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部片分过低了,感觉它应该到7分往上,如果再自私点讲应该过7.5
2.遗憾看不到电影节版,这里贴两个总结光电再创作痕迹的链接
//m.douban.com/movie/review/8151435/
//m.douban.com/movie/review/8144603/
3.不要再说或喷所谓的中国版的《杀人回忆》了,确实有借鉴,但本质上不是一类。同理也别纠结于凶手是谁了。
4.看完惊奇地发现,男孩的青春期是侵略、欲望和破坏,女孩的青春期却是恐惧、危险和压抑。后来看到一友邻短评,醍醐灌顶。套用一下,女孩要经历“精神的破处”(试想一下初潮和初夜的相似)。
在此之前,女孩是没有性别的。在此之后,原来正常的事突然就被禁止了(跨坐自行车),异性朋友突然成了雷区(注意,对男孩却不是,电影里也演到了这点),凭空多了很多秘密,比如例假和内衣。相比而言,男孩认识他们的生理器官要早得太多,而且,青春期不需要他们做出任何牺牲或理解。如果说青春期是一次官方更新,那么对于男孩而言,就是突然多了N个副本,而且都设有巨大的福利或奖励;对于女孩,则是被强行删号。
青春期为男孩打开了面向新世界的门,却把女孩关了禁闭,四周黑黑的,全是不可言说的禁止和未知,充满着危险的气息。
5.“精神的破处”也让我理解了曲靖看电影时的哭泣。了解性知识是在精神上变成女人,甚至不能称其为“成长为女人”,因为女孩原来的十几年的生活从来不是为了这一刻做准备。所以,曲靖的泪水,是在没有做好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告别了过去的懵懂的自己,也是独自一人历尽艰难终于重见了光明。
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林静趁虚而入郑微时。这部小说我看了不下五遍,每每哭在阮阮死。最后一次哭在上面这个场景。觉得,郑微太孤独了。一个人面对全世界,在人生路上踽踽独行。曲靖也是如此。其实,每个青春期的女孩都是如此。
6.电影的氛围,细微处的心理真的只有女性才能体会和理解。有些人说导演故弄玄虚弄出好几个嫌疑人,我倒是觉得,电影镜头一直混着曲靖的视角,也是导演作为女性的视角,也是每个经历过青春期的女孩的视角。
举个例子,曲靖的梦特别让我有共鸣,也让我尤为后怕。
小时候学琴。琴房在学校一楼大厅一条偏僻的走廊的三分之一处,尽头没有灯,但有逃生走廊,所以偶尔会聚集一些学生。
然后,6年级时,一次一位叔叔逗我,非要听我弹琴。我躲回琴房后,他在外面敲了好一会,后来又装作已经离开,静静地等了一会。我当时只是有些堂皇。结果——
那天晚上,我就做梦梦到他追我到琴房,我来不及锁门,只能用尽全力尽量顶住门。终于把他锁在了门外,他就在那一直敲门。
这个梦来到特别意外,意外到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我后来见那个叔叔一次,晚上就会做一次这个梦。
然后又想到,也是在这个年纪,有一次去小卖店。记得屋里很暗(下午,可以开灯的点了,但没开灯),我进到店里走过一半的柜台,突然看到老板闷闷地坐在柜台后面抽烟(估计是又和他老婆吵架了)。只能看清一亮一暗的烟头的红光。记忆中他就是死盯着我,死盯着(实际上,可能在出神吧),我的记忆就到这为止,怎么出去的,后来做过梦没有,现在都不记得了。但是,那种梦里的恐惧感渗入了现实中。
后来这些事都渐渐忘了。直到我初三或高一的时候。也是很偶然地进了一家日杂店。店很深,被中间的货架分为两部分,两边也都是货架。上面乱七八糟地堆着货物,因为很暗,感觉灰土土的。
我鬼使神差地往里走,两个朋友在店铺的另一边(也就是货架的另一边)。我走到店最深处,突然看到有个男人坐在凳子上,应该是店主。记忆里,那个角落太暗了,暗到我走到他附近才看到他。
记得我当时生硬地转身,然后慢慢地走出了那家店(我在害怕的时候,会有意放慢动作,因为怕飞快地逃跑的话会更害怕)。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我重新站在阳光下,听到朋友们照旧的笑声和谈话声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然后,这次经历在梦中完美再现,而且,醒来后回想起了之前那两件事。
对于青春期的少女,世界真的是有些恐怖。
7.完成精神的蜕变,走出小黑屋后,世界之门就敞开了。但是,生活就是一马平川了么?不,仍是充满危机的齐人高的荒草地。
8.真的后怕,今晚要开灯睡了。
说到《黑处有什么》时,影迷们往往会将其与《杀人回忆》相提并论,但这样一部“依附于”名作之下的作品,却在评委会与影评人之间享有奇高的呼声,并最后一举拿下了FIRST最佳导演及影评人“费比西”奖,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细查来又在情理之中。
故事说起来有点老土:91年春夏之交,月黑风高的晚上,一起强奸杀人犯打破了小城往日的平静;随后强奸杀人案一次又一次发生,但令人丝毫摸不着头脑。负责办案的警察有出身法医大学的曲警官和五大三粗、以直觉办案的张警官交锋下强奸案还是一件接着一起不断发生。曲警官的女儿曲靖正值青春,她的小世界由大时代推动着不断变化,观众也借着她的眼睛走进这一起恼人又神秘的案件...
虽然披着《杀人回忆》连环强奸杀人案的类型片外衣,《黑处有什么》不落窠臼地重现一个时代富有特点的细枝末节的同时,还能用平顺的笔法勾勒出一个经历青春迷茫与隐痛的女孩真实的生命体验,层次丰富,立意不凡,在近年来多如狮子座流星雨,却陷于营造下三滥“疼痛体验”的青春片中显得鹤立鸡群,超然尘上。
从影评人对《黑处有什么》究竟是类型片还是文艺片的争论上多少可以看出《黑处》的智慧之处。女性生命体验与连环杀人案二线并置,交织出一整个时代的侧影。实际上这三条线若是单独被挑出来多少都是站不住脚的,毕竟王一淳讲杀人故事远没有奉俊昊来得风生水起,跌宕起伏;比讲青春故事实在又比不过岩井俊二绝美纯真,吊足观众胃口;比讲时代故事更没有贝托鲁奇的超凡的史诗视野和调度能力;那么,《黑处有什么》只能稍退一步,把故事揉在一起,三线合一形成了相互扶持相互映照的架势,聪明地让人很难在故事中鸡蛋里面挑骨头。王一淳的推理能力当然是让人扶额的,但是能将软肋转为优势的能力确实让人叹为观止,拆空一个类型片的血肉,以文艺情怀补之,可见其潜力。
从《小武》开始,中国独立导演开始用流行音乐为影像渲染时代感,在国际上饱受赞誉,也让《心雨》成为八十年代的标志。《黑处有什么》中的流行乐确实也是具有标签意味的,这不可夸;然而,影片中小女孩曲靖却借着一首Beyond的《海阔天空》和一个青涩且不懂得表达感情的男孩子产生了感情。这样一来,流行音乐就不再仅仅是时代的符号象征,它还成为女孩整个生命长河中可日后在回忆中返回的一个锚点。这种处理手法在青春片中不少见,但青春片中的音乐很难作为时代标签点醒一代人的听觉体验,《黑处有什么》能“脚踏两条船”没掉进河里,也是一个小惊喜。
丰满的剧本补足了王一淳还显得十分薄弱的影像叙事能力,也为王一淳赢来了不少一直浸润在类型片中的普通观众。《黑处有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魔力,能让观众在观影结束之后不去追究这一起连环杀人案的设计在逻辑上有多么“过时”,叙事根基多么薄弱,而是全身心沉浸在王一淳构建的,一整个飘荡着李丽珍甜笑与Beyond深情贝斯的九十年代中流连忘返。电影本来就是一种幻术,还有什么能比将观众困在一座虚构的记忆迷宫中更标志着制作者的成功的事?
近期来被人不断提起的《少女哪吒》其实非常适合与《黑处有什么》放在一起谈谈,毕竟这两部片子的相似性多到了让人无法不联想的地步。《少女哪吒》与《黑处有什么》都旨在通过展现女性青春的方式回望九十年代,然而前者也许过于拘泥于“叛逆(哪吒)”二字而失去了最大程度映射时代的韧性,仅在美术和画面的层面上创造了所谓的怀旧感,晓之于理,却无法动人以情,这种缺憾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少女哪吒》“情感营销”的宣传方向。不可否认,李霄峰的画面叙事能力比《黑处有什么》实在强出了不止一点两点,可能为了传达某种“艺术企图”,《少女哪吒》选择在最重要的情感共鸣上拒人以千里之外,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不喜欢《少女哪吒》也不会给它差评。
让一个男导演去拍一个以情感渲染著称的女作家写出的故事,重冲突而轻动机大概也诚实地表达了男性眼中女性心理的理解不能。所以,女性的故事可能还是得女性来拍。《黑处有什么》不加雕琢却已经浑然天成的叙事节奏呈现了女导演在情感表述上的天然优势,靠直接生命体验塑造的角色确实秒杀了一切靠代入、靠情感冲突塑造来的“纸片人”。王一淳在生活中的“天然萌”让她在“艺术企图”上不如大部分“文艺片导演”有野心,所以能够饱满又平心静气地讲一个“正常的”故事,给如今已经被“残酷”、“矫情”的青春片及“晦涩”、“不说人话”的文艺片小正了一回名。
当然,作为一部处女作,《黑处有什么》的粗糙也是无法忽视的。为了营造扑朔迷离的惊悚感,最后在影院中与观众见面的影片中莫名其妙多出了不少廉价的环境音,配音前后不均衡,十分让人出戏,在这一点甚至还不如原来粗剪版全片统一干爽的风格来得舒适。相对于《少女哪吒》,很容易看出《黑处有什么》在影像表达上的缺憾——将技术上的话语权过度交让给摄影师或者副导演或多或少地削弱了导演作为电影作者的表达,全片缺乏独特而统一的影像风格,使得成片更像国产电视剧而不是一部独立电影。
当然,《黑处有什么》也有些好玩的意象偶尔能打破这种由于拒绝与真实保持距离而产生的平庸:套头娃娃、真实到颇接近常人视觉经验的警察、警察局设置、赖宁与女孩夸张化妆形成的有趣映射恰如其分地反应了一个极左审美褪去,“小布尔乔亚”审美的卷土重来。在这样一个浪漫与草莽并存的年代里,无序的杀人案像没有空调的夏天那样烧灼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有广阔解读空间的故事包容了除主线的警察一家之外还为一些如傻子、理发师、供销社营业员这样的角色提供了存在的余地,因此也抵消了女导演讲述自身经历时由于故事太过亲密而造成的私人感。在这个层面上来看,王一淳的编剧、导演功力和潜力都不可小觑,最佳导演奖拿得一点都不手软。我很佩服这个外表上看起来瘦弱,从未接受过电影教育,但面对一个非讲不可故事时却有魄力筹上三百万自己开机做导演的平凡女性。好像,拍电影确实不需要什么科班教育,也许只是需要一丁点常识,以及许多许多的勇气。
一个时代在我们骨子里面埋下的脉搏被《黑处有什么》深翻出来,曝露日光之下。我这才发现自己暗暗领取了多少九十年代的馈赠:浪漫又不羁,困惑却温柔,一点点困惑的挣扎,再加上最重要的,一片记忆里持续摇曳的惨绿芦苇,覆盖了无数秘密。
(文章已发表于外滩画报公共微信 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
受朋友邀看了点映、本着说良心话的原则、片子介于两至三颗星之间、最后鉴于是导演处女座、还是给三颗星吧、不能再多了...
话说、前天朋友兴奋地和我说、“听说了么?有一片子特牛逼、你不是喜欢看棒子国的片儿么?这和杀人回忆差不多、导演到时候也来、你快来啊~~~!!!”听完当时我就硬了。于是、搜了一下该片的信息、网上也充斥着和杀人回忆的对比。确实还挺期待。
今天满怀希望的看完了、由于还没公映、就不透露情节了、咱就事说事。
讲道理、可别替导演吹牛逼了、故事真没那么复杂、就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史、包裹着犯罪元素的青春片、探讨的就是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法律的不健全、一切都是模模糊糊、欲言又止...
而且、那些零散的时代特征和人物有些生硬、细节这东西一定要自然、合理的出现、大家才会有共鸣甚至是感动...并不是出现几首歌就特么高潮了、就像港囧一样...
我认为讲故事要专一、什么类型的片子、您就拍什么元素、探讨的多了、反而讲不明白、没意思。
还有、某些影评人千万别拿杀人回忆和这个相提并论、哪怕是致敬、也真的没致好。
-----------------------------------------------------------------------------------------------------------------------------------------------
听导演在现场聊了聊、又回答了三个观众提问......我感觉多少有些理解她了。
其一、导演是个女人、视角自然和男人不一样、她是偏感性的、和主人公一样、那年导演也十四岁、这点你们在片子的细节处理上可以看到。(看三级片会哭的也是少见。)
其二、毕竟经历有限、没有和黑暗零距离接触过的人、拍出的东西就会有所限制、哪怕是拿奸杀当噱头、也没让观众有快感、不痛快。(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其三、导演说喜欢一些荒诞的黑色幽默的元素、还提到了杀人回忆、心迷宫、曹保平等等这些类型片...这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因为若干年后、这部片子没有能让我留下印象的点。
题外话、原版和公映的结局会有不一样、某人越狱摔死了...其实、并没觉得有什么特殊。有时候还真不能全怪体制、故事本身就有问题、就像那些乡镇洗剪吹总监、除了有一个洋气的英文名字之外、再无其他。
90年代的工厂社区版杀人回忆,远不止青春成长。全片弥漫着一个时代的性压抑以及温吞日常生活所掩盖的惊悚感。六七十年代赤色残余防空洞以及进行时人工湖所象征的犯罪现场也使得影片在更纵深的坐标体系中力度十足。
看的龙标版,有些东西得脑补了。长得像三毛的女主角选的不错。时代还原在国产片里算还可以,可我还是得说,片子明确设置在1991年夏天,墙上却贴着单飞时期的窦唯海报,录像厅里放着1993年的《蜜桃成熟时》。
从女孩视角出发,对整个时代笼罩的压抑氛围作出展示,然而情感并未找到一个立足点,对主角成长的表述也过分暧昧模糊。
不像《杀人回忆》,甚至不如《我11》…时代感很强,但整体上剧情故弄玄虚,演技浮夸,即便是处女作,至多是死人更多版的《少女哪吒》。
我个人非常喜欢,气质独特,但也有许多疑问。过几天会采访导演。
说句良心话、你们这些公众号可别替导演吹牛逼了、故事真没那么复杂、就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史、一切都是模模糊糊...一部包裹着犯罪元素的青春片、探讨的就是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法律的不健全、那些零散的时代特征和人物略显生硬...还有、千万别拿杀人回忆和这个相提并论、哪怕是致敬、也没致好。
衷心希望内地导演不要再搞八九十年代怀旧金曲串烧大电影了,你们的曲库都没有贾樟柯全,更没有我的全 with Anana
期待过高,还好,有点散,时代还原不错,又见流行歌曲,多数段落的镜语像电视剧。套了一个《东北偏北》式的抓强奸犯的社会案件,讲的却是《少女哪咤》式的两个女生的故事,破案不是重点,懵懵懂懂的少女心才是主要情绪,女孩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对未知世界这么好奇。
一部由《杀人回忆》所引发的电影,但后来走向却是中国青春片。少女的黑夜,“强奸犯”是周围所有人。来自父母、师长和学校的束缚压迫摧残,生死未卜下落不明的友达,更像是压抑人格的另一个分身。时代风物的氛围营造可谓苦心,爆点不少。有惊喜,但缺憾也不少。
FIRST四部惊人首作电影里,最为惊喜的片子!而且是个女导演的处女作,还没有学过电影。喜欢《杀人回忆》,第一部作品拍出了喜欢作品的味道,这样的起点挺好。内核还是有点青春片的感觉,而且年代感也做得很足。
将少女青春期懵懂与奸杀悬案交织起来,两点一线都是“未知的黑处”,都需要探求,凶手是谁反倒不重要了。老师有句台词“越是平时看上去蔫不拉几的,越是出人意料”即道出两者的共性。时代背景与少女成长非常写实,能够看得出剧作、美术与表演上的细节都很来源于生活。
2.5 模仿、堆砌、重复、故弄玄虚、错误百出。即便以性压抑与强奸谜案切入人心不安的无出口时代和女性成长的点子夺眼,但黑处有什么?依旧只能是一无是处。国内环境太糟糕,什么都能也都敢吹。
77-83出生的一代导演,到了可以在怀旧中巧妙叙事的年纪了,无论是夏洛还是黑处,时代感做的都挺不错。嘻嘻哈哈的直男大多会美化记忆,觉得青春最懵懂的1990年代初还不错吧,敏感的女性却会呈现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回头想想,那个时候校园传播的连环杀人,像是吓唬孩子的威胁又可能是真实的冤假错案。
承受着传统性压抑的少女,在好奇中倔强成长;潇洒的女青年厌倦着生活,又被周围人揶揄。两者形成一种互补,拧成一种几十年前的女性呐喊。少女的母亲,强势泼辣,无意中传递着旧价值,成为压抑的帮凶。杀人案只是背景,但也不太喜欢这结局。片子带着曾经的生活印记,可以嗅出味道,还带着些黑处的玩笑。
比《少女哪吒》好太多了!!!!!
很多生活场景感同身受
三星半。同样是借鉴了『杀人回忆』。虽以案件做串联,却更多去讲女主角的成长,少女性的萌动与爱的萌动。而回忆的元素也很多,很多年代符号,相信很多人也能找到回忆。片中还藏了很多坏心眼,也很好玩。
处处表达不到位,技法缺陷的社会文化电影 比技法纯熟的商业电影更可怕,导演的电影感在哪里(路演访谈提问:为什么不把环境人物整合到主线中去,私以为此问精辟)。亮点:女孩成长伴随着“鲜血与死亡”的意向,与 父亲逻辑推理和迂腐家庭观念的矛盾,成为逆境生存的两个对立点,共同铸造与压制着人性
1.不符盛名。2.别只要有个没头没脑的凶杀案,就都自动往《杀人回忆》上靠,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呢?3.所有年代的符号都是表面化的堆砌,这就是一部小城青年的上世纪青春片。4.案件、黑处、未知对青春成长中暗礁的隐喻过于刻意了,其实没什么关系。5.不能因为独立,就认定一定好于大片,态度要端正。
终于一览真容,碍于成本和技术有限,质感偏向电视电影,有那么几个瞬间以为在标放看毕业作业。生于九十年代,长于九十年代,怀念绿色警服满街溜,红点画在眉中央,听着港乐轻飘飘,剧需要追,人没有整,5毛零钱能买一下午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