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顾晓阳和他的同学们
青年:沈老师
中年:顾建华和他的妻子(抱歉只是看的剪辑所以不晓得名字)
老年:郑老爷
当然,影片是以一个孩子,也就是顾晓阳的角度拍摄的,观影过程中很自然会把他当做主角,带入他的身份和立场,去支持或者抨击什么。小时候,我看电影都是这么一个路子:完全认同主角的价值观,给每一个人贴标签,他就是坏的或者她就是好的,诸如此类。后来随着长大,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了一个很宽恕的心态,不再只把目光放在拥有最多镜头的角色身上,而是把自己带入到每一个人物之中,不断切换身份和立场,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尝试探寻人物的动机和故事背后的故事。有时候,整场片子看下来,最打动我的,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反而是那个仅仅出现了几分钟的不知名小人物,这很棒。
⚽️亲情困局(童年):
顾晓阳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肆意地踢着足球,就算是和人打架受伤、装满有关足球的宝贝的小盒子被爸爸扔掉,也依然热情不减。
即使是这样,每次面对爸爸反对他踢足球,他依然很顺从,很乖巧,不会当面顶撞,转为地下战。
他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目张胆叛逆起来了呢?从发现爸爸和沈老师暧昧的关系:他们一起在办公室里说说笑笑、沈老师穿着白衬衫弹着吉他看着爸爸唱有关于青春的歌、他们一起去舞厅……晓阳厌恶这样的爸爸,那个从前无比高大正直的形象轰然倒塌,光芒不再。父亲这个词汇,从此变得复杂而令人难过、困惑。
于是乖巧的他开始变得叛逆:爸爸不让他穿着球衣去上学就干脆不穿衣服,挺着小小的胸脯一路光不溜秋地走到教室,爸爸只好妥协;被爸爸满球场追着跑,会跑得更快让人追不到……
这是童年的我们大多会经历的事之一:父母形象的坍塌以及相伴而生的对其管束的反抗,同时还有内心的惶惑和迷茫。
🥀婚姻困局和事业困局(青年和中年):
顾建华,十年兢兢业业的小学教导主任,前方的职业生涯正一点点变得晦涩难懂起来;而妻子却要“飞黄腾达”了,角逐梅花奖胜券在握。夫妻两人的事业发展对比鲜明,而在东亚文化语境里本应是家中顶梁柱的丈夫反而是比较落后的那一个,而且还是在98年。所以顾建华自己也不太能够接受这样凄凉又令人愤懑的事实,似乎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在另一个年轻稚嫩的生命身上,寻找作为男人的尊严和逝去的青春。
沈老师,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文艺青年,喜欢唱歌和弹吉他,去舞厅跳舞和喝咖啡。在这场两个人的戏份中,她唱歌时有意无意望向顾建华的迷离眼神、夜晚在办公室里和他交谈时露出的星星眼、找演出道具时过于近的距离和肢体触碰,都给了顾建华一些隐隐约约的暗示,让他一步步靠近自己,在那个最为暧昧和几近失控的时刻却又飞快退出,转身离开。
也许,她是一个边界感不强的人;又或许,她是一个走钢丝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是青春时期荷尔蒙作祟吗?是夏天闷热的天气让人头晕脑胀吗?不得而知。
妻子知道了,然后是长时间的争吵、冷战,或许也不是没有过分开的念头,不过最终这场偏离正轨的事件随着沈老师的离开和时间的流逝,慢慢隐去,成为两人婚姻里的插曲。
最后来说说郑老爷:
他是早夭的小宝的爷爷,是在深圳打拼的儿子的爸爸,是顾晓阳的朋友,是顾建华的邻居……
他守着老旧的台门不肯离开,实际上是守着孙子的痕迹,守着自己心里的挂念,在和晓阳相处的那段时间,他陪他追逐足球梦想:在桥上练习、去杭州足球场、送他皮耶罗球衣;陪他一起直面成长的困惑:跟踪爸爸和沈老师去舞厅并拍照取证……
因为这段上天恩赐的缘分,郑老爷放下了心里的执念,与旧时光做告别,然后好好开始新的生活,去了深圳。
而晓阳,也第一次,感受分离。
🌱成长的主题?
晓阳的成长,似乎是最直观的。但其实,顾建华也在成长,沈老师和郑老爷又何尝不是呢?没有圣人,没有天使,不断经历,不断成长。原谅,是软弱还是理解,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人的一生能有多长。斯芬克斯谜语里,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的怪胎的一生,不过是从爬行到蹒跚的过程。儿时的天真稚嫩,少时的壮志难酬,中年的生活危机,暮年的垂垂老矣,在抵不过三位数的短短一生里,你在哪一个春天自缚,又在哪一个夏天破茧,那些成长带来的欢悦或是阵痛,在哪一年随记忆里的你远去,成就了当下的你。面对成长,是在一生中一刻不停的奋进。
《西小河的夏天》是一部儿童视角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的夏天。1998年,皮耶罗决战世界杯,10岁的主人公晓阳怀揣着一份足球梦想,却只能小心翼翼的隐藏。这是记忆里最初属于自己的秘密,一个装满了梦想的铁盒子。每晚在父母睡后蹑手蹑脚的打开,一件一件的端详,再一件一件的收好。孤独的成长之路上,这些都是珍宝。
导演在提到这部处女之作的儿童视角时谈到,“成长就意味着‘纯真丧失’,儿童视角就代表了这一份纯真。这份纯真在面对成人世界时是懵懂的,而在面对自己本身的情感时又是那么直白真切。”每一个阶段的自我都应当被重视,面对足球的热爱,友谊受挫的痛心,对成人世界的不解……这些对于儿童来说大过天的情感体验,是飘散在每个人童年记忆里的情结。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的儿时珍重的那些,在这种回忆的共鸣里被一缕一缕的牵引。你是在哪一个夏天长大的,那些曾经重要又细碎的情感,跟随着哪一年夏天蒸腾的露水消逝了。
面对成长,绝不是字面意义上那么简单。晓阳的父亲在学校里做了十年的教导主任,谨慎,一丝不苟,小心翼翼,为人师表的道德约束和时代洪流的不断翻滚,他感到自己在停滞。这种停滞让人到中年的他几近窒息,已经没有初入职场的志气,没有如胶似漆的爱情,妻子的不断攀升与成就更让这种压力如影随形,在轨道上运行着的一切看似平稳却也最易破裂,这种透着压抑的生活逼着他想要打破,又告诉他不能放肆。他可悲又可怜,全场所有的戏里,最令人五味杂陈的一出:那一幕歌舞厅里,肆无忌惮地蹦着的那个人,是久违了放肆的他自己。
时下,人们常常讨论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又无力与青年人竞争的处境让很多人不断的禁锢着自己。这种禁锢不是说情感出轨意义上的禁锢,而是全方位的无时无刻的谨慎。工作上晋升变慢,容错率需要压缩到最小,家庭中父亲的形象不可侵犯,一家之主的责任更监督着他生活中每一刻的言行。人是需要妥协的。正如导演在访问中谈到的“中年人的和解”。影片的最后,这位高大严肃的父亲与自己和解了,向妻子展现了自己的脆弱,向孩子下放了自己的权利。他也成长了,是一出闹剧后的成长。回归到了自己本来的位置,一切却在悄然改变,原本自己都默默承受着的,变成了一个家庭共同努力着的。闷热的夏天就要过去了,秋天的空气不会再让人透不过气来。
顾宝明扮演的爷爷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爷孙一起练足球,看世界杯,逛球场,爷爷既是训练晓阳足球的教练,更是倾听晓阳烦恼的朋友,同时也在一步一步了解晓阳的过程中放下了自己的执拗。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是孤独的。虽然晓阳生活的台门还保留着群居的生活,但却没有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能够代替兄弟姐妹,爷爷似乎就是这样一个陪伴的存在。在不断的相处过程中,晓阳的纯真打动了爷爷,也让爷爷有了对于生活的新希望。即使是已经暮年的爷爷,内心也在不断的成长着。又回到了关注自我的那个话题上,人已暮年的自我感知一定是孤独的,看着爷爷每日悉心的给黑白照片上的爱人换着桌上的鲜花,梦里不停念叨着的宝贝爱孙小宝,就知道这段孤独的日子就是老人心中最重的心结,解开了放下了,也就真的能走向下一段旅程了。
夏日的西小河宁静的流淌着,氤氲着的湿气和满眼的葱绿诉说着这个夏日的故事。成长是痛也罢欢愉也罢,都会流逝在时间的长河里,随着河里的水汇进记忆的海里。这片海里,一定也有你。
文/笑傲江湖
看一部电影,也需要一些执念了。
要不是上周在腾讯视频偶然看到《西小河的夏天》的定档预告,要不是因为被预告片里的这首《游夏》而吸引,我是不会费了些周折去包场看这电影的。
在线购票APP里我划到底还没有找到这电影的信息,要不是我看到“查看更多”而点击进去,就以为这电影不在我这里上映了——事实上与没上映也没多少差别。
本市就一家影院在今天放映这电影,只有一个场次。我点明天的放映信息,一场都不放了。
相比那些动不动就搞19.9甚至9.9票补的电影,这电影能上映都不错了,就别指望片方在已经赔本的前提下再票补了。
要不是我今天闲的有点蛋疼,我才不会跨区在大下午去看电影——我家楼下附近的几家影院很明显抛弃了这电影。
当我一个人包场看完这电影出来后,看到影院墙上挂着“中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牌子——要不是这牌子的存才,可能这一场都没得看了。
电影的情节简单而舒缓,没有很大的戏剧冲突,很多矛盾最后的解决甚至显得有些云淡风轻——这也挺符合影片的基调的。
当郑先生答应顾晓阳做他的足球教练时,我暗自感叹:难不成要拍成老爷爷带领小男孩实现足球梦的套路励志片?——幸亏不是这样的套路,如果影片围绕这样的套路展开,我就会开口骂导演了。
小演员的选择我认为是不够成功的。我不否认顾晓阳扮演者的灵气与童真,但是当他说出生硬的台词时,我依旧觉得他表演的痕迹略重。想到那年看《百鸟朝凤》,被小正太郑伟的纯属演技而征服的感受,如果《西小河的夏天》的小主演能达到那时郑伟的演技,这电影就非常出彩了。
我姑且将顾晓阳父亲遇到的事情称作“中年危机”。一个在学校里严肃的有些变态的教导主任,一个在家里高高在上的严父,在遇到事业的转折期,在碰到刚毕业的年轻漂亮英语老师,在面对妻子即将迎来事业巅峰的空档,他是焦虑的、胆怯的,冲动的、盲目的,自卑的、脆弱的。而当他没有当上副校长,与年轻英语老师的事情只是一场夏日的雷雨似的过去,同妻子的关系面临严重危机之后,他用一场倚靠在妻子身上的痛哭而宣告自我挣扎的瓦解——这意味着他新生活的开始。
郑先生对于顾晓阳的关注与疼爱,更多的可能是来自对于他去世孙子小宝的移情。他与儿子的矛盾影片中展现得不多,但通过他儿子在面对郑先生冷漠态度的体贴反应,他儿子收购棉纺厂设备时的慷慨以及最后郑先生随儿子与儿媳妇去深圳的情节展现,郑先生最后是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他与儿子的矛盾更多的是源自自己的心结。郑先生与儿子儿媳妇离开自己的老屋的路上,我看到他儿媳妇隆起的腹部。小小宝将要在不久的未来降生在这个家庭,郑先生终于迎来了他想要的幸福。
“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你陪我静静谈了一些”。顾晓阳在他十岁的那个夏天,用懵懂的眼神似懂非懂看到了大人世界的一些纠葛与矛盾,而他也在夏日时光的流转中,最终实现了自己进入足球队的小小梦想。夏天过后,顾晓阳又长大了一些,他身边的那些大人,也改变了许多。
时光荏苒,1998年的那个夏天属于二十年前的回忆。而在淡淡蝉鸣中的夏天,注定是无法复刻的。唯有记忆,才能在时光的咀嚼中不知不觉发酵成了一丝我们现在以为的模样。
有幸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了周全导演的电影作品,这部西小河的夏天是他的第一部长片。整部好似一部纪录片,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多采取固定机位和长镜头的机位。没有炫技,内容朴实真挚,细腻平滑。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家庭,生活的捕捉”西小河一部分也是导演童年时的缩影,那个寡言少语,不善表达的顾晓阳,代表了大多数孩子的状态,在那种家庭因素下的被动和听话。周全导演的作品一直在突出与家庭的沟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与故事。这点是我很喜欢的地方。晓阳与父亲的沟通,非常有戏,在同伴被取消资格时对父亲说的“爸爸,爸爸”,代表了他欲言又止想要替同伴争取,又害怕同父亲沟通内心的一种封闭状态。影片中的演员们无论是张颂文还是谭卓,董晴老师都是非常优秀出色的,至今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得不说导演似乎在选角方面也有一定的实力和研究。影片中的郑爷爷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非常非常巧合的是观影当天爷爷的扮演者顾宝明老师不幸离世,也真的是一种很特别的纪念方式。邻居郑爷爷是顾晓明的人生导师,对他的成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每个人的儿时都应感谢有这样的贵人出现,带给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力量。基于生活,其他演员的表演也是倍受好评,妻子杨惠芳的隐忍克制与成熟魅力,父亲顾建华的大胆举动与传统思想禁锢相碰撞,沈老师的时尚新潮与敢爱敢恨…
青春里有台门,有足球,不失纯真,又同时凸显了90年代下的社会变迁,看得出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他的另一部短片沉默的拥抱,也同样聚焦家庭与女性的关系,期待未来更多的作品吧!
顾建华的中年危机:干了十年教导处主任,业务能力应该是不错的,工作态度在一众摸鱼同事的衬托下也显得相当认真,却一直没升职机会。老婆让给领导送礼他又脸皮薄不肯去,可见工作上是个自视清高,埋头苦干的老实人。这种人一定怀才不遇,内心苦闷,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同。
老婆杨惠芳是第一名角,且即将迎来事业新高峰,角逐梅花奖。饭桌上众人举杯恭喜惠芳,剧团领导借机提出排练期会很忙,希望顾建华支持工作多带孩子。他的反应是不自然地笑,说当老师没大家想的那么闲,自己下学期要升副校长了会更忙,试图找回场子。其实升副校长这事只是校长提了一嘴,还有很大变数,是不适合在众人面前说的。此前连惠芳都不知,说明顾建华也是明白人,但当时昏了头,老婆的社会地位和名气对他刺激不是一般的大,让他的自我认同摇摇欲坠。夫妻两人的日常拌嘴中也会互相责怪对方带孩子时间少,家庭分工一直有矛盾。
新同事沈老师的出现,让顾建华发现了自己的新价值。小姑娘初来乍到,怀抱一腔热情践行教育理想,结果第一次家长会就被现实打脸,回办公室偷偷抹泪。顾主任传道受业解惑,收获了小姑娘的崇拜亲近,这让他顿时觉得有了观众,大大满足了被认同的需要,开始有了“她喜欢我”的痴心妄想。随后的笨拙追求充分展现了中年男人的油腻和自恋。然而终于捅破窗户纸而被拒绝,顾建华的反应是惶然和狼狈的,他的自尊又一次受到了打击,但仍尽力维持一个成年人的体面,没有纠缠。
这边惠芳发现丈夫外遇的反应也描摹得很生动,她拎起手帕看了很久,最后还是给他洗好了放回口袋里。台上演的梁祝,唱出的何尝不是她的辛酸:满怀悲愤何处诉,无限欢喜变成灰。三人摊牌后没有争吵,惠芳骑着自行车疾行在夜色中的街头,把父子俩远远抛在身后。她一个人来到河边,唱了一段戏,半明半暗的灯光映着她的脸,那种灰心凄然的美,特别真实。
回家后两人的争吵:
顾:我现在孩子也管不了,我比不上你杨老师,你都要拿梅花奖了,全城拥戴。
杨:顾建华你不要脸呢你,我拿梅花奖为了什么啊,不是为了这个家吗?我拿奖金为什么啊,我不是为了有个大房子,不用住在这破台门吗?
顾:这里有什么不好!整天想着自己飞黄腾达,孩子你也不管。说白了你不就嫌我穷嫌我没出息吗(哽咽)
杨:(哭)你良心让狗吃了啊(掩面而去)
第二天儿子离家出走,两人一起找儿子,转了个场这事就算过去了。
说白了,这个家庭的矛盾还是在于两人社会地位的不对等所带来的内心自卑的冲突吧
这就是上世纪太真实不过的中年夫妻,在一起不是因为有多爱只是因为合适,婚姻琐碎而平淡,没有激情但也没什么要命的矛盾,吵架是日常,吵完了又不得不妥协回到生活,谈不上爱,但也有难以舍弃的亲情羁绊。
西小河的风景好美,随便截一帧出来都可以当桌面壁纸。记忆中江南小镇的夏天就是这样缓慢流淌,节奏悠然,像奶奶摇动的蒲扇一样鼓起微微的风,伴着缓缓的流水声入睡。感谢导演团队,感谢顾宝明,张颂文,谭卓,荣梓杉的精彩演绎,评分被严重低估了,有意打高一点。期待未来这样高品质的电影可以再多一点。
慕张颂文之名而来,原本看到6.6的低分我有点不想看,可是看到还有谭卓、顾宝明以及荣梓杉,又想,这样的演员配置,除非剧情烂透了才会不好看。于是我还是点开了播放键。
以孩童的视角讲述大人的故事,这种模式并不罕有。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一一》,然后还有《蝴蝶》,名字相仿的《菊次郎的夏天》反而没太联想到。
这个发生在国内水乡的夏天,显然有其独特的美。画面上呈现的水、建筑、人物,都让人觉得很舒服,这种舒服是远离喧嚣现代的一种安静和老派。
电影主人公晓阳是个喜欢足球的小学生,有个不苟言笑的教导主任父亲,有个越剧名家的母亲,两个人无疑都很爱他,可是却没有人支持他的爱好。这时邻居家的爷爷作为资深球迷出现在他身边,成为了他第三个亲人,兼足球教练。
他会瞒着父母偷偷和爷爷练球、看球,也会将自己发现的秘密——父亲和自己的英语老师在谈恋爱——告诉爷爷。最有趣的一场戏是晓阳带着爷爷一路尾随父亲和老师,去到舞厅“捉奸”,我一边觉得“不会吧?”一边又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走向。
当母亲的怀疑成为现实之后,父母的争吵让晓阳烦躁且不安。他又收拾了玩具,要爷爷带他走。爷爷只是个邻居家的爷爷啊,怎么可能带他走?于是爷爷带着他去看望了自己真正的孙子小宝。晓阳这才知道,原来爷爷的亲孙子睡在了黑暗的地底。
在这个夏天,所有人都变得有些不同了。爷爷有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晓阳也有了表达和反抗的力量,而晓阳父母更加了解了对方,了解了孩子。影片的最后似乎暗示着一切都重新开始,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
看完全片,我觉得6.6分有点低了,虽然不知道给这部电影打分的是否都是要求较高的专业影评人,但在我这个普通观众的眼中,这部片子的质量还是中等偏上的,至少可以上7分。不是说没有问题和缺点,比如规避掉了一些矛盾点,比如人物的背景故事过于粗略,不过整体来说,叙事很流畅,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演员方面,虽然我是为了张颂文看的该片,但看片的过程中却被谭卓的演技惊艳到了。或者我应该说,谭卓不太像在演戏。在戏中她的戏份台词并不算多,很多情绪需要通过眼神来传递,她的处理非常到位。更让我惊艳的是她的身段,看得我以为她真是学戏曲出身的,不知道她私下练习了多久,才能把这种童子功的职业演得这么让人信服。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还不错。在夏天即将到来的此刻,把它看上一遍,似乎也就不那么畏惧炎热了。
跟八月很像,都讲一个又乖又叛逆的小男孩暑假,都借由他的视角展现了家庭邻里关系,也都寄托了对90年代社会变迁的感慨,一个是内蒙小镇,一个是江南水乡。这片导演是留美海归,监制张家振廖庆松及一众金牌幕后,特别是戏骨级演员令整体制作水平更精细,场面更完整。两片都舒心自然,多线索处理都较克制
还不错,值得鼓励。篮里的花和脸盆里的手帕好评。谭卓的表演惊艳。
影展到目前最舒心的一部电影,导演很踏实,不装文艺不装逼,稳稳当当的拍,不挂野心挂在脑门上,导演功底非常的扎实,叙事非常的流畅,讲的事情和《八月》一样,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片子。我很欣赏这样的新人作品,新人就应该先让证明你能走,会讲故事,能控制情绪和节奏,会走以后才会有奔跑的可能性。
儿子享受九八年的夏天,父亲却渴望一个春天(这个角色与情节是全片亮点了)。埋了不少细节,但这种对上世纪末的整体搬迁,有如贩卖老厂子机器,始终还是四平八稳儿童片。
3.5星,还可以,与《万箭穿心》这样的作品不同,更像是日本或台湾的家庭片,情感很克制很冷静,却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往事,父与子、教育方式、中年危机等,虽然平淡,但沉溺于其中的一种现实,包容、理解、新的环境更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又会在克制的情绪中感受到家庭的羁绊
作为生活在江浙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九零后独生子,有一个贫苦出身党性观念强的知识分子老爸和才艺气质出众但为家敏感隐忍的老妈,对白墙灰瓦木家具摆设的老屋子结构代入感极强,就好像整个童年的记忆浓缩在西小河的这个夏天,舒服温暖。
徘徊在中年的爱情与家庭、以生死为结的少年与老年。导演对片顾主任这个角色的塑造很用心,他渴望新鲜事物,不与腐朽同流,但同时又呆板老套。他对孩子的学业关心备至、对妻子的事业又平平淡淡,两个身份的自尊心作祟;尽量为家庭、工作负责的他,面对新来的爱情滋味,竟又抛开一切去追求,可爱又可厌。
台湾编剧融入江浙地域,侯孝贤的痕迹明显,用儿童视角看待三代人的成长,成长主题不止着眼于儿童,成长势必要有失去的代价。爷爷的角色还代入了菊次郎的设计,但落脚点稍显不足。导演基本功扎实,故事、情绪、节奏都在掌控之中。
王晶的《赌侠1999》之后又一部致敬98世界杯的电影。对传统儿童成长视角有所突破,成为那个年代的绍兴记忆群像。父亲的角色演的尤其称赞,装束表情和情绪波动太到位了。
摇摇晃晃的足球梦,大人们垂死鲜活的婚姻,丢在水池的手帕,唱词里不得善终的梁祝,倚靠在墓碑上的合照,将被拆迁的台院。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少年时在那些湿漉漉的夏天里,为何总是对这个世界怀有那么深的寂寞、空旷、失望与委屈。
有幸在韩国看到首映,惊喜,完全不像处女导演作品。关于成长的故事,表演都很细腻,特别是小朋友,非常有戏;画面也很好看,打破了之前对处女座都是草台班子的印象。期待国内上映。
非常不明白一个年轻导演的处女长片为什么要在与自己的成长阶段完全相符的时代背景里选择丝毫不带自己感情的冷血拍法 并且滥用集体回忆 用刻板印象处理人物反应推进剧情发展 只能说本子太浅功夫又没到
用小孩视角来看这个夏天大人们的情感和遭遇,中年人后院起火,谁说非要烧个精光才罢休,也有被生活绊住手脚摔在火苗上直接灭掉的,看电影让人直怀念背着书包给家长添麻烦的时候。
98年夏天,10岁的顾晓阳跟邻居爷爷连说两遍:皮耶罗才没有乳臭!也是在那个夏天,12岁的我,拿着罗纳尔多和皮耶罗的世界杯球星卡,跟我爸说:他们是现在世界上最厉害的前锋,但我还是更喜欢蓝衣服这个。只是不知道,顾晓阳是否和我一样,后来因为皮耶罗成为尤文球迷,并在2012年夏天因为他的离去而哭泣
名不副实。演员们一直在尬演,无法直视。故事一般,镜头一般。为了追求风格而制造风格,全然没灵气。
看完仍旧对这部电影拿到釜山的观众选择奖感到不解 顾宝明极好 但影片本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处处都是模仿的痕迹 虽然处女作有模仿无可厚非 可是后半段明显质量下降 以及明显模仿《一一》让我不适 还有舞厅尬舞 是不是现在国内导演都喜欢跟着贾科长和《白日焰火》拍这样远古的蹦迪戏来宣泄角色情绪?
看球的是傻子,踢球的才是真正的英雄,对不对?
朱朝阳太惨了,小学也是这样度过。而且爸爸还是同一个人。
国内观众有个需要改正的观影误区:不是小成本就一定是小众文艺片,类型片也不仅仅局限于大体量大制作。这部新片就是典型的家庭剧情片,好莱坞三幕剧式剧本,鲜明的角色,几条线互为关系,起承转合流畅工整,导演的诉求也非常清晰。最难得的是,处女长片在台前幕后都做到了精准又精致。
类比近年的华语儿童片,也就是ilo20%水平或八月30%水平。且大段陷入槽点满满的抓马情节剧格调,部分台词写了还不如沉默。但话说回来,的确有很多场戏抓到我了,地域温度把握得还行,谭卓演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