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完我才发现这是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片中有他那种对命运不公、又因为现实不得不妥协并顽强活着的元素,一切显得很自然,并不恶意卖弄。
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丝禅意与神学,一老一小的弹琴艺人就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的设定,主角老先生神神也有过现在小徒弟的困惑,小徒弟走过老先生的路后,又把这粒种子种在自己徒弟心中。形成思想的轮回。也许是小徒弟石头的演技差劲,当进度条滚到一半才发现他也是盲人(我一直以为他是正常人)。
有几点可聊的,关于神神,他像是一个看破红尘,一直自律的苦行僧。像是现实中的“圣雄甘地”,我也实在搞不懂一位弹琴的盲眼艺人怎么会成为村里人的精神寄托与信仰。被高举火把的村人包围,神神用他那精湛的琴艺与歌神,歌颂着神明与和平。(这段一不小心没拍好,真有开演唱会的嫌疑)可到了后面才发现,他也只是一个凡人,他听信自己师傅那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治好眼睛的神仙秘方,他也渴望看山、看天、看人、看着事物吃东西。
关于爱情,正处懵懂的年纪,石头闯入爱情的迷宫中。在不多的闪回中,老先生也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刻苦铭心的故事。
电影的最后,老师傅神神求药无果,在黄河边上的小酒馆哭得像个孩子。小酒馆就像普渡众生的驿站,老板娘与老板的言语解开了神神的心结,心灵多了一丝慰藉。可村民的打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生命的尽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活”着的希望,寄托给小徒弟。
中午吃饭看了段《边走边唱》是因为偶然翻到了黄老师的公号,听到了他的FM前段时间听看理想的时候,道长说到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里面有一段故事特别打动我“弹琴的师徒俩人都是瞎子,老瞎子的师傅也是瞎子,临死前在琴身里放了一个药方,告诉他,弹断1000根琴弦,打开琴就能拿着里面的药方抓药,重见光明。老瞎子弹了60年,总算熬到了千根弦断,临了到了药铺,老板告诉他,药方里啥都没写,老瞎子捧着药方什么都明白了。回到家里,他让小瞎子把药方封好,小瞎子问不是弹断1000根就好了吗?我记错了,是1200根。老瞎子摸着琴说道。”《边走边唱》就是陈凯歌导演根据史铁生这本小说改编的中午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人但凡有一技傍身,那即便有一天失去了“双眼”,也还能养活自己,讨人欢心,乃至受人尊敬而今晚我听到了一些更深刻的话题,让我发现原来越简单的事物往往蕴含着越复杂的信息,乃至你根本忽略了“它”的存在比如我们中很少有人思考自然界为何如此宇宙从何而来它是否会一直存在时间是否有朝一日会倒流人类的认识是否有一天会有终点物质的最小组成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能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为何存在宇宙浩渺宇宙,为何你会看到我这条朋友圈而这些问题,不是从我这里提出他们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提出了只不过答案一直在被更新而这些更新的答案都成为了人类知识的宝藏这些宝藏在当下给予了我们与上流人群平等对话的权利这些宝藏在未来成为了人类继续探索未知科学的阶梯都是因为,每个人都抱着一些执着在苦练他的「一技之长」
一个传奇化的故事,被叫做“神神”的老瞎子,能止纷争,度世人,但还是没有挣脱“瞎”的执念,最终因一张白纸被拉下神坛,郁郁之时却被面馆老板指点迷津,仿佛老瞎子命中该有此劫,面馆老板是他宿命中该遇之人,黄河边上的面馆,光头的造型,平实而又意味深长的话语,增强了老板的神秘感和故事的传奇性,老瞎子悟了吗?没有! 酒肉穿肠后,他并没有寻求超越,超越生命,超越现实,妥协于人生如戏的无奈之中,用玉皇大帝和其孩子的神话劝说自己,瞎并不是自己的错,然而神在哪?路在哪?瞎子不知道,影片也没有答案,留下的只有矛盾与荒谬,最后石头最后走出山村去寻找自己的路,他能找到吗?他能超越吗?我们不知道
电影真是太晦涩了,这样的电影犹如毒药,因为会让你想到无边的远。
电影的特色依旧是,深度反思,高度艺术,诗意哲理。这种高度自我的电影已经不是自决于群众了,简直是自决于国际评委,恐怕他们也很难完全欣赏明白,欣赏成本太大。自然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画面极美,不同于普通电影画面的平面感,带有空间性,极多留白,和诸多无字的信息。许晴演的特别好,有一种野生的美和生动,又有自身的优美作底色,不致偏于粗糙。电影其实和原作已经没太有关系了,除了保留了故事的形状。其内核只简单说一点吧,导演习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个人看到的一种反思是,问道于盲。我们自古以来习惯把瞎子奉为神明,找瞎子算卦,拜庙里泥质木质的神佛。影片中的老瞎子即被乡民们称之为“神神”。他像活菩萨一样可以使人们趋于安宁和谐,消弭群架。并非他的琴声真的具有神性,而是人们在用他构建一种具有神性的仪式,所以当他死后人们就迫不及待的把之前都快被他们打死的小瞎子强迫性的架上太师椅抬起来奉为了新的“神神”。但瞎子又并非庙里的泥木神佛可随意供人假借使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最简单的愿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睁眼看一下世界,哪怕只有一天。为此老瞎子放弃所有穷其一生弹断一千根弦只为复明。但那个药方是个谎言,只是一张白纸。但他对一千根弦的药方的执着信仰,又何尝不是他为自己树立的一尊神佛。如此,信仰形成了一种思辨。片中的小瞎子会问各种各样的光明世界的问题,也对师傅的药方充满怀疑直到最后丢弃,但他最后还是宿命般的走上了他师傅的道路,他比师傅幸运的是师傅只幻想过女人而他遇到过女人,不幸的是他没有师傅的药方可以作为信仰。(电影其它的解读不想说了。都是一己之见而已。)
人生是一場無意義的過程,充滿了荒誕。我們都是瞎子,在現實中盲目地抱定某個理想色彩的幻夢,執著地去實現,結果發現,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徒勞,生活充滿了無意義的喧囂與躁動,而終極指向則是死亡。从黃土地到孩子王再到這部,陳凱歌的電影都在關注與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帶有深沉的反思與人文關懷。
你可以说,人间所有的欲望都是那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取出来的其实并不真正存在的药方,你可以说,任何欲望都只是虚设的目的,但果真是这样吗?老师傅的徒弟便是一个反例,他从来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尽管他也是瞎子,但他知道,他要的就在眼前,于是他不断伸手,他不必等待那第1000根琴弦断折。因为他知道,欲望就是欲望,无比真实,它不用虚设,而老师傅这样活一辈子,从没有正视过,追逐过,又真的算活过吗?但是,如果你又说,活着就是痛苦,我也不能反驳。其实像这样的自言自语啊,真够无聊的,到头来,我什么也不知道。生活诸多苦难,我好累。黄土满地,大风起兮,沙尘遮脸,突然间,我觉得我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照样是什么也看不见。同时,我感觉我失去了很多欲望,又或者说,我已经被沉重的欲望折断了。呵,原来我是那根断了的弦。
才知道《命若琴弦》拍过电影,故事是我很喜欢的作品,黄磊老师好年轻啊。
陈凯歌选的剧本一直都非常凸显他个人的浪漫主义审美和人文情怀。这一部《边走边唱》延续了《孩子王》的纯粹与执着。盲人琴师运用技艺抚平战斗和仇恨,而一旦远离冲突又席卷而来,仿佛是想平行对应盲人师傅死前嘱咐徒弟一定要弹断一千根弦一样的循环。在结尾,石头拿出了师傅放在琴中的信纸,放入了兰秀的画,意味着新的人生展开,一条不同的路不同于师傅的选择出现了。而师傅在得知自己一生都在一张白纸的指令下有所期盼时,他还是明白了自己的先师为何要他弹断一千根弦了吧,那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依旧说的是黄土地上某一类人的结局。片中歌曲的选择和琴声运用的多少,感觉有些冲突。
徐枫曾经说,陈凯歌是一个内心非常骄傲、非常自我的人,他拍出的东西永远比常人高出一等,要想让陈凯歌取得成功,一定不能让他拍他想拍的东西。说得太对头了!这么说来,其实徐枫的<霸王别姬>害了凯歌,让他在自我和商业中间摇摆不定,到现在都走不出这个怪圈。不想拍的片子观众爱看,想拍的片子观
整体格调和视听风格的把控很好,然而叙事上偏于务虚,带有神秘主义倾向,都是云里雾里的意向,想表达的思想太过隐晦,非常个人化。选角上值得一夸,黄磊和许晴在当时真似金童玉女。截止1991年,陈凯歌是唯一两次入围戛纳金棕榈提名的少壮派华人导演(此前只有李翰祥在60年代三次获提名),从而被选中执导《霸王别姬》,诗意的表达结合历史的厚重,都是时代的选择。
还是命若琴弦的老题材,还是没有逃出陈氏电影的“酸”~
可看性来讲,肯定不好看,但还是看下去,因为想看看编导最后给你的答案是啥,这也算悬念的一种吧。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到这一部基本就终结了吧,气象是挺开阔的,象征意味琢磨起来也有意思,没什么故事看起来很干巴也毋庸置疑,总的来说,陈凯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基本在《孩子王》就到头了,别的都不行
“那也想看 能看见山 河 能让太阳照花了眼 打个响喷嚏 能看见魂灵似的 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 吃个大枣 脆脆的 能带着颜色吃 像从头活一遍一样 值 可还有什么呢 就这些了 没别的了 盼的 可比这多多了”
沉重深厚的意象和诗性的语言压倒了电影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陈凯歌更像是一个不流于俗且孤芳自赏的文人。
人间不干净,所以神要封眼。延续了《黄土地》的生命主题与意象美学,一则宏大的社会寓言,用讲究造型仪式感的形式美包装,真相与谎言、神圣与世俗、先知与愚昧、信仰与磨难等二元碰撞出火花来。可阐释性丰富,都逃不过那浓浓的悲悯与苍凉。。
一次诗意的影像尝试,一则精致的寓言小品,像是在高原烈日的直射下浅埋于黄土之中的一枚残缺的瓷片,沧桑并着静谧。影片脱胎于史铁生的散文,还是能看出导演在影像转化上的卓越想象力的。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具备再拍出这样的电影的条件了,无论对于陈凯歌还是对于市场需求都是如此。
肯定要看见的那个世界,就是想看的那个?是又怎么着?不是又怎么着?怕不是?!那也想看!能看见山啊,河啊,能让太阳照花了眼,打个响喷嚏,能看见魂灵似的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们,吃个大枣,脆脆的,能带着颜色吃,像从头活一遍一样。值!……"
改编自《命若琴弦》陈氏悲凉的雄壮,这片黄土地孕育了太多的故事。。
这部电影属于那种我喜欢的类型,但略微沉闷了。因为晦涩,所以解读空间很大,往小了解读是个人的人生观,往大了解读是民族文化的特性。Anyway,现在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好少,拍出来注定亏本,不能上也没市场。
画质不太好,影响电影质量,喜欢史铁生原著。
剪辑毁片,死就是换个地方好好活着,属于史铁生的轮回,此片可与《黄土地》《孩子王》并称陈凯歌“天望三部曲”。
刘仲元演出了实在的沧桑,瞎眼弹琴,歌声悲苦,为了弹断那千根弦,耗尽一生,等来的不是一朝看见,而是一片空白,这便是戏,如戏的人生,总爱开着玩笑挖苦的人生,为何偏偏瞎的是他们,影片的取景洽和故事的深沉,瞿小松的曲陈凯歌的词,配合无间。
陈凯歌依然不变的是隐喻性的电影语言,叙述了一个有关于盲人对世界的信念与执着。说是盲,却也不盲。神神师傅给他留下了希望,这个希望是一道光,让他好好活了一辈子,没有杂思,没有贪欲,活得纯粹而执着,纵然最后一张白纸,显得这一生不免愚笨。石头是神神的反面,他没有师傅留给他的信念,他充满着怀疑、焦虑,对命运的哀怨与不能成为常人的痛苦,最终他把那张白纸丢了,他将永远痛苦下去。显然,石头是流俗的。身而为人,许多人都有原罪,可是自我救赎的方子或许就是那一张白纸。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人会思考,而人要比庸众更高级,他要有信仰。那张白纸是信仰,石头没有,因此,他只是个俗人,成为不了神神。满纸辛酸泪,陈凯歌导演不过是讲了希望二字。就如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最美的,虽然有时候它是个谎言,可人类的文明不就是谎言缔造吗?
陈凯歌的"表现主义"?不喜欢两点:老瞎子的说书似乎是迎合国际口味,改成流行男声唱法,丢了传统韵味;剪辑突兀,在虚与实之间乱了节奏。喜欢两点:刘仲元的表演以及陈对原著故事新的挖掘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