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瀛的作品都蛮有社会情怀的。上次看了《民警故事》,说实话,我开始怀疑她的作品里面的演员是不是本色出演几率还挺大?
电影中,一帮老头儿退休后没事儿干,老韩头儿就更显凄凉了,从那张遗照知道他早年丧偶,而且一直孤身一人,应该也没有孩子。其他的老头儿还存在和家里老婆吵架拌嘴,和孙子孙女不搭调等种种老年问题,到了老韩头这儿,就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无聊的时光。好在对戏剧的热爱让大家聚在了一起,说来也怪,感觉就是很平常的老头儿的社团生活。但是总觉得又像小孩子过家家,说不清楚原则不原则。电影老年活动站因为要“翻修”?大家也因为一场吵闹不欢而散,最终以老韩头儿孤独一人在墙后面黯然神伤。
有一个情节,大家吵闹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一直没有参与,在一旁挺收音机,也正是这个老头儿扣子掉了。大家帮着找扣子,然后穿针缝扣子;那一瞬间,那还有什么恩怨情仇,好不安静。
先说这个吧。除开韩老头的那群老人,他们几乎都是自己“建立”了一个家也就是俗话成家了,但好像就要接受自己的家里有别人了,他建立的这个家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居住了,如果自己有一片地方或者用城市的话说一个房子也就不用出门找地方避开长廊的挨冻了吧,那他们也就不需要韩老头,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之所以忍受着韩老头是因为需要他。
那韩老头呢,他的能力体现在可以在那个系统内弄到自己需要的,只需要使用这个系统规定的话语即可。那群老人并不是不懂这套话语吧,只不过不愿意自己那样说话。那结尾老韩头搭着那个呆一点的年轻人走去其实是因为:他明白了他的乐是怎么一回事,这个乐在别人眼里原来是这样的。那韩老头会由此就扔掉这个乐吗,在他以后的日子会怎样和这种遗留相处下去呢?那再猜想一下,很多像韩老头一样有着这样一份工作或者说成“愿意”使用这套话语的人,他/她建立起来的这个家庭其中的“成员”是不是也像片中其他老人一样明白自己的需要呢?既对父亲的服从是因为自身的需要。
再试着理一下自己的误会:从韩老头在洗浴那对自身“乐”的认定,到吵架返回后不小心听见他们的讨论(事实),所以他没有那么相信自己的乐了吧。那他之后是背离系统还是不承认这个乐的幼稚完全顺应系统对自身的构建呢?至于那帮老人,他们找的这个乐因为空间(非常实际的影响)的压缩,会不会逼着他们去重新审视自己建立的家庭呢?从而因为自身现在、以后的需要而瓦解掉系统对他们过去的这个“父亲自我”的构建呢?
自己过好了吗?可是离开了原本简单的、白痴的塑造,自我又可以是什么呢?并且这里面还有一个经验的—情感的维度没有得到处理,毕竟原本的家人之间那微乎其微的一点点珍惜好像不是能忽略的…
宁瀛的《找乐》是北京城祖父辈的故事,《民警故事》是关于父亲一代,《夏日暖洋洋》倒要说说北京的儿子们。「儿子」德子是一个年轻的士司机,每天往返于零散的目的地,拼命赚钱。在一段段纵横交错的车程上,他总懂得利用小幽默,造就一些或长或短的雾水情缘。肉欲的快乐,真情的启示,与车窗外骤变的北京城叠印起来,模模糊糊,德子只知道油门要踩紧,好应付这新时代的日子......
这三部电影,就是女导演宁瀛所拍的北京三部曲。
在鸡年最后的一个星期,刚好在机缘巧合之下,在中华广场连续两天把这三部电影全看了!
因而认识了北京三部曲,认识了宁瀛。
她是那种很硬的女导演,绝对不同于许鞍华。
北京三部曲,全部是男性题材!第一部,关于老男人;第二部,关于警察叔叔;第三部,关于的哥。而这些戏里面的女人,全部不值一提,大概唯一夏日暖洋洋里面的陶红后来有些名气。
最喜欢的,居然是《找乐》!——或许在我心里,“老北京、老北京”,北京肯定是老的。——对,北京一定要是老的!居然已经忘记那个老头在戏里面的名字!那个老者,在戏院工作了一辈子,耳濡目染,京剧院里面的那些“细艺”,他全部刻在心里。一天,他退休了,从此百无聊赖。——在老北京城里游荡,很喜欢他的这些游荡,在我的心灵印象当中,老城区是一定要用脚步量的!他就在老城区的小胡同里面游荡,澡堂、戏院、小食店......最后,他发现了一个老头们自组的戏班,自组的戏班,当然比不上他工作了一辈子的京剧院里面的格局,于是,这个老头子发现了乐子!——他重新开始了新的工作,帮这个戏班安排很多事情,而当中的很多事情他却怎样也看不习惯。最后,终于发生了冲突——老人之间的冲突,很有风格,和我们现实中所见的很多冲突都很不一样!影片最后并没有大团圆的结局,老者在和戏班冲突之后,一夜不眠,第二天,他在那块空地附近坐了很久、听了很久,最终走向了那群老头......
宁瀛说,她为什么不拍一部“阿波罗13”?为什么偏偏拍一堆老头的冲突?因为老北京就是那个样子,我们就是这个样子。宁瀛有些可恶,她拍我们身边的真实状况。
老年人不是温顺的小羊,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要。在老北京城里,他们钟情京剧——这部戏里面有极多的京剧唱腔,即使你不懂京剧,但听起来依然是有滋有味——特别是有记者采访这些老头的时候,其中一个老头独个儿对着镜头,表情丰富韵味十足地唱了几分钟!!
民警故事,距离这个狗年,刚好12年!——片警的故事,有居委会,有四合院。片警们踩着单车寻找一只咬过人的狗。后来,他们要找出区域内所有的狗。那些收起自己家的狗的家庭,都被民警们上门了。其中的一个个体户,特别的串。故事的最后,在夜晚,折磨了整天的民警,终于象疯狗一样,打了这个人。
宁瀛说她起初的时候并不是要找这样一个人和狗的故事,本来只是要拍片警的故事,却最终发现警察管辖的范围不单是人,还有狗,就正好在狗年拍了这部电影。
狗和人的渊源,也实在太久太久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充满了二元性,一半人,一半狗;一半白天,一半黑夜;一半街道,一半室内;一半生活,一半工作。
影片的长镜头特别多,好像据宁瀛说整部戏就只有90多个镜头,全是长镜头。例如很喜欢开始时候那个民警骑着单车在城市街道中滑行的镜头,那个北京,已经不是找乐里面的那个北京了,除了溜溜的北京腔,仿佛换了个城市生活。片警们有些奔跑,有些骑车,追着一只狗,那个镜头特别的长,也感觉特别的鸟瞰。
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刚好在想,宁瀛应该拍一部开着出租车的电影,出租车的故事最多了,每天,几十个陌生人,共处在一个空间之内。想不到,三部曲的第三部,夏日暖洋洋就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德子,在我看来绝对是个极差劲的男人!不过,在过去的某个时代,的士司机,确实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职业,可以开车,有一部尽管不属于自己的车,仿佛就很了不起了。德子也是,每天把老婆留在家里,在外面风花雪月。老婆还为她自杀了几次,于是他们离婚。离婚之后,德子过的依然是那种生活,分别认识了几个女子,又遇到了一些其他人......居然后来又有另外一个女子,为他而自杀了。
我就怎么也看不明白,这个小混混司机,怎么就这么多女子为他如此犯傻呢?
出租车司机的日子逐渐不好过了,德子的生活一塌糊涂。他开始在城市里面迷路。——在某个清晨,昏暗中,他居然来到一个树林,里面很多老者,晨运。那一段镜头我特别喜欢,仿佛在那里,我看到老北京的影子。
电影里面,有很多声音。王菲的“流星”,王菲的声音,不单在电影里听到特别感动,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听到也特别暗涌。宁瀛说她特别在夏日暖洋洋里面收集了很多那个年代所流行的声音。
三部电影看完了。
有种被打至内伤的感觉,其实没有被宁瀛打,也不是被电影打;而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被时代每天痛打,然被痛打却毫不知情——直到看了这些电影,才发现自己体内已经伤得很厉害。
北京,在三部曲里面,不断膨胀,不断被破坏,不断被痛打。不单是北京,所有城市都是这样,20年间,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已经大易其容!从老人到年轻人,我们城市关注的角色越来越小,越来越复杂,我们的城市迷宫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合理。
宁瀛在这之后,最近推出了《无穷动》——在这个时候推出,刚好成了“中国版绝望主妇”,刚好成了“陈凯歌、无极和馒头的延伸”——我暗笑着——假如喜欢北京三部曲里面那个宁瀛,她不应该如此炒作。《无穷动》里面,全部是女人,这几个女人,在北京一个四合院里面。不用看,已经大概知晓。我们所受的那些伤,究竟如何治愈?
没有人知道。
——或者,加一刀、减一拳就可以了吗?
一件特别的事情,北京三部曲里面,竟然有万科的名字!——万科当年居然还资助电影事业,真是令人感慨。
三部曲看完之后,还看到了宁瀛的一部纪录片“希望之旅”。关于一部列车,从四川到新疆。每年的八月份,大量的四川人,坐上了去新疆的列车,为的是到那里摘棉花,据说可以赚钱。
镜头里面的火车,拥挤的程度很可怕,那些味道很可怕。
那些人更加可怕,她们是怀着各种希望上车......赚钱、找丈夫、读书......在我们这些城市人看来,这些希望,实在太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欣喜,不值得费劲。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最有价值的东西?
小如她们,都是满怀希望的。
只是这样的希望,在北京三部曲之后看来,仿佛更加可怕。
或者我也希望自己只是有这么简单的希望?
看来我看到的北京也不都是真正北京人记忆中的北京了,今年又穿了次有着那个花里胡哨的假牌坊的哦烟袋斜街,和喧闹灯红酒绿的后海, 一点也不是我脑中的北京。。。一间间在贩卖海魂衫的小店, 我也反感刻意而为的“文艺”, 也许这是我内心排斥那位:每年去旅游一次, 拍着一堆写真照的旅行家? 因为她穿了一身的海魂蓝? 摆着照相馆的POSE ?
大家喝啤酒时她只喝白开水的清醒?
XF
#资料馆留影#妈妈咪呀,这一屋子糟老头简直太欢乐了,为了唱几句京剧,吵吵闹闹就像吃奶的娃儿,较真任性又可爱,一个个都爱唱京剧(甚至怀疑每个北京大爷都是角儿),唱起来真是孩子没娘了,对他们发挥余热的精神实在佩服的很,不过荒诞处见人生,人老了该怎么办还真是个大问题,总不能天天在大街上管闲事吧?ps 很“娘”的那位花旦老头也太抢戏了,黄宗洛一如既往的出神入化。
形似故事片,神似纪录片,形似京剧,神似话剧。退休后悠长的时光靠一帮票友打发,老不老的就图一乐。三位老爷子在戏外也扮演着老生、花旦和武生的角儿,室内对骂那段颇似京戏,过足戏瘾。
如果仅仅像主流评论所认为的展现退休老人生活情趣,那么绝对不可能打到五星(北京三部曲没有一部是温和的)。它最犀利的是处处对体制的映射,人在体制中的处境以及城市性格的塑造,近纪录和远观察的相互结合。京剧活动社无疑成为社会结构的缩影,而老韩的对记者的那一通官样文章又岂不是一个时代的尴尬
资料馆2015.12.30.7pm 采访那段堪称神迹,老人们充满动能的面部/动作和溢出画面的言语/戏曲表达突破了景框的规约。人民之殇,与不甘失去主人翁位置的人民,这种建立老年社团的努力,在文化再现中将越来越变成絮絮叨叨和自说自话。
莫名有种老照片活泛起来的错觉,街道巷口都似曾相识,服饰、标语、字体又都是陈旧的体例。京腔配一点管事儿的姿态,格外生动。退休的人,好难在陡然空落的私人空间里有着落(虽然我从来不会觉得时间会多得无所适从),这一番寻事,又闹了个本性难移的冲撞。可饶是如此,这群老头子居然处出了一种婚姻的热乎劲儿来。渐渐地,枝枝节节都让人觉得好笑,错以一种过来人看未经事者的慈爱神态去笑,觉得他们可爱极了。哈,在北京待上几年,我也晓得前门、珠市口在哪了。但是没字幕的北京话,我竖着耳朵也听不齐整。三星半。@资料馆
充满亲切的、古旧的气息,时代的缩影,现实主义中隐约有超现实的味道,不乏幽默;人物刻画精准,老韩头的鸡毛当令箭和其后的怅然若失都表现得非常自然,娘娘腔、小傻子、大老粗、俩徒弟,均形象立体;结尾一段长镜平移令人印象深刻。
关于京剧、关于退休生活,两者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更有趣的是那浓浓的北京味道,从冒着蒸汽的洗澡堂,到热闹的早点摊,再到围墙下的唱戏,更别说电影中那些时代所特有的细节了,西方电影热潮,西方流行音乐的出现,交际舞方兴未艾,官僚主义和红袖章,无法闲下来的老韩头仿佛典型的体制内游走的一代人,他固执、热心、喜欢规矩与秩序,在退休后的乏味生活中找乐无非是寻回一种存在感和归属感,在离开单位的日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虽然只是个收发室人员,却面面俱到地发光发热,没有我他们肯定会感到困难了,但时代向前,世界最终还是属于年轻人的,老人们唯有放下过去才能真正在晚年生活中寻回激情与乐趣吧
京城老年票友风波。黄宗洛老大爷,这演技真心绝了!全片绝大多数镜头都给了黄老,无论远、中、近景别,是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细看黄大爷饰演的老韩头这人物,喜、怒、哀、怨,活活跃然于屏上,毫无违和感,把一位退休后不甘寂寞又乐于助人的热心老人演神了!黄宗洛老师,真乃表演艺术家!8分
宁瀛“北京”三部曲倒序补完。夏日:失神的体制外游民;民警:失衡的体制内底层;找乐:失意的体制边缘帮闲。剧本酥碎扎实,镜头摇移多变,剪辑疏朗有致,人物松弛得神。按时间正序看(93-95-01),亦有宁一脉相承对集权与庶民话语关系的呈现与探索,惜后作再无此味。
稳,真稳。声音处理,尤其是多个声音场并置重叠,实际上空间阔很多,吵架那场拍的很饱满,并且烟火气十足。好难想象是三十多岁的女导演拍出来的作品。
各个环节都不弱,表演尤其好,以前不怎么待见黄宗洛,但他在这里演的真好。啊,幸福的北京人民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2015年最后一部大银幕电影。几位话剧出身的老戏骨们演技真是没的说。把退休戏迷老人这种市井小人物的心理,表现演得活灵活现。表演与导演不露痕迹。最后一场爆发的吵架群戏,调度精彩,如同纪录片一般生猛逼真。让人印象深刻,赞叹不已。看似无政治气氛,实则讲述体制与人的关系
其实很多段落都可以再简练一些了,但是可以视为向纪录片靠近的风格要素。乔万有和董富贵两人真是抢戏。从现在的视角去看,体制对人的规训这一点上做得真是入木三分,甚至带出了些许黑色幽默的味道。1993这个年份真是微妙。
4.5.优秀的处女作,浓浓的京味儿。深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人物从费里尼而来,镜头是安东尼奥尼,而大街上的场景又让人想起德西卡。被记录下来的北京,虽然过去了20年,味道减了,但感觉还在。文化与传统,就像电影里的老人,终将逝去,就像老韩头,最后做出的是妥协。结尾赞,但全片节奏掌控稍差
除了黄宗洛,韩善续二位先生,余者皆不认识。这些老人不是那种天才演员,他们是用一生的体验让自己在镜头面前变得坦然,通透,豁达。活动站吵架那场群戏是伟大的表演,他们真的是在找乐。20年过去了,不知这镜头上的老人,还有几人健在。。。
我出生那年的北京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生活气息十足,古朴风味还在;如今的帝都已经变成了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多了人群,却少了人情。——看似一个故事片,可实际情节却不是很强,很多片段都像是对退休老韩的生活记录,真实感十足,演员们的表演出乎意料的好,最后活动站的那场吵戏足见功力。……
名为找乐,实际讲的却是找别扭。
黄宗洛用手指将花生捻进嘴里的动作就像《夕照街》中李丁无名指和食指夹着倒吃油条一样,是一种在银幕或生活上都几乎不可复现的京味儿细节。不过两部片中都触及的胡同拆迁主题,在八十年代的那部影片中是应许着美好未来的光明尾巴,在这里却是背景中隐隐作威的无形巨手。
B / 虽然故事很模式化,但是细究每场戏内部的镜头安排、每一个细碎的角色细节以及最终磨出的熨帖地方风味,都是质朴灵动非常,是不知不觉逐渐漫上来的真实感烟火气。以及乔万友同志怕不是杭州天德池来的北京吧?
怀念远去的北京,小人物的群戏场面调度娴熟,符号化的场景设计表现出浓重的时代感。时过境迁,唏嘘不已。几笔勾勒出人物的真实状态,不涉及社会命题,简单还原反而精妙。遗憾的是当时限于资金原因,技术的粗糙不到位。雨戏洒水车喷水痕迹穿帮,声音全爆,美中不足。90年代初的电影语言跟现在还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