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上海弄堂里看了上海假期,我喜欢琐碎的日常,邻居们看到顾明来的时候,帮着打点,吵架的时候,让东升帮着翻译,说着东升大声点,在顾明第一来到弄堂的时候,他们都一进门就被滑板,滑倒。是中美文化的第一次冲突吗?弄堂里没有厕所,没有厨房,原来公用可以不这么尴尬的,后来顾明和东升和爷爷聊天谈恋爱的那一段我也很喜欢
影片充斥着那个时代的烙印,80年代的出国潮,改革开放前的老上海风貌。老人的儿子出国后生了儿子,再也回来过,老人一个人住在石库门,儿子有事把孙子送回国。从小收到地方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要住五星级从侧面也映射出当时中美生活水平差异。从未见过的爷孙没有感情,要住五星级要吃肯德基,感觉一切要要求都是顺理成章,爷爷不小心打了孩子,反映出中国老一辈传统,我们是苦出来,你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孙子离家出走,反映出叛逆期青少年在成长中一个从幼稚转变成熟的节点。到最后在短短的一段日子里,儿孙感情和睦,依依不舍的离开中国。故事平淡但细节展现到位,把那个时候的各各细节都掌握到位。在我这个年纪看这部作品更多的是怀念。比起现在的商业片,这个剧本绝对是精品,平凡而又打动人心。
电影终究记录了时代的吉光片羽,狭窄逼仄的老弄堂、收音机里传来的有关浦东大开发的广播公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外滩情人堤、系着红袖箍指挥交通的大妈,无不使人感觉到恍如隔世,原来资本气息浓重的上海也有一段社会主义的峥嵘岁月。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现在看来,1991年对于上海来讲无疑是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节点,改革开放的前沿由深圳转移到了上海(因中央领导不放心上海的买办习气,故第一批对外开放特区上海不在此列)。祖孙间文化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经过了一段曲折的碰撞后,上海得以摆脱历史断层的包袱,重拾"十里洋场"的前世记忆,迈向一个新的充满了资本与物质气息的新时代。
顾老伯业已丧偶,儿子儿媳在美国搞科研,许多年来都未曾见过一面。顾老伯只有一个干女儿,会在一定的时间探望顾老伯。在上海逼仄、狭窄的弄堂里,顾老伯过着力不从心的单身生活,时代的风潮对顾老伯来说已过,生命的笑靥欢颜不再,和隔壁年轻人冬生的母亲莫老太又矛盾不断,集体叙事的原理镶嵌在古老的文明中。
顾老伯的儿子儿媳要到德国搞机械,就把他们的独子顾明——顾老伯的孙子寄放在顾老伯家的弄堂里,吴侬软语的熏陶让老人的内心充盈了祥和与生命的平静,和从美国回来的狂妄自我的孙子形成价值观的对立。顾明要求去旅馆住宿只因为他要冲浴,中美文化的差异让孙子顾明要求吃更好的大餐。祖孙之间孰乏真正的情感,起先顾老伯以满足顾明要求的方式维系着他们的关系,但是顾明的冲动任性与狂妄显得与宅院格格不入,也与顾老伯的内在文化深层结构相迥异。
顾老伯打了顾明一巴掌。顾明离家出走,魂不守舍的来到原野又美丽的乡下,当地人的悉心照顾让他更直接的明白了中国文化的阡陌间的祥和。他在警察的帮助下回到了爷爷身边,吃苦头的那几日让他挂念爱惜自己的爷爷,不再以狭隘的美式眼光带有批判性的架势批评爷爷,而是劝六十多岁的爷爷追求隔壁的莫大妈,教冬生玩滑板车并告诉他喜欢哪个女孩就要主动的追求她。
小宇宙般的温馨小文,让人的朦胧心加上三分戏谑七分濡甜,所谓的假期不仅仅是思想的放假,也是潜意识领域集体主义转向更关注个体的情怀。顾老伯面对深受美国价值观影响——桀骜不驯的孙子,他在恼怒回旋中也学会了倾听与共振共鸣,干女儿业已结婚,他也不应该过宿命的倾颓的单身晚年生活。集体限制欲望的潜台词被犀利的成熟的价值观所洗礼,曾经的涣散流浪的灰心也渐渐转向奔腾和唏嘘。
爷爷其实是个善良有爱心的素朴老者,他没有抽烟喝酒等不良癖好,儿子儿媳的轻慢他也没有嗔怪。解释一切凄清的素描般的观感让他也沉浸在一种祥和和喜悦里,他的希望,他的内在冲击力让他对顾明的现代化有所观照,内在的自我修习让他变得更加开明和明白事理。孤独和寂寞将他的生命的大半部分消耗,然而千山暮景,他真的乐意只影向谁去吗。片面的声音风潮的束缚将他捆绑了大半辈子,在送走孙子以后,他的心充斥着淡淡掠影,依依不舍之间露出了含义更为深广的笑容,将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感一扫而尽。
心如霜花,许鞍华又在讲述她的人文主义悲悯。作为文化的一端审视自我和他者,也是她的情调和性灵叙事曲,孤惘又微妙的深沉镶嵌在她的理想化的叙事之间,她的灵气和才华淡化了整部戏的压抑和冲突的部分,而将祖孙的命理情衷诗意化,坦然剔透的价值原理给予观者的是些许分寸的浪漫,感触的真心和练达的美妙让我们在聆听小王子的狂妄不羁中,得到被上帝与菩萨指挥的后的霹雳梦,胸襟和体面也在诗化的琐屑中得到骈俪般的婉转喧哗,人的生存变得不再恐慌和泛泛其谈,而是用诚的力量打造雕琢一段迤逦的风华独具。
依稀有些许鞍华后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影子,很多细节其实还打上了吴念真的烙印,午马演得不错,颇有郎雄在《推手》中的神韵。
又是一部看了简介就不用仔细看的电影,主题还算亲切,情节未免单薄。离家出走一次就转变整个思想?人不是小丑鱼尼莫。个配音听得我痛不欲生,主演刘嘉玲啊简直就是个幌子
2022.10.4
我的美国孙子这名字,中间还坐了排老外看呢。那时刘嘉玲可真嫩,午马国语配音混英文还挺逗,吴念真这故事放这儿还是不太合适,尤其乡下那台湾腔调太出戏了,90年代初的上海街道弄堂的影像是个怀念,想起了爷爷自行车把上的黑包带着我到处逛的小时候了。资料馆胶片
2010年5月16日@宁波路新光影艺苑;看看摄影和编剧就知道为何会联想起冬冬假期了。这是属于时代年轮的片,亲切感。
这是一部由香港导演执导,台湾编剧创作,讲述上海情怀的老电影,建议用弹幕观看,娱乐效果堪比港台四格漫画。
那口英语呦~~
小学5年级看的~昨天翻出来温习,依旧唏嘘~突然想去步高里拍照了~
故事简单而短小,平淡而不深刻。就当作看一个短片电影小品,有点《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味道,老人家年老就是需要点寄托。午马跳那段健身舞还真是跳得非常好。
无功无过
这片这么爛,幹嘛都端著給兩星! with Anana
写老年人,最有感觉的应该还是找乐了
大时代下的微视角。许鞍华真的擅长这个。
太有时代感了,90年初的上海弄堂,虽然剧情弱了点台词生硬了点,但故事还算完整,有笑有泪,有文化带来的冲突以及人情的温暖,乡下那段看着挺亲切的。幕后全是老熟人啊,从许鞍华导演到吴念真编剧到李屏宾摄影,还有当年的刘嘉玲真是好看啊!穿衣风格放到现在也不落伍呢。
不错
许鞍华再加吴念真的编剧,经由90年代初的淳朴外滩、老式里弄、鸽子间,活脱一个上海版冬冬的假期。主线很明了,副线太多,反而无从抓牢了。其实,午马饰演的顾大爷和刘嘉玲滴妈妈那段云南情没深度挖掘可惜了。PS 刘嘉玲姐姐,为何你年纪越大,演技越下滑呢?当年那个貌美如花呀。
劇情也太弱了吧,不過對於中西方權利與義務的差別還展現地不錯。PS.劉嘉玲是打醬油的嗎?
【新光】 拍的细腻感人
很久之前看的,还是很不错的。
许鞍华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