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故事》 ,小伙伴跟我聊起律师对婚姻的破坏:本来男女主对彼此还有感情,可是因为诉讼离婚,被律师挑唆得撕逼揭老底、互相伤害,分道扬镳,虽然结尾两个人冰释前嫌但也各走各路再回不到从前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倒是觉得片中的律师都是好律师,男主找的第一个老律师很能共情,也知道什么对男主来说是情感上真正重要的东西,比起诉讼律师来,他似乎更适合做一个mediator。另外两个诉讼女律师男律师则十分实际,深谙游戏规则并尽全力替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
有人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博弈,不是输赢,而是感情,离婚的目的是两个人都能好好地处理这段感情,重归于好或者安安祥详地分手,但律师们关注的只有赢,弄得整个离婚过程变得十分ugly。
道理是这个道理没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对方产生共情,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明白他对你造成的伤害算什么大事。 比如男主,其实女主已经知道无法维系这样无独立意志的婚姻了,但两个人即使去做离婚调解,男主都没能意识到女主想要离开他,还只是觉得她去加州只是为了接个新戏、散散心。女主离开纽约前夜想最后听男主说说话,所以忍着泪问问他对她演技的评价,他却丝毫没看出来,一脸自信一本正经地真的开始挑起她的毛病来——好像她对他的抱怨、跟他说起想要离婚等等一系列举动,都是小孩子闹脾气,过段时间自己就会好的——他在婚姻关系里占主导地位,根本不认为她是个独立的个体,不相信她真有本事离开他。
这种power dynamic其实早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主想留在纽约搞戏剧,女主就得放弃自己的电影事业、远离家人朋友地支持他。女主多次说想要回洛杉矶家乡生活一段时间,而男主明明可以拿到工作机会,却以纽约工作重要为由一次次拒绝(但间中男主拿到哥本哈根的工作机会,却义无反顾地跑去工作一年,这时倒也闭嘴不提纽约工作的重要性了)。
这段婚姻的问题本质,在女律师质问男主时就已经被交代得一针见血,“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计划,而你太太的想法就是说说而已了?” 男主对待女主,不像是一个成年人对待另一个与之平等的成年人,而更像是不守信用的父母对待难缠的小孩子:小孩吵着闹着要家长带她周末去公园玩,爸爸为了能堵住孩子的嘴、让自己清净一会,所以当下佯装应允,到周末的时候却假装忘记这码事,不了了之。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孩子,你若跟你爸爸吵说,“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而且我也有去公园的权力啊。”会有用嘛?你爸爸会说,“去公园哪有大人的工作重要,以后什么时候不能去、非得现在去吗?”面对一个力量比你高很多阶层的人,你如何能够叫醒他、让他心平气和仔细地考虑你的诉求呢?如果家长都能像对待自己一样认认真真对待小孩子,大概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以死明志的现象了。
女主明明是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却处处被当作是不重要不算数的小孩子,这种生活想想也是十分令人窒息的,但坐拥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根本就不愿意睁开眼睛看到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即然她在他心中都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怎么会跟她共情呢?他的世界只有强大无边的自己罢了。连到了加州之后,他的儿子当面口口声声说自己更想留在洛杉矶,喜欢跟妈妈在一起,男主都不承认,觉得是被女主教唆的。
这个时候只有变强大,让男主看到她的力量,才能扭转这种局面。所幸女主终究不是小孩子,她能求助于律师和司法。的确,在律师的“帮助”下,明明相爱的双方在庭上互相揭短、撕逼得很难看,将多年的亲密和信任亲手砸碎。但律师确实帮女主赢了,给了男主重重地一击——原来他不是那个坐拥全部权力的人,原来在婚姻关系中他也可以那么无力,原来女主也是个独立的、有想法、值得被郑重对待的成年人啊。所以结尾男主才产生了觉悟接下UCLA的工作邀约,搬来洛杉矶工作。男主终于学会好好听女主说话。只是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他们已经回不去从前了——但再迟来的觉悟,也比永恒的糊涂要好。
这里赢是个目的,也不再是个目的,种种的缠斗,只是为了让他学会正视她、好好听她说话,但有些人,如果不让他栽个跟头,结结实实地吃些苦头,他永远不能了悟这些道理。
案件要和解的时候,虽然男女主原本计划两人平分抚养权,但女律师改成女主占55、男主45了,因为女律师就是想赢,不想让男主觉得自己拿到了50/50。女主并没提出什么异议。 结尾时,男主搬来加州,女主和男主恢复了友好,虽然这时女主已经有了新的对象,他们再回不到从前了。女主主动提出可以放弃一部分的抚养权,跟男主平分。这并不代表女律师是多此一举——只有胜者可以不计较地做出给予的姿态,输者伸出双手接受胜者的恩惠,想到胜者的种种宽宏大量,感激涕零。而若一开始便一直是输家,则永远不会被对方严肃地当一回事。人们都是被扇了巴掌才知道痛,见了棺材才知道掉泪。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计较这个输赢。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需要司法系统、需要律师、需要丑陋繁琐的诉讼、需要把血肉一层层揭开。在婚姻中如此,在社会其他方面也一样。这也是为什么Jingyao哪怕被千夫所指、荡妇羞辱,也要赢JD,为什么星星被恶魔养父强奸了,要顶着屈辱和压力将他绳之以法。因为弱者就是要赢,因为赢了才有力量,才能被当作人来对待。
(发状态被锁了,希望这里能发出来)
不管我们多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任何亲密关系归根结底都逃不开权力关系。
在影片描述的关系里,Nicole是弱势的一方,也许因为她“在见到Charlie两分钟以后就爱上了他”;也许因为(如Charlie吵架时说的)当时她更想结婚,而Charlie并不那么想结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而社会对女人(特别是亲密关系里的女人,也就是妻子和母亲)的要求总比对男人高得多——(如女律师所说)父亲只要能陪孩子玩玩就值得称道,而母亲的任何小瑕疵都是不可饶恕的;丈夫会做饭烫衣服值得妻子写在“我爱你的100个点”里,而妻子不关碗橱门都能被指控为slob。
一旦有了强势方和弱势方,就有了忽视和压迫。弱势方的愿望不被重视(夫妻俩可以为了查理的工作去欧洲半年,却不能为了Nicole的工作去洛杉矶一年),声音不被听见(Nicole很想当导演,但Charlie的回答永远是“也许下次吧”),长期被要求无条件付出并且被视作理所当然(Charlie认为Nicole为他演戏天经地义,甚至在Nicole接到电视剧演出合同后认为片酬当然应该用来投资他的戏剧公司)。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而且强势方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Nicole说:你太习惯自私,早就根本意识不到那是自私)。
遗憾的是,权力关系里的弱势方若想争取权益,也许从来只有一条路:拔刀相向。Nicole这样做了,她的女律师代表她这样做了。但更遗憾的是,我们从来要求亲密关系必须是温情的、为对方着想的。因此在拔刀相向的那一刻,这段关系已经必然结束。
离婚战役打响时,Charlie最初的反应是惊愕、不解、觉得Nicole不近人情。Charlie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Nicole的律师:你怎么可以这样双重标准?
结果女律师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
我想观众看到这里大概会觉得这个女人恶毒讨厌。可是真相是:她说得完全正确,而且她的方法也许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当强者在婚姻关系内用双重标准压迫弱者的时候(比如说强势方的愿望立刻会成为deal,弱势方的愿望永远只能停留在“讨论”阶段,就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他怎么不问问自己“你怎么可以”呢?
问题就在于:在亲密关系内,强势方永远不会大发慈悲去解决弱势方的困境,Nicole只有要求离婚,只有剑拔弩张地伤害对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她实现了并不过分的愿望:Charlie决定搬到洛杉矶住一年。可是为了这一点,他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婚姻破裂,双方互相厮打到遍体鳞伤,以及两份天价的律师账单。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切本来都可以避免:如果Charlie能重视一下对方的愿望,夫妻就不至感情破裂;如果决定离婚的双方能坐下来好好谈,就不至升级为昂贵丑陋的律师大战。但从权力关系的角度,也许这些如果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弱势方永远不可能靠温和的抗争在亲密关系内部得到强势方的施舍,拿出刀子是唯一的选择。离婚的丑陋不在于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如今恶语相向,而在于揭掉了亲密关系的皮以后,权力关系就是这么令人恶心。
亲密关系的残忍之处还在于我们往往把人生的不完美、内心的黑洞都甩锅给一段我们不再满意的关系。Charlie说Nicole“利用他逃离洛杉矶”,说Nicole明明是自己选择了这种生活,却把对自身选择的不满都怪在婚姻上,说“你当时明明是快乐的,你只是现在回过头去决定认为自己那时不快乐”。Nicole说因为婚姻,她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电影、放弃了洛杉矶、放弃了导演梦。Charlie也说因为婚姻他放弃了那么多,放弃了青春、放弃了自由,放弃了丰富的情爱生活。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完全正确,也都相当错误。亲密关系永远意味着放弃一部分自我,这无可避免。但“因为婚姻,我才没能什么什么”的说辞大可不必,人生的不完美有其更本质的原因,也只能独自面对。把婚姻当作挡箭牌,当作不承认自己失败的理由,往往只是种自欺欺人的软弱之举。
而亲密关系的温柔之处,也许都在Charlie的那首歌里:它帮我们摆脱了孤独,它帮我们找到了活着的感觉。当一切过去,没有必要再“决定自己那时不快乐”的时候,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承认:我们那时毕竟是快乐的。
于是,当Charlie读到那封迟到的信时,当Nicole弯腰给Charlie系上鞋带时,我们忘记了前两个小时的丑陋,在眼泪和微笑中原谅了一切。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承认:他们毕竟爱过对方。
爱残忍也温柔,但它毕竟是值得的。
离婚这事,古今中外作品太多了。婚姻里所有的背水一战实质上都是两败俱伤,看似已经没了说出新意的余地。《婚姻故事》前半段里的女性牺牲,男权压制,出轨元素...对我而言未免就有点老调重弹,虽然必要但是无甚新意。除了似乎有些陈词滥调的“离婚故事主旋律”以外,影片前半段甚至看似一碗水端不平,对横溢才华男主的狼狈着墨过多、表现过细,让人产生了同情。而女主看上去不近人情,在出尔反尔的同时,甚至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软弱。一方面往死里拖男主下水,一方面又瞻前顾后,表现得好像下不去狠手,也无怪乎问答里有人说女主婊里婊气。
然而,就在我不停地伸手看进度条的时候,导演却伸手甩了我一个猝不及防,把我毫不客气地扎在了椅子里。事过境迁,男主过来看孩子,发现儿子翻出了当年母亲分居调解时候写的信。他转而和儿子一起阅读,儿子念到有趣的地方他温情微笑,转到他自己念到“我立即爱上了他”嘴唇颤抖,声音哽咽,悲从中来不可抑制。我也在这里跟着男主一起伤心,情绪沉到了谷底几近落泪。然而情绪过去之后,我突然反应过来:“我见到他的前两秒就爱上了他。我将永远爱他,然而这已经不再重要”这句台词在开头信件内容独白的时候出现了吗?
答案当然是没有。我这才惊觉这个结尾犹如《情书》一样,猛然补齐了故事的B面,让整个故事在结尾突然翻转倒置。为什么女主一开始倔强拒绝念信,并非内心仇恨难以抑制,而是因为这封信坦诚了自己仍然爱着男主的事实。反观男主气定神闲,大大方方,彷佛离婚可以拿理智控制,女主才失控暴走。男女主分离前的舞台剧散场后,导演通过镜头暗示男主疑似婚外情,所以女主分外气愤,立即离席回家。可就算这样,她仍旧在意男主对她的评价,并且借此掩盖自己想再多和男主相处一下的心情,转脸哭成泪人。此时男主的情绪仍然只停留在沮丧层面,依旧头脑清醒地说出女主状态不够投入。女主离开纽约,在寻求离婚律师的帮助时回忆幸福时刻,但也点明离婚是因为个人价值的埋没,男主对女主状态的漠不关心,甚至是强硬打击。然而这段谈话也点出了女主突然决心找离婚律师的原因:她怀疑男主出轨。
故事走到这里,女主才在事实层面真正做到了反退为进,开始倒逼男主面对事实。而多年生活习惯已经让男主习惯性以为女主会再次退步,所以一直倔强以为女主在演完洛杉矶的戏之后就会回到纽约。常年来在家庭中的强势,也造成了他对儿子状态的一知半解,从后面的剧情里我们可以得知他不知道儿子更喜欢洛杉矶,不知道儿子已经不喜欢数学,不喜欢绿植,弄混医生和教练的名字,充分显示了父亲在家庭中的缺位。此时的他懵懵懂懂被女主拖进了离婚,焦头烂额纽约洛杉矶两边跑。而女主始终态度和行为自相矛盾,原因无外乎对男主还有感情。第一个律师虽然看起来迷糊,但其实说的都对,也点出了问题核心:打离婚官司过程中大家都过于看重输赢,然而忘记了其实最终还是要男女一同解决问题。也是在这时,男主对女主发型发色的评论让女主猛然意识到,男主此前对其毫不关注,也让她再次对男主失望进而彻底失去了信心。这时第一次私下和解发生,在得知儿子有可能不能和自己生活之后,男主爆发,更换律师,双方和解可能消失进而撕破脸皮对簿公堂,出现了名场面10分钟吵架戏。有人对此段名场面进行了分析,我非常同意。但是虽然这段看起来男主更加自私,但是要考虑此时男主认为是女主将她逼入了绝境,难免狠话更多。争吵说到底还是两败俱伤,男主崩溃大哭,女主黯然神伤。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女主深刻意识到双方不可调和,伤害已经如此之深,以至于爱与不爱都已经无人在乎。
插句题外话,这一段其实算是故事的高潮,两次律师介入的商谈直至两人直面对方,故事真正走到了顶峰。导演善用细节,在女主说“如果有人来事事审查我,我大概永远获得不了抚养权”的时候,男主若有所思点头,女主立马说我这是开玩笑。双方之间已然充满了隔阂算计,裂痕不可弥补。女主也情绪激动“宝贝让我说完,我总在说这句话”表现双方之前沟通不畅。相比高潮戏里被扒烂了的细节,我更喜欢导演在几次小高潮里插入的片段,例如女主帮男主点菜,或者男主帮女主修门,互文手法看似只是表达“分手还是朋友”,为两人日后做朋友埋下伏笔,其实还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内容手段两相宜。
接着来到了男主的狼狈时刻,为了应付观察员,和儿子言语磕绊行为不合,最后还弄巧成拙划伤了自己。这时男主才意识到了自己在儿子养育过程中的缺失,也明白了儿子对自己真正的意义,他永远都不应该是一件战利品。官司就在这时以男主退让告终,而女主依旧认为没必要赶尽杀绝。此时导演又很妙的用了互文,女主和家人朋友一起在家开party开开心心唱歌,男主和朋友在酒吧买醉独自唱歌。但不论如何,尘埃落定,双方都以一首歌开启了新生活。镜头一转,男主再次到家,女主已经有了新欢,自己已经不是前丈母娘的最爱。而男主也不再坚持,为了儿子搬到了洛杉矶工作生活。男主看到墙上的照片,自己已经不再属于家人,却在这时读到了当年女主的“调解评价书”黯然落泪,女主在门框上也很黯然。“当时只道是寻常",信里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纵使导演再次用系鞋带情节展示了男女主之间的情谊,最终双方还是分道扬镳。
整部电影是以男主视角为主,A面展示了离婚过程,但是却在故事末尾巧用心思,让人恍然大悟原来A面里还套了另一个女主视角B面故事。等到你看完结局的时候,再回头看,却像看了一个新故事。男主视角看起来是一个离婚过程,只有婚姻的A面,充满谎言和伤害。但女主的B面却暗含了爱和挣扎。AB相合,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婚姻故事。男权也好女权也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都并不想过多偏袒任何一方,它讲的,也仅仅是一个婚姻故事而已。
10分钟的吵架名场面太过真实,诧异编剧是多懂生活才写出这样的台词。
一:Nicole认为Charlie没有遵守契约,没有照顾她的感受搬到洛杉矶。但Charlie却认为这不是一个契约,只是她的一句随意表达,就如同要买个柜子一样,是无足轻重的事情。婚姻中有太多的时刻就是如此,对同一件事情的份量认知完全不同。一方认为对方是严重违约,另一方却并不将其视为契约,甚至连口头承诺都算不上,只是某种“说过的话”。
二、女方开始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例如,Nicole说的是“我们双方的律师都将我们妖魔化了”,而不是单纯指责一方。但Charlie的回应却是“诺拉更过分”。无法就事论事,用同样标准来对待处在争端中的双方,而只盯着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了。
三、谈及孩子感受的时候,男方始终认为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继续居住在纽约,是女方的教唆,而不是孩子的真实想法。这里面有两重问题,第一是男方无法面对孩子做出的选择,很大程度是和自己的行为相关,第二是就算和自己的行为相关,只要自己有合理理由,也可以不承担责任。既然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而必须有一个人为这种损害了自己利益的事情承担责任,那女方就必须背负起教唆的罪名。这其实已经是在给争吵中的一方定罪了。后面还有更多给女方定性的言语。 四、后面有很长的一段,Charlie一直在评判Nicole,从自己的角度上评判如果Nicole离开了他,也不会幸福,因为她并不想有自己的声音,只是抱怨没有自己的声音,评判她邋遢,评判她演技退步,评判她装作受害人身份等等。这里甚至都不是评价,而是评判。评判意味着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权利以法官的身份或者高人一等的地位给对方定性。Nicole并没有用同样的方式攻击回去,她的语言集中在表述自己在婚姻中的感受。无论是“觉得婚姻是地狱”,“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和你上床都觉得恶心”,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的感受,而不是攻击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直到最后,才集中爆发为“大家说你是个自私的人”,注意这里仍然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定性对方,而是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别人对你的评价是有道理的,原来我现在才认识到这一点。 五、Charlie给自己的出轨行为洗白的一段真是名场面中的名场面。第一是把再次把责任推到女方身上,“你应该难过的不是我fuck her,你应该难过的是我跟她在一起很快乐”。因为你让我不快乐了,我就天然正义地拥有出轨的权利,同时需要反省的人是你,是你让我不快乐,导致我的出轨。其实我还不太想出轨呢,都是你逼的。第二是,我年少成名,为了和你结婚,已经放弃了睡更多妹子的机会。这已然是对你最好的恩赐,你居然会为了我只睡了一个人而生气,真是太不明事理了。Charlie的这种自我牺牲感,和“ 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她失去的可是爱情”是一个重量级的世纪自恋。 六、最后的捶墙爆发,Nicole说的是:我不敢相信我竟然要认识你一辈子。仍然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表述,包含对自我的厌恶和自责。而Charlie的回应是“You are fucking insane”。仍然是贯穿始终的“YOU”,定性,评判。
在后续一长串的诅咒之后,仍然是Nicole展示出了不忍和柔情,去安抚情绪崩溃的Charlie。而Charlie的一句对不起,却是这十分钟里唯一的不真实。因为“对不起”意味着如果不是出于礼节性的道歉,他开始有了基本的反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如同Nicole所说:你的自私已经完全内化了,你甚至都感受不到自己的自私。也许这个地方,Charlie说一句:“你不要再逼我了!”才更符合人物的自恋与自私。哪怕他意识到自己一长串诅咒的丑陋一面,但需要承担责任的仍然是女方,因为如果不是女方步步相逼,他本来可以继续是那个温文尔雅玉树临风的才子。 贯穿这十分钟乃至全片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在现有权利结构下女性的觉醒和男性的不自知与对女性觉醒的不适应,以及这两者带来的不可调和的冲突。Charlie一再强调过去的生活在纽约的生活才是对的生活,是值得延续的生活,其实不仅是涉及亨利在哪里生活的问题,而是在缅怀那个他曾经拥有绝对优势的权利关系。来到洛杉矶,意味着一切权利关系的扭转和强势地位的丧失。很多人同情Charlie,是因为看到他一步步地失去,陷入困境,却没有看到正是因为他原来是拥有最多的那个,才会有后面的失去。而Nicole,本来就一无所有,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人人都记得导演是谁,却不记得那个女演员叫什么)。而一无所有的Nicole,到最后还在给予,为Charlie点菜,在他诅咒自己去死的时候安抚Charlie,给Charlie系鞋带。 Charlie只是在同事面前唱了一首歌,一首动听的歌。
诺亚·鲍姆巴赫的新片《婚姻故事》上到Netflix,今晚看了,难过又气愤。一肚子的气不知从哪里出,上脸书写了几句反婚姻的话,明知我的脸书朋友会认为我脑子有问题,who the fuck cares.
我的气主要是针对利欲熏心的,狡诈的,邪恶的,满嘴谎言的美国律师。《婚姻故事》是21世纪的《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夫妻离婚,赢的只有律师,其他人全是losers。话说这个道理美国人都知道,但到了离婚的关头,连聪明人都能昏了头,花掉全部积蓄背上债务找律师打官司,为了什么?就为一个破孩子。所以我在脸书上说,要想彻底避免陷入这种危机要做到两点:1)只相爱同居,永远不结婚。婚姻的价值和必要性几千年来被过度渲染拔高了,hugely overrated。2)如果你脑子进水结了婚,千万不要生小孩,孩子是导致你失去自由的根源之一。我们这个星球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电影2小时10分钟,每一分钟都抓住你的神经。你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原本体面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一对本来相爱,后来也互相关心的人,身不由己入魔附体地互相折磨。并不是他们想蓄意整治对方,而是他们在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失去了冷静思考的能力,精神脆弱时容易听来自律师的谗言。等他们失去了一切后才明白他们不想那样。疯了,输了,最后静下来了。也许生活还能重新开始,但失去的永远回不来了。
两个演员,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和斯嘉丽·约翰逊演技精湛,尤其是亚当,自然的就像是真的。有意思的是,美国介绍他时都指明他是印第安纳米沙沃卡人,而大陆介绍他都把他说成加州人,他的确是在加州出生的,但他母亲是我们这个米沙沃卡小城土生土长的人,亚当七岁时随母亲从加州搬回来,亚当一直读完米沙沃卡高中才离开。所以,亚当·德赖弗是我们这个小城的人好不好。
亚当·德赖弗是个非常异类的演员,他演《帕特森》时引了起我的注意,希望大家去看那部独立制作的片子,是我最喜欢的100部电影之一。亚当和其他好莱坞演员非常不同,好莱坞大多数演员没读过书,没几个本科毕业。亚当是从名校茱莉亚学院戏剧系毕业的。他住在纽约不住好莱坞。说实话,在洛杉矶和纽约之间,我一秒钟都不犹豫会选择纽约。纽约有文化。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美国人对他不陌生,也许国内看他的片子不多。我记住了他是因为他的伴侣是我超喜欢的导演/演员格蕾塔·葛韦格!我以前介绍过格蕾塔·葛韦格的电影《弗兰西斯哈》,这是他们两人一起编剧的电影,基本上就是讲格蕾塔·葛韦格自己的故事。今年这一对伴侣都业绩不凡,诺亚·鲍姆巴赫导演了《婚姻故事》,格蕾塔·葛韦格导演了《小妇人》。两部电影都是明年问鼎奥斯卡的热门影片。
年底是好电影出笼的季节。下一部将是《小妇人》
这部由寡姐和司机一起组合《婚姻故事》,如果你没有拥有过伴侣,或许这只是一部离婚官司的剧情片,但如果你拥有伴侣并且还有小孩,那么这部电影将会是一份礼物,收下它并慢慢品味它,后劲非常大。
截稿前,《婚姻故事》已经拿到了各种奖项和提名,其中就以6项提名领跑明年金球奖最为风光,相信影片到时会有所斩获,而且估计也会在奥斯卡上同样大放异彩,影片有很多经典同类型电影的影子,比如英格玛博格曼的《婚姻生活》,还有奥斯卡最佳影片《克莱默夫妇》。 为什么这部讲述两人感情的电影这么好,因为这部电影正是讲述我们自身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以其说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婚姻的生活和故事,不如放远一些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对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思考。 故事讲述的是剧院导演查理和演员妮可多年前因一部戏走到了一起,两人互相欣赏,并最终走入婚姻殿堂,并有了一个可爱的8岁儿子。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但欢声笑语中,其实却隐藏着现实生活和时间的腐蚀,查理和尼克两人的亲密关系开始疏远,并开始分居,关闭彼此的内心交流通道。
在影片的开始,两人就互相“表白”对方的优点,让我们观众很好了解角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原来他们婚姻已经走到边缘,正在接受心理咨询。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是妮可因为一出电视剧想要去洛杉矶发展,原本妮可欣喜告诉查理这个消息时,没曾想却遭到查理的冷嘲热讽。 终于在这段婚姻中隐忍多年的妮可,选择不再去忍耐查理的一切,决定离婚。
在这场离婚的经历中,8岁的儿子自然成了两人难以达成的关键,于是两人不得不请了各自的律师,而律师才不会为对方的情面去考虑,而是把这场婚姻诉讼变成自己律师威望的对决场地。 这也最终导致寡姐和司机彼此也撕下了体面和尊严,从客气到互相辱骂再到诅咒对方,两人对这场婚姻正式走到了尽头。他们这场互吵的戏份,也成了影片甚至是今年电影的荧幕经典,两人饱满的情绪和表演,让人折服。
如果《婚姻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婚姻诉讼剧情,那我一定不会把这部电影推到这么高的位置,影片的厉害之处,是在两人婚姻被埋葬后,一切都看似好死不相往来时,两人的爱却都还在,那种:“我依然爱着你,但我总是不小心伤害你”的情愫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一切的结果和答案其实都不重要,曾经许下守护彼此的同林鸟,最终还是回归到自我的个体,但这时候的本我,却饱含着泪水和爱,如果还爱着对方,给予双方最好的结果和自由,或许这也是成全自己和对方爱的方式吧。
爱情中无法完满的种种,吵架戏十分精彩,当然关于“完美母亲”和“像上帝一样不在场的父亲(甚至不用f*ck呢)的讨论更甚。结尾确实好哭,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想起来深爱的感觉还是会流泪😭(片头亮出Netflix的大红N时全场鼓掌,不知道在戛纳出现会不会被嘘)
婚姻中没有对错,只是细碎的感知和错位期望让彼此疏离。艺术家和好丈夫很难统一成为一个人设,此片强烈建议所有喜欢艺术家的文艺女青年观看!
触目惊心,十分钟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说着伤害彼此的话,却刺痛自己的内心。婚姻二字,在宣誓的时候有多神圣和美好,在别离的时候就有多虚伪和自私,结婚把彼此黏连得越紧,离婚就把对方撕扯得越深。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因爱生恨。围城之中,谁又能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去搜找曾经拥有,如今却气若游丝的爱呢?
我的父母现在也很容易吵架,他们十几岁就结婚了,应该是初恋就结婚了;我一直觉得,婚姻不适合有独立三观的人,因为独立的三观很难妥协;婚姻是一个妥协和迁就的过程,对有独立意识的人说来说太难了。我还是不想结婚,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接受这一点。
#2019威尼斯第三场#此片过于真实,请谨慎观影。很简单的生活场景,交代东西仿佛每个人都有所经历。关系中的彼此看不见、付出与妥协、丧偶式育儿、吵到开始互骂对方祖宗八代、砸墙摔东西,但真到离别之时,又有一丝怀念,觉得没有好好告别…大概相爱相杀,这就是爱情吧。为司机的演技打call
What I love about this film is 它是那么的温暖又那么令人心碎。它是坐在粉色毛绒抱枕上的Scarlett Johansson,笑着哭着讲述着属于她部分的婚姻,讲述着她的爱与挣扎。它是在转身离开房间的Adam Driver,一道门,将他温柔的眼神关在房间之外。它是从无话不说的欢乐时光,到凝望菜单时房间里漫长的沉默。它是彼此望向对方温柔的眼神,也是房间里相隔最远两个座位上躲闪的目光。它是所有最深情爱意所有点点滴滴所有曾经拥有的回忆都变成彼此憎恶对簿公堂的理由。它是脆弱与崩溃之后抚摸在彼此发丝之间的手。它是镜头懒散晃动,它是生活片段的蒙太奇,它是台词在欢笑与尴尬之后令人哽咽难言的留白。它是彼此最细微情绪的表演。它是风浪后留给彼此最后的温柔。如果生活是一面白墙,那么婚姻就是墙上拳头砸出的那个洞口。
看的胸口闷,以为自己心脏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大口的、彻底的喘气。期间还把窗户打开了,蒸了两锅菠菜馒头。太压抑了。大家都恋爱吧,不要结婚。一生的承诺太久了,所有参与者都疲惫不堪。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一场漫长、繁琐、时而撕得很难看时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国式离婚,关系的破裂虽然不太容易做到体面,但他们还给彼此和孩子留足一份爱。美国这套制度虽然很复杂有时还有些荒谬(比如派个观察员上门观察父亲跟孩子如何相处时的慌乱和尴尬),总体还是蛮人性化的,不能一起生活也依旧是最亲密的家人,不会拒绝承认已有的感情。演员方面,寡姐的表演已经很程式化了,走不出她早就炉火纯青的那套;而男主Adam才是宝藏演员,他太好了,戏全在他身上。很多火花四射的飙演技段落,很多金句台词,很多幽默瞬间,一部悲伤又颇有幽默感的片子,对现代夫妻关系提出新的思考:“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完美无暇,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拿了伍迪·艾伦的剧本,但小老头绝不会写出这么笑中带泪的结局。从纽约到洛杉矶,从一见钟情到咬牙切齿到互相凌迟到精疲力尽,离婚如同一场风暴过境,将所有心存善念的点滴化成冰雨。能够平静做成前夫妻的万中无一,讽刺的是——他们需要比经营婚姻还努力的经营离婚才行。我的年度最佳两性电影。
特写的撕逼确实很有效,但是对婚姻的解析就如影片唯一的那场法庭对峙一样,矛盾而流于表面,反倒是对LA vs NY的展现很到位。不用比伯格曼,跟「蓝色情人节」都差着一截
比起得到(或造就)令人欣赏的爱侣,我们永远更喜欢成为值得欣赏的自己。就像你和你的恋人合影,照片拍完后你总是先看自己拍得美不美,而不是先去关心对方被拍成什么卵样,一个道理。这道理如此简单,偏偏爱情故事都不这么讲,以至于有时候讲出来真实得令人怀疑。人们习惯用爱和不爱去阐释所有结合与分离,但真实的核心是,比起自我实现(如果有可能的话),爱便没有那么重要。
重点是一点都不黑色,爱与恨都有点无伤大雅的意思,无感
它讲的是爱情,它讲的是婚姻,它讲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电影对于生活的呈现实在太真实、太细腻、也太残酷了。虽然已经尽力温和及略抒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关系,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两律师激辩那场戏以及之后一场长时间的争吵,都看得人难过到心痛。从我们应该考虑分开,逐渐演变成我恨你、必须马上离开你。真是眼睁睁看着大家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起来,越发的狰狞。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演得都太好了,各种小的情感细节:温柔的、善良的、愤怒的、尴尬的……每个细节的转换与呈现都特别棒,感觉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体验与投射。片子有非常多用心的小细节可以仔细品味,都很有用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向每一个人。
离婚把一个男人自我营造出来的幸福世界给撕开了,昔日所有的事情都得围绕他来转,至于妻子、孩子怎么想,他想当然地觉得也是按照自己的来。所以在离婚的撕扯中,他感觉自己倒霉透顶,所有人都在针对他羞辱他毁灭他,而他只能笨拙地应对,结果也很失败。夫妻之间那些微妙的相处细节,一旦拿出变成攻击对方的利器,便会分外伤人。两位演员把这种爱恨交错的复杂情绪演绎得好好。另外它也让我想起了《革命之路》。
能共苦 却不能同甘。婚姻走到这样,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人 。墙上的破损尚能修复,关系的裂缝应当如何修补。不是不爱了,而是婚姻一词对爱情太过沉重了。
毫无深度。
临近片尾的一幕,已有新欢的Nicole听到Charlie要搬来洛杉矶定居时两人相视无言,她随即又略有哽咽,此幕应该是全片最细腻又最有力的一幕了。它分别讲述了两件痛苦的事:当一个人已经停止她一直的期待时她所追求的事却意外地达成了,以及当一个人终于学会为她人牺牲自己时他想为之奉献的人却已经离去。电影在一次次的谈话中慢慢揭露双方的精神世界,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让在离婚时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在离婚时就有多不知所措。到了结尾,无论观众更倾向离婚的哪一方,都不会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还能共情另一方。本片和《蓝色情人节》在爱情破灭这个题材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一个始于相互欣赏的关系,一个始于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我想这也是Nicole最终还能和Charlie做朋友的缘故吧)。
3.5;比起老伯劝退婚姻的最高作《婚姻生活》(致敬《芬妮与亚历山大》一幕,必须感叹一下),残酷性仍逊不少,密集台词打造的撕扯戏剧性,过于着力于表演而削弱整体深度。律师那番关于缺席的上帝父亲倒是痛快,镌有当今时代的特征。婚姻的假面就是如此容易卸掉,爱和恨的浓烈度相当,更容易捆绑,对对方寄予的希望一旦变成失望,恨意便如野草滋长;两人如困兽般互吐毒箭,每扎上一个洞就是我在你生活中留下的证明,用恨反证爱,用破碎的愤怒宣泄不甘的选择。若双方都有极强的个性或较高的自我追求,婚姻真的是一个累赘。
4.5 其实是“离婚故事”。绝对不是那种很容易感同身受的故事,就算是离婚夫妻也很难经历这种山崩地裂的行同陌路,太残忍了。鲍姆巴赫这个人本人来说,确实总是那么自我沉溺、还处处带着文青的酸溜溜的讽刺,他期待亲密关系,却内心深处对其表示怀疑,甚至还会对女性产生恶意揣测,这些小细节都体现在他的很多电影里。但是!我真的不可自拔地喜欢他这种毫无保留的,甚至有些残忍的扒开伤口拿来笑的精神,作为一个艺术家,性格上的缺憾有时候就像宝石里的杂质一样,没有或许更好,但这样才成就了他。两个主演都太好了,根本忍不住会跟着他们狂流眼泪😭
爱在离婚诉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