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节奏较拖沓,转接有些牵强,但维修反应堆高潮部分还是很触动人心。在那样的恐惧下,拯救船员还是忠于国家是艰难的选择,但是的确开始时候不应该拿整条船冒险来唤醒大家所谓纪律和试炼,站队也有些反复牵强,逃兵是不是就该被诋毁?人性到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本能求生,不是每个人都想做英雄,为自己活命天经地义
1958年10月17日,K-19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始建造。1959年4月,K-19潜艇建造完毕等待下水。潜艇的下水仪式中“砸香槟瓶”的工作通常由女性担任,但这次为保密而改由一位苏联男性将领砸香槟。而该仪式中香槟砸向潜艇後因潜艇布设消声橡胶使香槟瓶砸向潜艇后被完整无损地弹开。而这一切也被人们视为后来潜艇一切事故的“凶兆”。经过了长达将近2年的改进和系泊试验,该潜艇於1961年4月30日正式服役。
服役编辑
“广岛”
1961年7月4日,K-19号由扎特耶夫指挥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海域准备进行发射训练。潜艇浮出水面后核反应堆主循环泵和辅循环泵发生卡死,反应堆反应区温度急速升高。但与此同时更不幸的是当时无线电系统发生电器故障,他们无法联络本部寻求救援。反应堆温度很快就超过了控制极限并达到了900摄氏度的高温,这个高温已经达到了反应棒的熔点并使得原来反应堆内的反应更加加剧。尽管当时自动停堆器的控制棒已经插入了反应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由于潜艇反应堆如果再不控制则很可能发生反应堆爆炸,同时艇上携带了3发核导弹以及导弹的液体燃料,一旦发生爆炸,该海域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核污染,同时100千米以外的北约基地也将可能受损。艇长惧怕潜艇爆炸之后会给当时美国以借口发动核战争,艇长和艇员一致决定组成一个7人小组,由艇上工程师和船员组成,潜入反应堆舱,切断空气调整阀门,重新焊接冷却水供应管,从而安装上备用冷却系统。这7人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充满核污染的反应堆舱内对反应堆抢修,从而使得潜艇反应堆逐渐得到控制,随後K-19艇艇员转移到在附近海域的S-270艇由在S-270艇拖回。而这些进入反应堆舱的艇员们由于受到核污染,有人当场就死亡,没有当场死亡的也在返航途中即事件发生的一周内陆续死亡,而由于通过管路漫步整个潜艇核泄漏则造成了很多其他艇员受到核污染,第一批艇员中包括舰长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核污染,并且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年内就有至少20名艇员死于核污染导致的疾病。
美国海军在K-19附近的战船收到了由K-19备用无线电与S-270的无线电交流之后主动向K-19艇发出无线电说可以提供帮助,但当时艇长恐惧苏联军事机密泄露给北约而没有理会。同时当时艇长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兵变,收缴了除了6把亲信军官手中的手枪以外的所有轻武器并把它们扔到了海中。
返回港控制后,K-19迅速开始进行修复工作,但不幸的是K-19残余的核污染造成了船厂船台的核污染,所有维修人员必须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才能进入封闭船厂内进行维修,这无疑增加了维修时间和难度。经过检修,工程师们发现该潜艇这次灾难是因为K-19主循环回路中的一个焊点质量不合格,从而造成整个循环回路的核泄漏以及循环泵的卡死。1965年,K-19艇修复返回北方舰队,但这个时候他却多了一个外号“广岛(Hiroshima)”(在美国电影中则被戏谑为「寡妇制造者」(Widowmaker))。
2006年2月1日,前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向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这次事件发生时所有K-19上船员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们在这次事故中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核战争。同年6月,K-19号时任艇长的扎特耶夫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69年11月15日7时13分,K-19艇与当时停车监视海域的美国攻击潜艇小鲨号[1]在巴伦支海海峡60米深左右的海域相撞。撞击後因K-19艇的主水柜紧急排水以及储备浮力大而没有沉没。这次撞击造成了K-19艇的艇首受损,其中弓形声纳阵被彻底破坏,鱼雷发射管外舱盖也脱落掉了。而小鲨鱼号的耐压艇体则被撞出一个大洞,潜艇迅速失去平衡下沉,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挣扎後才浮上水面勉强回港。
当时小鲨鱼号上的鱼雷长已经准备发射反潜鱼雷击沉K-19,但长尾鲨号艇长L·巴克霍德为防止苏联以此进行核报复发生核战争从而制止了他。[2]
1972年2月24日,加拿大纽芬兰1300千米开外120米深的海域中,正在战略值班的K-19号艇艇内轮机舱突然着火,当时值班的28名艇员不幸阵亡。着火的原因是由于液压机液体泄露到了热滤器中引发大火。着火之后该艇立即上浮并接受附近北约水面战船实施营救。军舰很快赶到後撤离了除尾部着火轮机舱后面的鱼雷舱内12名艇员以外的全部艇员。撤离後因海风而使得战船对潜艇的拖拽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K-19艇不断辗转直到4月4日才被回到塞维洛莫斯克(Severomorsk)港,而被困於尾鱼雷舱的12名艇员在度过了缺少水和食物,低温以及近乎无光的空间中度过了漫长的40多天後被解救。而这次事故则使得K-19不得不又回到港口大修,之後返回北方舰队。这次事件也是全世界非沉没核潜艇事故中阵亡人数最多的事故
1991年,K-19艇度过了命运多舛的30年服役生涯後终于除役。但就在除役前的1991年6月4日,K-19艇又一次发生了反应堆故障,尽管这次事故被迅速控制,潜艇没有受到污染并且无人伤亡,但这次事故也让苏联政府决定以START-II协定让这艘艇除役。随后这艘艇的核反应堆、武器和电子装备後,拖到位于科拉半岛的「核潜艇坟场」等待最後拆解。2002年5月,K-19艇拖到了摩尔曼斯克的Snezhnogorsk港等待拆解,2003年10月,俄政府决定在「近期」完全拆解这艘艇。
2006年,原来在K-19上担任厨师的Vladimir Romanov成为了富翁,他买下了这艘已经随时将要拆解的潜艇并准备将这艘潜艇停泊在莫斯科作为苏联时期退役潜艇水兵的俱乐部或博物馆。一些K-19艇上的退役水兵强烈反对此举。[3]
据悉,现年59岁的罗马诺夫出生于苏联的立陶宛。从1966年至1969年,他作为一名厨师在K-19潜艇上服役。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罗马诺夫回到家乡立陶宛下海经商。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成了一名亿万富翁。后来,他旅居英国苏格兰,并且成为苏超爱丁堡勇心足球俱乐部老板,拥有近10亿美元资产。据称,罗马诺夫赎买K-19号之举“纯粹出于感情,与金钱无关”,是为了完成该艇已故艇长尼古拉·扎杰耶夫的遗愿。
2022.09.19
冷战时期,苏联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世界两次还有多,美国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世界10次还要多,然而,双方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核竞赛,1961年美国部署了能攻击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核潜艇,而苏联在1961年4月30日第一艘战略核潜艇K19正式服役。
潜艇训练发射核导弹点火装置出故障,发射失败,艇长包里尼·麦克海尔上校被莫斯科就地解职。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高层在K-19的训练还没有完成,时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强令K-19号新指挥官费斯特里科夫·阿列克斯指挥潜艇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白令海域进行发射训练,还命令潜艇演习如何阻止美国人发射核弹摧毁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意味着有实战的可能性。
K-19潜艇在建造过程中就事故不断,不断死人,现在艇上的医生又被送货的卡车当场撞死了,没有离开船坞就死了十个人,水兵们私下里称呼这艘潜艇“寡妇制造者”。新来的核反应堆长官是从学院来的,没有实战经验,新来的医生有晕船症。这些都为这艘潜艇的命运多舛埋下了伏笔。下水仪式中因潜艇布设消声橡胶,使香槟瓶砸向潜艇后被完整无损地弹开,这是个不祥的预兆,被水兵们视为潜艇被诅咒。
费斯特里科夫命令做紧急下潜和紧急上浮的试验,这种近乎于疯狂的极限自杀式操作,吓坏了艇上官兵,包里尼擅离职守,躲进了自己的休息室,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导弹发射成功,大家这才都松了一口气,放松下来。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坦言通过冒险行动一下子把艇上的一百二十人团结在了一起,包里尼上校却不敢苟同,两个人的矛盾公开化。尽管如此,包里尼还是一丝不苟的执行,尽职尽力的完成费斯特里科夫下达的命令,这是军人的职责所决定的。
K-19接到新任务,经过北约组织的军事基地,到达距华盛顿和纽约的海岸线四百公里区域巡航,途中核反应堆冷却管破裂,将导致核泄漏,直至核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抢救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没有防辐射服,仅靠防化服外加一件雨衣,还有大无畏的精神,就进泄漏的核反应堆舱去抢修。这是最艰难的时刻,眼看着好好的人进去,10分钟后心力交瘁、四肢僵硬、七窍流血、遍体鳞伤的被架出来,让人恐惧,第二批的水兵当场吓尿了,死活不愿意进去执行任务,他的长官格里罗夫连哄带吓也不管用,时间不等人,格里罗夫只好穿上防化服替他先进去了。这就是在玩命,没有办法,否则全艇的人都完蛋。
反应堆的温度降下来了,可是灾难并没有结束,核辐射已经蔓延到潜艇的各个地方,水兵带上艇的宠物小白鼠最先丧命,整个潜艇仍然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食物被污染,只能食用罐头和金属盒里面的食品,喝红酒来减低身体的核辐量。艇长命令关掉通风系统,全艇人员除驾驶操作等必要人员外全部出艇呼吸新鲜空气,包里尼提议求助美国人被艇长一口否定。美国直升机和驱逐舰发现了他们,主动联络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再次拒绝。看着艇上的水兵一个个撅着光腚让美国直升机上的人拍照,真的被这些水兵的乐观主义精神感动了一把。弃艇拯救艇员还是保卫潜艇?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再次选择了后者,包里尼指责他“你什么都没保卫,你只是在保卫你自己的野心”。
反应堆冷却管再次破裂,艇长命令潜艇紧急下潜,顿时乱作一团,有水兵不愿意回到潜艇而跳海,有水兵拼命想爬出潜艇而和人厮打引发大火,政委和一部分军官则拔枪指向艇长,然后发消息给美国人求助。政委向包里尼转交潜艇指挥权。紧要关头包里尼幡然悔悟,缴了政委的枪,把他们关了起来,包里尼放了艇长并把指挥权又还给了他,只是建议在这生命攸关的重大时刻希望艇长不要命令他们,而是征求他们的同意,艇长心领神会,两个人第一次会心一笑,心诚口服的达成默契。
瓦提姆·拉切恩上尉主动进入反应堆焊接冷却管,他坚持了十八分钟焊好了冷却管,再次拯救了潜艇,自己却因为遭受严重辐射而失明。就在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向美军求援,准备转移全体艇员,炸毁潜艇的时候,一艘苏联潜艇找到了他们,K-19终于得救。不过费斯特里科夫艇长冒着结束海军职业生涯,蹲大牢的危险,再次违抗莫斯科的命令,坚持尽快疏散全体艇员离开被辐射的潜艇,这意味着和他父亲一样的结局。费斯特里科夫却戏言这就是家庭传统。
法庭审理费斯特里科夫艇长时,包里尼上校出庭作证,他的一段话感人至深“他是我们的艇长,能成为他的手下,是我的荣誉”。最终法庭判费斯特里科夫无罪,但他再也不能指挥潜艇,他和生还的K-19艇员被迫发誓终生对此事保密。直到苏联解体,他们才得以打破沉默,公开悼念死去的战友。二十八年后在墓地,费斯特里科夫又见到了那些健在的艇员,大家向他敬礼。他在悼念当年现场牺牲的五位官兵时说“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海军,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我们”。所以也只有我们这些幸存者才永远怀念牺牲的战友。
2002年🇬🇧电影〈K-19:The Widow maker〉《K-19:寡妇制造者》:虽说十几年前流行过的潜艇片已经拍不出什么新意,但是后来一步登天的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还是拍出了自己的特点,双主角的角力与性格塑造都描写得很充分,但是相对来说,配角能让人记住的就太少。事故的一波三折紧张度拍的不错,如果能再更加利用密闭空间的特点做文章就好了。
8.0/10 分。重看。不记得看过没看过了,年少时看过好几部有关潜艇的大片,剧情都混淆了。。。《拆弹部队》女导演的早期作品,干翻一堆烂片男导演呀,哈哈。。。连姆·尼森估计没能拯救了潜艇,从此后他走上了《飓风营救》的道路。。。
三星半。凯瑟琳毕格罗的爷们儿气让很多男导演都会为之汗颜,看她的戏你要再想到搞基,自己蹲墙角扇自己几个嘴巴扇哭了再回来。这片亏就亏在最后三十分钟从高潮到结局,太拖沓,把整个节奏都拖慢了。这也是毕格罗的老毛病了。
前半程训练细节有点意思,有半节勇气可嘉热血沸腾。但人设方面囿于真实原型所限,有点缚手缚脚了,两艇长的思想转变都过快。演技方面两男主也都没多少发挥的空间。
潜艇片我还没看过不好看的,而这片绝对强于U-571,或许没有战争场面,可是惊心动魄有过之无不及。另:Bigelow居然曾经也是会煽情的!orz 以及例行不正经:Maester Luwin您真的很让我出戏,再就是Liam您在潜艇里撞过多少次头,能说说么……
看完才发现导演是谁,这女人口味真重。潜艇片狭小密闭空间不好拍,而且是纯灾难片,没有战争成分,歌颂的是同袍之谊和在岗负责到底的精神,以及反战主题(让人无谓牺牲)。但感觉并没有比《从海底出击》和《猎杀红色十月》等有明显突破
你们都是英雄。。。你们都是一群英语说得很溜的苏联士兵。。。
苏共为什么垮台,看这个电影就可见一斑了;苏联为什么没有被纳粹征服,看这个电影也能明白这种精神是纳粹征服的国家中没有的
核堆抢险记。硬汉片,奋发的大无畏精神,用血肉之躯最后抢修了核潜艇,还是蛮感人的。中也有懦弱者的感奋补救,也有不服者的捐嫌就公,情节上算是很典型完备的主旋律片,却是美人拍的。船员的缺乏训练、武备的粗俗纰漏,都有些不靠谱。医生拿个酒精瓶到处晃,汗啊,不知史实是否当真如此。
帝国主义视角蔑视共产主义的典型.....我这是怎么了,列宁灵魂附体了?自由主义的民主和共产主义的独裁,最后都归结为“人性”。想得再好也没用,马克思活到今天还不给他这票不肖的传承者给气死么?共济会还不是一样的狗东西。一个人的独裁和一撮人的独裁而已
国家还是生命、集体还是个人,这是战争题材常见的冲突议题,虽然老生常谈,但是本片的情节依旧很能打动人。看着两个中老年男人的飙戏、各个配角的人物塑造(性格呈现及转变),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8/10)小时候看过这片,但剧情都忘光了,只记得一群苏联红军却讲着英语骂美帝……美国剧组毫无偏见地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但不是意识形态的那种英雄,不如说,更像《兄弟连》吧。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考验中,以最大的勇气克服了困难,这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英雄,我想这才是编导想要表达的主题吧。
前期,潜艇里的生活,充满新奇,后期,事故的处理高潮迭起。影片说这个故事是基于真实事件,那么,也许我们每一个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人,都应该感谢牺牲的这些人。
这样的潜艇也能出海,核潜艇连防护服都没,反应堆军官是新手,军医是临时找的,艇员状况百出,这不草菅人命么?艇长,虽然严酷倒也能说尽职尽责,但最后跟艇员搞得感情多深多受爱戴一样,至于么?副艇长,明知老部下有哗变意图,也不申明立场警告之,默默等事发后再来站队,这不坑人么?
英德投资、美国导演,前苏联的故事。难得超越意识形态,歌颂基层官兵,讽刺官僚。空间狭小、人员密集的潜艇电影很难拍,但同理这样的环境也会突出相应的叙事张力。维修核反应堆的情节,让人想起了《切尔诺贝利》。凯瑟琳毕格罗也展示了对男人戏和军事题材的强大控场力,福特与的连恩尼森,核反应堆小官的人物弧光,刻画的非常精彩,但其余角色,就很难让人记住了。摄影和滤镜的运用。是来自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技艺。电影公映的2002年,是普京与西方世界蜜月时期,但也就是同年,北约东扩接纳波罗的海三国,算是俄美关系微妙的导火索,电影在这个节骨眼公映,令人玩味。可惜该片当年票房惨败,9000万的成本仅仅换来北美3500万、全球6500万,凯瑟琳·毕格罗也消沉了近6年,才用《拆弹部队》完美回归
当时看着那些活生生的生命进去,再奄奄一息的出来就不行了,太可怕了
好莱坞有拍全世界故事的能力,凯瑟琳•毕格罗也展示了掌控军事题材的强大气场,但哈里森•福特、连姆•尼森等英美系演员来演苏联军人,还是让我有点出戏。
居然还真有人认为这是在称赞苏联的……黑得体无完肤好吗,从各种角度……政治意义更大吧,像是对苏联的鞭尸,如果真想好好拍苏联,好好拍拍苏联怎么在美国之前让女性宇航员飞上太空的,而那时的美国还在从上至下各种歧视女性成为宇航员,觉得女性就不可能成为宇航员,苏联给了老美当头一棒。
7.7 还以为是令人窒息的潜艇片,结果却令人痛心。美国人“歌颂”苏联士兵?不,歌颂的只是士兵罢了。“他们牺牲,不是为了勋章,而只是在危机来临时履行自己的责任而已。不是为了海军,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我们,他们的同志。所以,为同志干杯。”
人其实很简单,当你面临抉择时,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身边的人时,你会义务反顾还是在犹豫后再次动身。。。不管怎么样,那都是真正的英雄。。。很悠长,你的心也许会从此沉寂!
高潮迭起,而且情绪很饱满感人,美国人能把苏联英雄的故事拍的这么美国主旋律,真是很厉害。。。ps苏联的核潜艇事故不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