加激化。而激化这一矛盾的工具,就是比利时引入欧洲的“科学”。比利时根据欧洲人种学理论,对卢旺达的居民进行了大范围的“科学测量”。在欧洲科学的历史上,有一门学科叫做“颅相学”。“颅相学”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最初它的理论认为,颅骨的结构、尺寸等,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这种理论的一个实际用途,被认为可以提前发现有犯罪倾向的人。这种理论后来与种族主义结合:既然颅骨尺寸能够决定心理和意识,同时心理和意识的差异,在种族进化的过程中也明显存在,那么,通过颅骨的测量,掌握不同种族颅骨的统计数据,就能判定一个种族的进化程度。虽然经过惨痛的二次大战后,“颅相学”已经成为垃圾,但是,在它没有被彻底否定之前,它确实是以科学真理的名义,为种族主义添砖加瓦。
比利时利用“科学”,将胡图人、图西人正式分为两个种族。与此同时,他们又运用了欧洲现代文明制度,将这一种族划分永远固定,这个制度便是身份证制度。每一个卢旺达人的身份证件上,都标明了种族,并且,这种标记也向后代延伸,只要身份制度存在一天,这一种族的划分就永远存在。与此同时,由于“科学”证实,图西族的进化等级要比胡图族高,因此,比利时殖民者与德国一样,在政策上向图西族倾斜较多。使得占人口15%的图西族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卢旺达殖民统治时期的政府及社会上层,主要被少数图西族占据,图西族也占据了较多的财富。对照来看,英国人当年在斯里兰卡的做法,造成的后果几乎一模一样。当年受宠于殖民者的“民族”,在殖民者走后,成为被迫害、报复的对象,如同在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华人。
我们看到,卢旺达种族矛盾的原因,一是欧洲人发明的种族主义,二是欧洲人引以为傲的科学。但是,它还没有完。欧洲人发明的阶级斗争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民族主义、民主制度等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对卢旺达的种族屠杀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独立运动在全世界风起云涌,卢旺达也不例外。1962年,卢旺达独立,成立了共和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也引进了西方的普选制度,成为一个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制度国家。但是,卢旺达至今仍然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盲目崇拜西方民主制度的人,是否能从卢旺达的苦难里,看清一点民主的真相?
由于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分种族,激化社会矛盾,卢旺达的图西族和胡图族早就开始出现冲突。随着共和国的建立,随着民主制度的实行,这种冲突开始具有了国家政策的含义。
针对卢旺达要求提供经济援助,世界银行又给卢旺达开出了条件。前面说到,卢旺达的军人专制政府实行了民族和解的政策。但是,世界银行要求卢旺达放弃军人专制,实行民主。卢旺达不得不接受这一条件。1992年,卢旺达恢复西方认可的民主制度。它带来什么后果?卢旺达的经济并不发达,本国的广播电台由德国资助建立,本国的电视台由法国资助建立。这两个现代化的宣传广播工具,覆盖了卢旺达绝大部分国土。卢旺达实行民主政治后,广播与电视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胡图族的宣传工具。民主政治导致卢旺达的广播和电视大肆宣传种族思想,鼓励种族仇视,激化种族矛盾。曾经有人能建议,应该制止卢旺达广播和电视的这种宣传,但是,西方国家和卢旺达都说,这是言论自由。
在国家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时候,宣传种族仇视的目的之一,就是转化国内经济矛盾,较为富裕的图西族成为所有危机的罪魁祸首。这种方式恰如纳粹对待犹太人的理由。一些政党利用这一宣传,为自己在民主制度中争取选票。而图西族在邻国的得势,又加剧了这种矛盾,种族仇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地位。1994年4月6日,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飞机失事,被两颗飞弹击中,至今没有查明到底是谁干的。总统意外死亡后,军人立即接手政府,他们认为是图西族谋害了总统。4月7日,他们杀害了图西族女总理,种族大屠杀正式登场。有人说,种族大屠杀的原因是国内资源严重紧缺,屠杀的目的是减少人口,让土地资源重新分配。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从前文的介绍应该看到,卢旺达走到种族大屠杀的地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问题在于,西方现代文明的一切成果,不合实际地引入到卢旺达。
美国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的表现值得一说。美国从大屠杀一开始就了解真相,但是,它没有采取行动,只是关心在那里的本国公民。1993年,美国刚刚在索马里遭遇重大损失,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发生前1个月,美国刚从索马里撤军,美国不介入卢旺达国内冲突是有充分理由的。如果介入,能够制止吗?如果要制止,美国军人是否要大开杀戒?虽然美国在其他国家大开杀戒的举动很常见,但是,为了卢旺达,值得吗?曾经有国际组织警告卢旺达的军人统治者,如果不制止屠杀,美国会派军队来。卢旺达的军人统治者说:卢旺达没有石油,没有钻石,美国回来吗?言外之意是说,美国真的会只为道义、人权而来?不幸的是,他真的说对了。美国虽然有“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但是,什么时候将这个口号付诸行动,还真的要看是否符合自身利益。卢旺达大屠杀之前,美国撤出了索马里。美国不介入卢旺达似乎很有理由。但是,就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2个多月后,2万多名美国军人到达了海地,帮助海地恢复了民主秩序。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和变化?因为海地与美国的利益有关,“人权高于主权”就有用,卢旺达与美国的利益无关,“人权高于主权”就不发挥作用。
其他西方国家呢?联合国在派驻国际维和部队方面,有一条规定,对于原殖民地国家,原殖民地宗主国不得担任维和任务。但是,对于卢旺达,国际维和部队偏偏就是比利时的军队。由于殖民地的关系,曾经饱受压迫的胡图族人,对比利时军队没有好感。在几名比利时军人被杀后,比利时也害怕民众的对立情绪,维和部队龟缩在狭小的军营里,对外面发生的大屠杀不管不顾。此时的美国,在国际上更加关心欧洲的科索沃,因为科索沃与美国利益有关;在国内更加关系辛普森杀妻案,像是一个现实的娱乐大片。对于遥远的卢旺达没有多少兴趣。事后,美国一家著名媒体的著名记者说:好像看到过中非发生大屠杀的报道。
在卢旺达国内,大屠杀是政府行为,由于卢旺达是穷国,平均每天约杀1万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子弹也很费钱。一些站在政府一边的有钱人,便出钱从国外购买了几十万把长刀,很便宜,几美分一把;一些民众还自制了狼牙棒之类的工具;一些***堂为了自身的安全,把逃到教堂躲避的图西族民众交给胡图族;……。于是,100多天里,近百万卢旺达平民成为了冤魂。绝大多数受害者是图西族,还有一些是图西族与胡图族的混血,还有一些是胡图族自己的残杀,似乎证实了为抢夺土地而屠杀的说法。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悲剧,是100年来,西方文明在卢旺达慢慢培植、生长、繁衍的后果。即使西方社会事后有所自责,但也只在是否及时制止的问题上。实际上,是否及时制止,也是西方文明自身原因造成的必然的结果。人们说,如果卢旺达有西方需要的石油,也许就不会这样。人们说,如果卢旺达有很多白人定居者,结局也可能不一样。人们说,在西方社会看来,非洲人的生命从来都是不值钱的。
虽然大屠杀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是,它依然值得人们认真总结。盲目采用西方的文明,不顾自己的现实,往往会造成极为惨重的悲剧。即便有了《宪法》,有了宪政,有了三权分立,有了民主,有了普选,也不等于有了繁荣和前途。卢旺达的悲剧再次告诉人们,民主制度不是万能的,不是绝对的“普世价值”。如今的卢旺达政治局势依然不稳,但是,种族屠杀的悲剧应该不会再发生。因为,卢旺达原先有8个政党,现在,除了执政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外,其他政党都已停止了政党活动。这是一个符合卢旺达现实的选择。
3 ) 泣血的非洲——《卢旺达饭店》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位于非洲中部的卢旺达,胡图族的政府军与图西族的卢旺达爱国阵线之间所发生的武装冲突,是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也叫做卢旺达内战。当时据说在这场武装冲突中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
——维基百科
“我很高兴你能拍到这些,整个世界都会看到的,这是我们获得国际干预的唯一办法。”
“是的……如果没人干预,也值得播报吗?”
“看到这样的暴行,怎么会没人出面干预呢?”
“哦……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他们会说‘太可怕了,天啊!’,然后继续吃他们的饭。”
——卢旺达饭店
看完这部电影,考虑了许久,是否应该做这篇评论。每写一个字,电影里面的这段台词都像芒刺一样扎在我的心里……
超过一百万……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一百万人被屠杀是个什么概念?我无所适从。我们会为逝去的亲人流泪,会为肥皂剧里缠缠绵绵的男女主人公流泪,甚至会为一两句感动的歌词流泪……我们会为成千上万种理由流泪,可是一百万人……你会为一百万人流泪吗?你的眼泪够用吗?!
我只能说,看完这部电影,我耻为为人!
我们喝着上好的红茶,眼含热泪看完这部电影,在有暖气的房间里面义正言辞的批判着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和国际社会的麻木不仁,然后睡一觉,渐渐淡忘这两个小时的震撼与感动,然后在新的太阳升起时继续抱怨自己的福利与津贴,花几百块钱买上一大堆烟花爆竹忙着送年……
然后,这部电影被我们抛在了脑后。我们看它就是因为我们每天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的活着,所以我们需要感动,这部片子确确实实感动了我们,感动的稀里哗啦的,ok,它是一部好片,影评结束…………
可是,电影之外的东西呢?那里,黑非洲,那些人们,现在又怎样了呢?你会去关心吗?
人性……我觉得我们任何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后来谈这两个字都是荒唐可笑的。不知为何我的脑子里总是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间庄严肃穆的会议室,一群衣冠楚楚的绅士,一场激烈异常的争论,旷日持久,无休无止。他们在议题是卢旺达究竟是否发生了种族屠杀;记者们提供的录像会不会片面有失公道;冲突中死亡的人数究竟是500还是5000(事实是两个50万);究竟该如何保证本国公民的安全撤离;发往非洲的援助应该用美元结算还是法郎结算;UN维和部队的指挥官应该是美国人还是比利时人;往返卢旺达的飞机应该一周一次还是一周两次……他们挣得面红耳赤,他们是多么的高尚啊,因为他们做的这一切都为了那两个神圣的字眼,人性!在他们讨论的每一个小时,都会有400人被残忍的杀死,而他们就这样整整讨论了100多天……
其实我们也和这些绅士们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是那样的义愤填膺,可是,也仅此而已,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回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本书,叫做《雨啊,请你到非洲》。我是比较抵触拿别人的痛苦来煽情的,所以我并没有认真去体会作者金惠子那种刻骨铭心的悲悯与痛苦。那本书里面的照片也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因为在中国太多的孩子处境比起非洲好不到哪去。
现在我明白了,当你成为那片绝望之地上成千上万绝望之人唯一的一点希望时,当你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拯救你所能拯救的一切时,你才有资格提起那两个字——人性。
爱在付出之前不能算是爱。
这是金惠子书里的一句话,我深以为鉴。我不想一本正经的去讨论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成功与否,更不想唾沫横飞的去研究什么人性和种族屠杀的背景。也许若干年后,我真的有能力去拯救和安抚一些正受饥饿和战火摧残的灵魂。
所以我只想说说我的心里话,我的朋友们……我真的希望我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一旦知道了这一切,你又怎能无动于衷。
引用几段金惠子书中的文字: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痛苦的呐喊?
在塞拉利昂的一个救助站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双臂都被剁掉的男人,只剁掉一只手的女人,还有几个被砍去一只手臂的男人。
每个人被剁掉的部位各不相同,是砍掉手腕还是手臂或是从胳膊中间砍断,全看叛军当时的心情。其中一个女人,手腕没有被彻底砍掉,还连着一部分,于是她就托着血肉模糊的手腕逃跑,直到5天后,才在一块锋利的石头上蹭掉了连接的筋骨部分……
这不是历史,不是小说,而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非洲大陆的真实生活。
我情不自禁地摸摸自己的手腕、胳膊,庆幸它们的完好。
我感到痛、痛、痛,碰到哪里都是痛,最心痛的是那些幼小的孩子:那些饿得像骷髅一样,经常以青草为食的,细胳膊大肚子的孩子没有什么要求,只是想吃饱肚子,维系他们微若尘芥的生命而已。
饥饿的幼儿闪着纯真而无助的大眼睛,眼巴巴的只有一个请求:“给我点吃的!”而人民币8角钱就可以使他们一天吃饱,但他们却没有。
上帝!你为什么让我来到人间!
我不知道爱有多大应该有多大,我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尽我一切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灵魂……
4 ) 100万对我们来说只是数字
你不能想象,这是现代文明的20世纪末;你不能想象,在一整个国家,法律、道德、秩序、人性完全丧失殆尽;你不能想象,在一百天的时间里,100万人惨遭屠杀;你不能想象,面对这一惨剧,全世界竟然默不作声!
本片完全依据真实事件改编。卢旺达这个非洲国家有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在1962年独立以前,这里是比利时的殖民地。灾难的根源正是来自这些殖民者。图西族人皮肤较白,五官较接近西方人,比利时人竟以这个理由让占总人口15%的图西族人管理占总人口85%的胡图族人。然而卢旺达独立之时,比利时人又让胡图族人接管了权力。两个民族的矛盾爆发了。图西族武装撤退到邻国乌干达(那也是个恐怖的地方,见影片《末代独裁》),时刻准备反攻夺权。而卢旺达当局的胡图族政府也通过广播在不断煽动民族仇恨,在军队之外滋生了许多更为激进的民兵组织。双方的矛盾不断加深,在1994年的这个危机四伏的紧要关头,卢旺达胡图族总统的座机被不明飞弹击落。胡图族激进分子一口咬定是图西反政府武装所为,于是屠杀爆发了。
保护图西族女总理的比利时维和士兵连同女总理一起被暴徒杀害,美国刚刚经历了在索马里美军士兵遭虐尸事件(详见影片《黑鹰坠落》),决定不干预卢旺达事务,国际社会普遍持相同态度。联合国维和部队大部分撤离,法国派兵将西方人全部撤离卢旺达,随后也就离开了,留下了这一片完全无秩序的人间地狱。这时候,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座比利时人开的酒店经理,胡图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担负起了辛德勒的责任。在这个人间地狱中,他历经艰险保护了1000多名图西族人,而他自己险些遭到视其为叛徒的民兵的杀害。在卢旺达饭店,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或感人至深的场景上演。
整整一百天过去,直到图西族武装和乌干达军队攻入基加利,屠杀才告一段落。然而惨剧并没有结束,200万胡图族人害怕遭到报复,纷纷逃往邻国,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与屠杀。无数的人在路上和难民营中死于霍乱和疟疾。直到这时候,全世界仍然默不作声。正如影片中一位西方记者所说:“我把这些画面送到全世界,他们会叫到‘Oh my God, it's horrible!'然后他们将继续吃晚饭。”
酒店经理保罗,平常对在酒店潇洒的国际政要唯唯诺诺,不断周旋,希望能在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得到一点帮助。然而,人间地狱降临的那一刻,这些白皮肤的人拍拍屁股,一去不返。即便是那位勇敢的拍下屠杀画面的记者。当然,我们不能责怪他,他已经尽到了责任,然而他临走时留给他的卢旺达情人的只有一堆废弃的钞票。维和部队的长官对保罗说:“你善良、礼貌、聪明,可惜你是黑人!在西方人眼中,100万个你不如一张选票!”可笑的是,保罗却利用了西方大国的“正义威信”震慑住了屠杀者:“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监视!他们会审判战犯!”
100万人,对我们来说似乎仅仅是个数字。当我们看到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者的数字时,你会觉得它不再是数字。然而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这仍然是个数字。这部电影沉重、真实地让全世界看到这100万意味着什么。影片导演特里·乔治和当事人保罗· 卢斯赛伯吉纳一起在幸存者敬仰的目光中走过,一起在4000具干尸边走过,他将他的所见所感真切地反映到了影片中。
《辛德勒的名单》、《上帝之城》、《血钻》、《末代独裁》、《不朽的园丁》、《战争之王》、《黑鹰坠落》……一个又一个名字只能告诉我们,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下,人间惨剧从来就没有停止。现在,这灭绝人性的一切正在被遗忘的大陆---非洲上演。
说点题外话。美国干涉索马里内战,遭遇美军士兵遭到虐尸的惨剧,某媒体鼓噪道,“美国霸权主义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在国内的压力下,美国不再干涉卢旺达内战。坐看百万人被屠杀后,该媒体责难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起人道主义灾难视而不见”。我说这个正在伟大复兴的民族,是否也该开始承担一点国际责任,而不是在一旁冷嘲热讽。比如现在的苏丹达.尔.富.尔,已经20万人丧生了。我并不打算美化西方人,美国高声问罪,只不过因为这是给予压力的筹码。无论对于哪国,20万,30万,100万,600万都只是数字而已。
一切只能靠自己。如今扬眉吐气的犹太人,让全世界人都知道600万同胞被杀的惨剧,让德国人低下了头。中国正在变强,声音正在变得有力,相信我们当年的惨剧也会得到更多的认知。那卢旺达人,乌干达人,津巴布韦人,索马里人,苏丹人呢?
-----------------
2022年注:这篇影评写于2008年。下边的评论论调很好地体现了这十几年来的变化。
5 ) 恶魔在人间
作者手记: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2005年上映的影片《卢旺达饭店》,但内容却和《卢旺达饭店》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卢旺达饭店》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柯林斯酒店的大堂经理保罗用自己的智慧在风雨飘摇的1994年4月——7月,保护了1268名图西族人和温和派胡图人,他被誉为“卢旺达的辛德勒”。相对于“讴歌人性的美好”之类的大词,我更看重悲剧发生的原因。因此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查阅了很多关于1994卢旺达大屠杀的资料、看了很多关于大屠杀的电影比如《卢旺达饭店》、《四月某时》的影评,还有一些亲历者的口述。在看完这些以后,我还参阅了梁文道先生讲《路西法效应》的讲座。这篇文章中的第二节很多话语都来自梁文道先生讲座中的内容,因为是讲座性质的文章,所以我本人对梁先生那种口语化、那种港式的语言味道进行了一些小小的调整。在历史的轨道上,这样的种族大屠杀总是不断上演,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警示未来”,更要“寻根究底”,这样才能避免惨剧再次发生。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愿悲剧不要重演!
地狱里的恶魔都不见了,他们全来到了卢旺达,甚至把地狱也搬过来了。
-------卢旺达当地传教士
1994年。卢旺达。人间炼狱。
(一)卢旺达的前世今生
2006年6月,来中国访问的卢旺达参议长樊尚·比鲁塔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当记者小心翼翼地问起参议长,您是胡图族还是图西族人时,参议长回答:胡图还是图西,那是个用游标卡尺才能回答的问题。
无论从电影中还是照片中,一般人都很难察觉出胡图人和图西人的差别。他们说着同样的语言、并且自由通婚,区别他们的主要标志是谋生手段,如果一个图西人去种田,他就变成了胡图人,如果一个胡图人又养了牛,他就可能变成了胡图人。
胡图还是图西,实际上这个差别本身就是人为制定的。1933年,卢旺达还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士兵拿着游标卡尺量卢旺达人的鼻子,然后用一块有20种颜色的色板去比照卢旺达人的眼睛,就是通过这种测量方式,每个卢旺达人被授予一张清楚表明种族——胡图、图西或特瓦——的身份标识卡。鼻子窄长的图西族人被比利时人确定为优等民族,被授予特权,对胡图族人进行统治。
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地毫无征兆。这以前,胡图、图西人虽然摩擦不断,种族矛盾升级,但已经保持了接近15年的和平友谊,他们成为了好邻居,是要好的朋友,是老师和学生,是医生和病人,是公司里面的伙伴、同事,学校里面的同学。4月6日,参加和谈的卢旺达胡图领袖和图西领袖乘坐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虽然击落原因到现在都还没有定论,但这却引发了胡图人和图西人的互相猜忌,一夜之间,被政府鼓动的胡图族人拿起弯刀、大棒朝向了他们的邻居、朋友、同事、伙伴、同学……
从4月7日开始的种族屠杀,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80万图西族人被杀,平均5分钟有1人丧命。
这场屠杀使得卢旺达总人口锐减1/6,人口结构剧变,因为其中被杀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2004年,联合国,时任联合国安理会秘书长的安南潸然泪下。1994年时的他还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助理,一场本来只需要5000人装备优良的维和部队就可以阻止的惨案却几乎导致了卢旺达1/6的人口死亡,他说,他为此次大屠杀感到“羞耻”。
(二)恶魔是怎样练成的
在电影《Die Welle》(浪潮)中,一位美国中学的历史老师,他试图向学生们阐述纳粹是怎样形成的。他做了一个实验,跟学生们做,他怕学生不懂,为什么当年德国人会那么变态,支持纳粹党去屠杀犹太人。于是他在这些同学里、班级里组织一些仪式、口号、手势、特别招呼方法,把人群分为内和外、他和我、我者和他者,这时候慢慢的,这个仇恨就在校园里面弥漫出来,慢慢一个非常独裁倾向的政治意识形态出来,这些原来很天真可爱的中学生中就出现了一群非常残暴的、有狂热信念的一群人。
同样的还有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在三十年后被实验人菲利浦·津巴多写入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是魔鬼撒旦的另外一个称呼。他把斯坦福校园设计成了监狱,有狱卒、有囚犯,有警察,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好孩子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实验还不到两个星期就被迫中止了,因为菲利浦·津巴多的女友的一次探望,她发现看上去很亲切很友好的扮演狱警的学生一旦迈入监狱查看他的犯人时,他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
所以,我们还敢那么自信么?自信自己的道德判断、自信自己的坚强意志?有没有想过像纳粹屠杀、像南京大屠杀、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果把你丢在那些屠杀者的角色里,你会怎么做呢?你会不会可能顺从?会不会可能也投入其中?
对“群众”效应保持警惕的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著名的大作《乌合之众》里,愤愤地写道:群体一定会降低智商,群体也一定会趋向低智行为。道理虽然清晰明了,但请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能在群体中能一直保持自己独立思想的人又有几人呢?你曾经有没有盲从过群体,跟风过群体呢?
所以,恶魔不是天生就有的,人人都可以变成恶魔。
(三)影片《卢旺达饭店》
有了对卢旺达历史的一定认识,再观看《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得到的绝对不止“震惊”这么简单。在拍摄这部片子时,导演在比利时请回了真正的保罗,在五天五夜的时间里,保罗将1994年4月——7月中他所经历的眼泪、恐惧、希望一股脑地全部摊开在导演面前。在影片的处理中,导演也绝非为了血腥而血腥。绝大多数对暴力的描写都是通过保罗的眼睛来描写的:电视机前用弯刀、大棒敲人后脑勺的激进派胡图人;去供应商处取货回来时颠簸的道路——那是用图西人尸首堆成的道路;还有街道两旁肆虐的大火、哭泣的儿童;被扒光衣服的图西女人……
难以想象的人,施以暴行的人很多都还是孩子。因此在“卢旺达大审判”中,很多当时的施暴者因未满14岁逃脱了死刑与监禁。法乌斯蒂安·尼基罗蒂曼也是施暴者中的一人,当时他还未满14岁,他说“在用棍子打卡西安(图西人)时,我没有任何感觉,大家都在这样做,如果你杀死了一个图西族人,那么那天晚上他们煮图西族人的牛时,你会第一个吃到牛肉”。
当我看到这段访问时,有种说不出的恐惧,那是怎样的一种情况:老师杀死学生、雇员杀死店主、丈夫杀死妻子、邻居之间互相残杀。一个再善良不过的普通人,在政治的灌输下,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机器。一夜之间,你熟悉的人、你敬爱的人、你关心的人就可能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将你活活砍死。
保罗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会为了想追未来的妻子塔莎利贿赂卫生部部长,请求将塔莎利调到首都基加利。他八面玲珑、四面讨巧,和入住饭店的政要、权贵搞好关系,暗中给他们送礼……他既不高贵也不完美,但就是他,在那个风雨飘扬的岁月坚持了一个普通人最基本的良心,用钱财用智慧护卫了1268个生命。保罗在接受采访时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总是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想保护来这里的人,我要让他们安全,这是我唯一的目的,我为此一直努力,并且成功坚持到了最后。
请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种警觉吧。清醒、警觉、理智,才会让我们拒绝沦为“杀人工具”。
6 ) 卢旺达饭店片尾曲Million Voices - Wyclef Jean
[color=Blue]Ni ryari izuba, Rizagaruka, Hejuru yacu (非洲土著语)
Nduzaricyeza ricyeza. (非洲土著语)
[When will the sun rise again? ] 〔太阳何时再升起〕
[Who will reveal it "to" us again?] 〔谁再次向我们展现它〕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卢旺达,卢旺达
They said: "Many are called and few are chosen," 他们说:“很多被渴求,很少被选择。”
But I wish some wasn't chosen 但我希望一些永不被选择
for the blood spilling of Rwanda. 如卢旺达的血流成河
They said: "Meshach Eshach and Abednego, 他们说:“米煞 艾萨奇和亚伯尼歌
Thrown in the fire but you never get burned," 从火中走出从不受伤”
but I wish that I didn't get burned in Rwanda 但我希望我不被卢旺达的战火烧伤
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 他们说:“人因贡献被辨别。“
so tell me Africa, what is your worth? 告诉我,非洲,你的价值是什么?
There i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 这里没有钱,没有钻石,没有财富
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 在这个星球上,它们能取代卢旺达?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y of the children 这是孩子的哭泣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Anybody hear my cry? 谁又听见我的哭泣
If America,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如果美洲是美利坚合众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frica? 为什么非洲不能是阿非利加合众国
And if England, is the United Kingdom, 如果英格兰是联合王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unite all the kingdoms 为什么非洲不能联合所有部落
and become United Kingdom of Africa? 成为非洲联合王国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ies of the children, yeah 这是孩子的哭泣,啊!
Can anybody out there hear our cries? 这里以外谁又能听见这哭泣?
Yeah, heavens cry ... Jesus cry. 啊!天堂哭泣,基督哭泣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you? 主啊!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你?
Yeah, Rwanda Rwanda 啊!卢旺达卢旺达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主啊!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
Can you do something in Rwanda? 你能否帮助卢旺达?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I'm talking about Jesus; talking about 我在谈论基督,我在谈论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谈论。。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谈论。。
I wanna play my guitar for Rwanda.... 我想为卢旺达弹我的吉他 [/color]
当电影成为我们铭记历史的唯一方式 是幸或不幸
一部会让我们灵魂受到强烈震颤的电影。通过饭店经理保罗在大屠杀中的经历,来纪念和反思人性中永恒的东西。虽然没有对大屠杀全景式的再现,却用深刻的心理描画使得观众的心灵受到同等的冲击。电影并非单纯的赞扬保罗,而是深沉的纪念普通人在灭绝人性的灾难中散发出的光辉,不仅仅是保罗。电影成功的做到了不忘记历史的目的.但这十年里,发生在非洲大陆上的、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从来便没有停歇过--谁又将见证,新的苦难与创伤?他们被世界遗忘了。
1994年,当地球的一端在讨论应该是阿甘正传还是低俗小说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时候,地球的另一端却正在发生着惨绝人寰的百万级别的大屠杀!!距离现在也才区区26年时间。所以种族歧视被提高到一个特别敏感的地步,被当做不可触碰的政治正确也是非常自然的,即便是已经2020年了,【黄祸论】依然在很多地方大行其道。卢旺达大屠杀的原因之一就是比利时充当了搅屎棍,这种骚操作对于有着大量殖民地的英国实在是太稀松平常了,印巴战争就是不列颠的“杰作”,而美国则继承英国的衣钵,继续制造中东和东欧的各种战乱和难民潮,而无疑最终会被反噬,自食其果!华金在电影中的戏份不多,却留下了最有名的台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值得全世界所有的领导人认真思考,拒绝仇恨,只有这样人类才有真正的未来,而不是继续让人间悲剧重蹈覆辙!
做一个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为人一定要正直。
“他们来这不是来帮助我们的。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卢旺达无法为他们赢得一张选票。”
看到一些评论突然想说:如果看到他人的这些苦难,我们的反应是庆幸自己生在和平国家,应该对当下的生活感到知足。这种思维难道正常?这种教育的产物难道不该反思?事实上这种庆幸就是在以民族、种族、国家等为分界线,把自己放在隔岸观火的立场上,为灾难没有降临在自己身上而窃喜。这种对他人灾难极度缺乏共情的逻辑,理所应当得令人毛骨悚然。而这也正是所有仇恨和杀戮的根源。
卢旺达的孩子们从神职人员身边被拽开时,随着背景音乐,眼泪忍不住打转◎◎基于背景值得一看!
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片尾曲,震撼心灵的人性故事,愿真善永存,苦难和邪恶远离所有人
这种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在欧洲人用辛特勒名单纪念犹太屠杀的时候,非洲也同样有卢旺达饭店记录着感人的大救援。没有惨烈的屠杀与交火镜头,然而带给人的感动是那么真实,那种真实的生的欲望与善的本性。男主角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非常精湛,完全投入,彻底地让人记住了这样一位英雄。至于里面杀人工具砍刀来自中国的场景,也只有对于中国制造的一种无奈。
我们看了那些屠杀的镜头 然后继续吃大餐
人祸最惨。可我们看完新闻,还是会安心的吃完晚餐。
很早以前看黑镜头就知道这段历史了片中还是侧重于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屠杀但实际上 在图西族控制的地区 对胡图族也发生着同样的杀戮这是一场无法说清的事实事实没有真相只有荒谬的让人不可理解人们用最原始的武器棍棒刀叉去和自己的邻居搏命只因为他们觉得 不杀死对方对方就会来杀自己
几乎是一边哭着一边看这部电影。卢旺达种族大屠杀,表面上看起来是胡图人对图西人的种族大屠杀,但请一定要记住,是比利时人煽动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民族仇恨,是法国人提供了武器。所以,究竟是谁残忍,究竟是谁野蛮?是那些自诩早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殖民者,要永远记住他们的殖民者身份。令人感动的是,在一切人世间的悲剧之中依然看到了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辉。
当这个世界闭上双眼,他却敞开了怀抱。
记者和保罗对话,对于外国观众看到图西族遭受的惨象后所可能的反应作出的揣测,令我想起《关于他人的痛苦》,苏珊·桑塔格在书中提到,我们看多了反映苦难的照片,就会在某种层面上以为自己真的帮助了那些身陷囫囵的人。当然这是一句题外话,但与我们切身相关。
记着人世的罪恶,也记着在罪恶中的人性光芒
最荒唐的是,胡图族与图西族是比利时殖民者人为划分出的种族。
堪与辛德勒名单媲美的影片
电影没有什么花哨精巧的剪辑,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最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真正的人间炼狱。当世界遗忘他们,国家陷入疯狂的时候,一个比辛德勒更加艰辛的男人在一个人人力求自保的环境下敞开了他的双臂。记住他的名字——保罗·卢斯萨巴基纳。★★★★☆
屠杀纵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屠杀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