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存在于记忆中的剧,多少年来我也想不起名字。托前同事色鬼的福,去年我才想起它叫《飞来横福》,拖到今年才把它看完。
过去的生活节奏比不上现在,演员讲台词慢条斯理。就算是40分钟*9集也会略显漫长,所以1.25倍速播放正合适。
94年开播,假设这部剧在93年拍摄,现如今也有30岁了。陈佩斯好像很喜欢白塔(秒应寺),在本剧和另一部《为了新生活,前进(已改名“我是乡巴佬”)》中都有体现。
另外包括我家胡同在内的白塔周边环境也常被他拿来拍摄,可谓京味儿十足。这30年的时光有如白驹过隙,白塔周边的场景也有了很大变化。我特意拍了一组照片,用来和剧中的截图做个对比,还是很有趣的。
初来乍到的陈佩斯,被年轻的警察李琦和同事骑自行车追赶。急中生智才躲到了莫岐支的剃头摊上“改头换面”。背后贴着“L病没毒一针就灵”的电线杆,俨然是90年代初期北京胡同里的一道风景线~
腋下夹着坐垫“公文包”的陈佩斯化身胡同串子——和警察李琦玩起了猫鼠游戏,其中就跑到过我家附近的安平巷。彼时的赵登禹路还没有拓建,这排房子组成了旁边军队大院的外墙。我小时候放学的必经之路。
这地方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了解白塔寺的朋友们都知道,过去大门朝东开,就在图中穿条纹衣服那位的左侧,往下走也就进入白塔寺了。右侧的“面的”,80后肯定也有印象,后座实在不太舒服。有钱打车的,肯定还是愿意坐“夏利”或者“拉达”。
从小长大的胡同,这个场景真是太怀念了。左侧的砖石建筑是男厕,看上面的小白牌也能猜出个大概吧。右侧自行车旁边的小屋,就是过去住平房的北京人存放蜂窝煤的地方。
30年间的点滴足以促成剧变,只是忙碌的人们注意不到罢了。
本剧的故事是双线叙事。盛夏季节,一头浓密黑发的陈小锁去找叔叔陈银锁寻亲,皮箱被的哥捡走。的哥想捞偏门,结果遇上黑吃黑的女独狼丁玛丽。Mary姐于是制定了一个计划:她让的哥冒名顶替陈小锁,然后自己以陈总秘书的身份,从小锁父亲那里获取汇款。
计划很成功,的哥建议Mary姐见好就收,分钱跑路。Mary姐的事业心却熊熊燃烧,第一桶金到手了,自己又是个商业人才,还有一个单恋自己的关系多、门路广的“男朋友”,何不成就一番事业嗯呐?
另一方面,对大陆陷入误区的前公子,现盲流陈小锁,丢了行李不说,还被剃了个大光头。只能化名索小陈,为了吃住奔波着。还好他运气不错,遇到了一位老板。老板先给他提供了住宿:首都人民丢的报纸+公园长凳。还给他提供了早餐,在大排档上,索小陈甩开腮帮子猛吃油条豆腐脑,把老板看的目瞪口呆,结果一到工作场所,刷油漆。我们的阿美利加电商专家毛线不会,让老板顿足捶胸。
就这样,两条线逐渐交汇,双方居然是个大团圆结局。陈佩斯的喜剧功力显露无遗,而唯二失落的一个是Mary姐的“男朋友”,另一个是想勾引陈小锁,结果遇上了的哥的小包。不过包导人豪气,借着饭馆上菜不当的功夫,不但让老板免单,还让老板把水槽里的王八宰了。这姐们,到哪儿都潇洒。
哈哈哈哈哈。好像是某年农历年时分推出的电视剧,和家长一起看,笑到饱。
这应该是部电视剧,好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话我就是从中知道的
陈佩斯导这戏时才40岁,正风华正茂,可惜从1998年开始被央视封杀,大陆一代喜剧之王就此沉寂。袁立(22)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名学生。印象最深是陈银锁酒醉与陈金锁的那段。
陈佩斯一人演双角,丁嘉丽扮演一个很屯的骚女。陈佩斯和丁嘉丽有隐晦的床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看
小时候看过,觉得还蛮好看的,现在再看,表演模式太老了,跟许冠文有点像,喜剧想不朽确实太难了
小时候看过的
很有意思~~
特别可笑特
丁嘉丽的那个哼一下的表情太难学了。
也是小时候的最爱。
原来当年在电视上看到的完全听不懂的是维语版 怪不得
小时候笑到不行,终于可以看了
去过现场
大陆喜剧的最初实践者,陈佩斯!
囧,好早的片子
身份错置
小时候看到剧中忒能打的两悍妇对决特别激动人心
印象没那么深了。。
小时候看过的,剧情已经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