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苦恼人的笑》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杨延晋、邓逸民导演 李志舆、乔奇、潘虹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年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和命运。
影片在我国电影中较早地运用幻梦镜头来表现主人公内在的思想感情活动 ,这对于揭示主题、再现动乱时期黑白颠倒的现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影片没有戏剧性情节,也没有塑造英雄人物。它从一个普通记者的新闻生涯入手,写出了普通人在“文革”中的苦恼和良知。
李志舆扮演的记者不肯说谎,他不是英雄,却是千百万普通人中的善良公民,他所遭受的精神折磨,力争坚守诚实、维护人的尊严、拒绝同流合污的痛苦 真实地传递出当时人民的心声。
影片在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手段上做了不少努力,运用升格、降格、停拍、多画面镜头等手段 丰富加强了内容的表现力。
10.11大厅观影。改革/伤痕面目,极激进的影像手段在新时期绝无仅有。但一切图像的扭曲和影像空间质感上的断裂并非是精神和分析的,因为它在最初就否认了主体和镜像间的误读关系。海城在片中成为了仅仅具有时间性即被抽空的泛化的像。当然,观众明白海城指代上海,但它实际扮演一个无意识的出现之地。对于这部影片而言发生的空间性被高于时间性的强调,这看似有悖于最基本的“新-旧”时期的时间对应,实际在对时间的抛弃恰恰构成了主体的虚无,也即取消了其与镜像的误解,让其中对于体系的“封建认定”仅停留在像的层面——新时期并不针对前三十年本身,而为其量身创制一个“套层”,由于隔断了“误认”,遂将之去政治化为“叙事的符面”,以至于对预其的一切言辞,都不会有越轨的风险。当然,这一切的安排,都是以政治化为条件实现的。
除了公交车假寐的幻想段,此片在影像手段上达到政治目的最杰出的办法是贯穿各个场次的声画分离蒙太奇。每当一个空间内被给定一种语言去解释一种发生的政治态度时,主人公(主体)永远缺席之,远去于另一空间。我们能够出于经验性的理解那是一个递进的“时空关系”但是其在影片中通过声画不对位而平行交替则告知观众一种不被察觉的“误认”——关乎时间的误认,它肯定可主体的虚假和整个叙事空间(镜像)的不可缺任;同时表明:这一切仅仅是发生了的“叙事”而已。
我坚信新时期文学从始至终隐含着这种特性,只不过囿于手段的惯性,在最初的一些文本中这一种高明的(姑且言其有某种“官方的谋划”)办法没有被完全利用(亦有可能不被阅读者察觉),直到先锋创作以反对姿态重申之。
而影像不一样了,它永远比字符搭载更多的政治因素和内部张力,以至于在早起第五代之前就有了许多部可以被明确认定的,有上述“隐含特性”绽出的作品。
1979年出生的人,2019年40岁。
标准,35+,一枚。
1979年的电影《苦恼人的笑》,40年后看,片中的主人公,在2019年,还是标准的一枚,35+,人到中年。
大银幕定格了岁月,
也定格了道理。
在历史的洪流下,你,普通人,能做的正确选择,跟国家并无不同。
国家,攘外必先安内;你是,家和万事兴。
国家,攘外才能安内;你是,勇闯夺命岛。
你不能因为你擅长什么,就只做什么。
要,顺势。
2019年的势,是自强不息。
所以,
脾气再好,也不能认怂;
压力越大,越应该冒险。
否则,你不仅仅是掉队这一年,是影响下一代。
《苦恼人的笑》讲得是1975年一个记者的遭遇。
那一年的势,是翻天覆地。
所以,
天天“小心谨慎、明哲保身”的角色,在电影中,连个完整的名字都没有,简称:李记者。
试图“螳臂当车、权谋私欲”的角色,在电影里,也没有完整的名字,统称:宋书记。
宁愿“身陷囹圄、抛妻弃女”的角色,是全片,唯一有正式名字的主角,傅彬。
在谎言构建的荒诞世界里,他挑战强权,捍卫理想。
他是苦恼人,
他也是笑到最后的人,
因为,1976年,天亮了。
辛辣的讽刺、含泪的幽默、严肃的道理,
能够让一个电影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对一个35+,选择自己的人生、职业道路,完全没用。
如果道理能解决工作问题,还要Boss直聘和得到APP干吗?
我们在精神上都应该向滴滴的俞军学习,
为了小家庭的幸福,从高级副总裁的职位,辞职,
选择去另一个城市为自己生活,
而不是在北京替别人拼搏。
《苦恼人的笑》全片我印象最深的镜头,
是傅彬知道自己即将入狱,给女儿买了一个皮球。
楼下,女儿欢快地拍着皮球。
楼上,妻子躲开抄家的民兵,在阳台上,深情凝望着楼下快乐的父女。
报社记者被要求写一篇关于医学院教授考核的文章,但所谓的考核却是对教授的侮辱,因此记者相当苦恼是否应该按照上头要求去写作 。苦恼之下,向自己的大学老师求教。 老师引用了鲁迅在《野草·立论》中那段经典: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沉默的权利被剥夺,你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表态,而你将得到的是做狗的权利,分到几根吃剩的骨头。
尽管被老师泼了冷水, 记者仍然坚信有明事理的人,尝试找深入基层的市委宋书记反映情况。这段相当精彩,找宋书记住址和在报社内与同事关于真实的对话两场戏重叠在一起。
对话一:
记者:那么诚实呢?
同事:诚实?别忘了,虚伪也是附属于人类的一种品质。
记者:那就可以不顾事实吗?
同事:哼,事实。事实就像一块泥团,可以随意地让人捏来捏去。
记者:不,我不相信。
场景一:记者来到同事给的宋书记上台前的弄堂住址问人,附近邻居回答道,“宋阿宝怎么会住这么‘好’的房子?”。
对话二:
记者:去他妈的虚伪,泥团,总有一天人们会把这些脏东西全部扔掉。
同事:办不到,永远办不到。虚伪只能暂时退却,泥团呢,也只能捏得更加逼真。一到名利和灾难,幸福和不幸争夺人们的时候,他们又会占上风的。
记者:不,我不相信,我不相信。
场景二:记者来到三层楼房问人,邻居回答,“宋书记,嘿嘿,坐直升飞机上去啦”。
对话三:
记者:我相信我们的信仰,记者的职责和自己的灵魂。
同事:告诉你,记者的职责永远是上面怎么说你就怎么写,不需要什么信仰,更不需要什么灵魂。
场景三:记者来到带电梯的高楼问人,邻居回答,“我和宋书记曾经是很和睦的邻居,可是现在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啦”。
对话四:
记者:就算你我是微不足道的,可是人民中间根深蒂固的诚实品质,你不相信?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传统,你也不相信吗?
同事:大道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听我的劝告吧,我的老同学。不要去找宋书记,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的。
记者:不,我不相信,我不相信。
场景四:记者来到门禁森严的别墅大门前,最终找到了宋书记的当前住址。
记者找到宋书记了吗?结果又如何呢?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你为什么这样看着我?——我喜欢你的眼睛。——眼睛?我的眼睛并不好看。——可它们是诚实的。要永远把镜头对准基层,把胶片省下来留给群众嘛。"清朝官员、纳粹士兵、现代人民在一起的那个充满魔幻风格的超现实梦境,表现力极强,很有想象力!不得不说当时的尺度确实很大,其实我们是少见多怪。正如片中所言,本来是极正常自然的事情,现在却觉得反常。(PS:万年背锅侠:四人帮)给五星,是因为这样的电影,你以为是开始,其实是昙花一现的终结,以前不会有,以后……
电影市场的稀缺品,杨延晋第一部导演作品,内容、风格、时事性,很是先锋。对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尖锐而赤诚的表达,后面能拍出《T省》也不意外。构图,建筑,风衣,毛衣,围巾,在他片中都彰显着不可忽略的审美品味。潘红美得不自知。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好吧那就不说,装哑巴好了。那篇未能发表在《海城日报》的文章叫《谎言事实与新闻报道》。今朝的困局,前电影人早就拍了出来。 1979和2023,可以对比的实在很多。那份被称为防扩散材料的来信摘抄,是这样写的:现在生活在海城市的人们,只要还有一点正常的判断力,就不再相信你们了,因为在你们的报纸上,善于恶,美与丑,真理与谬误,是完全颠倒的,这是为什么。片头旁白:这个故事描写的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像生活中的你我他。
形式很花哨,有点生硬,不过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大陆很正常……看得我笑死了,尤其是人还是狗那一段……
“要永远把镜头对准基层,把胶片省下来留给群众。”//怕只是说得好听//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群什么都不懂只剩下政治正确的审查员来“考教授” 尽专业羞辱人身攻击之能事 光是把这层表象拍出来便足够了 心里还有是非的人都能明白//你国的反智传统在这段时间里算是扎稳了根基//思考至今也是一项奢侈的能力//鲁迅先生真是从新文化运动起就是知识分子之光啊//我确实更喜欢这样尖锐的反思态度//真实是不该被畏惧的 “去他妈的虚伪和谜团”//信仰是黑暗里的一线光 他们曾经也是这样过来的 这几年竟也忘得一干二净//中间颠倒黑白指方为圆的一段很1984啊//同时期里杨延晋算是积极探索电影语言的吧?有风格有想法 变焦、蒙太奇、声画分立、大特写、闪回、分屏、梦境幻想寓言故事表现内心感受、倾斜画面表现精神状态等等
浓重的反思意识,虽不无说教,但言辞深切诚恳,对人性之诚实&说谎的考量令人警醒,几乎适用于任何时代;以小人物的视角解析那个荒诞年代,知识分子的焦灼与苦恼,依稀有几分东欧味道;文本有生硬处,然而视听语言上的探索性惊喜,多处运用梦幻表现潜意识,以倾斜镜头呈现扭曲与苦闷,开场声画分离堪称妙笔。回望此片,于今日另有一番意义。
『考教授』的戏码,现在上演得更欢,而且是打着更加冠冕堂皇的为民请命的旗号了。茶水验尿、八毛钱治十万元病、缝肛门,这些事件中,站出来说公道话的人民大众,在哪里呢?——在这部电影中,人民大众倒是站出来过,在男主角的妄想中。#世间事大抵如此#
他们坚持讲“狼来了”的故事,可谁都对“这个孩子会死的”心知肚明。《执政者的脚印》与《一个女人的秘密》,辛辣地嘲讽四人帮和江青。在傅彬的梦境里露骨地使用了纳粹手势。
给五星是因为言论自由太重要了,甚至比最宝贵的生命还重要,文革后这部电影开了个好头,敢于抨击时弊,所以现在看来分外过瘾。
▫️可能在任何时候,媒体若不能独立而落到某人之手,必沦为宣传工具,此时它已失去还原事实真相的功能……
漫画式的讽刺,意识流表现手法,讲了个75年上海的文革往事。主线是记者目睹50年归国的老医学教授被极左书记的人马侮辱(肛门体温计入了口),却又只得按照他们一伙的要求写报道,终于是把自己也拖进了右派阵营。材料的准备、讽刺的剂量都足够,打猎当劳动、飞车看内参片、受伤再启用教授主刀却坚信阶级斗争的书记形象夸张程度拿捏的还好,除了训人做狗的一场戏梦境玩的有点过了,不过也吻合全片多次出现意识流笔法的荒诞感,并且开场的那些见书记恍如登天的镜头还有些恐怖片的意味。两位报社老同学的首次争论很有意思,把阶级斗争提拔到人性交锋的层面,是一种推进。另外装满友谊的花瓶,两张脸合一的雕塑这些小物件也丰满了主线。男女主的戏写的较弱,另外全片的讽刺微有闹剧倾向,男主这个角色也始终是靠情绪在推进剧情
前卫!大胆!炫目!新浪潮!超现实!批判性!1979年的你沪洋气哦!题材仍未脱政治说教窠臼,但没想到手法这么魔幻,某些段落实验得简直就像要穷追恶补那落后的十几年。反思性就没啥好说,30年河东河西,媒体人没有好东西~
在1979年外国电影理论家来到北京香山讲习时,第四代镜语稍显陈旧,中国电影刚刚融冰,电影人对电影的知识如饥似渴。抛开镜语,单说思想意识,反思得彻底,将中国人“个人”与“集体”,“真实”与“虚伪”的矛盾心理刻画到了极致。知识分子的话语依旧在耳边回响,文革的妖火却在今夜点燃。诚实的眼睛。
时光网讯 今日凌晨4点零8分,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100岁。→ 在豆瓣查看其参演的影视作品,决定观看这部《苦恼人的笑》纪念一下:1.一部于我而言颇为非比寻常的影片,部分剪辑方式、叙事手法等在我看过的国产片中还挺罕见,尤其是影片46分左右的诡异梦境,拍出了《1984》的感觉;2.-诚实?别忘了虚伪也是附属于人类的一种品质。-那就可以不顾事实吗?-事实?事实就像一块泥团可以随意地让人捏来捏去。-不,我不相信。去他妈的虚伪泥团,总有一天人们会把这些脏东西全都扔掉的。-办不到,永远办不到。虚伪只能暂时推却,泥团呢也只能捏得更加逼真,一到名利和灾难、幸福和不幸争夺人们的时候,他们又会占上风的。-不,我不相信,我不相信。3.-我够了 真够了!想写的不能写,不想写的却偏要强迫你写。……→好些台词真是让我眼前一亮!
无论什么时候,生存智慧都是门不折不扣的艺术。男主同事的处事方式代表了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虽然表达上如今看来略显拧巴,但诡谲的鼓点营造出的怪诞氛围还是很有冲击力的。李志舆气质文儒,眉眼拘谨,这种压抑的理想化的小知识分子形象简直量身打造。PS.八年后,李志舆又在电影里打了潘虹一巴掌。
这算是用电影写评论吧,密集的观点输出,又有魔幻的部分做点缀。适合今天所有新闻媒体人集体观摩,拷问一下自己的良心。那场夫妻吵架戏放到现在还是很典型,台词都不用改,道尽理想与现实、牺牲自己和保全家人的矛盾冲突。潘虹美,男主后来演了《大明宫词》里的唐高宗,秦怡客串是惊喜。鲁迅的文章《立论》大高光统领全片。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爬出!
大胆杨延晋。海诚日报记者傅彬报道“考教授”新闻,内心挣扎,最终被冤入狱的故事。文革之后的伤痕电影、探索初期的现代化电影语言、看着还觉得很邪典。一是先锋电影语言的运用:多处意识流的影像化、开场声画错位、几处倾斜构图、隐喻象征的讽刺意味。(记者傅彬的梦境中被训做人做狗、傅彬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傅彬老师夫妻读的鲁迅段落“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二是电影视听语言让我惊喜:配乐的诡异是时代颠倒黑白真假的表现、插曲《诚实的眼睛》与多处人眼睛特写。另:杨延晋的感情史太丰富了吧!潘虹真的好美。
大胆的批判讽刺,真实到可怕。梦境的超现实表现,看得我瞠目结舌,神片!各种视听语言上的实验突破,也注定这不会是一部规规矩矩的电影。年轻的潘虹阿姨漂亮娇嫩到不敢认,真的太好看了。
不愧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开放最大胆的作品,当我们在吹韩国电影尺度有多大时,已经忘记我们居然还拍出过这么讽刺打脸的作品。防止类似悲剧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把红魔关起来每天看十遍《苦恼人的笑》
特殊时期对良心和诚实的考量。“事实就是泥团,可以让人揉来揉去。”“有问题你们可以随时来找我”,“宋书记呢?在上面在上面。”男主一开始有点伪善懦弱,装病,坏人让别人去当,自己独善其身,还打老婆,结尾如果不是读人民来信被领导发现,恐怕还在一直纠结吧。电影很多超现实主义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