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电影前,看了《沈从文全集》里收录的对电影改编的几封相关书信,以及对电影剧本的批改稿。
这部北影厂的边城制作之前,其实已经有上海电影厂要拍边城,不但剧本写好了,而且应该已经拍摄了一部分内容。
但上海的那部没有能面世,原因就是沈从文强烈,不留任何余地的反对。
从沈从文的书信里可以看出,上海改编的思路是把故事的人物设定成苗族(这符合他们认为的苗族才能这么自由恋爱的想象),情节上要增加冲突,比如要描写等级压迫,描写劣绅的胡作非为之类,增加反派,增加剧情冲突,还要有什么河中遇险,龙舟抢救的惊险场面。
总之要符合电影的套路。
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反复给沈从文寄500块人民币的改编费,意思是你只要收了钱,就不要再来干预拍摄,而且我们的片子已经给文化部备案了,钱也投资了很多,你要再反对,造成的损失谁来负责。
沈从文对此非常愤怒,接连几封信去怒斥。给他的改编费,也坚决不要,寄几次退几次。还语气强硬的表示,如果有损失,那也是要你们自己的编剧负责,谁让他们自己乱改。总之自己只要活着,就绝不可能同意按你们那种思路去拍摄边城。
自己的书在解放后不久就被国家下令彻底烧毁了,你们大可以选择那些国家鼓励,满纸斗争压迫批判的的作者的小说去拍。
沈从文指出的几点
首先边城里的人物就是汉族,不是苗族,那个地方是汉人聚集区,苗人并不多。
然后故事没有什么阶级斗争,压迫反压迫之类的玩意儿,也没有反派,当然也没有爷孙操舟救人之类的情节。
总而言之,要拍就按我沈从文写的小说拍,否则干脆别拍。
许多人以为沈从文是个柔弱胆小的人,这是对沈从文很大的误解。
其实沈从文骨子里是一个非常刚烈倔强的人,不会在外界压力下屈从的,这从他宁可放弃写作生涯,彻底改行,也不愿如郭沫若丁玲等人写那种宣传文学歌颂文学,就可以看得出来。
其实沈从文从小生活环境是见惯了杀人砍头,自己也当了多年兵,见惯杀人的,若以为沈从文真是没原则和稀泥的软弱文人,就真是误会他了。
这版电影基本就是在沈从文的指导下进行的,他对送来的剧本做了非常详细的批改。
电影的风格就是不侧重故事,而应该侧重意境,最好是拍成电影散文。
可惜沈从文83年3月就中风了,本来他还打算亲自到湘西选景看景的。
这电影成品,可以看得出,确实就是最大限度忠实了小说的原著文本。
遗憾之处可能就是缺少了一些灵动感,旁白和字幕太多。若是沈从文没有中风,更更具体更全面指导这个电影的拍摄,效果应该会好得多。
这电影下的长评,排在最前面一个说是这小说或电影是要批判什么湘西地区的封闭性,导致爱情悲剧云云。
这恰恰是沈从文非常厌恶反感的套路
这类评论者总以为小说应该批判什么,反思什么。 但这不是沈从文想要表达的。
一些评论者的思维就和套中人一样,已经固定在某种八股文式的格子里,出不来了。
他们认为一切悲剧都必定要归咎到某种思想,某种体制,某种社会。
某种罪恶上
这种思维其实本身就是错乱的,非真实的,欺人的。
莫非开放自由的美国就没有爱情上的错失遗憾甚至悲剧。
莫非未来的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符合某些人想象的人间天国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阴差阳错的隔阂。
这些人思维何其呆板,何其僵硬。 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封闭。
其实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的本身也不能说是悲剧。 只是在中国某地某时的一幕小景,隽永而有意味。 在人所鄙弃的时代,人们所以为的闭塞里,却含着淳朴和美和时空的开放。 具有穿透力,具有永恒性。
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不需要什么反思,更牵扯不到什么批判。
这是高中的课文片段,看了之后马上去看了电影。那个时候很匆忙,大概了解了剧情,觉得傩送二老很帅,很不懂翠翠的心思和她的害羞,但是却很喜欢她的水灵,还有那深爱着外孙女的爷爷。如果没有记错那是2013年的夏天。 现在是2017年6月10号,高考过去了两天。这晚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在这之前我也认真地看了沈从文的小说。我还看了CCTV6的《流金岁月》——边城原创首聚。正所谓年龄和思想是成正比的,现在的我比2013年的我感触更多,21岁的我和17岁的我怎么可能一样。岁月流逝,当初我注重的只是二佬的帅气,而如今呢,我看的却是情怀。我留意到是2012年5月的,也就是说距如今又过去了5年。。。 沈从文大师去世了,凌子枫导演去世了,爷爷冯汉元也离开了。而这部片子距现在也有30多年的时光,那么翠翠,大老,二老呢? 当初饰演翠翠的戴呐才13岁,成都人,一个千挑万选出来的演员,一个比翠翠还要安静的女孩,拍摄过程中深受当时艺术家的熏陶,再加上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坚定地选择学业,报考了英语学院,毕业从事翻译,在香港和美国都有待过,后来的结婚。。。生子。。。在视频中的戴呐时隔28年重聚首,无惑之年,依稀可以看的出翠翠的模样,更有了一份气质,学养的气质。她说从前的生活是很美好的,她说她也很怀念。 傩送二老岳云。我想如果没有当时16岁石磊帅气的扮演,我现在大多不会这下这篇日志。现在的石磊发福了,和戴呐一样,他的唯一一次荧幕给了这部电影,和戴呐不一样,他的是被迫放弃表演,按我的理解,他少年时真的是长得太帅了好吧,妥妥的一个小鲜肉,可是当时导演不太喜欢这种奶油小生的感觉,给了他希望却没有了下文,于是他放弃了,开始了他的旧业,舞蹈表演,很多次全国巡演什么的。 天保大老刘魁就不用说了吧,一直在演艺界,而且已是很有名的表演家。 是不是很不理解,2012年5月6号也是他们第一次时隔28年重新聚首的日子,主持人说因为里面的每一个主角都很不好找,所以才安排了这么久。我想当他们在台上重新相聚的时候,心里的感触会很深吧,大家都有变化,可能变化还很多,可能曾经关系很好的到了现在这一刻也有了生疏吧。二石磊说,当时又没有手机这些东西,所以就失去了联系。大老刘魁还说,他找过二老石磊很多次,做梦还梦见过他,后来他拍戏身边有很多湖南朋友,也打听过石磊很多次,但都没有找到他。我想如果是现在的信息时代,那么他们三个,不,所有的人,是不是都会像朋友一样,偶尔聚聚,或者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什么的也是时常的吧,而不是影终人散,即使做梦都会梦见,努力找过,也不过是各奔东西,踏上自己的人生路,彼此都活在各自的回忆里。 二十八年前,他们在懵懂中迎来人生机遇。 二十八年间,他们行走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 二十八年后,他们无悔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年少时的一幕幕从他们记忆的指间滑落。 一部电影,为他们留下的不只是那些关于青春的回眸。。。。。。
所以,我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我一定要去湖南省湘西市花桓县茶峒。
我要早点去,也许明年,也许后年。在日亦商业化的今天,沈从文笔下的茶峒和电影里的茶峒怕是早已变化甚至是不存在了,我想去那摸摸大老二老的石像,我想去怀念善良的爷爷,我想去嗅嗅二老翠翠的爱情,我想去感受那里的人情,我想去找找时代的回忆,我想去抓抓年轮的尾巴。。。不让时间过得那么快。
剧情整体完整流畅的,但是略微有点平淡,某些部分感觉情节发展太慢,(比如翠翠和二姥初遇后的剧情)某些关键的情节又匆匆带过了。(比如二姥为翠翠唱山歌,莫名得到碾纺,大佬去世) 人物自然,大山深处民风的纯朴的确表现得很好。爷爷对翠翠的关心,翠翠的回报与感恩也都表现的很细腻。只是我真的搞不懂大佬二姥怎么喜欢翠翠???翠翠这个角色真的没有什么灵气,骂二姥那里也是有点木讷。但是把少女的无知和单纯演绎的比较好。大概这是导演要的悲剧效果。二姥这个角色也是很迷,感觉他对翠翠的爷爷有些许不尊重,对自己放弃碾纺要渡船却没得到翠翠的回应这一点很是恼火。翠翠作为女主在整部电影的参与感极低,从头到尾都是爷爷想在自己去世前为她找好归宿而东奔西走,而她却拿不定心意又缺乏勇气不能正视离别愚昧的孝顺着爷爷。主要是歌颂纯朴的民风和简单的爱情。
1. 景色实在 太美了,看得出凌子风的美学底子,还有1984年我们的青山绿水还在,没有人为破坏。2. 爷爷的人物性格刻画的非常丰满,尤其是从他人口中描述的他,更丰富了对他的认识。3.这好像还是我第一次看到电影中如何表现男人的婚姻选择,权衡利弊。沈从文更了解男人。
唯一一部超级好,看哭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评述的电影。第一次看这个小说是初一,看电影是初三,后来高中时候又看过小说,大学看过电影,今天重新看,发现自己遗漏了很多细节,以及老子花了大半天才看完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因为一直不敢往下看,想哭,怕!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心悦君兮君不知;旁白多余。
高中时候,在课堂上播放的。7分。
这个影片里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爷爷,不想翠翠像妈妈一样,所以他想尽最大的努力去让翠翠幸福,可惜有时候好心也会办坏事,善良的爷爷逝世的时候是真的好心疼好想哭,从此只留下了翠翠和一条船,日日等着她的爱人
还是高中语文课给放的 因为之前就很喜欢书啊看过好几遍 看电影的时候看谁都觉得可惜 俩男孩躺在草地聊翠翠 一聊发现兄弟也喜欢 那个沉默的看天 啊呀 真好 换现在的小男孩早争个你死我活打出翔来了 翠翠也可爱 清纯的要命
其实,整部电影里,我最爱的角色是翠翠的爷爷。
翠翠演活了,现在我都还记得高中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说翠翠可以早恋因为她不用参加高考。。。
凤凰镇已经如同边城这个故事一般随风飘逝
现在国内能多几部这样文艺的、乡土的、质朴的、清新的片子该多好
翠翠的爷爷走了,天保没有天保,傩送离了茶侗,去了远方,狗,你要懂事,你要陪好没爹没娘没爷爷疼的翠翠。翠翠哭着哭着会坚强,在那人来人往的渡口,等那没消没息的情郎。 我不认为沈从文的文字可以被镜头超越,所以我认为在镜头上大做减法,保留国画风格的这部作品是很不错的。
从文新题记:“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唉,这惆怅说到底还是因为嫁女儿嫁孙女。湘西,看到小女孩再湘水中洗脚,便想起小艺说他们从工地回住的地方,就会经过一道流水的桥,每次经过也就赤脚下去洗脚了~
很多年前看的小说,记得当时看完心里堵得慌,但没有哭。今天看电影,却哭得稀里哗啦的。有时候电影比文字更有力量。虽然胶片都放变质发黄了,声音忽大忽小,愈增怀旧感。
文科班,半数女生哭得梨花带雨。“这个人或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画面和语言都美得不可方物。但是我没有哭。十五岁的夏天,留下的留不下的遗憾都已经过去。我心知肚明,我不会再等待,也没有人会来划我的渡船。
翠翠带着婴儿肥的瓜子脸,对爷爷撒娇:“不是翠翠,翠翠被鱼吃了”,很让人怜爱。还好是那时拍的,要是现在演翠翠的一定是锥子脸了。不知道潘玫现在何处?
后来就是,等等等等。
高一语文课播放,对于此片的记忆比影片本身更珍贵,无法替代的存在。
晚上的戏都暗成一团,白天的场面也是画质感人。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一忽感慨沈从文果真能活写出少女心态,一忽聊起湘西这个地方很神奇了。结尾处大家都很惆怅。小伙伴一语总结“撸完这片儿,心情十分潮湿”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应该尽量把文字语言转化成影像语言,而这部《边城》中大量运用旁白来交代剧情发展与《山楂树之恋》直接上字幕说明故事转折一样让我觉得鸡肋、感到失望。尽管如此,这样一部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文学韵味的电影依然比如今各种胡编乱造乃至粗制滥造的国产商业(烂)片让我看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