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女郎》从这部里偷师不少。相比37版更长的时长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但也难免显得冗长,歌曲数相对这个体量也不多,但仍有几处“不必要”(就连这也被《滑稽女郎》学过去了)。看到第二个版本,对最后一句台词女主角对自身身份的定位越来越感到迷惑,是附庸还是爱的永恒?男女的设置颇值得玩味,男主角是女主角的人生导师也是其事业的阻碍,女主角的行为多是被男主角的行为推动,好奇18版在新时代下是否会有时代精神的变更。
吉恩凯利《雨中曲》4分钟戏水舞是影坛传奇,和他合作过的朱迪嘉兰《一个明星的诞生》里10分钟客厅舞也是影坛巅峰,同样是一镜头都底的一气呵成。影片是现实巨大的讽刺。男主在戏中因酗酒走下坡路,而现实是朱迪在演戏中酗酒,之前已被米高梅解雇。不知朱迪在影片中苦苦哀劝丈夫戒酒时有无想过自己酗酒的问题。我们看影星闪亮,却不知他们成为巨星后飞升的惶恐感,以及跌下神坛过气时的落寞感。也许曾是天之骄子,所以才不会甘为泥尘。
爱所不能包容的黑暗
如果单看这部1954年的一个明星的诞生,似乎还是不错的,除去一些不可抗力的瑕疵和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之外,整部电影的完成度和情绪气氛的渲染都是相当到位的。
不过,既然我是把这个几度翻拍的电影作为一个系列去解析,那么这一部就必须要拿来和1937年最古早的版本来比较,而一经比较,这部1954年的版本就显得没有那么出彩了。事实上,非常雷同以至于分镜台词都极尽相似的诸多片段已经绝对超出了“向老版致敬”的范畴,即便是翻拍,1954年版本所加入的新意也依旧未能胜过最原初版本故事的魅力。
一场对于原版略有筛选的复拓
当你连着看1937和1954年的一个明星的诞生的时候,你会惊讶于它们如此相似的剧情与人物设置,整个剧情的起承转合,重要的事件与节点,几乎一个不落地全盘照收。比如女主有一个一直在身边支持的好友,比如警察局里的婚礼,报纸的报道,诺曼逐渐褪去他明星的身份,诺曼梅恩大闹奥斯卡,保释出狱,自杀,以至于最后那句“我是诺曼梅恩夫人”,看过老版的我可以非常有预见性地直接说出下一个场景是什么,甚至绝大部分场景的重复精确到了台词与镜头之上,这点在我看来算是这个电影最大的缺点:它虽然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然而整个框架与情感,还是过于倚重原版的剧情了。
而且我最喜欢的老版的一段剧情,莱斯特和诺曼蜜月开着房车出去旅行的桥段,竟然在这场大型的重新演绎中被删去了,而那一段算是原版中最有生活气息的一段,非常可惜。
歌舞与剧情的抉择
这个1954年的版本最大的创新就是加入了歌舞元素,从1937年版本的演员变成了这个版本中主攻歌唱的天赋性选手。
歌舞,其实本应是非常讨喜的一个设定,近些年无论是La la land还是马戏之王,电影都能被优秀的歌曲提高一个档次,要我说,这部片中最棒的一段演出就是在诺曼梅恩赋闲在家给莱斯特做三明治(这段也基本和老版一模一样)后莱斯特给诺曼表演的环游世界的一段歌舞秀,那一段可以说是整个积极性剧情的高潮,在那之后剧情便急转直下,而作为这段高潮的歌舞,两人之间的互动和歌舞本身的欢乐性都是相当不错的。除了,我要吐槽里面中国部分的演出,感觉更像是日本或者泰国的风格呢。
而除却这段歌舞之外的其它部分,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同质化倾向过于严重。女主的歌唱最初的完整展现是在地下小酒馆那段长镜头的演绎,不过在那之后的几乎每段歌词,她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唱腔,而这让我们无法对她成为明星产生信服,难道真的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歌唱演员么?
歌唱另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它大大增长了电影的时长,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与歌舞的加入逃不开干系,而且本片也缺少对与剧情取舍的能力,加入了歌舞的同时之前的剧情也大多不经过删改同时加入,再加上整体剧情分配的失衡(前期占比太高,后期倒是迅速结束了),让这部电影在节奏上出现了问题。
如果说在剧情上进步的一点,便是在某些老版处理得比较粗糙的剧情节点上增加了一些细节,使得整部电影的剧情更加顺滑。当然,代价便是更长的时长。
毁灭观感的ppt
因为历史遗留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1954年版一个明星的诞生是修复版本,而中间十多分钟是只有原先音轨没有画面的片段,于是在修复版中,相关的剧照便被填充进来,而虽然知道这层背景,那段ppt展现的画面还是破坏性地让人无法接受。无论是本来就如同艺术探索的ppt形式,还是剧照里诸多明显的ps与不露脸的演出,如果修复的结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删掉这部分比较好。相较而言,大都会的修复版本虽然画质极差,至少还是动着的影像。
依旧是关于梦想与现实
和上一版一样,这次女主莱斯特的出名自然也源于自己追梦的心和诺曼梅恩的提携,不过这两部在这部分有了一个有趣的小变化。在1937年版本中,女主是孤身一人来到了好莱坞,在当服务员时被慧眼识珠。而这个版本里,女主参与了一个小乐队,本来也并未想到如之后那般飞黄腾达,是诺曼梅恩给了她一个更大的景愿,如她在片中说的那样,虽然他没有兑现诺言,不过我已经有了更大的目标,所以无法再回去了,这一点算是很不错的创新。
而1937年中奶奶的角色没有了,一直陪伴她的好友在最后劝说她在诺曼自杀后重新振作起来时代替了她奶奶的角色,而莱斯特在晚宴上看到曾经诺曼画的爱心倒是和1937版中看到他星光大道的脚印如出一辙地睹物生情。
而第二次看这个故事,我也注意到了利比,那个在诺曼还是大明星时一直为他打理生活,却从未把诺曼当作朋友的人。
我觉得这很真实,却也很可悲,他照料诺曼的起居那么多年,却从来都未曾真正试图理解过他,于是尽管他了解诺曼的性情脾气,生活习惯,却依旧为了生计干着自己厌恶至极的工作,在诺曼死后也张罗着报纸上的报道,感觉像是被工作束缚了一辈子的可怜之人,对他而言,无论自己的好恶,一切都只是公事罢了。
依旧关乎爱情与抉择
也和上一版相同,这部一个明星的诞生同样以爱情作为故事的缘起,也以爱情作为终结。
同样的贯穿首尾的“让我多看你一眼”,开头的一句是对于爱的宣誓,而结尾的一句依旧是爱,只不过这种爱情更加复杂。
更复杂的,还有莱斯特对于诺曼的态度,在片中有一段新的谈论,莱斯特说自己有一些恨诺曼梅恩,恨他的失败与过失,也恨这个甚至无法容忍那个颓废梅恩的自己,love is not enough。
对于整个人生的沉浮,爱情似乎是无力的,而这部电影也用这个“not enough”去阐述为了爱情所付出的牺牲。莱斯特愿意为这份爱情放弃自己的演艺生涯,而梅恩在经历了这一切后,醒悟到为了爱情,为了成全莱斯特,他可以牺牲掉这个已经成为累赘的自己。
虽然,我也在想,这是不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抛下自己所爱的人,名曰成全,其实只是受不了这个无能的自己。但即便是这样,这也只是更加证明了人性中存在的最黑暗,最复杂的一面罢了,不过爱情是如此纯粹而真实,我们宁愿去相信这是轰轰烈烈的殉情,因为这份真挚的情感是如此美丽动人。
1937版影评//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645298/&dt_dapp=1
1976版影评//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673658/&dt_dapp=1
2018版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9673773/
那个时候的好莱坞电影没有渲染,没有出位,只有踏踏实实地讲故事。每一句台词、每一场戏都考究。戏剧转折都卡在点上。情绪推动遵从专业技巧但又不炫技。
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是好莱坞的一次的内省。它坦承这浮华之地的潜规则,虽然不是全部,但已经入圈。它自我审视,揭露残酷,也洞悉人性弱点。
诺曼自杀的那场戏,以轻松反衬悲怆,以情节对称掀起泪点。观众知道那是诺曼在跟莱斯特道别,但莱斯特不知道,于是她满心洋溢的惊喜戳痛了观众的心。一个无助的人,她的生命支柱即将垮塌,她该怎么办?好在,结尾给出了妥帖的答案。丹尼的几句话犹如冰凌一样通透,直戳题眼,让莱斯特重新振作具有了充足的合理性。而最终她颤抖着声音对公众讲出那句“各位好,我是诺曼·缅因夫人”,足以给这部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画上一个了无遗憾的句号。情感重音收得干净又漂亮。
我们放心地让大幕落下,并且在日后回味几个画面:剧院墙上诺曼画的口红心,诺曼的剪影缓缓走进橘色海洋,还有,诺曼突然叫住莱斯特,“嗨”,莱斯特回头“嗯?”,诺曼微笑凝视着她“我就是想再看你一眼”,莱斯特会心一笑,转身走进房间。留下身后诺曼追随的目光,以及渐渐收起的笑脸。
对于诺曼这样敏感骄傲的人来说,好莱坞是啃噬他的元凶,而非酒精。他的骄傲被啃光,他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相对而言,莱斯特简单又柔软,反倒更适合在遍布锁链的斗兽场存活到最后。
在法庭里,法官质问诺曼:“你拥有那么多优势,但是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其实优势也是劣势。就算口里含玉出生,也得看个性接不接得住。接不住,那就囿于业力。玉石落地翻转,背面写着“罪”。
好长呀好长呀,片子一旦超过2个半小时,我就容易走神。不过,Judy Garland的最后一句台词,还是感动了我。
1.删减与修复的坎坷历程比电影更感人。2.歌舞部分以戏中戏和剧情内为主,前半段歌舞如催眠曲,客厅场景最有趣和经典(戴灯罩,披豹皮)。3.黑白剧照配原声音轨颇具新浪潮气息,后期的别样魅力。4.这就是世界末日的样子,没有巨响,也没有抽泣声。5.遇到好事坏事时,脑海里浮现洗发香波或高尔夫球。(8.0/10)
反而是老妖写的那个幕后的修复故事更感人,汗。
五十年代大制作,制片公司的野心不要太明显,故事节奏以今天来看又慢又套路,对照朱迪嘉兰后来的遭遇片子若干细节都一语成谶了。男主浮夸自私酗酒,但仔细想想又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试镜&经纪人情节表现的电影工业幕后有趣(如何进行一次标准的明星结婚去世事件公关)。电影公司老板对经纪人说你根本不了解他,钢琴师说你就是他的最大成就。删减又修复的过程让人唏嘘,但幸运的是有三首被删掉的歌找回来了。最近的消息是有收藏家保留了全本胶片,不知何年何月能够让全世界看到。2019-05-09想看 企鹅视频“高清”(480p)2:54:54版,画面比例明显不对所有人都是方脸。
看的近3个小时的version restaurée,不好丢失的片段是用静止照片代替的,据说华纳2010年要发行该片的BD版,又找回了不少丢失的部分。最后那句Mrs Norman Maine还是比较催泪的。关于好莱坞的好莱坞电影总是值得观赏的
Judy Garland演得不错...
If you don't love Classical Hollywood, then you don't love cinema at all.
进行到中段后越来越好看,集《雨中区》、《日落大道》于一体,让人想到《彗星美人》和《一夜风流》,海滩之死让人联想杨德昌《海滩的一天》。这部影片集中体现了好莱坞的自省(诺曼悲剧)与自恋(超越性的圆满结局)。表演堪称best performance,“someone somewhere”中戏仿中国戏曲唱腔惊艳至极。
这一版删去了第一版里首尾两场奶奶的鼓舞,其实对于少女实现梦想是有所削弱的,但朱迪加兰过于强大,基本一半过后,就是万世巨星。这一版重点虽在女主身上,但男主角更加完善和真挚,那场为女主角化妆的戏就很动人,求婚戏也很花哨,整部电影是一部幸福感倍增的电影,两个人的互动都很棒。尤其客厅的那场歌舞戏,从内容的设计,内部和外部的调度,到朱迪加兰的表演完成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场面,是这部电影的华章。
硬要用日落大道与本片作比认定他缺乏批判性显然忽视了很重要一点:乔治库克是黑片崛起之前上个世代的三零系导演,他们不可能像比利怀尔德那样愤世悲观,他们更推崇高尚人格爱情无价的古典悲剧,对好莱坞造星体系的批判也相对温和克制,而这实际上却也更能在逻辑上达成自洽:那么恨好莱坞为什么还会拍出此片而且好莱坞却奖励了更多小金人给你?于是更像在借助自黑进行炒作!……值得注意的是:重构修复版中有几处段落所出现的做旧静态海报画面+情景演绎的台词对白画外音,并非是一种前卫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原因是电影首映之后公司不知何故砍掉二十多分钟内容甚至连底片都被销毁,但首映长版的音轨部分被完整保留,直至八零初对此片进行修复还原时才用了如影片呈现的方式再外加一些库存镜头素材予以尽量补足!
一個懷揣著明星夢的女孩來到了好萊塢,歷經艱難成了大明星,事業如日中天后又遭遇了瓶頸,無奈和年青一代明爭暗鬥,最後明日黃花,歸隱沈宅,依舊幻想再起東山。根據三個階段,庫克拍了一個明星的誕生,曼凱維奇拍了彗星美人,懷德拍了日落大道。相比于后兩部,這部批判的力度弱了很多。
这版竟然比37版感觉还要dated,节奏如此缓慢。作为一个对Garland无感的观众,这简直是我看过歌舞最无聊而且和剧情分割的最彻底的“歌舞片”(没live的舞台感对我没有吸引力)。Garland的表演风格真是欣赏不来,表演好坏不是靠占多少戏份来衡量的。这个故事对我而言主角总是N
37年版本我还嫌男主太好男人,这个彻底把男主牺牲掉了…既没明星的诞生也没明星的坠落,只剩在事业与爱情间挣扎的完美圣母…当然judy garland绝对女主可以理解,但故事就完全陪衬了,客厅跳舞那段是唯一的亮点…ps. 为什么她特写好像hilary swank ><
【2022年第一部】上升的阶梯,下降的阶梯,在这交叉口的上方写着大大的“公关”二字,好莱坞片厂制的“写实主义”被库克轴卷式的镜头娓娓道来——它的一切都是假的,充满灯光轰炸,口红与粉底,连风雨都是人工的,声音更是后到的(一个神奇的gag——"it's all recorded"),但当朱迪·加兰在客厅中为梅森DIY式地“重排”了自己走遍天下的好莱坞巨制时,美好的东西被分享着。
这个电影是朱迪.嘉兰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1955年的奥斯卡,朱迪.嘉兰正躺在病房里等待着最后的结果揭晓.守候在门外的是一群好事的记者,大家都在等待这个小金人给朱迪.嘉兰最后的拯救.结果女主被格雷斯.凯利拿走,门外的记者也瞬间消失.至此,朱迪.嘉兰失去最后重振的希望!
加兰的客厅舞和梅森两处无声落泪都太精彩了,但剧情总觉得差点意思……莫非我对这个IP真的不太有感(看了三版都没为be结局动情,反倒是妖灵妖老师写的幕后故事让我快哭了……)
Grace Kelly把Judy Garland的奧斯卡影后還來!!!!
好莱坞真出了不少怨妇转世的娘包导演
圣诞节特意选一部“欢乐”的歌舞片看,没想到这么悲伤、这么黑暗、这么动人。三小时的时间,看朱迪加兰在荧幕上唱唱跳跳,欢笑落泪,感染力真是无人能及。最后一句台词颇让人吃惊,也是泪点啊... 希望以后,那些遗失的片段能找回来,因为她的演出错过哪怕一秒都是遗憾
朱迪·加兰的表演很有悲剧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