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帮下一个人实现遗愿的剧情逻辑让我想到日剧《轮到你了》,白宇的《沉默的真相》还有《心理罪》。只是日剧的情感底子没有这部这么“浪漫感性”。感觉徐海因和方毅任相反又互补,徐海因因为儿时父亲带全家寻死的往事而憎恨父亲;而方毅任认为自杀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两个人一个对生命无比珍惜,对错失后怕,一个对生命极其淡漠,没有关怀的能力也有一些疑问。
首先想说,片头对方毅任少年时的交代,他和老教授的对话,后边也没什么呼应。感觉删了这段也无所谓。还有就是赵承宽这个角色,感觉作用不大,人物性格也不突出。还有轩轩的角色,我也觉得没什么波澜,不懂为什么安插这个角色。最后一集赵和方的对话,赵对王忠雄的案子作出的解释我很不满。有私心就有私心,把个人情绪带到案子上居然还能如此理直气壮的做出解释,开头就对方毅任的蔑视也很苍白无力。这个角色我到后面也喜欢不起来。到最后还帮手下还款,呃呃。最后再讲方毅任他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即使最后一集甚至他的余生都在“赎罪”,已成定局的事情不会再有反转,我觉得最好的结局就是江晓孟跳海身亡,方悔恨直至老去,原谅不是主旋律,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结局,有些事情是真的无法原谅的。整个故事就是李雅均的偏执阴谋论。极少部分是出于对周洋的爱,只是她自己对黑暗童话的构造。她是一个实打实的杀人狂魔。就像《轮到你了》里的黑岛沙和。用别人的生命祭奠自己不安分的灵魂,还自以为上流。还有李雅均与徐海因的对话,徐海因有力的反驳她的死亡价值论,好似说动了李。我不认为这样一个葬送数个生命的恶魔可以被说动。
不懂提及新时报和光传媒的目的在哪里。感觉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补补,会更好看。也可惜无数次出现的徐和方秘密接头的场景,后续也没有呼应。最后一集情感升华的很仓促,有一种来不及了,大家都变好,阳光赶紧铺上大地的意思。
喜欢刘光勇的那一段,很生动。刘光勇得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他想好好的活下去,还是被无情的谋杀。我相信这才是鲜活的人渴望生命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说,许玮甯是真的漂亮,好喜欢她的颜值。感觉从恶作剧之吻到现在,几乎没有衰老的痕迹,又多了一点优雅知性的味道。说话声音也好好听。我爱!
人的欲望太多,捆绑欲望的枷锁更多,使得生命有机会被黑暗见缝插针。无爱的未来是最恐怖的。希望无论贫穷富有,人人都能得到爱。爱自己的爱,爱父母的爱,爱恋人的爱,爱世界的爱,爱美食的爱,爱朋友的爱…
也许有很多人在批判这部剧的细节处理不合逻辑,不严谨,但我觉得在看到她想表达的故事核心后,这些都不重要了。与其说它是一部悬疑推理剧,不如说它是一部自杀心理治愈作品,它从头到尾关注及讲述的都是那些平日里不被在意的人,他们因为不被理解,被家人抛弃,被社会抛弃。于是他们希望通过结束生命,找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据。
他们想要寻找死亡的意义。
说到底,因为活着时候的不理解,所以他们希望用死亡来换取这个世界的理解。
毋庸置疑,他们做到了。他们的死引来了警方的调查,引来了媒体的报导,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这些自杀者们不知道的是,理解与宽容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实现,而他们,恰恰选择了最激进惨烈的一种。
游诚皓,他一直希望自己追求的理想能够被父母理解,被社会接受。
苏可芸,她一直希望自己的歌声被大众喜欢,继续受人欢迎。
张聪健,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看到,得到公平的对待。
庄秉荣,他一直希望走出弟弟的阴影,向大众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作品。
刘光勇,他一直希望得到曾经受害者的原谅与接受。
江晓孟,她其实最渴望得到的,是童年时期,缺失的父爱。
其实他们曾经,都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但就像结尾处说的,他们对外界的关注力,大大超过了他们自己本身。在这些人里面,因为他们太过于追求外界的肯定与理解了,以至于忽略了自己,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
其实这部剧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对那些“不同”做到自己内心最大的宽容与理解。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不一样的东西了,但存在即合理。我们可以选择不接受,但我们没有权力去否定别人选择的接受。阿浩的女装癖亦是如此。
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人无完人,我们谁做不到人人喜爱,苏可芸也一样。她曾经有多光彩,现在的落寞就有多痛苦。可惜的是,她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唱歌,一辈子都在追求别人的认可,她从来没有为自己选择过。
张聪健的痛苦对于每一个社畜来说并不陌生,他一辈子都在为公司而活,直至癌症晚期。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但最可惜的是,他就连自己生命最后一点时间,也花费在了与公司抗衡的地方,他到死都没有想过自己,想过身边的人。
而庄秉荣是我最看不懂的一个人,他想要大众知道他,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可他比任何一个自杀者都要胆小,他宁可死,也不敢走出那个阴暗的破屋子。
可能是前几个人的故事铺垫的够压抑了,编剧终于让我们在刘光勇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是这群人中,唯二幸运的人。他有一个好老婆,一个能够包容他,理解他痛苦的枕边人。也正是因为他的妻子,让他在最后,抓住了那一点点微弱的生的希望。而对比之下,我们惋惜,如果阿浩的父母能够对自己的儿子多一点点理解,或许他也不会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如果可芸的母亲能够对自己的女儿少一点点要求,或许她也能活得轻松些。
江晓孟,她是这里不幸的人中最幸运的人。她有一个从小关爱她的母亲,也有可以抒发痛苦的朋友阿浩,她的不幸都来源于那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父亲,和被迫长大的痛苦。她一直努力着想要得到父亲的爱,但希望却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殆尽。可她最后也没有放弃,她用案子做鱼饵吸引父亲的注意,她在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赌注,终于唤醒了父亲内心的情感。毋庸置疑的她成功了,晓孟拼尽力气终于在最后找到了父爱的填补。
导演说,就连一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患者都能够被唤起心中的爱,而我们普通人为什么不能?
这部剧提到的的社会热点有很多,LGBT群体的认同,明星舆论的压力,社畜996下的高压, 版权抄袭带来的不平等,对有犯罪前科人员的歧视偏见,养护中心下的弱势人群……也许这个社会有许多不平等,也许我们现在过得很痛苦,但每当这个时候,多想一想自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自己而活,不是为了任何一个人。别人的感受与评价,并没有什么可在意的,有的时候,更好的活着,是对他们对大的报复。
自杀,不是唯一的选择。活着,比死亡更有勇气。
讲真的,这部包括之前看的《人间课堂》,整体观影下来我个人认为都要比现有的分数略高一些的,但是实际上8分出头在豆瓣的电视剧板块并不太够打。
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网飞的播出方式。众所周知Netflix是少有的会一次性全集播放的视频网站,这种运行方式会造成观影的连续性。这其实是好事,但是对于其在观影平台的口碑评价上就相对很吃亏。
举个栗子,之前ocn的《火星生活》其实整体看来并不会比被害者好太多,包括最近的mbc的《365》,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比《人间课堂》更好,但是分数却相差明显。其实究其原因我还是觉得与这种播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一次性放出全集固然使观众有了流畅的观影体验,但是相对的,观众更像看了一场8-10小时的电影,由于连续观看,所以其中的缺点或不合理处也会被持续放大。相反,如韩国电视台的播出方式,更看重与观众的互动,因此即使某一集有一些瑕疵,但是由于结尾的悬念和反转会无限弱化这种缺点,而只要结局不崩的太厉害,对于已经有感情的观众来说一般不会有太大程度的改分。因此电视剧的分数往往比电影要高很多。
其实说了这么多,主要想说的就是,对于这种一次性放完全集的电视剧来说,是不是也能以稍稍宽容的分数来对其进行评判呢(唉,其实只是稍稍有点鸣不平啦!)
话归正题。其实《谁是被害者》对于我而言是有些些失望的,毕竟在看过《与恶的距离》和《想见你》之后,对台剧期望还是蛮大的,又是和网飞合作的犯罪悬疑。但是看完后其实有点好像讲了很多但是啥都没深入的感觉。(唯一惊喜的确实是场景道具布置,很逼真)
影片从疑似过气歌星死亡到之后一系列的死亡引发最终悬念到达高潮,其实整个过程看下来还是流畅的。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刘光勇这个角色。还特地搜了一下,演刘光勇的这个角色明明还是个老戏骨啊?但是对于刘光勇这个这么重要的角色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抱歉和悲伤完全浮于表面,完全感受不到那种深入骨髓想要自杀的抱歉。就,其实刘光勇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其实是后期破解整个案件的关键,但是真的给我的感觉太拉胯了!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就,中规中矩,其中穿插了很多想要说,或者可以继续深入说的话,比如资本和政治持续勾结,比如过气明星的痛苦,比如少数群体如何能够正常的生活,以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最后一条还不太准确,江晓孟的成长其实还掺杂了太多这样那样的东西。那其实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表达个啥呢,好像都涉及了一点,又好像都很弱?
影片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的对话就好像鸡汤和邪教的碰撞,最终鸡汤获得了胜利。
ps:吐槽下说林心如演技好的,当林心如表情正常的时候确实还行,但是当她癫狂的时候那个瞪眼+青筋暴起的绝活,实在....你们看那个表情不会想到大宝贝吗???大宝贝一生气起来也是这一招...
吸引人的看点:1.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尸体 2.悬疑的案件 3.主角的鉴识专业知识
可惜,随着第三具尸体身份被确认,悬疑紧张的部分就荡然无存,整个事件已经摊开让观众明白了,于是看警察追查的部分失去了意义。
接着,后面连所谓“鉴识”的部分都懒得拍了,剩下就是看老爸莽撞寻女的剧情,毫无戏剧张力……
尸体部分,可能预算都用在前面,后面没有新尸体道具,直接让演员装死。所以,开始让人眼前一亮的三个看点,在后面都让人失望。
得分点:
- 溶尸的场景做得非常出彩~尸体的部分是挺用心的。
- 每集片尾有花絮可看。也是通过花絮知道主创们想表达什么,因此知道了他们在剧中没有把想做的表达出来。例如他们想写不近人情的方毅任因为女儿的事,慢慢变得想去了解别人(真没看出来);想表达有些边缘人活着的时候没人去了解,变成尸体之后,鉴证科的人却拼命想了解它生前的故事(这一点很有意思,但不说的话,看剧感觉不出来)
如果不是有花絮,真不知道原来主创这么有想法的。(可惜啊,成品没做好)
扣分点:
- 警察从头到尾办案都很水。警察的调查一直落后于记者,要看新闻才知道内幕;放刘光勇回家监视他,然后刘光勇回家自杀;刘光勇送医院,两个警察远远的在外面聊天,刘光勇就这样被人杀了。——现实有这种警察你能放心?算实实在在的辱警了吧 囧
- 男主性格孤僻,跟同事都无法相处,是怎么结婚的?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但完全没交代。显得人物很假。同理的还有徐海茵爸爸为什么要自杀。(也有网友指出,以为徐海茵的爸爸是怕自己死后,巨额债务要由妻女来偿还所以拉家带口地去死。可是后来剧情中,徐海茵和母亲虽然生活的不富裕,但也没有被疯狂追债的样子啊。 )能明显感觉到编剧创造人物只是为了剧情服务。
- 突然的父爱。离婚后对妻子女儿不闻不问,期间妻子重病、女儿陪酒……直到在案件中看到录像才想起自己原来有个女儿!然后就修改证据,疯狂寻女。这样的转变超突兀。
如果,你真的关心女儿,是为了不想伤害她们母女才选择离婚,那离婚之后也会默默关注吧?又没有说妈妈带着女儿出国了或者妈妈禁止父女相见,怎么会十年都不管妻女的死活?只能说是渣男。
- 人物缺乏成长曲线,性情突变。嗜血精明的记者因为发布了雕刻师哥哥的新闻,一步到位完成良心发现变助人为乐乖宝宝;晓孟突然就2年后想通了;警察宽哥在最后一集变大好人到处帮人……
- 李雅均家里不锁,等着方毅任随便进去、警察随便进去,家里还一直循环播放被害人自述视频。能不能拍得再假一点……(还真能……后面她居然自首去了……)
- 没有交代李雅均犯罪的决定性证据。1 李雅均怎么杀刘光勇的?——没监控没证据。2 怎么在殡仪馆偷尸体的?——不知道。3 怎么捉到李雅均的?——她自己大摇大摆走进警局自首的。是有多敷衍观众……
原以为自首是完成最后一步,结果只是因为剧情需要让方毅任找到女儿……
- 缺乏交代案情。这些连环案是怎么一步一步策划的?被害人是怎么同意的?是怎么决定顺序怎么具体实施的?一概欠奉~
- 父女相见,总是互相数日期。爸爸数女儿的成长重要日子,这点也符合爸爸的怪人性格,但女儿紧接着数爸爸经手的案子日期,数自己受伤日期、杀妈妈日期……你们两父女为什么爱一见面就互相数日子???要从这点来确认是亲生的?
- 还有鉴证方面的水份,严谨老爸居然不关门让女儿受伤……等等的不提了。甚至还有这种情景——刘光勇自杀未遂,躺在医院床上,警察急着询问:
挺可惜,这些情节元素可以发挥得更好的。例如,前几案可以像日剧那样一集一案,前半集查案,找到被害人信息,后半集挖掘被害人的故事,引观众当成连环杀人案来看——“生活遇到不公的人,居然恰好都被人杀了,凶手选被害者有什么标准?”到总体过半才让主角从关键证物发现真相,再找女儿,从女儿口中得知为什么会凑在一起实施这件案。但女儿不可能拿到芬太尼,也没有杀刘光勇的机会,再找出幕后大boss,捉到大boss之后,她再交代一系列案件的起因经过(交代清案情很重要)。
客观来说,这部剧不是一部烂片,它言之有物,有想表达的主题,有自杀者与施救者的立场对立,有些发人深省的对白(例如刘光勇老婆说,“世人记得的他,只在他犯错的那瞬间,但我记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体贴与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样子。”)主创有想法,但想到却做不到。
能看出编剧或者导演的稚嫩,好牌乱出,越到后面越无聊,第8集结局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简直像是多余的。
————分割线————
看到一篇影评,从另一个角度点出这部剧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这部剧里每一个糟糕的父亲和丈夫都能得到原谅?凭什么?(谁是被害者)剧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2605396/
————分割线————
苏可芸在剧中唱的那首歌,是陈小霞的《还活着》。
歌词很点题,是每个脆弱者的心声。
————分割线————
看到有一个短评是——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大陆的这些悬疑剧能有这个一半能看,都可以烧高香。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另外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都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
不明白为什么要踩大陆剧,也不知道ta到底多久没看过大陆作品,反正上一个让我觉得惊艳的华语推理剧是《唐人街探案》网剧,就今年的事~而且《唐人街探案》网剧前8集水准完全秒杀《谁是被害者》。
看完(其实看了1-2集就想说了)觉得纳闷,这么高的分数怎么来的?
对,你是悬疑推理剧(的外壳),请先把悬疑推理的故事逻辑和基本常识写清楚
对,你想表达各种宏达的社会议题,请抓柱重点深入探讨,不要只聊表面
对,你想设计一个“非常规”的男主,请最起码把男主的基本情况解释清楚
我不想多说警方办案的诸多漏洞(连搜证不戴手套都有),也不想多聊每个案件当事人贴标签式的人设(像没有生活的学生的想象),台词、演技也都不赘述。
我就单说男主方毅任(有剧透)。在这个最最重要的角色身上,编剧有多草率、多莫名其妙!
一、方毅任的病。
他到底患了什么精神疾病?有哪症状?症状的规律和原则是什么?
这对于理解男主行为、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及最后男主的改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整季看来下,这些问题全都没有交代清楚。
一会是交流障碍,一会是躁郁症随时发狂,一会又像双向情感障碍,感受不到其他人的痛苦。
因为没有人物行为的“原则”,导致观众没办法判断此时是该出于对患者的同情、还是对作出改变的欣慰、还是对特殊才能的惊叹。
男主的同事说过,他得的是:亞斯伯格症
其实只要抓柱这个病的最大特点——“社交障碍”,就能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一个“社恐”警察,和一个“社牛”记者,一起行动探案,非常有对比、有火花,有爆点有笑料有眼泪。
这样,最后男主需要去劝女儿,向记者求教说话的方法,才能起到升华的作用!
社恐想要学者社交,满嘴跑火车的记者开始学习说实话……
就因为混乱的人设,和没有规则的行为,导致这个结尾变得毫无意义,平淡如水
(男主有惊人的记忆力这点其实也可以大做文章,但是编剧只是像填缝剂一样塞在剧情的角落里,让人一头雾水)
二、方毅任的家庭
男主的家庭情况,可以说是整起案件的导火索,至关重要。但是导演、编剧交代的不清不楚。
首先,一个精神病患者想要结婚生子,本来就不容易。能愿意和他成家的,一定不是普通女人,但是他的妻子,就是一个脸谱化的“好老婆”,和平常妻子没有区别。这怎么可能呢?
结婚前妻子就已经知道男主有这些精神疾病了,但是从家庭装修、家居布置、女儿的养育方式上,一点也没看出来,这个特殊的家为了家庭幸福做出了什么预案和改变?
这些人物背景的bug,让观众对人物个性的把握更加没了头绪,也让我觉得编剧和导演没有认真对待故事,连基本的常识都懒得去琢磨,匆匆忙忙只想表达自己有多热衷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大声(然而也表达的像流水账)。
三、父女的感情
让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女儿对父亲的感情!
如果父亲一直埋头工作,为什么女儿那么那么爱父亲?不应该敬而远之吗?
男主离开家回忆的时候,全是女儿和母亲的画面。如果这时候全是父亲和女儿的画面,就合理很多。能表达出他爱这个家,爱女儿,只是不知道怎么交流和沟通……可惜,没有。
如果只是因为父母离婚,为什么女儿那么那么恨父亲?
天底下离婚的父母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恨父亲,那还了得?编剧应该不会是想表达这样错误的观念吧?
从剧情看,男主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温文儒雅的女人,那么离婚以后,妻子是怎样理解丈夫的?妻子是怎么安慰父母离婚以后的女儿的?统统没有交代,上来就是恨之入骨。为什么呢?都怪精神疾病吗?(女儿的精神疾病是遗传还是环境塑造,也没有交代清楚)
不知道为什么爱,也不知道为什么恨,大结局给人的感觉也就索然无味了。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亲,你是悬疑推理剧,你的观众可能是一群最聪明的观众,至少是准备好迎接一场头脑风暴的观众,然而……你就给个这?
有剧透,但是你如果看完前三集,看下去就没问题了。或者你一点没看就看了个预告,也欢迎你继续看下这篇评论,因为这是一篇劝退的评论。
看完前三集后面就不用看了,越看你会对这剧打分越打越低,最终就跟我一样。
警察各种不专业就不说了,这具尸体男的女的,是否有整容,男主看的一清二楚没有一点难度,为了剧情需要在结尾告诉你,为了男主自己找到证据,各种现场遗漏证物。浴缸有塑料、针头遗留算是比较含蓄、仓库空地直接留空的针管。
监控能看到少女手臂的刺青,却完全没有从这方面开始侦办,男主也是早早看到,甚至他都知道女儿为何要刺青,却也不一开始从这开始找,女记者这里显得略微可以说得通,因为她要交易情报所以没有提及这条线索。
我个人不知道台湾那边整个网络媒体在此类事件的情况下,是个什么情况,但是警察要通过看电视新闻才知道媒体最新进展,这未免有点不太像2019年发生的事情。为了推理和剧情需要,坏点监控还是能接受一点的。但是医院里面这样杀人也太假了点,这又不是抗战片谍战片。
整个剧情在第四受害者,刘光勇那里开始一路走下坡,平淡无奇的内容,不知为何要用上这么长的篇幅。
再说下,该剧和一部韩国电影《奥罗拉公主》一部分内核很相似,奥罗拉公主中当我知道罪犯和负责调查的警察原来是夫妻,直接从悬疑变搞笑片,老婆在那杀人复仇,老公在那查案,知道是谁还瞒着自己的同事。《谁是被害者》也这个套路,当剧情里大概判断到女儿是犯人的时候,犯人和警察是一家人,这片就不悬疑了,成了家庭伦理剧。《奥》与《谁》的男主都是那种卷毛加眼镜的类似造型。两者犯罪现场都留有一个标记,前者是卡通贴纸,后者是遗愿蜡烛。暂时就回想起这些。
本剧最大的问号在哪?男主这种怪胎、怪咖是怎么能结婚生子的,这个你用2集的篇幅来写一下,大概我还能更看得进去一些。做事这么严谨的男主,怎么把危险化学试剂药品放在家里,门开了一条缝什么的,你能接受吗?我不能接受。男主老婆知道男主这样,家里这么养小孩也是没有一点警惕性吗?这也说不过去啊。这还是2019年,你搞个红外线之类的报警器什么的也不是太难吧。(其实这段意外的剧情我觉得是借鉴了一首韩国歌曲的mv,因为是女子,mv拍的挺好看挺感人的,歌也好听)。
本剧最大被害者是谁?就是我们这种看完全剧的人。
最后再劝一下,各位如有缘能看到我的评论,千万别看这剧,要看的话第三集之后也别看下去了。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林心如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林心如演技很👍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