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夏日》
时长不到一百分钟,短小精悍的犯罪片和剧情片,顺带着还有一点点的文艺。
没有动辄半小时的冗长铺垫,情节紧凑剧情有料,每个反转都有出乎意料之处,每个行为都能给出合理解释。虽然不是特别精致完美难以预料的反转,但边看边有小小的“竟然如此”的感叹。拍摄剪辑充满了悬疑气息,环境营造让人不安,炽热阳光下呆的太久,便会觉得烦躁,蠢蠢欲动的事往往在日光下发生。对现实的反思点到为止,前半段感到压抑,但后半段会好很多。这样的电影真的深得我心。
除了在女主逃跑的过程感到有点戏剧,其余各个情节都倍感真实,极符合当时年代的社会环境。(虽然本来就是那个时候拍的。)
男主软弱的气质拿捏到位,一路下来的成长改变并不突兀,年轻人的心气和懦弱的本性你拉我拽,都在动作神态中有所体现。
所以说观众是够聪明的,不用刻意的心理旁白和鸡汤式台词总结,只要你能演出来,我可以看明白。当然就算是画蛇添足的前提也是先画出蛇。
点睛之处是男主在人潮中大喊:都呆着干嘛呢?怎么都见死不救啊?男主直逼自我内心,为自己的懦弱悔恨,做不到过分苛责自己,只能虚张声势地表达,假以诘问众人。
既是改编自真实事件,观看时就觉得十分气愤,只觉犯罪分子如此狡猾狠辣。
一部分的犯罪主线是公路上的时间线,中午→下午→傍晚。另一部分的犯罪主线是在男主改变后,新的危机来临,“故事在斗争中发展”。
电影细节很丰富很饱满,看完了会觉得有所回味。在车里寻找趁手工具的慌乱,被打断的报警电话,刑警夜审是心理攻势、嫌犯要烟是防线崩塌,一剪子下去的面、手拧螺丝出的血,首尾呼应的鱼的故事......
电影比较老,没有蓝光修复的画质很模糊,但剧本精良,只想看更多。
——————
电影里有很多很有文学性的台词,并不日常,像是应该写在书面的。放在这部片里,却觉得合适。
记两段:
-当时,我给吓得都尿裤子了,现在我老觉着自己手里有条人命。
-你可以不用这么想,任何一个正常人碰到这种事情都会这样的。
-打那以后,我这双手就一直哆嗦。桌上要是有杯水,肯定让我给碰翻了;厨房里要是有两个暖壶,我伸手一拿,肯定是那没水的。
-有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心里发毛?
-发毛?你是说发愁吗?
-不是发愁,是发毛。人发愁,是因为自己长胖了,或者是雨下的太久,顶多就是这样。心里发毛是很难受的,会觉得恶心,害怕,浑身直出冷汗,可你又不知道自己怕什么。总觉得可能有什么倒霉的事情要发生,可你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情。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非常夏日这种带着青春气息甚至透出一点欢喜意味的片名,在没有打开电影之前,给我了一个模糊的误导,而打开这部电影,才发现,夏日里的燥热濡湿沉闷刺眼可能才是故事的底色。可能相比之下,还是《光天化日》这个名字更适合这部电影。 开头那个鱼精的故事,在电影开场时就足够的惊艳,翻腾的挣扎的血淋淋的死不瞑目的鱼,像极对后面的故事的隐喻。 我对这个这个电影的理解大致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案件的发生及后续,一部分是雷海洋的成长变化和自我救赎。两个部分又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而电影用插叙的方式把这个这两个方面一层层的剥开展现出来。 从开始的分手,就表明了男主角是一个有些软弱有些迟钝的好人,而树林中的逃跑返回寻找武器到躲藏的过程正是性格中的善良与软弱斗争的结果。是因为本能的软弱在那个时刻选择了躲藏,也是因为善良在过后的时间里无法逃脱良心的罪责。所有的外部因素和内心变化都是随着电影展开的,从看新闻时与凶手的碰面到与受害姑娘见面,内心的愧疚随着时间的发酵让雷海洋自己逃无可逃。 在野外指认遇害地点是潘粤明脸上一层浅浅的胡茬,可能是无意的细节,偏让我对那一刻人物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在和姑娘对话那句“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个胆小鬼”“是”然后似哭似笑的回答“你那么一说我倒踏实多了”这个时刻应该是直面了内心的软弱吧。之后的对着老板扔钱那个剧情是来透露出一些性格的觉醒?人物从一开始打电话报警还希望匿名,到最后的站在车前高喊着被撞死也不能被你吓死,可能这就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完成。为什么执着于那个对视时的表情,逃不开么? 雷海洋的可能就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懦弱与善良,因为逃不开所以就只能回溯追寻。 这竟然是潘老师第一次表演电影,那种悲悯与懦弱配合那张年轻没有棱角的面庞,真的是恰到好处的融合。除了感叹好演员也真的感谢好的导演还是有挑演员的眼光。 对于女主角的部分,更侧重于推动案件的展开。可能一开始贴在窗玻璃上狰狞的表情太深刻了,然后一直没有记清女主角的脸,现在整容脸横行的时代想看到这样的表情也是很难了。在树林摔倒后与雷海洋面对面时表情,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光从林间投影下来照在睫毛上照在瞳孔上,像一张过曝的旧照片,透出一丝压抑与伤感。从姑娘的角度来想,也是混杂矛盾的挣扎,想要面对新的生活可是却难以逃开,更何况经历里除了强奸的同时还有死亡的威胁。她说起发毛这个词,不是梅雨时节连绵的发愁,是对漫长生活的恶心害怕惴惴不安。对于雷海洋的软弱,她选择的原谅也是为了忘记那个被伤害的自己吧。可能就是看懂了人心的软弱,也明白那一刻雷海洋也并不能做什么,才会在那个时刻放弃呼救,也才会在后来选择不去背负沉重心情吧。那又放过了自己吗,最后的车厢里,听完了那个关于鱼精的故事,然后呢。电影最后一幕又停顿在草丛中的一眼,像是一段未完的篇章,戛然而止。 可能因为是上世纪末的胶片电影,使电影一直沉浸在一种暖光的光圈中,有点远远的,就像是夏日下午昏黄沉寂的光圈,犯罪凶杀挣扎探寻,背后是那些对自我对人性的思索,在剪辑之间封存凝固,历久弥新。即使有缺憾,为了那些无法再回来的人与时间,只能用五分在心里圆满了
这部电影在上映的2000年当时,应该还是能“唬”住不少观众,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则是问题多多,素质比较平庸。
片头背景歌曲是王菲的《脸》,对应的是剧中潘粤明饰演的男主,对女主在自己恐惧关头看见自己的脸是究竟是怎样的,一直异常在意。
因为男主在偶遇生死危机的情况下,表现懦弱,事后对自我充满了不满与沮丧,对事情的结果则是充满了悔恨。
这是一种来自良心的自我谴责。
男主所关心的“脸”,实则代表的是他对自我灵魂的关注,这意味着男主是一个对自我有原则、底线和要求的人,平凡的外表和条件之下,是他最难得的闪光点。
正因为有这种“要求”,男主在后来的一系列际遇和冒险中,主动作为,弥补了当初的悔恨,更重要是,内心得到了真正的成长。
这也是影片的核心主题:一个人只有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也只有鼓起勇气,克服恐惧,敢于作为,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得到真正的成长。
影片的最大优点在于叙事方式:在精心设计之下,矛盾结果不断出现,同时又不断闪回叙事,疏解答案,直到故事走向真正的真相和终点,毫无疑问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性、复杂性和观赏性,提升了犯罪电影的观影体验。
而影片的缺点也相当明显:
1.女主时而胆小而慌张,时而勇敢而决绝,就像人格分裂,性格和人设立不起来。
2.对犯罪份子的犯罪手法和行事逻辑的设计,从一开始的粗犷而神秘,到后来的越来越儿戏,让人非常出戏,是一大败笔。
3.对男主心理变化和成长的轨迹设计和描绘,缺乏层次和深度,没有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素质很一般,但2000年左右电影作品中的那种“浪漫”质感还是让人非常受用的。潘粤明在剧中的表演值得一提,特别是内心戏的外溢还是很出色的。
至于片头和片尾两次都出现了的那个关于鱼眼的故事,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我是没领悟到。
像一种饮料,干烈。像草丛中的闪躲和直刺眼睛的阳光。
潘粤明的手指、马晓晴的假发,葛亚明的车门,还有咏梅的腋毛,李佳璇和谁都处不长,因为她本是导演之妻……尽管路导施展了若干叙事技巧通过阻断重组情节时序而创造一定程度的悬疑效果,但总体而言这故事本身的类型要求还是比较强烈,与导演自身风格偏好以及演员的表演状态不太吻合,特别是马晓晴的女主,独立坚强险中求生那一面性格塑造完全没有立住,这当然是由于演员自身那太过突兀的娃娃脸与童声线。
故事有点散漫,但总觉得还是一部好电影。几个细节有意思:鱼精的故事,用剪子剪泡面,“我坐死你”
潘潘以前的电影都是主角,而且这些电影还都倍儿好看…潘老师确实是天赋极好,演的相当好了!
小時候第一次在電視上看,我就喜歡這部片子。如今重溫一遍還是很喜歡,我渴望這樣的男女關係——一種建立在彼此最隱秘、最羞愧、最不堪、最痛觸的一面全開前提下的相識,甚麽虛僞的遮掩和修飾都不需要了,徹底放鬆的共處。
潘粤明很灵,童颜巨乳马晓晴。一个进京一个离京,咋能坐到同一辆卡车上呢?剧本完成度很高,悬疑感和意外性都保持到了最后。摄影师很喜欢拍仰角镜头,大概是想找一找欧洲文艺电影里“寻找缪斯”的迷幻感觉吧。
我觉着很好,马晓晴后来退隐确实可惜了。此片是路学长第二部作品,风格朴实真挚,同时又兼具商业片的险象环生。剧本很好,演员很好,虽然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是及格的,而且某些地方甚至是突出的,比如雷海洋的成长,从开始有着普通人都有的胆怯,到最后成为一个无畏的英雄。整个人物成长历程传达的恰如其分,说服力很强。雷海洋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没有救而自责许久,当危难再次来临时,这个善良的人已经心有准备,懂得孰是孰非,他不能再让悲剧发生在这个女孩身上,若是那样,自己也就成了一个悲剧。路学长巧妙地对雷海洋的懦弱、普通、胆怯、小人物的形象进行刻画,当把他内心中英雄的一面曝露时,这些元素反而让角色正面价值更加熠熠生辉。
勉强及格。在一起强奸杀人案上,附着了懦弱男主的自交矫正和成长——这部分处理的比较奇怪,本性偏弱的男主在街上发现先前以为遭奸杀的女主时为何有胆纠缠不休?甚至怀疑他和杀手阿一思路一致,目睹被作践的女性激发了雄性本能。路学长的片子有种世俗感混合躁动不安的悬疑感(剪辑功劳),电影质感差点
路学长一贯的手法,一到高潮部分就让嘎然而止,留给观众很大的空白。关于他本人,据说一直是体制内的导演,导的片子总是一改再改,看那些被删剪过的片子,于观众就有了不少遗憾。
看二十年前的电影总是会被打动,那时北京的街景、短发的马晓晴、青涩的潘粤明,是那么让人熟悉却又心里明白已经过去很久了。路学长想用一个悬疑的方式去讲一个救赎的故事,尽管现在看是很粗粝的,但整体去看中国电影的历史里那个阶段无疑是一部佳作,不仅在故事的层面有着嵌套还加入了人物内心的扭变。还是那句絮叨的话,曾经我们的电影是有人味和趣味的,只是后来我们全都丢了。李佳璇的表演也很有趣,从一个鱼精的故事开始,到车厢的救赎,很多细节也都很玩味且有趣味性。马晓晴和潘粤明的脸也是电影的特色,在某些电影里演员的脸某种程度也是代表整个电影的气质的,通过演员的脸表达的情绪和变化本质也是电影故事的走向。
有点意思的风格,粗粝朴实,不张扬但又很抓人。颤悠悠,汗涔涔,烈日下的婆娑树影,公路旁的滚滚尘土,每种感觉都像身临其境。其实每个人往往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是会懦弱地闪躲还是勇敢地挺身而出。很多东西在一念之间,有时候是我们做出的事成就了我们。
潘老师把男主一开始的怯懦恐惧到后来努力弥补过错敢承担的个性蜕变演的很自然到位
几乎可以五星的片子,搁到“Indie坞美学”里也算不错的了。第六代导演里路学长绝对是最会好好讲故事的(这其实挺难的……),除了情节上有些一看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坑爹之处,类型化程度很高,演员的状态真是好。
老北京,老电影。转场转得我跟不上,犯罪嫌疑人也看得我脸盲,不大能get到,不知是不是跟我看的时候走神有关。剧情简介已经剧透了七七八八,所以看的时候没有太多悬念。大家的演技都很自然,紧张感也到位。潘粤明真是百搭且明亮的少年郎啊。不大能get到两位女主角的颜值,但真是灵啊。
一个中国的涉案电影,好好讲成故事的涉案电影。不表扬警察,不吹嘘正义,从相关人的角度,好好讲了一个故事。没有写到底的台词,就已经够迷人了。两个好演员,原来潘粤明竟有这样的演技。
潘粤明年轻的时候还是演了一些好电影的,比如这部,又比如《情不自禁》等等,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
比如今的很多时尚大片都强。看了这个大概懂得美女董洁为什么会嫁给没有名气的潘粤明,其实应该时反过来,有气质的潘粤明为什么娶了木头美女董洁。
路学长在我心中一下子封神了,堪比达内兄弟之于欧洲电影。巧合可以忽略,故事的精巧、镜头的空间对人心的压抑、人物在现实中的拉锯式的成长...太攫人了
路导的精神世界和故事主题一直围绕着《故事会》左右差不离,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租妻+长大成人充实成一张价值2.5元的小报,摊在绿皮火车中困倦的旅客膝盖上,随着铁道律动微微颤抖
这才是在大陆搭顺风车的最可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