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Now I have deeply remembered this one.
Hitchcock has never disappointed me.
最后真的很凶险,尖叫、射偏、坠楼,到受到Prime minister接见,到灵机一动以此为契机enter the embassy,情节如此推进实在是妙。Doris Day最后的献唱简直绝了,一点点掌控着电影最终高潮的推进。间谍、暗杀各方的关系,我还是有点懵,不过影片最初都有镜头交代,等到第二次看的时候,我想就都明白了。
影片一开始取景在Africa很有意思,你至少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非洲社会的样貌,他们的宗教习俗(for example, they don't allow for too many accidents, and their weird eating habits)。以及英美国家刑侦时候的惯例做法(I'm afraid we can't get in without a search warrant)。影片里这回改成Steward的妻子很机智了,从最开始就察觉到异样。
很喜欢James stewart,together with his vocal voice.
期待下部电影。
2 ) 看见歌声行走,寻找拉小提琴的恶魔
名字有六个单词,同时,每一个都是单音节。这漂亮的名字包含着简单干净的元素、未完成的韵律、意思上的模糊不清、对读者的诱惑挑衅,隐藏着极大的重组和延伸的潜能。希区柯克在重拍一次后,觉得自己应该再拍第三遍。
而大家并不会对这部作品别有所求。
希区柯克在好莱坞得以用最精致的画面来包裹他的黑暗,让惊吓得以变成更深层的悬疑和恐惧。例如儿子汉克,影片以他的闯祸为开始,并引入第一个悬疑人物,汉克聪敏,好奇,又听话,表现出一个宝贝的所有特质;然后在路易和男女主角一起喝酒的时候,汉克和母亲乔一起唱了一首可爱的小曲,随后便在画面以外,以乔的一句“我请了保姆看他”而遁入了未知,对于一有经验的观众来说,未知除了儿子是否会发生意外以外,还有一种便是,他是否和悬疑的主要剧情无关?到了儿子被绑架时所感受的恐惧,很大程度是因为,类似的这种镜头在之前有不少铺垫。而经过了开头对儿子的塑造,摇摇欲坠最终身陷危险的恐惧,以及一大半的时间都看不见的紧张以后,最后一个歌声救人的镜头才会更具有力量。
希胖拍出了歌声。我们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歌的行走。这般艺术塑造能力,是他和普通好莱坞电影导演的一大差距;而这份清晰,很大程度上也让他在当时得不到艺术家的认可。
虽然清晰也是一部分艺术家所追求的品质,但他们相应地也修剪主题和故事,以到达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境界。而希区柯克他对太多东西着迷,谋杀、精神分析、性欲 …… 他确实不是一位修士。他或许还是个恶魔 —— 掌握了所有的恐惧,悬念,诡计,所有的坏心肠,并知道如何隐藏他,并且很幽默 —— 乔赌气般抢占座位,然后静等本笨拙地不知道把腿往哪儿放的时刻,你就像看到了那个调皮的坏孩子突然听话地在收拾餐桌。而到了乔警觉,本又不耐烦,然后德雷顿夫人马上就瞪着眼睛回头和本四目相对时,你又看到小恶魔在拉着小提琴蹦蹦跳跳地嬉笑了。更别说两个人在修道院装模作样地拿着本本然后相互抱怨,乔因为自己的歌唱家才能而引人侧目的时候了 —— 多丽丝戴比起他那懂事的儿子有时候更像小孩子。
这里的正方形,还有剧院的三角形,都是藏有恶魔的几何
电影在开头字幕的时候就以交响乐为背景,并慢慢地把镜头推到锣手面前,在最后一下击锣的时候让两个锣的圆形平铺占据屏幕,符号学家看到几何线条就会兴奋,而他只是作为一个呼应而放在前面,同时,这也让摩洛哥和伦敦两个场景同样重要的同时不会割裂。摩洛哥的异域风情在前面部分主角们离开以后就不再出现,但作为谜面的所在,让观众也在那里看到了谜底的婆娑树影,让规矩封闭的伦敦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希胖或许在这部片没有把人的精神和欲望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撕开,但他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城市重叠在一起会是怎么样的。搅拌两个城市幻想的或许是磅礴的音乐,或许是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当两个城市都相互重合的时候,观众也不能幸免,只能像《迷魂记》的封面一样,掉进希区柯克这个他自己也为之着迷而重拍的作品里去。
3 )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2008-01-01 04:26
终于开始要写些东西了,但没想到第一篇影评竟然是关于希区柯克这位悬念大师的作品----一部小小的悬念剧。
真的纯属偶然,偶然的看到他,偶然的喜欢上这部老电影。。。
不同于如今奢靡,花哨的大片的制作,这部老影片更多的是平时的镜头,用剧情本身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并牢牢的抓住观者的心。
希区柯克曾两次执导这部影片,一部是在三十年代于英国拍摄的黑白片版本,另一版则是1955年于美国翻拍的,我看的就是后者。影片描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到瑞士度假,意外从一名垂死的间谍口中知悉一位驻伦敦的外交官将在他出席音乐会时被人暗杀。为了让这对夫妇守口如瓶,暗杀者绑架了他们的孩子作为人质,然而他俩还是去了音乐所。阻止了这次暗杀行动,同时也救出了他们的孩子。
影片虽是一部悬念剧,但片中却混合了间谍片、警匪片、喜剧片等多元化的素材,拍成一部内容丰富剧力强烈的作品,并且微妙地反映了当年一触即发的欧洲政治局势。
并且整个剧情充溢的不是阴谋叠加的杀戮,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对善良的夫妻如何尽己所能去救出他们的孩子。而当最后女主角Doris在钢琴前,眼含热泪内心焦急的唱起那首包含了亲情的whatever will be,will be,男主角顺利救出了他们孩子全家团聚时,把浓浓的亲情推上了高潮。
附: 希区柯克年表
1899年8月13日,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出生在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一个经营蔬菜批发的普通人家。
1913年,在伦敦大学选修艺术课程。
1920年,希区柯克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工作。经历了字幕设计,美术导演,编辑等工作。
1922年底,摄制了《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号),此片是他初次执导。
1923年,在《女人对女人》中,希区柯克担任助理导演。
1924年,希区柯克拍摄《白色的阴影》、《充满激情的冒险》、《普鲁特的堕落》、《恶棍》。
1925年,《欢乐园》和《山鹰》(首次独立执导影片)。
1926年,执导影片《房客》(《寄宿人》)。12月2日,希区柯克与艾尔玛正式结婚。
1927年,执导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杨花》。然后,希区柯克与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签约,相继执导了《手镯》和《农夫的妻子》。
1928年,执导影片《香槟》和《蒙克斯人》。
1929年,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讹诈》,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0年,《朱诺和孔雀》(根据希恩•奥凯西的舞台剧改编)。
1931年,拍摄《骗局》。
1932年,执导影片《第十七号》、《奇怪的富翁》。在这期间又执导了《一代红颜》。辞去在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的职务。
1933年,执导影片《维也纳的华尔兹》。受聘于英国高蒙影业公司。
1934年,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暗杀者之家》)。
1935年,执导影片《三十九级台阶》和《间谍末日》。
1936年,执导影片《破坏》。
1937年,执导影片《年少无知》、《失踪的女人》。
1938年,执导影片《牙买加旅店》、《失踪的女人》获得纽约影评协会奖,同时被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引起好莱坞的注目。
1939年,适逢二战开始,希区柯克举家前往美国洛杉矶,开始了他在好莱坞的工作。执导影片《蝴蝶梦》,获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黑白片摄影奖。
1940年,执导影片《海外特派员》和《史密斯夫妇》。
1941年,执导影片《海角擒凶》。
1943年,执导影片《救生艇》。
1944年,希区柯克在伦敦执导法语短片《一路平安》和《马达加斯加历险记》;返回美国后开始拍摄影片《爱德华大夫》。
1945年,执导影片《美人计》,也是英格丽褒曼出演的最后一部希区柯克电影。她与罗赛里尼的“私奔”给希区柯克不小的打击。
1946年,在英国与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独立的制片公司。
1947年,执导影片《帕拉亭案件》。
1948年,希区柯克自己独立制作的影片《绳索》问世,该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执导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执导影片《怯场》。希区柯克与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闭。开始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执导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此片根据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改编。
1952年,执导影片《我忏悔》。
1953年,执导影片《电话谋杀案》(首次采用立体电影技术拍摄)和另一部代表作《后窗》。
1954年,执导影片《捉贼记》。
1955年,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重拍)。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0月,开始拍摄电视系列片《希区柯克剧场》。执导完成电视片《报复》。
1956年,执导《哈里的麻烦》和《冤枉的人》。
1957年,拍摄《在死者中间》,后来改名为《眩晕》。9月30日,电视连续剧《深闺疑云》开始播映。
1959年,执导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执导影片《精神病患者》,获1960年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女配角金球奖。诡异的题材,意外的故事发展,低预算的黑白制作,让这部电影成为希电影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1963年,希区柯克与环球影片公司签约。执导影片《群鸟》。
1964年,执导影片《玛尔妮》。当时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都或多或少受到希区柯克的影响。我们看当时的作品都会有所体会,而在特瑞夫和希区柯克的对谈录中更可以清楚看到。
1965年,出版访谈录《希区柯克论电影》。
1966年深秋,开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4月,希区柯克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加州大学授予希区柯克名誉博士学位。
1969年,执导影片《黄玉》。
1971年,希区柯克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为拍摄电影《狂凶记》,希区柯克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
1972年,执导影片《狂凶记》,让观众看到希区柯克雄风依在,这部电影流畅圆润,是希后期的佳作。希区柯克获得金球奖,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75年,执导影片《家庭阴谋》。
1979年,希区柯克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因身体原因,被迫放弃他所从事的电影工作。
1980年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希区柯克爵士封号。4月28日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终因肾功能衰竭,在洛杉矶逝世。
4 ) 伟大的父母
这是一部谍战剧,但男主一家只是被牵扯到其中而已。
男主一家去摩洛哥玩,一位陌生人帮他们在公交车上化解了和当地人的矛盾,于是他们做了朋友。他们在旅行过程中又遇到一对夫妻,和他们交谈在一起,也成了朋友。不久,那位朋友死于非命,孩子也被拐走,原来,那对夫妻也是坏人,哎,人不可貌相啊。
后来经过一系列调查,原来神秘组织要在教堂刺杀首相,于是男主和女主去了教堂阻止了这些来场危机。
最后首相为了感谢他们请他们共进晚餐,途中女主唱歌,小孩听到了歌声哼起小调,最终被父亲所救,一家人又皆大欢喜。
这部剧中父母想方设法去营救孩子还是很令人感动的,特别是最后母亲和孩子的“合唱”让人泪目,父亲也是一位勇敢果断的人。
这是我看的希大师第十四部作品,飓风营救,化解危机!
5 ) 擒凶记
从视频一开始就有矛盾的出现,妻子的严谨与丈夫的侃侃而谈形成对比,又反应出美国人对于他国历史的文化的漠不关心,以及法国人吃蜗牛竟然可以翻译成田螺?
摩洛哥真的好美哦,神秘的非洲国家 。
Que sera sera 的原唱Doris Day 的演出很惊喜。
或许是别人找错门,结果其实是在监视的老套路的初次出现。
男主把真相告诉妻子之前的纠结演的惟妙惟肖。
杀手和音乐一起达到高潮的那一段真的好经典。
后面Doris Day边唱que sera sera边哭的场景也是绝美。(原来que sera sera是从这部电影走出来的!)
镜头语言和声音语言配合极佳,最后镜头一步步的把观众引向楼上的房间,声音也有逐步的变化。政治斗争真不是一般人能参与的嘿。
最后场景太搞笑了哈哈哈,朋友们都酣然入睡,一家子人突然就回来了哈哈哈。 标准Hitchcock结尾。
James Stewart依旧帅到我发大水.... 不过角色的塑造逐渐固化。
但是剧情漏洞有点点明显,四星吧。
最后,不要随便把孩子给别人带!!!
6 ) What will be,will be!
彩色版的重拍,还是很好看的。希胖又拍间谍主题了,相比较上一部《捉贼记》的玩闹,这部虽然没那么强的悬疑性但也可以吸引着我看下去。在我看来最出彩的便是最后半个小时音乐厅里那段十分钟左右s暗杀首相的戏份了,激情演奏的乐团和指挥,伤心哭泣的母亲,欣赏音乐的首相,准备暗杀的杀手……在尖叫声和锣鼓声的掩盖下,幕布后伸出的那支枪开枪了。这段没有一句台词,只有人物角色的神色与肢体动作表演,而视听语言和流畅剪辑带来的高潮般的享受!希胖最后还是拍了他最喜欢的“楼梯”~
主角魅力的强化注定伴随反派的形象弱化与失真,Doris的表演把母亲这个角色诠释的很好!失子心痛与寻子心切,并且时刻保持冷静,丝毫不冲动,智商在线,让我被其母性光环所感染!她演唱的时候真的很令人动容!
原来《Que Sera,Sera》就是Doris Day歌手时演唱的作品!真的超级好听!
7 ) 戏谑的献礼
非常喜爱希区柯克的电影,这部翻拍版依然引人入胜,即便今天看来,虽然惊悚和悬疑已经平平无奇,但是大师的节奏感依然可以带动人们的情绪……
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意犹未尽,或者可以说是虎头蛇尾,希区柯克电影的结尾总是一个提速,好似冲刺,又好像高潮,留下的只是余韵……
深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大师,在这部电影中却不甚明显,特别是电影中叙事的逻辑,使得一切所发生的都过于刻意,电影中的政治意味也很有隐喻,故事是讲述英国政治的倾轧,却将发生的场所搞到摩洛哥,又丑化了穆斯林……
在故事的进程中,电影主人公不断强调他们的美国身份,美国的被重视,美国使馆的威力,更是美国人化解了英国危机,这或许是希区柯克在好莱坞发展给美国的一份主旋律小礼物……
8 ) 家里必须有人说了算
情侣之间,可以吵架,可以固执,可以谁也不听谁的话,夫妻不行,特别是已经有了孩子的夫妻,家里必须有一个人说了算。
因为,孩子,相关的事儿,必须以最高效率得到处理,否则,呵呵,哼哼,咳咳,倒霉的就是全家人了。
小的例子,去不去医院?
5、6岁的孩子晚上不停咳嗽,妈妈说赶紧去医院看急诊,爸爸说天冷再冻着明天白天去吧,奶奶说没事儿我这就给他做冰糖雪梨水,爷爷说我去外面抽烟去外面抽烟,然后,第二天,稍有好转,第3天,咳得更厉害了,夜里去医院急诊,肺炎,住院。
大的例子,买不买学区房?
一般都是,全家反复讨论之后,就买不到了。
极端的例子,孩子被绑架了!
绑架者,还不要钱,就是让你们保守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的代价是,有一个大人物要死。
这个时候,家里谁说了算?
希区柯克,1956年的电影《擒凶记》里,是当医生的丈夫说了算。
1.接到绑架者的电话威胁后,麦肯纳医生,决定不配合警察,不告诉警察真相。
2.确认儿子被绑架后,麦肯纳医生,决定先给妻子吃镇定剂,再告诉她发生了什么。
3.分析判断出,儿子已经被从摩洛哥带去了伦敦,麦肯纳医生,决定夫妻一起去伦敦。
4.当着警察的面,再次被绑架者电话威胁后,麦肯纳医生,决定夫妻继续保守秘密,自己找线索,救人。
5.在教堂里找到绑架者,同时也被绑架者发现之后,麦肯纳医生,决定自己单独留下拖住罪犯,让太太出去报警。
6.在音乐厅发现刺客后,同时得知刺客已经当面再一次用儿子的生命威胁他们保守秘密,麦肯纳医生,决定继续保守秘密,自己悄悄地去找刺客的包厢。
7.在被绑架者用枪胁迫的情况下,麦肯纳医生,决定先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儿子,再趁机把罪犯撞下楼梯,吸引警卫的注意。
麦肯纳医生,的,每一个决定,都是需要在几秒钟内,做出选择。
麦肯纳医生,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孩子安全第一,太太安全第二,大人物嘛听天由命好了。
好消息是,绑架者中,有温和派,有爱孩子的女人,关键时刻,她背叛了组织,选择了爱。
更好的消息是,麦肯纳医生的太太,信任自己的丈夫。夫妻配合默契,巧妙利用音乐,擒了真凶,救了亲娃。
过程惊险,结局美好。
备注:
过程残酷,结局美好的例子
梅尔吉布森,1996年,主演的《赎金风暴》Ransom
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刺激。P.S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结尾女反派这么爱护那个小男孩,我眼睛就红了,还有Doris Day后来唱的那首we'll love again比之前她唱的que sera sera好听。
大銀幕看震憾!!! 加5星 9.1/10 又一城戲院 3.10 補記 2年前再次看大銀幕.
詹姆斯·斯图尔特的在希区柯克电影中最出彩的是《后窗》中的表演,其他合作的作品,斯图尔特的表演其实都特别单一程式化,斯图尔特有一个惯用姿态,低头微驼背、眉头紧锁、手肘收缩,这个形象在多次出现在电影中,特别是眉头紧锁,这样的的表演方式不仅仅让观众感知到了形式的紧迫,还令人察觉到了他的不厌烦,进而使观众移情,不能代入角色或偏向于他。在希区柯克与特吕弗的讨论中曾提到过,相较于加里·格兰特,斯图尔特身上更富有激情,这种激情在斯图尔特早期的黑白片中极为明显,加上当初他的年轻气质,都极易感染观众,这也是《双虎屠龙》等早期影片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在表演后期斯图尔特的演法并未改变,因年纪增大,致使在观众观感上时常觉得和人物有距离,他总散发着一种厌烦别人的情绪,这一点在他后期饰演灰色人物的《凤凰劫》中尤为明显。
3.5星,两场戏还不错,一场是歌剧院桥段一场是在领事馆多乐丝.戴演唱世事不可强求这首歌的桥段,不过总的来说不如想的那么好看,或者分开看,这部影片中的不少桥段都很精彩但是连在一起就不觉得有那么惊险紧张了。
从头到尾都把我吸引住了,悬念贯穿始终,男女主角表演也很精彩,当然还有那首经典的主题曲~~而音乐会与谋杀的并行则令我想起了更早看过的《教父3》同样是靠近末尾时的剧院刺杀部分,一个相当扣人心弦的精彩段落。
1.阿尔伯特音乐厅的刺杀场景至为经典,钹、黛、史都华、杀手、乐谱的交叉剪辑,尖叫,张力十足。2.奥斯卡金曲[Que sera sera]与应和的口哨。3.乱入标本店,剑鱼与虎头。4.开篇儿子偷头巾、史都华坐立难安的大长腿、抓鸡腿等喜剧插曲彰显出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尴尬与困窘,为影片增色不少。(8.0/10)
十分喜爱演出麦肯纳夫人的DorisDay的那段诙谐又严肃的演唱,JamesStewart还是后窗里那副样子呢..可称为希区柯克版本的首相谋杀案,亮点在镜头的变换和声音的处理上.情节上而言,完完全全就是典型设置,仅属于希区柯克的印戳显而易见
还挺少见这样全家人都被卷入阴谋的戏码,从头到尾都很精彩抓人,虽然剧情也有雷点。
超喜欢这部,Doris Day给我的感觉太舒服了,而且第一次发现James Stewart眼睛嫩么蓝。节奏和气氛仍然高度保持了希区柯克的作风,有些片段有点多余,大概是没有构思完整吧。
被杀特工极业余,被平民女子瞬间看出异常,更可笑的是不敢回答萍水相逢朋友的家常问题、例如你一个外国人在此干啥——职业特工别说有一个或多个掩护身份,对任何问题都会随口编且滴水不漏。男主极二逼,异国他乡对陌生人瞬间兜出自己老底,不符合其战时驻外医生、平时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老江湖、老油条身份。歇斯底里的女人最为讨厌,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漂亮。伦敦特工机关更拉倒,自己外派执行重要任务的特工被杀,与之有关的美国人随即赶来、美国人的儿子还被绑架了,简单问个话就不管了。该片最大的贡献是其插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永恒经典。
希区柯克在视听语言上的技巧和掌控炉火纯青,堪为悬疑片的范本。音乐厅一场从编排到镜头的剪辑,乃至声音对剧情的推进,无不扣人心弦,难以忘记。
★ ★ ★ ★☆,Jimmy在Hitch拿AFI终身成就奖致辞时曾忆起拍摄音乐厅那场戏时他本有很多台词。可第一条拍完之后希希喊cut要把台词去掉,“你嚷嚷的太大声我都听不清背景背景交响乐了”。后来再看这场戏时他怎么也想不起当时台词是什么,Jimmy这才同意“we don't need that speech, all we need is you.
跟睿智的妈妈相比,这个三两句话就把什么黄都漏完了的爸爸真是智商拙计😂 歌好听,几处高潮够紧张,就是总觉得剧情哪里不太对劲。
不算最好的希区柯克,但依然悬念丛生。歌剧高潮杀人的拍摄手法太绝了,一百多个变化镜头竟然一句对白都没有,看得人从头到尾抠手心~
作为弗洛伊德代言人的希区柯克可能只有讲述恋母情结的时候才对女性充满善意 与前作不是受害者就是花瓶的妻子和情人形象相反 他不吝把所有的正面特质赋予一位千里寻子的母亲 丈夫对第一次见面的游客和盘托出家底 她仍保持睿智与警惕 丈夫误打误撞差点泄露情报 她急中生智打开儿子定位的突破口 丈夫莽莽撞撞推倒枪手导致擦枪走火 她绝望中一声尖叫反而机缘巧合之下救了暗杀对象 就像千人厅的交响乐再气势恢宏 也远不及闺房小曲Que Sara Sara来得深入人心
多丽丝戴唱的那首Que Sera Sera可真好听!没想到后来又来了一遍,还是最后的关键,多好。不过剧情就不多推敲咯...
依然是希区柯克钟爱的间谍故事,毫不知情的美国夫妇被卷入政治迷局,最后拯救首相的同时也得以和儿子团圆。多丽丝·黛唱歌的样子很迷人,虽不是典型的美女,倒也有自己的味道。
悬疑氛围比较浅的一部,漏洞也比一贯的更多,有时几乎没有可信度了。难得的是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这部的女性力量相对突出,相对于男主洞察力低、只在意自家孩子而不在乎首相之危,女主多察、聪慧、恻隐之心、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无疑在两次声音中被表达出来:一是音乐会上的尖叫,一是晚会上的歌唱。不过男主仍然被赋予了其他品质,从而表现出平衡的家庭关系。
Hitchcock的彩蛋真的太难找了 查了一下又重新看才看到他胖胖的背影 音乐会谋杀那段似曾相识哎!女主的绿花裙子好喜欢 Que sera, sera好好听 想去摩洛哥看看
拍摄期间,黛一直咨询斯图尔特,为什么希区柯克从来不指导,是不是导演不喜欢她的表演?搭档解释说,此导通常是你做错了才会发声。可黛仍不放心,直接去问希区,得到了相似的回复,“亲爱的黛,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自然不会招致我的评议。你的表现始终与我对影片的要求相吻合,这就是我什么也没说的原因。”……希区之所以选黛入擒凶记,因对其在风暴警告那部黑片中的表现印象深刻。制片人曾有疑虑,因为他觉得黛只是一位歌手,他原本更想用特纳、凯利或者诺瓦克去演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