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会证明经典的价值,虽然在某些时刻会被误判和忽视。
用上面这句话来描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丝毫不会让人觉得会有任何夸张和吹捧的意味,因为这部电影在后来多年牢牢占据IMDB和豆瓣电影榜单第一名的位置足以说明一切。但就是这么一部经典的电影,却在其锋芒初露的时候被人们忽视。
这部拍摄于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并没有在翌年的奥斯卡上大放异彩,它输给了当时风头正劲的“主旋律”影片《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就像一个顽皮的天才,被奥斯卡这个刻板教条的老师,筛出了“好学生奖励”的名单,7项大奖入围、一个都不给!
1994年,传奇的一年
1994年,这或许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无论从这一年追溯过往,或者往后看到现在的30多年,没有哪一个年份可以与之匹敌。
这一年,全世界工诞生36部经典电影。也因为这样,1994年被称为影史奇迹年,也成为了全世界影迷膜拜的年份。
在美国,这一年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昆丁·塔伦提诺的代表作《低俗小说》、动画版的“哈姆雷特”《狮子王》和《燃情岁月》等多部电影。在欧洲,则有温情犯罪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和英式幽默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等电影。
而在华语影坛,1994这一年,好的电影有《大话西游》、《饮食男女》、《活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得不说的是,在1994年,也是周星驰爆发的一年,除了《大话西游》之外,其经典无厘头喜剧电影《国产凌凌漆》和《九品芝麻官》同样也出自这一年。
1994年,不平凡的一年。
时至今日,再也没有哪一年有94年那样能有那么多的经典电影了,永远的94年。
IMDB TOP 250(IMDB注册用户投票选出的有史以来最佳250部电影),1994年片子有6部,其中《肖申克的救赎》排名第一,其它五部是:《低俗小说》、《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狮子王》、《艾德·伍德》。
可以说,是DVD发行和家庭录像的流行拯救了《肖申克的救赎》,就像是录像厅拯救了星爷的《大话西游》一样。否则,这部日后的经典可能就会不经意间埋没于影海浮沉之中。也正是这样,《肖申克救赎》这部片子经过一批批观众的认可,获得其所应当获得的评价和口碑。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年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情景。本科宿舍,阴沉沉的天气,我像是佛前礼拜的善男信女,打开电脑来看这一部电影。一口气看完之后获得的是头脑风暴一般的刺激感。因为关于这部片子可以解读的太多了,甚至连那一句简单的台词“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管不住的,因为他浑身长满了自有的翅膀”都流传至今。就像郑钧歌中所吟唱的那样“我梦寐以求,是真爱和自由”。奇怪的是,爱情元素在这部电影中是缺失的,少了爱情元素,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存在,因为在很多时候,串起一个电影故事最佳的主线就是关于爱情。如果非要提及的话,那只能说爱情是将安迪送入冤屈的一个导火线一样,燃烧完就没有了,而安迪获得的是来自法官的两个无期徒刑的宣判。
不仅爱情元素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是没有的,就连主人公安迪都以一种别人口述的方式存在着,电影里进入监狱后的安迪没有任何主观表达和叙述。我们在电影中了解的所有关于安迪的一切都来自于摩根·弗里曼饰演的那个瑞德角色的叙述。电影里有种特殊的镜头叫做“上帝视角”,常常是从高空俯视万物的感觉,而在本片中瑞德的视角虽称不上上帝视角,但导演却巧妙地借用瑞德的眼睛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安迪这个特殊的人物角色进行解读。一个曾经很有名望的银行家,因为一次被人们认定的冲动被判刑至监狱服刑,从监狱那段的俯拍全景镜头开始,关于安迪在监狱中的一切就都从瑞德的口中娓娓道来。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将会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展开,不知道进入监狱后的安迪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但我们似乎知道,安迪绝不是普通的囚犯。当然,导演的镜头早就告诉我们了一切,开始时候关于安迪在自己车中喝酒以及法庭审判的那场戏与镜头,都在传到着一个信号,当安迪进入这间监狱,电影才刚刚开始。
“越狱”永远是一个好的题材,从1956年的《死亡囚狱》到1960年的《洞》,再到这部《肖申克的救赎》,因为越狱中包含着冲突和矛盾,想想看,狱警和囚徒之间的冲突,囚徒之间微妙的矛盾,而冲突好矛盾往往又是一部电影之所以成为好电影的重要元素。所以,《肖申克的救赎》有着这么个因素在里面,就似乎已经成功了一半。后面的就是看导演的调度和拍摄了,当然,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做到了,他让这部电影成为了经典。除此之外,另一个人也不得不提,那就是原著作者斯蒂芬·金,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一个作品被最多搬上大银幕的作家。
我们被瑞德看到的一切吸引着,诱惑着,我们迫切想要知道身体瘦弱的安迪怎么样在监狱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幸运的是,安迪不仅在这里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活的好好的,平时的安迪安静而不多言,但却常常能做出让监狱长为之一惊的举动,比如一个人在监狱的播音间放起自己喜爱的音乐,那个场景中,监狱中安静了,所有的人都抬头凝视,静静聆听从高楼喇叭中传出来活跃在上空的美妙音乐,简直是太神奇了。还有当安迪凭借自己的智慧为瑞德等人争取来修房顶劳作的机会,在午后的微风中,借着啤酒安静地坐在楼顶吹风,那画面已经列入我脑海中最美的场景中去了,不需要用太多的对白来解释,这就在告诉一个被人们忽视已久的问题的答案,如果心是自由的,那么便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住你自己。这样的解读和电影中的那句台词一样,在告诉着一些人生中不变的道理,“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好的电影总能被人看完之后有多种多样的解读,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就包含着自由和希望,友情和坚持,梦想和追求,天助自助者等等等等,其人生寓意之多,解读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当之无愧。除此之外,关于瑞德对监狱生活的评价:开始我们憎恶它,后来我们喜欢它,到了最后我们发现已经离不开它,又有着社会学中体制化和社会身份认同的理解和意味。总之,无论如何解读,悲观者总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力量,让乐观者走的更坦然,让悲观者充满力量,这或许《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在我看来,《肖申克的救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让我觉得电影改编和小说原著一样精彩的作品,这一点必须还要感谢一下斯蒂芬·金这位天才而又努力的小说家。很奇怪,小说的内涵来源于人们阅读小说中带来的想象画面,可是在看过电影之后,再度小说,所浮现的画面却又真的如电影一样,这一点,导演和原著作者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这点难能可贵。如果可以的话,我建议看过电影的人可以抽时间找来小说再品读一番,那将会有另一种不同于画面感觉的收获。小说不长,一百多页,并不会耗费你太多时间。
如曾所述,好的电影和好听的歌曲一样,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反而每次观看,每次聆听,都会有新的收获,有不同的体验。从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赎》开始,到后来的每当消极挫败来袭,我总会打开这部电影去从中汲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有评价说,这是一部男人应该看的电影,怎么会呢?这是一部男人女人都应该看的电影。在将来的某一天,我可能会和儿子或者女儿一起来重温这部经典。影片放映前,我或许会说,这是我生命中最深爱的一部电影,今天拿来和你分享。
监狱里和监狱外没有本质区别。你按部就班,安心成为社会的一个零件,既没有过多的期许,也不过分消极,该给你的,经由命运之手自然会给你,该剥夺的,经由时间之手自然会夺走。监狱里,也要想办法让犯人提高生产力,也要想办法让每个人都能生存,又不能太舒服地生存。如果瑞德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他离开监狱,发现外面的世界和想象的还差得远,势必还不安分,这就非常可怕了……
所以当瑞德认识到了“人人生而不自由”的时候,便是他假释通过的时候。
高墙不会真的夺走自由,思想才会。
第一次看这个片子还是在初中的时候,电视上一个电影欣赏节目。直到十二年之后才终于又看了第二次,认认真真的跟老婆一起看的。这十多年间耳边一直都能听到对这个片子的无穷赞美之词,今天又看到它在豆瓣上9.5分,IMDb上9.2分(第一名),确实让我非常感慨这个作品的特殊性。
我之前曾经说过,对电影这东西的作用本身定义的不同,导致了观众基本上以两种标准来评价一个电影作品,这两个标准大概上来说是没法共存的,所以我们看到票房高大众口碑好的电影基本上不会获得欧洲几大电影节任何奖项,而以戛纳为代表的获奖作品极少受到普通大众的一致欢迎,甚至大家认为戛纳是一群抽风的人评出来的神经病作品。事情总是有例外。这部片子是为数不多的确实是依靠艺术性和娱乐性这两个特质同时征服了所有类型的观众,如果它当年获得了金棕榈奖也绝对是实至名归,当然,在奥斯卡这种地方被《阿甘正传》这种作品压过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人是不会让艺术性发扬光大的,你看美国非独立制片作品入围过戛纳几次?这个情况很像我前后两次看这个片子的感觉,两次都被深深打动了,如果让我两次都打分,我肯定也都打满分,但是原因也肯定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我只是觉得“很好看”,而第二次的感觉,却可以让我写出这篇影评来。
有关于这个片子技术上的问题我不想多谈,因为这方面被专业或业余人士挖掘的已经够多了。本片不管是拍摄手法、构图、编剧情节,都有典型的美国文化成分,而且非常传统,可以说是教科书一般。Tim Robbins和Morgan Freeman这两个演员也是我比较赞赏的两个美国男演员。本片的Andy这个角色几乎就是为他而设的,忧郁深沉、思维缜密、心机深重、坚忍果决,而Andy在各个阶段不同的精神状态,也被Tim演绎的非常到位。而黑人老囚犯Red,在本片中也是一个典型的男配角,联系着整个剧本人物的大局,并且以一个群体领导者的形象,一步一步带领着众角色烘托出主角的轮廓。除了这个经典配角和当之无愧的最佳男主角之外,本片还有很多出色的配角,包括典狱长Norton和那位文盲“Dumb-ass”狱友Heywood等等。很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可以说没有女性角色,究其原因恐怕没有定论,但却值得寻味。
本片的情节安排也是比较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原著作者Stephen King用“石头”这个有些另类的线索勾画出这个故事。四个阶段的意境也被导演比较精致的表现出来。本片还有几个比较精彩的细节,比如当典狱长找到Andy藏有石锤的圣经,翻开后正好是《出埃及记》;Andy冒险闯进广播室播放的《费加罗的婚礼》第三幕,正是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二重唱,两人打算合写一封信,一起让花心的伯爵落入陷阱的计划。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片的结尾本来并不是导演和原著的本意,而是在合伙人的压力之下强加上去的,甚至在拍完之后还一度企图剪掉,但是看到了试映时观众们对此反应甚好,才决定留了下来。这个插曲让我很有感慨,等下我在讨论本篇主题的时候细说。
关于这个作品的主题,是最被忽视或者误解的一点,很可惜,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里就要讨论一个现象,如今大众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利益驱动无限放大的环境下,动脑子思考似乎已经是相当不重要的一件事情。电影被大部分人当做是“娱乐”的工具,有人说是艺术?哦,好吧,管他的反正我就图个新鲜刺激痛快荷尔蒙高升我就满足了,至于闭幕后的更大的空虚,那就再找更多的垃圾来填补。电影很不幸有这样的遭遇,而文学等等就幸运多了,因为早在这浮躁的年代之前就已经被定义为“高级”的艺术,所以现代人面对严肃小说时选择的是闭着嘴绕开,也不敢理直气壮的鄙视它。没听说过有人敢大声宣布“小说就得是琼瑶那样的!”吧?电影是艺术,这个本不应该有疑问,就像琼瑶那也被称为小说,但人人都知道比起真正的小说要低一等一样,泰坦尼克号和古惑仔这样的如果勉强也被称为电影,也是必然要低一等的(我已经准备好挨骂了,反正习惯了)。
这部电影为什么也被浮躁的大众所喜爱呢?看一看豆瓣上的标签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信念、励志、自由(这个还稍微靠谱)。。。。虽然很可笑,但这也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丝毫不动脑子的“看”完这部电影,张口而出的确实就是这些词汇,因为这是最最表面的一层东西。这些观众为主人公的遭遇打抱不平,为典狱长们的行为咬牙切齿,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悬念的、情节引人入胜的、坏人都完蛋好人都欢喜的越狱片啊!荷尔蒙万岁!。。。我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个片子的主题真的是这些,那它被阿甘正传这种东西打败也算是活该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个伟大的academy做出这种决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艺术家们折服呢?那就是这部作品完美而巨大的隐喻。一个真正的艺术品的价值,一定要欣赏者在安静地端详之后,从默默地思考当中领悟出来,这个价值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升华,让自己的双眼更加敏锐,让自己更清楚这个生命和心灵的方向。本片看起来像是Andy的一个传奇经历,但是他也只不过是整个舞台上一个理想化的个体而已,而这个舞台,和舞台所容纳的一切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现的。其实一些比较重要的情节已经提示的很明显了,比如那个老图书馆管理员Brooks的情节,比如对应的Red的几句台词。这个电影的主题不是什么“自由”,更不是片中出现的“Hope”,这些概念更像是一种讽刺,或者说是另有所指。Shawshank监狱其实就是隐喻了这整个社会的制度,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罪名”,这些飞到身上来的罪都可以让你理所当然的埋葬在这个监狱里,制度说,你要上学,将来才能成才,于是我们就扔掉玩具和足球,被按着头扎进昏花的印刷字里,于是我们的童年就欣然被铐上手铐,制度说,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快乐,于是走上社会后我们为了钱权二字而奔命、阴谋、背叛、谄媚、战争。。。于是我们的成年就被兴奋地套上脚镣。我们像Red的那些朋友们一样,手舞足蹈地在监狱里徘徊着,混迹多年后有口啤酒喝就已经满足,看着那些权势分子,像三姐妹那样的人,嘴里骂着却心想如果自己是他们也不错。典狱长为首的制度的化身,肆意的、理所当然的蹂躏着每个个体,不想接受的,就第一时间消灭,就像头天晚上被公然打死的囚犯,这件事美其名曰适者生存,胆敢挑战的,更是要坚决予以制裁,就像可爱的小Tommy,这件事也美其名曰维护安定。Heywood所代表的大多数人,除了对制度发发牢骚,却也很清楚那是碰不得的神,当Andy莫名其妙的放下刷子向神靠近时,在他们看来跟疯子无异。“我们都被‘制度化’了。”Red的这句台词是整个作品的点题之词。面对这个现象,几乎每个人也都跟Heywood一样,别说从没想过,就算听到别人说了也必是一脸茫然。Brooks不同,他深知所谓的“自由”、“希望”只能带领自己走向末路。我前面为什么说“自由”这个词还靠点谱呢,因为大多数人只不过以为这个自由就是Brooks得到的“自由”,这是他们追求的?影片后半部分Red已经领悟到了这一点,这是毫无意义的,他也把这个可笑的情景痛快的说给了第三次审核他的人们听。这一切的绝望最后碰到了救世主。一个看起来跟任何人都不同的家伙出现了,这个叫Andy的年轻人。这个角色我更喜欢把他理解为作者的一种极端理想的自我化身,他虽然精神强壮富有能力,但也曾经幼稚过,也曾被虚幻的“自由”所迷惑,当她看到更加残酷,应该说是更加真实的现实,领略到这“制度”的力量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绝望,反而更激起了打破这一切的火焰。当Andy用从没有过的激动的语调对Red描述未来的时候,恐怕Red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力量。没错,只要这制度存在一天,人们就只能是它的木偶而已,真正的自由,是必须要将这一切都毁掉才可以实现的,Andy最终代表了一种强大而美丽的理想做到了,但其实我们应该冷静的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乐观的故事结尾而已。Andy驾驶着庞蒂亚克飞驰在公路上,让人感觉到一种虚幻的解脱。而Red在意外的得到了并不再追求的“自由”之后,又跟Andy重逢就显得不太合理,在这个寓意上也解释不通。为了迎合“观众”而违心的加上的结尾,确实是一大遗憾。实际生活当中,最好的情况也只能是等我们到了老年,终于甩下手铐脚镣之后,看懂了想通了一切,再把它一字一句的说给天真懵懂的微笑的孩子们听了。
对于艺术电影来说,每个作品的主题甚至是一个智慧的人几年十几年的日常生活才能领悟到的。虽然有时候就像抽象画一样,每个人的领悟可能稍有不同,但只要你有经历,有思考,领悟到合理的有逻辑的道理都是正确的。有的人看到一个人听古典乐听到忘我,却不可理解,哪怕你让他别嗑瓜子,认真听,他想破头也不知道音乐里有什么。为什么呢?我曾对一个朋友说过,对于一个从来不思考、把周围的一切都想当然、让媒体来做自己的大脑的人,他在生活中经历任何事都不会去观察,更不会去质疑的,也就永远不可能看懂这部电影。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一部电影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没必要让别人知道。我没法同意,因为我很希望能分享我对于艺术的任何一点思考,并不是希望别人赞同我,只不过是想能够尽自己的能力,感染一些人,让这个浮躁的空气安静一些而已。
感谢每一个看完的人。
人的生命不过是从一个洞穴通往另一个世界..然后在那个世界的雨中继续颤抖.i hope
有种鸟是关不住的.
不愧是好莱坞大片,一环扣一环,没想到最后不但逃生生天还偷偷把典狱长的贪污转移了出来,证据也送达了出去,帮助了曾经关心过自己的人,情节安排的巧妙,演员演绎的也好,是美国的,有爱国情节的我给打四分
Hope is a good thing, and maybe the best thing of all.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被如日中天的《阿甘正传》掩盖了它的光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电影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的地位已超越了《阿甘》。每当现实令我疲惫得产生无力感,翻出这张碟,就重获力量。毫无疑问,本片位列男人必看的电影前三名!回顾那一段经典台词:“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
没有人会不喜欢吧!书和电影都好。
这部电影没什么好说的,史上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一秒尿尿时间!
这样的男人谁会舍得背叛。。。
一部没有爱情与美女的电影,却光芒四射
一部没有女主,没有爱情,没有特技的好片子,也是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喜欢放给学生看的片子,这部片子讲诉的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故事,一次的救赎,换回了自由,也是一种信念驱使他这么做,这部片子是感人的,它也让很多人成长。
还记得老brooks上吊自杀时心里有多难过。自由来的太晚,生命早已自行放弃。
“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电影。”人人都这么说。但单纯从性别区分,就会让这电影变狭隘。《肖申克的救赎》突破了男人电影的局限,通篇几乎充满令人难以置信的温馨基调,而电影里最伟大的主题是“希望”。当我们无奈地遇到了如同肖申克一般囚禁了心灵自由的那种囹圄,我们是无奈的老布鲁克,灰心的瑞德,还是智慧的安迪?运用智慧,信任希望,并且勇敢面对恐惧心理,去打败它?经典的电影之所以经典,因为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希望的美好。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电影,豆瓣、时光网、IMDb各大电影网站都排名第一的电影。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肖申克的救赎》
因为1994年台湾引进了一部比较卖座的老片The Sting,被错译成了《刺激》。到了1995年本片上映时,片商觉得其剧情与《刺激》有类似的地方(大概都属于高智商的复仇?),因此被译成了《刺激1995》,1998年又有一部片子Return To Paradise因为含有牢狱情节,被译成《刺激1998》!
策划了19年的私奔……
不需要女主角的好电影
关于希望最强有力的注释。
超级喜欢超级喜欢,不看的话人生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