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德伟有歌云,“外套脱掉脱掉外套脱掉,上衣脱掉脱掉上衣脱掉,面具脱掉脱掉龟毛脱掉脱掉,通通脱掉脱掉,脱!脱!脱!脱!”,因为“全脱掉换一套就地开窍,我们穿了太多烦恼热到自己受不了,脾气总会莫名其妙冒烟又傻笑,你辛苦我辛苦何必那么苦”。人类本来就以赤裸裸光溜溜状态来到世上,在现代文明社会规范下,穿衣戴帽,而这衣服本身又以价格、款式、潮流对应不同年龄、阶层、场合、职业。所以,衣服可谓现代文明最物化的外在表现,它紧贴你的身体,表现着你的身份。因此,脱光这些衣服看起来可以去除这些障碍,但是也不尽然,在高档酒店的浴室脱光和在招待所澡堂脱光也是不一样的身份特质。而脱衣舞这一行当更是如此,脱掉是一种职业,从为了求生到为了求发展,从在路边酒吧跳到豪华会所跳,此间也是大有不同。然而,在英国比较黑幽另类的《光猪六壮士》中,我们却看到了荡气回肠的励志脱衣舞,最闪亮的其实不是那最后一脱,而是过程,一种真正的全脱掉就开窍的过程。
《光猪六壮士》发生的背景是英国电影常见的萧条区域经济背景,在英国一个传统钢铁工业小城,经济萧条,下岗工人众多,很有中国很多曾经辉煌后来凋敝的工业城市的特征。而这些工人生活的社区,我们在英国电影也太常见了,常常都是一个行业或者延伸的熟人社会,一个社区没走几步就见到一个熟人,也是很有中国企业办社会时候的味道。片中的盖茨和戴夫属于典型的人品性还好,但是就是感觉没活明白,不努力,不积极的那种,本来失业了,政府安排一地儿帮助一批失业人士找工作,他们也不好好干,不过在这里倒是结识了后来的舞蹈老师,一个不敢告诉老婆自己失业的老家伙。两人还在跑步锻炼的路上,救下一失业欲自杀的汉子,惺惺相惜,成为好友。接下来,被一则舞男广告激发,这伙人有了靠脱衣服搞一票,改善生活的想法,还像模像样的搞招聘,找来两人,于是,小城六汉子组队完毕。
这部电影在六人的设定上非常巧妙,从身份到生活背景,你会感到就这六人基本就可以概括工人阶级全貌。有白人、有黑人,这个是政治正确性,要照顾到,工人阶级不分肤色;有玩世不恭的,也有好面子不肯告诉老婆自己失业的,这个是态度,工人阶级各种人也是多样的鲜活的;而好面子的那位也很大程度是岁数大了,失业对他冲击更大,而对应的也有几位年纪不大的家伙,工人阶级嘛,各个年龄程度都有,那种赚一笔四十岁就可以退休的事儿毕竟在工人阶级队伍不常有;家庭状况也是各异,有离婚的,有带孩子的,有老夫妻的,动荡的经济环境下,工人阶级家庭烦心事儿也不少。这部电影就如此的“狡猾”,六个人,却组成工人全景图,加上他们各色的老婆、前妻,姐妹孩子,更是将这个阶层的生活百态一网打尽,看看吧,谁都可能从这部影片中某个角色找到自己曾经困顿的影子,都曾沮丧,都曾迷失,都曾失落,都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如何挺过。所以,看看这群失败者舞蹈团吧,这么多惨人加在一起,谁还能更惨?于是,加之里面有几个不着调的家伙,脱衣舞生财的想法也就应用而生。
《光猪六壮士》的街区环境,让我想起了电影《跳出我天地》,那就是在西方自由开放的同时,也有着价值观的传统保守。同时,又有着一种熟人社会的真挚、善良和相互辅助,那种发自内心的鼓励。所以,这几位在练舞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尽管也有人彷徨想要退出,尽管中间也有“公众场合露出下体”被带到警局的时候,但是,当他们欲放弃时,却正是小城的人们给了他们支持和鼓励。看上去,这是一种周围人对他们的打趣和调侃,但是你也能感觉到,这些人其实与他们也有相似的状况,在一个经济衰退的小城,太需要一种调节气氛的精神了,于是,光猪们出马了。《跳出我天地》结尾以一个芭蕾舞的跳跃结束了励志与温情,而《光猪六壮士》更加热闹,在俱乐部,他们的朋友来了,他们的妻子来了,他们的孩子来了,曾经拘留他们的警察来了,他们的工友兄弟姐妹都来了,男男女女,终于看到几个爷们儿勇敢的跳起了脱衣舞,结尾那个将最后遮羞的帽子扔向观众,那一幕,同样激动人心,温情励志。这正是这部电影的趣味,脱衣舞听上去挺艳情,男人跳脱衣舞听上去挺难受,然而,这部电影却让他们最后这些高高矮矮,肥肥胖胖,老老少少的各色爷们儿的舞蹈毫无低俗,欢乐而又严肃。脱去压抑太久的生活的晦气,这是热爱生活的精神,所以,台下的人们要为他们鼓掌。《光猪六壮士》,六个生活中一时的失落者,像更长远的人生追求自信与自尊的故事,它欢乐有趣,更让你会心一笑,神清气爽的面对美好生活吧。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1cd9283f597002f755e72316.html“当女人开始站着撒尿的时候,男人就绝种了。”
这是电影《一脱到底》(又名《光猪六壮士》)台词。
女性反抗男权的运动持续了几个世纪,在“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电影和意识形态批评也开始崛起,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大部分的女性主义电影往往都在批判女性意识的缺失,露骨展现男权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而最终女性反抗的方式往往通过了自我毁灭的方式,比如《末路狂花》。
但是,《一脱到底》的视角却非常独特,这部电影展现了女性地位提高之后,男性面临的生存焦虑。
一、 失业潮下,男性在职场中被女性取代
影片一开始,刚下岗的钢铁工人盖茨和戴夫就带着盖茨的儿子偷钢铁,不幸被反锁在了钢铁厂中。
好不容易逃脱了出来,盖茨的儿子奈森却把好不容易偷出来的钢铁掉到了河里,导致戴夫和盖茨狼狈地站在河中央的汽车上,显得非常无助。导演用一个全景景别将河中央无助的戴夫和盖茨框住,暗示了两位下岗工人此时的迷茫和无奈。
此时,英国社会正赶上失业潮,经济大萧条使实体工业面临重创,像戴夫和盖茨这样的下岗工人还有很多。比如影片的另外四个主人公。
隆佩也曾是哈氏工厂的员工,失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于是想要自杀,幸亏戴夫和盖茨恰好路过救了他一命。
钢厂原来的主管杰罗也面临失业,只能每天去学交际舞打发时间,而他也有养家糊口的压力,至今他的妻子还不知道他失业的消息,于是他每天还要假装上班。杰罗也在努力找工作,不过他找工作时也是处处碰壁,好在他曾经是主管的身份能够帮助他暂时获得考官的认可。但是,由于盖茨和戴夫决定组建脱衣舞男团,而这一切都需要有舞蹈基础的杰罗的帮助,于是捣乱破坏了杰罗的面试。
当然,如果没有他们的捣乱,杰罗的工作也难有着落,但由于影片没有交代杰罗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此也不胡乱猜测了。
影片用一些镜头和情节暗示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当中,重要的工作岗位都是女性主导,由于女性地位的崛起,男人似乎都找不大像样的工作。比如“六壮士”在看电视的时候,连电焊这样的男性工作都由一个女人在完成。
盖茨想要经常见到儿子奈森,但是奈森母亲却提出让盖茨付生活费的条件,没有工作的盖茨根本没办法满足这个条件,于是奈森的母亲表现轻松地要给他介绍包装工的工作。男性的工作需要女性解决,在《一脱到底》的世界观中,男性是依附于女性的。
在这部影片当中,处处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对男性生存造成的危机,尤其是在职场上的取代。
二、消费社会中,男性身体成为商品
在传统意识中,跳脱衣舞一般是女性的工作,但是由于失业潮的影响,六位男主人公不得已选择了脱衣舞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盖茨和戴夫路过脱衣舞俱乐部,发现里面仅供女士进入,而里面提供男性脱衣舞表演。戴夫知道自己的阿珍很喜欢去看脱衣舞,于是盖茨好心帮助戴夫叫阿珍回家。偷偷进去后,竟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着里面女性的狂热,他萌生出组建脱衣舞男团的想法。
在这里,女性成为了消费主体,而男性成为了被消费对象。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身体是最美丽的消费品。
但是波德里亚在书写这本书的时候,“身体”指的是女性身体,女性身体的美丽成为男性社会的消费品,而且是快销品。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被身体消费的是一群中年男性,他们没有完美的身材,只有圆鼓鼓的肚皮和茂密的胸毛。为了能够尽快“成团出道”,他们只能拼命健身、减肥,没日没夜的在屋内排练。
由于他们的排练被警察撞破,盖茨不仅失去了对奈森的探视权,而且还被禁止排练。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哪怕只有一次演出机会也要抓住,于是在影片的最后时刻,“六壮士”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脱衣舞表演。
三、反阉割焦虑与女性凝视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阉割焦虑”的概念,就是说男性在幼年时期由于“恋母情结”会敌视自己的父亲,会想要与父亲竞争,而产生被父亲阉割的恐惧感。
但是在这部影片当中,对于奈森来说,父亲反而是偶像一样的存在,即便能力强大的母亲足够照顾自己,但是奈森却还是想要和父亲在一起。他甚至为了完成父亲的梦想而拿出了自己的小金库,甚至在盖茨质疑自己的时候,奈森也愿意相信父亲会成功。
在男性意识主导的影片中,窥视镜头往往是展现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女性成为了男性视觉消费的对象。在《一脱到底》的“第一幕”(通常认为是前30分钟的“建置”部分),同样有一个窥视镜头,是在脱衣舞俱乐部的男厕所里,一群好奇的女性闯入男厕所,而盖茨在自己的“领地”里居然要躲藏起来,只能通过门上的洞窥视外面的一切。
盖茨窥视的内容是一个女子站着小便,似乎在向男性社会宣战,而盖茨代表的男性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接受了“战书”。
随着剧情的发展,盖茨等“六壮士”开始组建脱衣舞男团,而镜头也开始从女性的视角来审视他们。
比如当胖戴夫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脱衣舞的工作,而选择去做了超市保安的时候,劝说他的盖茨与他在超市大打出手。在不远的背景处,一位女性回头凝视着他们的打斗,他们就像小丑一样成为了女性的视觉消费品。
在最后,他们登台表演脱衣舞的时候,台下尖叫的女性全都在凝视着台上的一切,看着一丝不挂的他们起哄。
在《一脱到底》之中,男性与女性出现了性别对立,传统的性别观念被颠覆,女性的地位已经凌驾于男性之上。
结语:
这部电影的导演彼得·卡坦纽因此获得了第7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虽然与奖项失之交臂,但是《一脱到底》却斩获了当年奥斯卡最佳配乐的奖项。此外,其在第5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中斩获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男配的奖项,同时在德国电影节、意大利大卫奖等各种国际大奖中崭露头角。
彼得·卡坦纽在《一脱到底》中展现了价值观延续到了他日后的影视剧创作中,他非常擅长拍摄女性,尤其是女性意识的独立和觉醒,他导演的电视剧《公关》、《喜鹊谋杀案》、《军人的妻子》等都是以女性作为主角的。
谁说男性导演拍不好女权?
也许,男性导演拍摄女性主义影片会找到更加独特的视角,《一脱到底》就如是。
刚才看了《光猪六壮士》,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初中。如今再看,仍旧非常棒。毫无关系的,走到末路的人,散发的暖,温暖了彼此。他们脱下了衣服,却穿上了尊严。落泪了三次,擤鼻涕五次(因为感冒)。我非常非常喜欢英国电影,严酷的现实背景中长出来的浪漫,像《舞出我天地》。
虽然本人不是学影视的,但个人还是被该片的流畅&半无厘头的叙事给折服了,尤其是片头那一小段记录钢铁城市的旧录像片加上而后短短的一句“25 years later”就直接给影片买下了一个欲扬先抑的低沉伏笔,实在是精练。加上后来一系列的故事人物展开,匹配得可圈可点,很是轻松,全片也几乎没有无用桥段,就是结尾大家又能一起跳脱衣舞那段太跳,节奏太快。
作为一个学广告的半吊子,影视方面也不想说太多,交给专家,就从本专业的视野谈谈本片的一点感想吧。首先,这个97年的英国片子的画风很旧有点掉人胃口,不过考虑到当时好莱坞也才刚刚经历过“繁荣1994”革新换代还不过三年,有情可原。故事呢也是“从无到有”的励志创业模式,男主和若干男配是钢铁厂的退休工人,年龄多在四十岁左右,老家在东北那边的我看到这感触颇深,因为到了不惑之年还没有混出个一官半职的男人是很让人瞧不起的。
这几个男人也是一样,失业、家庭不和、看起来一无是处,也不年轻了……他们逐渐成了社会中最容易老去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在这危难关头,男主也不知道脑子哪里搭错了一根弦,就带着一伙老男人组了脱衣舞团。一是为了收入来源,二是为了获得重新认可(在国内,这和快手上那些老年人很像…)
不过组团后,老男人们经过劝说老经理教舞蹈,解决家庭不和,加上体能训练,逐渐改变了颓败的生活,变得有活力(男人一定要运动!要运动!要运动!!!)最关键的就是,这在他们生活的老城中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爆点,不仅售出了爆场的票,而且还唤起了镇里面人们兴奋的情绪……
要知道,在这之前,只观看年轻男子热舞的女人们,谁会把激情四射的脱衣舞和一群身材发福、满脸褶皱的老男人联系在一起。而通过“让老旧的事物重唤新生与活力”这个点,影片就很轻松地将老男人和脱衣舞连接在了一起。这就像我们广告人常用的brainstorm(头脑风暴)里最难搞的,就是将广告创意与现有产品结合,以前没什么方向,不过看完这个片后,我懂得了创意中惊喜的含义:就是把意想不到的事物连接在一起,然后发生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方。
The six leads did in fact perform a full-frontal strip-tease in front of 400 extras. Director Peter Cattaneo described it as "a one-take deal."
六位主演在400个群众演员面前真的表演了一次正面全裸。导演说那一场戏是“一条过”的。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9164/trivia``The Full Monty'' is about more than inventiveness in the face of unemployment. It's about ordinary blokes insisting that their women regard them as men--job or no job. If they're reduced to stripping to pay the bills, well, a lot of women know all about that. This is the undertone, and yet the movie develops a broad, healthy band of humor. It's bawdy, but also gentle and good-hearted, and I felt affection for the characters.
《一脱到底》说的不仅仅是在失业时候的突发奇想,更多的说的是平凡男人要女人看到他们的男子气,不管是有工作还是没工作。如果他们无可奈何地堕落到脱衣赚钱,那么,女人之间就会传开。这是潜在的情感,然而这部电影却展开了一种宽容,积极的幽默,是有些低俗,但是温柔而好心肠。笔者开始同情那些角色了。
The film's last shot is not hard to guess, although it's less explicit than some audiences will expect. It was applauded at the screening I attended, but I wish there had been another scene afterward. It's not what you do, it's how you feel about it, and I wanted to see a payoff (triumph, maybe, or more likely relief) on the faces of the men.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预料之中的,虽说表现得比观众预期的要含蓄。在笔者看的那场放映厅中,观众们鼓掌了,但是其实笔者希望在那一幕之后有多一个场景。有时候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对于你做的事情有什么感受。笔者希望看到角色们的反应(高兴,或者,更多的是松一口气)。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19970827/REVIEWS/708270301/1023
大多数人生都很糟糕,如果摆脱不了糟糕,就在糟糕里笑吧。
笼罩一层浓厚的英国现实主义之光,自嘲适当、认真而且健康,既非尖酸又不刻意。下岗后被逼到底裤也保不住,只好自我开导接受新出路,互相鼓励终究好过独自承受,暂时不提明天。虽然体型不太完美,舞姿蹩脚,但竟然high过魔力麦克。领舞那位哥起到了提升整体颜值的作用。
裡面反復出現的一支舞曲,竟是我常聽的歌兒,我不愧精神老人
好,这里是精力旺盛的流氓无产者们,而且是正向的流氓无产者的表达
本电影情节后没有多少可以说的,荒诞的充满辛酸的小幽默。来被很多小成本电影所模仿,如今看来已经索然无味了,但是影片反映九十年代英国的那种对撒切尔夫人时期下岗的恐惧感还在,则非常有趣,那时候的英国远不如如今夏洛克的英国那般阳光爱卖腐。
无厘头版《入殓师》+猥琐男版《阳光小美女》么!!!喂喂你们六个演到最后是不是要灵魂出窍啊!!!飞翔吧大盖帽!!!
爷们儿就该这样!
曾经的工业基地、钢铁厂、一群失业工人、孩子抚养权的争夺、加上不断的音乐,很难不让我想到看了还没两周的钢的琴,但是更短的片长,却完成了更出色的故事。PS:对比下陈桂林的闺女,我只能说还是儿子好啊!电影资料馆。
DNA的翻译真烂
典型结构主义,我们都知道最终会实现什么,只是看过程中如何出现障碍以及解决障碍。当然真实生活一定没有那么顺利,所以悲惨反而变成了励志。另外,男色消费也是有趣的笑点之一。那么色情业是否一定是性别压迫呢?
当年被央视当做资本主义衰败的素材大力宣传,好像都上新闻联播了
他们找到了已经转业在舞厅当演员的前工头杰拉尔,于是,当地第一个专门的男人脱衣舞团成立了!随后,黑人霍斯和小伙子盖伊也闻风加入了这个团体。在一连串爆笑的场面下,这个脱衣舞团第一次演出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虽然因为涉嫌色情遭到了警察调查,却为这个团体
脱掉衣服,也脱掉被生活爆锤的皮囊。警察用监控录像带确认证据,光猪用监控录像带矫正舞步,很地道的英伦喜剧,蠢萌,又透着点浪漫。特地去BoxOfficeMojo查了下,成本350万刀,全球卖了近2亿6000万刀,可怕。
英国大概是世界上最有资格拍一部关于工业衰退电影的国家吧。六个下岗工人成为脱衣舞男,是个多荒诞的故事。电影出彩的地方在于,即便是励志温情,却没做过头。过了这一晚,他们依然是一群失败的下岗工人,没成为真正的脱衣舞男,不过是他们能以幽默的态度拥抱他们的失败罢了。NOT TOO BAD!
刚才看了《光猪六壮士》,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初中。如今再看,仍旧非常棒。毫无关系的,走到末路的人,散发的暖,温暖了彼此。他们脱下了衣服,却穿上了尊严。落泪了三次,擤鼻涕五次(因为感冒)。我非常非常喜欢英国电影,严酷的现实背景中长出来的浪漫,像《舞出我天地》。
轻喜剧,参杂着一点灰色的社会忧伤、最想知道的是里面的男主角是不是【阿甘正传】里阿甘的那个长官啊?
5月看完《大浴场》就把《光猪六壮士》纳入观影计划,可还是拖到了9月才终于观影:1.-Gaz: I tell you, when women start pissing like us, that's it. We're finished, Dave. Extincto.……A few years and men won't exist. Except in a zoo or summat. We're not needed no more, are we? Obsolete. Dinosaurs. Yesterday's news. 2.片名<The Full Monty>是英国俚语,意为"整个全部",美国发行方一度为片名感到迷惑因为片中没人叫"Monty"。该片在美国上映时很多电影院都印制
剧情有些跳跃,一些故事发生得有些莫名其妙,这样的处理方式就让故事变成了一个完全的童话,没有了其所希望承载的那种现实的沉重感。 @2013-01-02 01:18:52
腐国版[钢的琴],[钢的琴]骨子里是愤怒的悲观的无奈的,而[光猪]则是乐观的幽默的励志的,充分体现了两国民族性的迥异。
英式黑色幽默,始终让人保持微笑;温馨、励志、讽刺而又不脱离生活,夸张一点可以说是让人笑着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