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记忆以来看的第一部剧,每天必看,短小搞笑接地气,是它让我从小对广州充满向往,我一直都相信在广州有一条街道叫昌盛街,昌盛街里有一间大屋叫西关大屋,西关大屋里住了一群可爱的人,与西关大屋一墙之隔的是祝师娘的大屋,街里街坊友好互助。
小时候以为里面的不管是人还是景都是真实存在的,世界上当真有一个家叫康家,也当真有一条街叫昌盛街,当真有一对父母叫康伯康婶,当真有四个孝子叫光宗耀祖。
长大后知道了演员一说,也知道他们的生活只是故事,但还是始终相信昌盛街是存在的,西关大屋也是存在的,就在广州的某个地方;
大学考到了广州,我说我想去看看西关大屋,舍友说它不存在,外来媳妇本地郎里面的所有内景都是搭的景,我也明白广州没有昌盛街,没有西关大屋,没有康家。
老实说,挺伤怀的,陪了我这么多年的一部剧,虽然现在还在拍,可是里面熟悉的人越来越少,我知道,终究会不一样的,现在的小朋友不会知道曾经的康家人丁兴旺,热热闹闹,有矛盾更有爱。
曾经的康家是我理想中的家的模样,曾经的昌盛街的街坊是我理想中的邻居模样。
真的很开心能有一部电视剧从小陪伴至今,我喜欢它。
我看了很多年了,但是最近看我真的发现编剧弄得剧情有点三观不正了
就说最新一集,难看的抢手货。娇姐,一个乡下人出来广州打工,广州一个大城市,她来了这么多年了,品味还是这么老土,还是那件衬衫,那条蓝色裤子,那条丝袜,还有那双帆布鞋,真的是几十年了,品位就不能变一变吗。
她送的那个生日品味真的够够的了,一点都没提升,我现在看她就烦。还有她的五个女儿,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像集体宿舍一样真的不会压抑吗,房子也小,看房子那个布局就三间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差不多。换别人早就想搬出去住了吧。
还有他们4个女儿,除去大娇,那3个女儿这样全部都挤在餐厅帮忙,餐厅也不大吧,留两个人帮忙不就得了吗,其余两个人出去赚钱它不香吗。
再说回来,虽然五个子女都是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他们的作风真的不像是二十几岁的人,你妈送你生日礼物,你像缩头乌龟一样的不敢跟他说不喜欢,也不跟她沟通,玩呢。二十几岁的人了,不是孩子了,你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好吗。而且我求求编剧了,不要动不动就气一下人就晕,这种桥段好不好。人的身体没有那么弱。
还有月圆和冰冰,她俩告诉娇姐,娇姐知道很生气后,她俩干嘛了,帮忙出主意报复那五个子女???
正常人不是应该劝劝娇姐不要那么生气,要多跟子女沟通啥的吗,她俩到好,出主意报复人家,她子女只是错在没有跟她妈沟通而已,又没什么打错,所以编剧你要表达什么
还有一集,我们是一家人,讲coco嫁到列家没多久的事,我看得出来编剧是想讲婆媳的矛盾,但这个婆婆是做点过分了,跟CoCo说我们是一家人,就拿了你的东西嘛。好家伙儿,一家人你就可以随便进你儿媳的房间,拿人家的面膜来用,拿人家的衣服来穿,拿人家吹风机来吹了是吧。遇到脾气暴的儿媳直接就开骂了。
到后面 CoCo跟她对峙 她还委屈巴巴的说一家分什么你我,城树也帮腔说她也是随便进我放间拿东西的,一家人嘛,我tui!谁和你们是一家人
我???
然后她跟CoCo对抗,在家里各个东西,贴上标签,说这是CoCo的她不能用,这是她的能用
这是sabi行为
然后最后CoCo妥协了!妥协了!她也开始随便用家里的东西了,我……编剧长点心行不行,你想表达什么
行了,吐槽完了,这剧我也弃,没有什么想看的欲望,他们演不腻 我也看腻了
最近在回炉前1000集,目前看到的都是2000年到2001年拍的,天庥八九岁的时候简直可爱到不行,圆滚滚的小胖墩,戏份还不少好几集竟然是主角,看到有天庥2倍立变1.25倍,小时候应该是觉得三叔最帅,斯斯文文符合理想型,现在看觉得四叔最帅,除了二叔之外妥妥笑点担当,全家人跟天庥的互动贼拉自然亲切真的就像一家人,康伯康婶就像我的爷爷奶奶,特别有亲切感,以前就当下饭剧看忽略了很多细节,现在发现有几集搞笑得不行,弹幕一直在说阿宗原来这么宠阿婵,平时虽然有点小市民,但关键时刻一点不含糊,对家人最大方最上心就是阿宗,阿婵直肠直肚但对康伯康婶像自己爸妈一样孝顺,三叔四叔让大嫂没台阶下的时候又立马出来解围,干家务从来不偷懒,康婶真的是中国好婆婆,对新抱完全就想亲生女儿一样,就连幸子要跟阿耀离婚还能站在幸子的角度安慰大家,剧情都很有新意紧随当年时事,主要是演员之间的互动太有爱了,看剧的时候就希望这样的家庭是存在的,真心希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人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大家庭,也许20年前很多这样的家庭,晚上大家围坐在客厅看电视聊天,或者打扑克玩游戏,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虽然会有争执误会,但总归是热闹温馨的,现在电视开得越来越少,坐在一起也是各自玩手机,当年的小孩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独立出去,过年一起看春晚的人数越来越少,年味也越来越淡,其实年味不过就是人味,一家人在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是年味。回味的仅仅只是这部剧吗,大概是回忆20年前,回忆我的童年,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吧。不敢想象有一天康伯康婶也会离开,熟悉的人终归会一个一个离我们远去,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我们都没学会接受坦然离别,却被迫面对,这部剧永远会留在我心里,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那份情怀永远能够温暖人。
剧情
康家一家住在广州西关老屋已经几十年了,康伯、康婶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祈光、祈宗、祈耀和祈祖,四个儿子最近都结婚了,老大阿光娶了个河南姑娘、老二阿宗娶了个本地姑娘并且生育一子、老三阿耀娶了个上海姑娘、老四阿祖更厉害,娶了个美国姑娘。这下一屋子天南地北的人全集齐了,各地文化在此交融,地域、文化间的隔膜在这一大家庭里闹出不少笑话,康家几乎每天都是生活趣事。
------
主题曲:外来媳妇本地郎
生仔未必就系福
要娶新抱要分屋
老屋飞入些外来雁
鸡同鸭讲眼碌碌
眼碌碌
(上海话)公公婆婆坐客堂
(河南话)看得俺们心发慌
大红花轿I LOVE YOU
最怕日日要煲靓汤
要煲靓汤
南腔北调一锅粥
我诈傻扮懵够醒目
为求家和万事兴
哪怕乌龟头缩缩
头缩缩
记得曾经嘲讽过一个喜欢怀念高三生活的同学,装作一副智者的模样,用略带不屑地口吻说道:喜欢怀念过去的人,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好。别只沉浸在过去,要好好活在当下
现在自己回过头看看自己过去说的话,可能是最好的打脸了吧
喜欢的作家去世了,装作不知道
喜欢的主持人去世了,装作没看到
新来的小师弟师妹们进群装作没发现
当初那个一起长大的小胖子现在都到了结婚的年纪了
看到越来越记不住台词的康伯
走路已经需要搀扶着拐杖的康婶
都不知道要怎么继续逃避,继续自我催眠下去了
啊
真不想承认
自己真的老了
周末回老家,周六晚上7点,家里的电视准时响起了熟悉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片头曲。周六的那一集,康祈宗终于“回归”了。蓦然发现,『外』已经开播了19年,而阿宗已经走了13年,西关大屋的那一家人一直都在。
『外来媳妇本地郎』于千禧之年 - 2000年开播,至今已开播19年了。家里的电视换了好几次,电视信号升级了好几次,唯独每周末7点到8点的珠江台一直没换过。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电视能够收到的电视台不多,珠江台就是其中一个,而『外』是里面最好的电视剧,以前还觉得一周两集不够,最好能每天都有。『外』,是我们一家人饭后一起收看,一起讨论剧情,有时吃饭晚了也会边吃边看。我也通过『外』很早就学会了粤语。
住在西关大屋的那一家人,有情有义,正直善良,忠厚也市侩,街坊邻里和谐也矛盾不断。康家的二儿子 - 康祈宗两公婆却充满市侩气息,是千禧之年的万千小人物的写照,而正是这样才让整部剧活了起来。06年之前的剧集,我认为是外『质量最好的。只要有演技精湛的康祈宗出现,就会有笑点。而他的身体,在每一集可以看出来,他越来越瘦了,瘦得可以穿下剧中他儿子的衣服,却还是那么努力的给观众带来笑声。
郭昶,即康祈宗的饰演者,于06年患癌去世后,剧组制作了几集节目来缅怀郭昶,那时我也更加了解他了。后来剧组也找了一个模样相似的人来扮演阿宗,可以看出来导演努力想让西关大屋的那一家人保持齐整。但是无论新演员如何努力,无法达到以前的效果,也无法满足观众。最终编了阿宗抛妻弃子,浪迹他乡的故事,至此阿宗离开了观众的视线。
再后来,康家搬出了西关大屋,搬到了列家村,人物也新增了好几个,但说实话,我认为节目的质量较之前又下降了。剧中熟悉的布景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顺应时代的布景,但是剧情还是关于普通老百姓的,贴近底层生活的。据说剧组准备引入在广州地方有名的几个人物,以此希望能够给『外』带来新活力,新希望。
周六晚上的那一集,剧组终于给出了阿宗的一个结局交代:阿宗是因为患绝症,不想连累家人而选择离开康家,独自一人渡过生命的最后一刻的。时隔13年,终于“再见”阿宗,也终于可以释怀了:对阿宗离开的理由耿耿于怀。那一集播出后,很多观众也都感触,释怀了。
康天庥,以前经常读错为康天麻,还奇怪怎么有人去这样的名字,阿宗的儿子,八岁就进剧组了,可以说是跟着剧组一起长大的。看着以前那个胖嘟嘟的小子如今剧中剧外也成家立室了,有种老父亲一般的欣慰感。算起来,我也就只比康天庥大不了几岁。
幸子,康家三嫂,一口阿拉的上海腔让我印象深刻。可惜后面离开了剧组去别的地方发展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如今有名的刘涛就是当年的幸子,可喜可贺。算起来我应该是刘涛踏入影视圈的第一批观众了。
『外』剧播放了三千多集,每一集都是独立的故事,导演演员一直都是那一波人,19年了,什么都在变,而『外』的质量发生下降也在所难免。如今康伯康婶已经越来越老了,老得住进了养老院,孙子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网上对『外』的评价有骂声,批评声,也有讲情怀的。导演曾经说过只要他还在就会继续拍下去。
『外』剧,在我记忆中,是最长寿的情景短剧,算不上是特别优秀的影视作品,剧情并不高大上,制作不是特别优良,导演演员不是家喻户晓的,只有在珠江台这样的地方电视台播放。但是只要还拍下去,西关大屋的那家人还在,我就还会看,虽然不能每集都看,但会像去老朋友家做客一样,想起了,路过了,就会进去坐一坐。
——己亥年四月廿三,D687 列车上
为童年周末天气预报后的快乐时光打五星
广东小孩的童年回忆了,地位等同于《我爱我家》《武林外传》了。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前面三百集好看,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各有各特点。
这个才是真爱!
看了十多年啦
小时候其实不会说粤语的,家里人不和我说粤语,后来三四岁看这个,看着看着我就突然会说了...........
每个广东人都看过吧
那时候天佑还很小 那时候二哥还在世 那时候阿祖还没跟黛安娜结婚 出国前还会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乐趣
归咎存在即合理原则,此剧能长期占据黄金档期堪称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时刻迷恋高雅艺术的我历经工作、家庭与生活的磨蚀开始珍惜晚饭后安坐电视机前能开怀一笑的时间,试想生活到了终点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此等破事儿?故此通俗艺术从来都比小众文艺占据着更广阔的市场。PS.最近李力持成为导演后,全剧风向突变,多了很多无谓快板,或许是走向式微的开端。
很优秀的国产情景喜剧,广式幽默看着也很赶劲。
哇!这是我广东人的童年回忆啊!!
韩国有《搞笑一家人》,中国就给说有《外来媳妇本地郎》,即使是《家有儿女》、《幸福一家人》、《武林外传》也同样经典,但作为合家欢情景喜剧,最能和《搞笑一家人》比肩的国产家庭伦理情景剧就是这部了。创作非常本土化,融合了国人真实生活环境状况和一些小市民情节都有表现,这就像反应很好的《搞笑一家人》也反应了韩国人民的生活一样。十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妈妈偷偷给自己闺女叫到屋里塞鸡腿,就为了不给另一个有钱亲戚小孩吃,小市民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笑死😂。另外就是闹鬼那集,画像那里还真是被吓到了,一般会涉及这个题材的情景喜剧中国大陆还挺少的,《搞笑一家人续集》番外有一集记得是这个,现在找不到那一集了,希望有知道的网友哪天看到这里能告知就好了~
大陆的情景喜剧,我只服此剧。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满足了。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经远走。郭昶以后,再无笑点。可惜可惜。追悼会那天,看着网上新闻,哭了。
简直就是小时候的精神食粮啊。。。。。。。。
每一集都是特别短小精悍
怀念啊~~伴随成长的一部本地剧集~
广东人的集体记忆。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每周末最开心最温馨愉悦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围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看《外来媳妇本地郎》,何等欢乐,其乐融融!即便自从阿宗走后,《外》剧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屋味所剩无几,但我依然喜欢看这部剧,全因它的底蕴来自这一群演员和正宗的广东味道!
从小学果阵第一次系听表弟阿成推介话睇,第一次睇系阿娇噶豆豉鸭果集,真系好搞笑。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都变成大学生了。里面噶人都一样陪住我地成长了。。果种情怀,果种用粤语噶氛围我林系其他人完全唔会明噶。虽然依家可能觉得距已经唔再搞笑了或者冇以前咁有味了。但系始终都系一份情怀。。
精彩在郭先生离世后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