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U系列本身就是很商业的系列,绝路抛开开了警匪争斗,从另外一个视角描绘香港,苦难人生。整个片子看完心情很沉重。就想台词,平衡,所有都要遵守规矩。现实本来就是如此残酷,只不过我们还迷恋在幻想中。
和杜琪峰的非常突然的剧情完全不一样,很细腻的人性描写。警察,黑社会。美丽的北姑,龌龊的“盲辉”。居然大的角色反差,只为升华剧情和导演的视角。
不得不佩服香港电影的多元化,不管谁投资,没有那么的束缚和政治压力。绝路,丰富了PTU系列,更加关注人性。
如果不把《绝路》看作PTU的续作,那它获得的评价显然应该更高一些。在这部电影中,杜琪峰的影响并不太大。刘国昌也有意回避了银河映像的某些特质,更多地在做自己。讲故事需要载体,这一次刘国昌选择用PTU完成自己的讲述。于是,在《绝路》里我们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刘国昌,还有他一贯悲情的低层香港情节。
悲情、苦情、煽情,人经历得越多就越不在乎。电影也是一样。每个看过几百部电影的人都能信手拈来几个悲惨的故事。刘国昌讲的这个故事,题材并不新鲜。但我喜欢它那个绝望的结尾。整部电影其实讲的就是两个低层人物的爱情。一个是帮派最底层的小混混盲辉,一个是大陆来的“北姑”小惠。在云龙混杂的庙街,两个人相爱了。而这个时候,PTU以盲辉为诱饵打击贩毒窝点,以此将盲辉的生活引向深渊。一方面,他是帮派利益的出卖者,同伙眼中的叛徒,一方面他又是警察眼中的犯罪份子。在两伙人之中,盲辉成了一个没有身份也没有尊严的人。而只有躺在小惠的怀抱中,他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才能感觉到自己也是一个正常人。在这里,盲辉天然的残疾身份就成了一隐喻,他不光是一个身体上的残疾人,更是一个在人性上也残缺不堪的人。
这样两个人,却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一丝温暖。可一连串的事情,让他们仅有的、卑微的希望也逐渐破碎。盲辉认为是PTU害了他,因此迁怒于警察,萌生了刺杀警察李永森的想法。而同一时间小惠因为被控伤人被抓入狱。
影片的最后,当盲辉拿刀单独面对李永森即将要下手的时候,女警带来了刚释放的小慧。当刚出狱的小惠看见正要砍杀李永森的盲辉时,她哭着对她说,辉,我们回家吧。看到这时,如果盲辉就此停手,那么影片就会有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局而圆满收场。但刘国昌毕竟是刘国昌。在他这里,绝望永远是一路到底,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最终,盲辉和小惠一起倒在了警察的枪下。那个“我们回家吧”式的允诺和美好盼望仿佛谶语,两个人终于“回家”了,但却不是那个曾经幻想过的家。
像盲辉或小惠这样的人,结束,或者说死亡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坏的结局里最好的解决方式。最少他们的痛苦和困难就此结束,不会继续承受下去。小人物的生死在这个时代已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如果他们幸运并那么一时间恰好出现媒体上,也许会稍微引发一点关注,但之后马上就会重新归于平静,马上被新的刺激忘记。正是因为这样的群体数目众多,多到让人无法去为其中的某一个两个所牵动的地步。在更大的层面,对于整个这样一个群体,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有光明的明天。他们无力选择生活,只是任其摆布。一个危机连着又一个危机地恶性循环着。虽然盲辉和小慧都在不断地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结果不是越来越好,反而一点一点被逼上绝路。努力这个字眼儿,也许只有在学生时代可以换来等值的回报。一旦走进复杂又残忍的现实生活中,再多的努力都不足以抵抗生活的无力。即使是象征着社会公平正义的警察,不但没有帮助他们,甚至还让盲辉的生活更糟糕。也许要不是警察的诬陷,盲辉后来的命运也不至于此。这是一个人性的悖论。以拯救公民个体生命为己任的警察,却最终把个体的命运拖入深渊。
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影片结尾几个PTU的对话,“一鸡死一鸡鸣,庙街有庙街的规矩。警察都要跟,决不例外。我们不是要令他们没饭开。那些混蛋没饭吃,到头来反咬你一口。我们做的是平衡。”他们需要维持的是系统的整体平衡。相比个人的遭遇,他们更关心整体系统的平衡。正如影片的名字,这个世界没有给他们太多选择的余地,无论他们是坐以待毙,还是拼死抗争,留给他们的都只是一条绝路。
有一场戏,盲辉去一个公共卫生间上厕所,正遇一个老头从一旁提着裤子满意地出来。当老头的身体离开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正在从嘴里呕吐着小慧。当小慧看到盲辉的时候,她没有丝毫的紧张,相反她异常坦然地拿出用自己身体交换而来的馒头,对着盲辉说,给你吃。
至此,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东西全部坍塌。动物式求生本能式已经压到了一切。尊严可以被随便踩踏。这一幕看得让人揪心,心里非常不舒服。事实上,《绝路》就是一部让人不舒服的电影。你可以说刘国昌为苦情而苦情,为悲剧而悲剧,但至少我觉得这是他本能的抒情。和杜琪峰相比,刘国昌可能没有那么克制与冷静,但这也是他的特点。就算是偏题的PTU又如何?美好的电影让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期盼,而像《绝路》这样的电影,就只能产生怀疑,怀疑过去,怀疑未来。因为你眼见的都是苦难与残缺,你无法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一丝光亮的东西。如果最终到来的只是一场逃脱不过的灾难,那么在此之前的甜蜜与暖,又有多大的意义?
“春风又吹红了花蕊,你已经也添了新岁,你就要变心,像时光难倒回,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要不是刘国昌,《往事只能回味》这样的情节设置绝对不可能出现在PTU系列中。对于盲辉和小惠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拥有的也只有手中像沙子一般滑过的往事。
没有刺激爽爆的动作场面,峰回路转的反转剧情,有对只是底层人物走上绝路。
而这个绝路的初衷只不过是警察利用后即弃,警察也不过是想减少行动中的同袍伤亡,抓捕更加顺利。至于黑社会头头明知道盲辉无辜还要拿他顶罪和发泄就自然而然的发生,生为弱者就是原罪,如同小孩子杀死小昆虫取乐一样……
但凡有个好家庭好教育好智力也不会沦落到盲辉这样,但如果不是导演拍出来,这种底层人物大众压根看不到,嫌弃、避而远之、歧视、取笑,死了也就死了。每天能活着就是最好的,哪怕再窝囊受气。妓女如果不是爱上盲辉,在香港赚一笔钱回老家盖房找个老实人过日子的不在少数。你以为他们不会选,其实他们已经选了自认为最好的路。只不过两个底层人物不该在一起而已,除了互相拖累。
人不是动物,当发生感情的时候没法理智控制自己,所以两个底层人物在一起,经历了太多苦难和摧残,再也没法保持克制理智,继续过忍气吞声的窝囊日子,才会有结局的一个杀黑社会头头,一个杀警察队长。
整个影片真实到令人不忍直视,结局也没有苦尽甘来的美好希望,继续一地鸡毛的落魄,这就是生活中的残酷一面。
我们从不能否认
这个世界真的有一群人是无法过上以正常人为标准的幸福生活的
盲辉是
写到此处其实已经无从下笔
我们难道不允许他们如此凄惨吗
还是非要给他的凄惨安个罪名
想明白此处
反而无法指责导演的龌蹉
将这种凄惨放到最大给我们看
森队的选择呢?
错了还是对了?
我们其实也没资格评价
他踏出了维护平衡的那一步
而失衡的结果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这是一部无法评论对错的电影
仅以电影技术来说 两颗星来自人物关系的对比
和对善良悲悯的向往
任达华最后还是逃不过一刀,这是任达华演的警察的宿命。这些警察的宿命就是如此,只不过,任达华是个典型。最后那段警察间的对话,当然,道理上没错。可是,要是不是任达华作出了要帮盲辉的决定,那么,即使警察们辛辛苦苦维持这个“平衡”,观众们也一定会恨警察恨入骨的——因为,的确是警察最先打破平衡——这直接导致盲辉卷入纷争,进而“家破人亡”。所以,任达华是代表警察这个团体,来做这个“出来行,是要还的”。
另外,这部片对现代香港社会底层的描写,以我看港片的经历,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震撼。当我看到,盲辉和他的北姑女友没钱交药费,逃出诊所,在立交桥下,盲辉喂药给女友吃,然后,夜宿桥下,我感到内心的极度压抑和伤感。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早年在学校被洗脑教育所教的“万恶的旧社会”就是如此。其实,我知道,这些事情,就发生在现在,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这个社会中。是电影让这一切如此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我非常佩服香港人能宽容电影拍出自己社会如此黑暗的一面。
片尾还是很紧张刺激的。
更偏电视类型,人性探讨在港片里算还行的了。
大佬,太惨了吧!
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矫情
对香港的黑社会和香港警察表现极真。内行人!片子本身还可以。
这和ptu有啥关系
导演:节奏缓慢,风格有限。编剧:剧情不见得是以PTU作主角,好像更多还是放在了曾国祥的“苦”情戏上,但为惨而惨,不仅刻意俗套,甚至矫情至极。演员:保持演技在线的还是任达华和邵美琪(够冷静够理智),不是角色惨扮相脏就是演技好的,而反派就更是笑话,其他人物颇鸡肋。监制:杜sir你到底干了啥
看的心情好沉重
谁能比我惨,一路走到黑。
虽然不是ptu一贯的风格,但故事性上却比警例好。这是另一种阴暗面。
五星是献给 曾国祥的
很好的一个系列
有点伤感
最后那段说辞太煞风景了,不然就很好啊这部
北妹貌似是南京人
曾国祥的表现可圈可点。但并无延续任何PTU的风格,不应顶这样一个名衔
严重不喜欢。剧情为惨而惨,风格彻底跑偏!再喜欢港片也不得不说,这部真TM垃圾。
怎么这么多《机动部队》
他们怎么就不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