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的日子》是一部久仰的电影,它完全用乐凯胶卷拍成,音画同期几乎无从谈起,即便如此,优秀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跌宕的命运,及其升华的主题,足以掩盖其所有的瑕疵,使其成为一部艺术的精品。冬和春相依为命,在一个物欲日渐涌入的世界里,彼此守护着精神上最后的贞操。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摧残着他们不堪一击的精神世界,物质上的满足似乎是唯一能够拯救他们空虚心灵的强大力量。然而艺术家在经济左右的社会生活中,终究成不了强者。当滚滚的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艺术家要么死去,要么疯掉。影片深刻描绘了一个艺术家在日渐萎缩的过程中,与他的爱人做最后挣扎的日子。一方面是感情上的割裂,另一方面是不可解决的现实困境。看不到希望的两个人试图用各种方法找回彼此相爱的理由,冬一次次的试图卖掉自己的画却屡遭失败;春因为怀孕重回冬的怀抱,却进一步看到了冬的无力;两人回冬的老家,试图逃离让他们陷入困境的城市,找回当初彼此的爱恋,却最终因为春无法再坚持而匆匆结束。没有钱的日子让两人都没法有足够的尊严面对过去和未来,也找不到其它新鲜的情感来维系彼此的感情。春走了,去寻找新的生活,冬留下来,继续着那幅未完成的画,画上面的春站在城墙边上,手拿着望远镜,看的很近,却离得很远。
看完此片,突然联想到贾樟柯后来拍的纪录片《东》。似乎与《冬春的日子》有某种呼应。多年后,一个艺术家已经完善了精神和艺术上的蜕变,他获取了认可获取了物质,更获取了一种精神上发现世界并控制世界的能力。在人格上,也已经足够的独立,不再需要感情的慰藉。然而他仍然在寻找着,一个与世界发生关系的通道,使他的艺术与外部世界融合的途径。他的追求更高了,却与《冬春的日子》里面的冬,有着一脉相承的不安心理,是一个艺术家抵达他理想世界的愿望。
角色:保守浮躁的男人和自由踏实的女人
与其说这是两个人,一段亲密关系的分分合合,不如说这是一个男人内心的自我剖析。男人是个画家,在九十年代卖不出一张画,生活拮据,却整日梦想着发财。男人带女人回家,在最后做着一个温暖的小家庭生活梦。在这个家里,他是长辈们骄傲的对象,因为能带回来一个北京媳妇,媳妇做优秀的贤内助,听他的使唤,在自己的爸爸面前能威风凌凌。但是女人始终在眺望远方,女人把男人当成远方的码头,但不能长久靠岸。女人要的是海,男人要的是山。海总是围绕着山但始终在掀起惊涛骇浪,山不愿意挪动脚步,始终守护自己的内心境地,眺望着海。
终于看了冬春的日子,这部屡屡被作为背景资料提起的片子。在王小帅的专访中,刘晓东的专访,都会插入一两帧黑白画面。仿佛冬春的日子只是作为注脚注释了两位成功人士各自不同的成功之路。
我喜欢这部片子。非常喜欢。因它安静因它细腻,或者这都因它是黑白片。感谢乐凯35mm黑白正负片。幽幽的萧声不断得响起,在乐凯影影绰绰的黑白渐变光影间,像一段陈年往事突然对你开口。那种色彩的触感是无以伦比的。淡淡的黑白,像老电影的旧拷贝,看上去颤颤巍巍的,其实是簇新簇新的。固然有一种黑白片子以强烈的对比极深的景深著称的,那多么像笔触暴虐的油画。醇酒妇人也是格外动人。这都比不上冬春的日子,浅浅的韵致。翻开影集,爸爸曾经拍的全家合影,就是这样的色彩,有些拍糊了的照片,倒像泼墨山水,更好。那时用的黑白底片,只能是乐凯。
故事并不稀奇,九三年(影片拍竣时,但故事显然应该发生在更早一些的时候),一对贫穷的画家夫妇,(不过他们看上去气质仍保持得很好,并没有被贫穷所腐蚀),在中央美院里非常不耐烦得活着。苏童在一小说里说:走吧都走吧,今年是倒卖中国年,不是英雄就是逃兵。
所以,向往美利坚,可能是一代人的梦想。如同九七香港,十室九空。冬和春,他们非常得穷,我不以为然的是,既然冬春领着学校的一份薪水,都是国家干部,这种穷更多的是精神上挣扎。且不管痛苦的来源,只要是痛苦,就值得尊重。冬一心要把画儿换成美金。春和身在美国的一个男人,或者是前男男友,保持着联系。他们共同的指向都是美利坚。终于在冬的有一次失败癔症发作之后,春打通了对方付款的国际长途,她要出去,外面的生活令毛孔贲张血压升高,曾孕育了嬉皮士运动、普普文化,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国度,应该是文艺爱好者的天堂。冬面无表情得在走廊里听着,那一刻,现实显山露水,判断的钟声轰然迸发。
这无望的生活,挣不动腿的蚂蚱再次感动寒秋的来临。冬春十六岁一起上课,学画,恋爱,做爱。每日出早操跑步,一二三四,挤着打热水洗漱。年深日久,而变化毫无。主要是厌倦,还有强烈的渴望。黑白乐凯将污糟的色彩混乱的建筑热腾腾的欲望统统升格淡化。可事实是,那时的艺术家和现在的小职员如我者,渴望的是一样的东西,钱和自由。这些讯息,即使隔着天上人间的黑白画幅,也能丝毫不差得击中人心。
而后,冬春分手前夕,回到冬的老家住了几天。冬说,有黑色的沃野,强烈的冷空气。那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疯狂的圈地运动,像玩积木一样拆房建房。冬居然找不到自己的家。
东北冬季的雪原,阳光萧瑟的树林,冰封的河流,真像一副深浅不一的水墨画。镜头平视,三人从画面右侧走入,除了画外音,他们所有的对话都像从不知哪儿飘来的仙音,不着痕迹的疏离感。冬春的日子,让无数人想起小春之春,除了画外音,镜头运用也时时唤起此般感受。镜头几乎都是平视的
两人各怀心事得走着,亲吻也无济于事。寒风要带走嘴唇的温度轻巧如风掀起春水的皱纹。
如果影片结束在冬春送别的,我想效果会更好。一棵棵伫立的树干,前前后后都是氤氲的白雾。发往北京的火车开过后,弯曲的铁轨,被一根野草模糊了视线。这是冬在无奈观望,他心中涌起的情感,是悲凉是无奈是不屑是冷酷是再一次妥协,不得而知。贯穿整部影片的萧声响起。除了作者平静的叙述,拒绝透露任何更多的主观讯息。镜头一片全黑。我以为要出字幕了,就着萧声将十分受用。也更像小城之春结尾 玉汶视野中情人渐行渐远。然而……还多了一段,也许是为了回到开头在画室枯坐的冬。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倒叙的,在大大小小的圆里成行。跑步的学生一二三四,打来滚热的洗脸水,画不出画,仰卧起坐,时时刻刻的萧声,情绪在圆环套圆环里持续走低。
所幸的是,现实中的冬春没有分手,也没有依照惯性吱吱嘎嘎得运行下去。刘晓东和喻红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的黑白留影,春动人不让巩俐,冬的画儿终于被拍卖被收藏,总之是有钱人了。
有钱之后,冬春的日子会是怎么样的。
最后镜头中,刘晓东显示了一位本色演员的神来之笔,似笑非笑,动人无比。
天啊这男女主角也太像冯小刚和徐帆了吧。好的,我已经做好准备周五去看王小帅导演的处女作《地久天长》了。
[2009-09-10标记(看得可能更早)],[20220409]@UCCA重看,看了个极为罕见的版本,开场床戏居然有大概10个彩色镜头混在黑白镜头里!主要是女主角的近景和特写(口红眼线都能看出来)以及一个全景镜头!大银幕最大感觉是有点像个广播剧或者电影录音剪辑(甚至有点译制片味道),一问才了解到了对话全是导演后来自己写的!(男女主角都没参加配音!)给女主角配音的,是,徐帆老师!!!这个完全分立的声画关系(旁白是声画叠用,叙事人的人称也很有意思)和后期“重制”的的声音直接对上左岸派的方法了。太有意思了这部片!
每一个时代 都有自己的颜色
当年的那点小苦闷放在今天来看,已经完全不算什么了。
那年头做爱的节奏都是如此之慢太让人怀念了
有点生硬,现实压抑,理想的浪漫遇上买车买房的窘迫,又作又贱的文青注孤生
静默与呐喊;配乐很美很搭。
英文名雷同了。。
他说他们只是最平常的一对,但还是会回忆那段冬春的日子。永远卖不出去的画,坏掉的洗衣机,收音机里字正腔圆的女声,跑步的学生,清晨的做爱,水池边氤氲的白汽,她百转低回的呻吟。以及,还有那深夜里破碎一地的玻璃,好像他们的曾经。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种东西,只好姑且把它称作爱情。
闷骚.
6/10。王小帅比娄烨更克制表现身体话语,开场颜料散落的简子楼里单人床上呻吟与吱呀声交织缠绵,大量无意识的抽烟和凝视动作,列车道中你推我嚷的身体冲突到片尾做俯卧撑消耗体力,营造了身体荒凉和情感割裂。大老板买画诈骗的电话换来一阵失意,盘算着点菜离开饭店后妻子几欲不管丈夫预示了分道扬镳。
。
诗意
画面相对比较粗糙,剧情也挺闷的。
两个牛逼的人在一起青涩的时光
中国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美好片段之一——1993年,为了拍《冬春的日子》,王小帅趴着拉煤的火车,去出产地保定买便宜的乐凯黑白胶片
两个人的生活,一代人的苦闷。真实且压抑,略嫌粗糙。
黑白 淡的像白开水 我们的爱情 我们的生活
刘小东估计是最爱演电影的画家,从苦逼到牛逼,《冬春的日子》、《东》、《金城小子》。《金》还没有看到,据二锅木卫二说很赞。《冬》一上来就是激烈的舌吻,小两口本色表演真默契,文艺青年同居的日子混乱恍惚。怎么就让我想起阿拉法波 小两口,同样牛逼的《生活而已》。
补。刘小东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好好研究下,和贾宏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