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的秘诀没有标准答案。
套路用的人多了,就失去了创意。
创作的时候,必须相信直觉。
如果让谁都满意的话,作品会变成四不像。
拍给最想看的人,至少不会偏离轨道。
吉恩就是要拍给庞波小姐看。
在结尾的时候,吉恩才会说——
我对电影最满意的地方就是时长90分钟。
现在能看到一部时长不长的好电影真的会谢,时长短不好看还能忍,时长长还不好看真的要骂人。
看拍电影学写文章,一通百通。
无数次怀疑自己,又无数加一次肯定自己。
这就是创作的常态。
幸福向来都是艺术创作的敌人,对生活满足的人对事物的感知力会减弱。
日子过得有多惨,生活就有多好笑。
有时候,又会觉得这是一个悖论。
跟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是成为优秀创作者的充分条件。
可是,创作者的作品得到认可,世俗的名利接踵而来。
创作者的心被金钱和欲望填满,难免又会膨胀而失去敏锐的感知力。
于是,不得不面对江郎才尽的窘境。
可是,创作者总不能一直躺在阴沟。
我觉得与其说是格格不入的人,更像是已经站在海里的人。
这样的人不用追赶别人,而是在等别人的到来。
创作者在电影里看到自己,观众也会在电影里看到自己。
本来看了片名,还以为庞波小姐是妥妥的女主角。
不过,在电影里成长最快的又是新人吉恩导演。
真的喜欢就不怕麻烦,电影重拍最难做的人是庞波小姐。
资金、演员和场地都要重新整合,全都是麻烦。
倒是又明白了片名的三分用意。
没有庞波小姐,就不会有吉恩的出头之日。
伯乐和千里马缺一不可。
我们自己很难创作出感动自己的作品。
所以庞波小姐宁可一直拍摄b级片赚钱,也不会纠结片子的好与坏。
但是,她自己写的作品交给吉恩来拍的时候。
庞波小姐肯定希望可以拍出让她自己感动的电影。
我肯定是小时候动漫看少了,才没想起来追梦。
年纪大了,这又不甘心放弃。
活该我没钱没事业还没时间。
干了鸡汤就应该有我这样的觉悟!
电影名叫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但电影并没有聚焦在庞波小姐身上,而是集中于她的助手吉恩,这也是一部献给吉恩小姐的电影。 在电影中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在现实世界,一个是在电影世界。 首先是在现实世界中,这里生活着一群失意的人。庞波小姐,被誉为电影之子,却一直拍摄b级买肉片。吉恩,没有朋友性格孤僻,但热爱电影。娜塔莉,梦想成为一名女演员,面试却屡屡受挫,只能打工维持生计,但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亚兰,恩吉的高中同校同学,一次偶然与恩吉产生交集,学生时代意气风发,现实工作中却屡屡受挫。他们是现实世界的一个个缩影,我们也是这样一个被生活疯狂暴打的人。 但一切因为一场电影而改变,命运使他们在这场电影中交汇。庞波小姐慧眼识人,让吉恩指导她最新写出来的电影,她希望这是一部能让自己感动的电影。庞波小姐是一个b级卖肉片的制作人,对应在现实生活中是那些粗制滥造的制作人们。他们认为一部电影拍好了女人就OK了,不赞同制作冗长并不易懂的电影。而在遇到娜塔莉时,庞波小姐发生了改变。娜塔莉虽然没有b级卖肉片女主角那样好的身材,但仍然获得了庞波小姐的认可并为娜塔莉量身定做了这部电影,尽管娜塔莉在面试时的表演极其糟糕,但在他的身上具有不可忽视的蓬勃生命力,这也是电影中莉莉所拥有的。亚兰,更像是生活中我们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在上学时好像什么都可以完成,但在工作中却被现实击垮,从学校到社会,一瞬间的转变让人无所适从,对未来感到非常迷惘。还有这部电影的导演吉恩,从小没有朋友,沉浸于电影的世界中,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是怪人,对他的行为表示很不理解。但这群失意的人却在电影的世界中获得了慰籍。 这是一部让一无所有的人也能看到梦想的电影。电影中就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才华横溢但为人傲慢,不知世事的天才指挥家,达尔伯特,另一个是好奇心旺盛但却心思细腻的少女莉莉。天才指挥家因为在指挥了一场失败的咏叹调,觉得自己因此失去一切,因而逃离了这个地方想要外出散心,在旅途中结识了莉莉,在与莉莉的相处中慢慢解开心结,最终指挥出了属于自己的咏叹调。对于剧本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俗套的故事。剧中大部分的篇幅也集中在剧情的拍摄以及后期剪辑过程。在剪辑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影片内容进行取舍。经得庞波小姐爷爷的指点,这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对谁表达感情,吉恩想到了庞波小姐,他希望这部电影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庞波小姐。让她感受到电影带来的快乐,那种沉浸电影中直到结尾忘记起身的感觉。而在剪辑的过程中,吉恩逐渐与电影中的失意指挥家重合,正如每个看电影的人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己。吉恩想到失意的自己,也是除了电影一无所有,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了电影缺少最关键的东西,能够要让坐在电影院里的人感同身受的最重要的东西-为了梦想而舍弃的东西。吉恩终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咏叹调。 最后是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正如银行职员所说的梦想是变不成钱的。但依旧会有这样一群人继续追逐自己的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努力改变现状,穿过逆境,直至抵达繁星。
电影的时长是九十分钟,是吉恩的故事,是庞波小姐的故事,是米兰的故事,是娜塔莉的故事。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导演的自我,像吉恩在马丁身上看到自己。 电影的转场是我看到过最出彩的,包括通过场景去具象化角色的想法与感受,都是我所见过做的最好的。其中多次补叙,更像是角色的视角穿在了一起,一部电影是一个世界,导演是创世神,团队是主角,是救世主。《NEISTER》的创世神是吉恩,这部电影的创世神是平尾隆之,讲的不仅仅是追梦,也是导演眼中的演员,导演眼中的导演,是导演眼中的创作,甚至我对这部电影有一定的参与感,就是因为这部影片的自我性感动了我。 对于一个窘迫的创作者来说,他的主观一定是深刻的,电影里说,创造的敌人是幸福,那么梦想不代表着幸福和成功,而是自我,自我地拍电影,自我地要求追加镜头,最后自我地站在领奖台上,说我最喜欢的,电影的时长是九十分钟。
第一次在豆瓣上抒发自己的评论,以往都是在备忘录上随便写几句话。可能是因为谢飞导演说他也在写豆瓣写影评(年少是在笔记本上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闲暇的周六心情还好(主要是不想做作业),可能是因为“电影”。
小时候便开始看电影,当然属于是无目的地观看,且大部分是在电视上,DVD上,属于是有什么就看什么,什么吸引眼球就看什么,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比如谍战片战争片等等。第一次在影院看电影,应该是初中时候某个周末坐车去看的《哥斯拉》,那时的我连3D眼镜都要靠朋友帮助夹在我自己的眼镜上。一同去看电影的大概四个人,除我之外他们好像大部分时间都在刷手机打游戏上厕所,现在想一想好像也不是那个电影有多好看,只是觉得应该“看完”。
以前的以前,看完一部影片的第一时间我都会想知道其他人对它的看法,可能是想了解他们想的跟我心中那个模糊的答案是否一样。直到我的老师禁止这一行为,并让我们每看完一部电影就可以立即写下当时的想法,哪怕几句话也行。
OK,废话就以上三段吧。《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首先是一部完整的影片,有剧情一波三折的发展,有明线暗线多线索叙事的设计,有人物的成长转变。一个热爱电影的少年第一次担任导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少年是典型的有能力但自卑的性格,用英文记电影笔记,还记了好几本且全都记住了,一直有些黑眼圈看着萎靡不振的样貌普通的“不正常”男主吉恩。怀揣着电影梦独自一人从玉米地来到大城市靠着一周七天兼职(服务员、工人、甚至spider man)养活自己的娜莉塔,从小收到电影熏陶的庞波,偷偷吃药的亚兰,当然其他人的形象也同样鲜明有力。
几天前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是我在搜索韩国电影《小姐》时,它自己就弹了出来。然后今天刷短视频时发现了,就直接看了。影片前面最吸引我的是男主弱弱的孤独的气质,然后是独具一格的转场方式(想到了千年女优),然后是拍电影这件事。
戏中戏,电影中所展现的《MEIETER》的拍摄,显然是简化的了好多好多的步骤,真拍起来是挺困难的,还有就是竟然导演一个人剪辑,是我当场就吐血了。这两个“戏”都比较完整的讲述清楚了各自的表达,且互通之处较多。比较有意思的是“90分钟”,电影放到最后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还有好莱坞、奥斯卡奖的影射。
这部电影适合全体学习电影的同学观看。都能小小地感动一下。
关于导演
导演是平尾隆之 Takayuki Hirao,1979年生的日本动画导演。本以为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查过之后发现作品履历里还参加过今敏主导的蛮多项目,包括《千年女优》、《妄想代理人》,后续今敏天人永隔,他也走上自己做主要导演、编剧的道路,作品包括和荒木哲郎合作的《进击的巨人》第二季(2017年);和伊藤润二合作的动画短片《鱼》(2012年),中间也有自己编导过一部动画长片《魔法少女姐妹优优与宁宁》(2013年),以及编导的番剧《噬神者》(2015年)。
所以这部《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也可以说是平尾隆之自己对动画长片的执着之果,虽然他的行业资历远远胜过片中男主角吉恩拍导演处女作的经历,但是又何尝不是自己借由角色讲述自己对于动画电影的执爱呢?
关于电影科普
片中除了电影制作流程里的配音、编曲,其他电影制作和宣传环节几乎全有涉猎:类型片拍摄、摄影棚、试映、融资、制片、编剧、导演、选角、训练、造型、灯光、电工、摄影等等,甚至还加入了用flatbed修复老胶片的桥段,而剪辑的展现则是最多的,确实蒙太奇是电影独有的手段,在这部动画电影里被展现得犹如作曲家作曲交响乐。
足见平尾隆之这封电影情书的信徒成分~
不过话说回来在现实生活当中,男主角因为才华横溢而被制片人像星探一样挖掘出来拍处女作(还是顶流明星跨国大制作)这样的角色和剧情设置容易让人觉得不现实,毕竟这个行业是靠作品说话。平尾隆之在今敏逝世之后出来干、只拍了两部动画长片就是写照。
影片台词如是:
“内容是不错,但太长了。”
“要求观众付出两小时以上的注意力,在当代的娱乐当中会提高门槛。”
“友情,剪了。家人,剪了。生活,剪了。”“为了不放弃的唯一,剪了。”
这部动画正如台词所讲,剪去现实,剪去苦难,乃至剪去影响事态发展的常识,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故事服务。最后呈现的如梦似幻、既幼稚又完美的作品便是这部九十分钟整的动画影片了。
-------------------------------------------------------
“比起用催泪电影让人流泪,还是用搞笑电影让人感动更酷吧。”
早在电影的开头它便告诉了我们它将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诸如此类的对话数不胜数。它不只是在和吉恩对话,亦是和戏中戏的达尔波特对话,更是在打破第四面墙和你对话。
-------------------------------------------------------
归根到底,这是部考验能否对上制作者的电波,一部偏执到极点的影片。
为了展现自己的故事,为了既定的想要的结局,哪怕阉割设定,机械降神也不为过。
这是吉恩、达尔波特和制作者的三重奏。
“电影不是为了观众”,剪去一切‘不必要’的其他,最后上映的那部、这部电影便是他们极端自我的答卷。
品质、选题、演出都拥有超越的审美和水准,虽然是变相的轻闲版《好莱坞往事》、亦如《白箱》那样讴歌着职人梦,影片自始至终都聚焦在电影人和作品本身,超宅超职人的切入点,回顾近年同题材作品、也只有日本制作方且用动画载体才能充分驾驭了。
GENE的内心世界和成果提炼的过程被近乎无限放大,GENE那双电影镜头般的瞳孔、捕捉到的美丽瞬间是2.35:1的、关键的镜头会让人浑身过电、哪怕本应很无聊的剪辑都有近乎“癫狂”的快乐。GENE内心的‘放映厅’,象征着所有孤独时如无人陪伴的孩童一般点滴铸造起小世界的我们...
影片更为大胆的是将《爆裂鼓手》作为剧中剧《MEISTER》的致敬样本,最终呼应指挥家的导演的心声同步、画面串场,更是仿佛和追梦的自己重合,燃到飙泪。中盘‘半泽直树’阿兰的登场也很有现实的呼应意味。
“幸福感会剥夺创造力”、“不相信直觉的人还能相信什么”、“电影应该在90分钟内完成!”,波彭小姐的“电影哲学”看似满嘴‘歪理邪说’,却是字字句句直抒胸臆,简直是献给电影宅的情书。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漫长的90分钟电影。全篇90分钟可真的是一分钟都不无聊,特别是中间土下座一段,10分钟甚至让我产生了看了半小时的错觉,平行剪辑做出了类似长镜头的感觉,印象深刻。前半部分剧中剧的拍摄和剪辑部分,让不了解电影制作的我也充分享受了这个过程,甚至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是个加分项。
开篇女二(即片中电影的女主)开口我就感觉棒读味严重,后来在庞波小姐的指导下似乎好了一点,一度让我觉得训练前后发声从外行到内行非常合理,就是剧本有意为之的。结果最后一段女二又开始棒读了,脑内过度洗白了属于是(笑)
庞波小姐是个非常讨喜的角色,但是她一度让我以为是一个工具人角色,甚至中途还在脑内吐槽这电影应该叫《酷爱电影的吉恩先生》才对吧。有趣的是结尾又再次以一种很浪漫的形式把焦点转回了庞波小姐身上,更有趣的是再看之前片段的时候会发现这是早就埋下的伏笔,让我非常感动。
这是我在影评区看到最多打低分的评价了。其实大可不必在本电影中寻求什么真实(阿虚.jpg),因为它本就没什么内涵也不需要过度解读。看完全片会知道其实就是一个男孩实现女孩愿望的故事。那么享受这个简单的单线故事就好了,不是吗?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扣分项应该在于剧本想讲的东西太多了,但也太少了。太少指的是单独作为一部浪漫系的电影看剧情量凑不到90分钟,所以杂糅了很多并不是很有趣并且引人误会的情节,说的就是梦想线。庞波小姐最喜欢的是90分钟长度的简洁电影,但是这个电影并没有做到很简洁,有些遗憾。
这个人是串联剧情的关键,回顾了一下发现真的到处都在暗示这个人是谁,我却看到结尾才明白,可说是榆木脑袋了。很简单的讲述一个浪漫的故事,仅此而已
迷影在电影院的最佳
庞波酱和蜜丝缇雅都好可爱啊,确实电影主要拍出女主角的魅力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另外我其实不太想看meister,更想看水着美少女大战触手的电影是怎么制作的…(?)
如果这是一部真人电影,你当然可以吐槽它影中影的部分有多普通,结尾的HE又有多爆米花合家欢。但它是动画电影哎!动画原本就应该走到极致,世界上最美好无垢的平行世界,梦想会实现努力能成功。此时此刻的我选择看这部电影是因为需要感受这样的情绪,而更棒的是它只有90分钟,于是我顺利的拥有了90分钟的逃离。电影果然是未来的艺术,一定是有人穿越回去发明的艺术。
“为什我挑选你做我的助手,是因为你的眼睛里没有光。在现实世界里太熠熠生辉的人是无法进行创作的,而只有看上去黯淡的人才有自己的脑内世界。”对,说的就是我们。本来以为是轻松搞笑B级片的故事,其实是正经热血的迷影故事,感人励志但是,制作电影那么严谨的事情不该是这种多写剧本又重拍这样的节奏吧。重于煽情,剧情本身的必要性有疑问。但最大诚意是:它只有90分钟!“观众看电影注意力放太久是不会轻松的!”所以谢谢灌输这个概念!太久会睡着的!
前半段只是单纯的好看感动,主角获得关注、支持甚至包容,才华得到机会释放,但直到后半段的“舍弃”才是对“梦想”这个词最终的诠释。当漫长的压抑和沉默中积蓄的感情、成长得到展现和爆发,能不能在此刻冷却自己,重拾初心,直面自我否定并吞下从头再来的痛苦,可能才是实现梦想的最后一步。这个作品对梦想的诠释深入到令人意外,但似乎又是那么理所当然的浅显热血。人生不也是这样一个努力获取愈发丰裕,然后自我淬炼舍弃,为着追求真意的独属于勇敢者的旅程吗。PS:剧情唯一败笔,银行,从来,以后也不会为梦想买单。再PS:这片子让我想到了某个同学,从银行客户经理离职去做导演,后来作品登上了FIRST影展。致敬所有迷茫挣扎后选择勇敢的人。希望我的努力能更靠近他们。
爱电影人的一次倾诉……不知道最后成片剪辑是不是 都这么辛苦,以后要更加看重导演剪辑版了呢。
《小妈妈》→《驾驶我的车》→《援助》→《酷爱电影的庞波小姐》:看片名还以为这是部关于“影迷” 的电影,结果讲述的却是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因为个人对电影行业有些了解,不免觉得片中关于“制作电影”的剧情存在虚假成分,好在这是动画片而非真人电影,片中某些夸张热血的桥段于我就不那么违和了,整体观感也还可以。—— 我很久以前就喜欢看电影。虽然一个朋友也没有,但是没关系,因为全世界到处都是还没看过的电影。有个女孩也在,不管是哪家电影院,都会遇到她。但每次一放片尾字幕,她就不见了,所以我没记住她的长相。但我总是在想,那个人是为了什么来看电影的?直到片尾字幕放完,都忘记起身离席,沉醉在电影的世界中,这种感觉她有过吗?这么一想,我就想要自己制作电影。就像我被电影拯救了一样,希望有人看过我的电影能够获得拯救……
哈哈哈,剪片子的部分搞得好热血。不得不说,关于拍电影的理想主义,还是挺让人有触动的。不过,戏中戏的那个故事,终究还是个挺俗套的设定,很难相信那种片会获得很高的评价。
很难打低分却又感觉欠那么点意思的电影?也许这就是“吉恩”无法追加拍摄而向现实妥协的电影吧
看到片中对于电影剪辑应该怎么操作的理解,就不奇怪这片为啥会被处理成这么难看了
3.5 “电影傻瓜电影”容易显得傻瓜,这部也不例外,过于明确的理想主义光环下的励志童话,戏中戏甚至还有点“金酸莓相”。幸而动画形式上让靠不住脚的内容靠住了,监督在作画分镜的想象力上是有东西的,并没有脱离主流,又展露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最后有一场视觉呈现,影院电影在固定时空中控制观众意识流,而观众反向以自身记忆获取主体性,处理得也不错。最棒的当然是,这是一部刚好90分钟的电影。
「我最满意的,就是把时长剪到了90分钟。」
我更爱《福尔摩斯二世》,而且它只有44分钟。
非常精彩。哪怕太理想主义了又怎样,这种让人心情愉悦的热血与感动就已经让我情不自禁地鼓掌了。
来做梦吧!
热血是真的挺热血的,困也是真的挺困的。/开篇一度认为是拍了一部美少女战士版的Lala Land。/作为半个剪辑人,无法共情这种莫名其妙的热血。/被片名骗了,以为是大女主戏呢,结果来个大男主。/嗯,导演在转场上有花心思,但是凭什么90分钟的电影就是沙漠里的绿洲啊,90分钟的电影也能很拢长,这部就做到了。#SIFF24 (心中其实是2.5星电影,但画面以及色彩做的很好看,鼓励3星)
画面衔接很巧妙,故事为拍摄电影的心路历程,相对平淡,主要讲述了酷爱电影的制片人庞波小姐,对电影怀抱热爱的新人导演吉恩,追求梦想的少女演员娜塔莉,名气大燥的演员马丁,以及热爱电影的剧组人员,一起协力制作电影《大师》,实现拍摄理想电影的美好故事。「最喜欢的是电影时长九十分整」
剪辑转场很酷炫,也有很燃很热血的地方,整个片子看起来还蛮轻松的,但是把拍电影的过程似乎还是讲述得过于轻而易举了。事实上,创作的过程并不会有这么多理想主义和一帆风顺,更多时候都是一筹莫展和不停妥协吧。好在也就是部动画片,勉强能喝得下这口鸡汤,但“逃避现实”可不能作为“酷爱电影”的理由。
超棒!
电影届的乌托邦?如果这不是一部动画电影,这样的拍法可能是对电影业的亵渎,但做成动画,这种热血夸张和理想主义就非常合理。谁又不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呢。本片90分钟的市场也非常合理。Hollywood,你懂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