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是留给生活在安宁和平国家人们的,而处于战争中的国家,只要是人就只剩下迫于无奈,本应该接受教育的年纪却在战争中被迫面对的是放下枪和拿起枪这样的关乎性命和永远不能放下的同类相残的愧疚,11岁的年纪,母亲牺牲了所有才将他送至安全地带,而自己却留在原地期待一个未知的团圆。战争不仅残酷更让人深恶痛绝。
本片是墨西哥、波多黎各和美国于去年联合制作的,影片内容却是关于八十年代的萨尔瓦多内战!主角是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父亲在内战开始后去了美国,做为家里年龄最大的男性所以他被母亲称为一家之主,但实际上整个家庭仍由母亲一人承担,家中还有一个胖胖的爱放屁的妹妹和年纪尚幼见谁都叫爸爸的弟弟!整部电影都是关于这个家庭以及他们居住的地方的内战状况……每晚的宵禁、政府军和游击队的交火、政府军隔三岔五的到学校抓壮丁、无能为力的神父(不知他第一次出场时抽的是不是大麻)、满目疮痍的街道……每一幕都是一种无言的控诉,弱势群体的无奈在这里被暴力强权们蹂躏着,于是要么成为政府军要么成为游击队,但是无论成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只有一个——成为无数无名炮灰中的一员——也正是因为源源不断前赴后继的孩子们逐渐成为战争机器中的一部分,于是使得这场战争能够延续如此之久,至于那些孩子们,他们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之一——美国政府的这种做法简直跟当年法西斯的种族灭绝一样惨无人道……当那个所有的白铁皮房顶上都三三两两的躺着小孩子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那一瞬间时间和呼吸仿佛都同时停止了!
本片的叙事结构又让我见识了一把剪辑的无所不能,影片开始时天上下着雨,慢镜头,一个孩子的旁白,一小队面无表情的军人押解着几个身高最多只能够到他们胸部的小俘虏,而“俘虏”们两手抱头,衣衫褴褛的走在泥泞的路上,随着旁白的继续,影片故事逐渐引到了小男主角一家的生活,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以上的片段又原封不动的出现在了影片的后半段,非常自然而且让人为之一震。
日版译为《12岁的战场》,我更喜欢《无知的声音》做片名,原意如此,且具诗意。“阴郁、潮湿”是这部影片的形象系统,雨景、雨林、阴天、小镇、恐惧的神情、讳莫如深的期待、被切割地流出汁水的芒果……
主人公像是《摇摆吉普赛》中那个假小子的弟弟,我喜欢这种长相的孩子。母亲则漂亮、坚忍。那个逢人便叫爸爸的幼子,在枪战时的床下又哭又笑的场面印象深刻,让人会心一笑——儿童就是如此。他时而还会冒出些诗句,“以后就靠我了”、“没有你我们会寂寞”等等。
另外一个“儿童就是如此”的情节是那个被军队抓走时吓得尿裤子的孩子,后来他全副武装地出现在昔日的伙伴面前,炫耀并恐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容易使人虚荣的事物,自身以外的,足够强硬到使对方闭嘴的事物。如果你总是深受屈辱,急需雄起,那么把灵魂卖给魔鬼,就给你这武器,你干不干?“我把灵魂卖给魔鬼,他交给了我一手神出鬼没的吉他”,我更喜欢《逃狱三王》里的这句对白。
“儿童就是如此”,恰瓦的那场爱情也很打动人。他憨傻的笑,腼腆的邀请,初吻及被初吻的羞怯与狂喜,失去后的悲痛……在这需要时刻警惕的世界里,不安的小动物们,让我想起里尔克《献给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我们是怎样喜欢和害羞地向往对方,像那带着会说话的书卷气的羔羊,用我们的沉默说话。当我们充满快乐,它并不属于任何人,而它是怎样地在路过的成人和对于漫长的一年的忧虑之中融化的……”
车轮和子弹在他们周围,他们躲藏着看着一辆辆坦克和战车,房屋坐落在他们周围,顷刻间便会零散或被焚毁,虚幻亦不牢固——它们全不认识他们,只有枪声和炮火是真实的事物,在“谁来统治这些我们可以尽情杀戮的人民”这个问题上。
另外一些记忆犹新的场景及细节:神父在临死前的演讲;叔叔问:有女朋友吗?恰瓦说:有,不过只有一个;被枪决前三个儿童的神情表现得十分好。尽管每个人对绝望地意识到并接受自己就要死了这个事实都会有迥异的反应,但这里所表现的空洞中的坚毅则显得很恰当;原来孔明灯这种事物,在萨尔瓦多叫做纸萤火虫。
主题曲很好听:
瓦楞房顶上,倾听雨声的悲凉
住在瓦楞屋中的,我们的悲凉
劳动者走下山来,繁重的工作,他迈着疲惫的步履
多么艰辛,他不能摆脱,忍受着辛苦
在山丘上,留下了怀孕的妻子
俯瞰着小镇,笼罩在城市的魔掌下
今天也和昨天一样
是没有明天的一天
肤色如同大地的孩子们
受着和大地同样的伤害
体内长满了寄生虫
住在瓦楞房子里的,孩子们的悲凉
小狗们,它们快乐地生活
住在剥削者的豪宅里
你也许难以置信,狗竟然也有学校
教他们如何啃报纸,可是狗的主人
多少年来,多少年来
都在啃噬着劳动者
住在瓦楞房子里的
孩子们的悲凉
题记:
在破旧的瓦楞屋里,听雨唱着哀歌,划过夜空枪声,带走了谁的生命,神甫说审判日子终将来到,可是,正义却在泥泞的大地昏沉睡去,那些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青春的孩子,他们今夜和死亡拥抱,这是怎样的人间?!这是怎样的世界?!
――――卡夫卡·陆(KavkaLu)
萨尔瓦多,中美洲,最初的图象记忆是20年前奥利弗·斯通的电影《萨尔瓦多(Salvador)》,至今为止詹姆斯·伍兹(James Woods)饰演的记者路见的一切依旧让我触目惊心。
萨尔瓦多,中美洲,最新的声音记忆是本片给我的,动态极大的枪炮声在黎明的未庄想起,我随着那个11岁的小孩一同行进在枪林弹雨的恐怖里。
游击队和政府军互相渗透的小镇很像当下的伊拉克和非洲,战争是上帝防止人口膨胀的最好方法,在进化没有完全完成之前,点指兵兵的死亡选择是人被动的义务。
这部根据个人经历改编的影片描绘的是一场内战,一场连儿童都无法幸免的惨烈内战在主义的血旗下,生灵涂炭的惨象是牧师无能无力改变的。
20年来,成长的自己逐渐看到过许多悲惨的战地摄影作品,对于六十年代之后欧洲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反战有了深刻的认识,只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于死亡之地那些受难者,你才会感受和平真正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秋意甚浓的黎明,小男生一家让我牵肠挂肚。
豪雨之后,就是心伤。
士兵的高筒靴踩在泥泞的大地,头上的钢盔在阴沉的雨中散发死亡的寒光,他们押解着一群孩子,一群手抱着头充满恐惧的孩子,他们在经历脱胎换骨的成长还是通向死亡的炼狱,这是内战中的萨尔瓦多。人的生命和蝼蚁等重。那些地平线上出现的荷枪实弹的人,就像死亡的引领者,他们有着一个相同的名字叫:兵士。
11岁的恰瓦父亲在内战里离开了家乡,年幼的他和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在这样的村落,死亡就像一片落叶,在枪林弹雨的弧光里坠落。那些无辜的孩子除了承担,无能为力于他们的境遇。他们为了活着而挣扎,他们为了生活而面对,恐惧是被遗忘的词组,在如此动荡的时日里,恰瓦的脸上依然微笑,懂事的他甚至会自己找工作贴补家用来帮助母亲,然而,他心里明白再有一年他就要被政府军带走成为娃娃兵。
在学校他们面前不仅有老师还有着带着催命符政府军士兵,这些孩子的童年充满了死亡的阴影。
12岁的兵士,12岁的冲锋枪,12岁的生与死,这是什么王八蛋的世界和政府啊!
神甫除了祈祷没有任何力量,眼睁睁看着那些眼睛里流露哀伤的孩子成为炮灰,眼睁睁看鲜活的身体变成灵魂飞升天堂,高耸在教堂上的十字架目睹着人间地狱,面对蛮横和暴虐,信仰只能是自我救赎的方法。
导演路易斯·曼杜奇(Luis Mandoki)没有一味以惨烈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残酷,相反,在影片里他选取了一些极诗意的童年生活镜头来反证,在漆黑的夜晚,恰瓦和伙伴们放飞“孔明灯”的场景里,那些散着温暖光芒的“孔明灯”在夜空飞舞,这是孩子们希望的安宁童年,这是懵懂年龄里开始寻找温暖的开始,虽然青涩,却和心声同在。
可,这样的日子对于这个身限内战的村落而言就像是梦境,那些孩子,那些灿烂的微笑很快将被漆黑的夜色吞没,留下的只有凄厉的枪声和绝望。
除了尽力保护自己孩子的母亲,孩子们在毫无安全感的地方经历生死,他们的成长里看到过多的死亡,拉据战里的双方最终都会试图将孩子拉近他们的体系,在一次次的战斗之后,心变得坚硬。而母亲能够做得只是让这种必然来得迟一些。
为了反映战争暴行,导演以恰瓦眼中的同学被抓壮丁、神甫被士兵暴打和先人之死表现内战是所有人灾难的话题,他们在枪口上求生,特别是孩子们惊恐万分的眼神会引发观众思索。
只要你看过本片,你就无法忘记那首忧伤的主题曲,在你独处的夜晚,在那无法忘怀的忧伤里,那些在内战生死间挣扎的孩子与你同在
我个人特别喜欢母亲为恰瓦过生日的那幕戏,12岁是被抓壮丁的年岁,所以,母亲去处了一根蜡烛,爱子之心全在默默的行动里。
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的萨尔瓦多内战里,美国起到了干涉的作用,导演没正面抨击只是以娃娃兵和民众死亡以及流离失所的数量来控诉这一场美国人背后插手的人道主义灾难。更为可贵地是当恰瓦逃出政府军的魔爪捡到一杆枪的他没有动手射杀那充当政府军娃娃兵的同学,这样的举动让我们深刻明白孩子和战争的关系,这是和平主义者的选择,这样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是崇高的人道主义,这种选择的本身对于依旧动荡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
恰瓦走了,离开家园,离开生息他的土地,而无法离开的孩子们却不得不在枪炮声中躲避和经历生死,只要还有着战争,孩子的世界就不会有晴天。
而此刻,伊拉克何尝不是另一个萨尔瓦多!
【附录:影片资料】
英文名:《无知的声音(Innocent Voices)》波多黎各 / 美国 / 墨西哥2005
日本名《12岁的战场》
导演:路易斯·曼杜奇(Luis Mandoki)
主演:卡路士·柏迪拿Carlos Padilla Jr·、莱昂·维埃拉(Leonor Varela)
蕾诺·瓦莱拉(Leonor Varela )
片长:110分钟
奖项:2005墨西哥Ariel电影奖最佳化妆、最佳特技、最佳女演员奖、2005 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2005柏林电影节青少年电影赛“14plus”水晶熊奖、美国温馨(Heartland)电影节水晶心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5,欣赏性7(一部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儿童影片)
2006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下午20时5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纯真十一岁》这部电影评分很高,我一直知道。迟迟没有看,是因为被片名误导了。(还以为是《怦然心动》这种类型)
不知为什么,对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有种特殊情结,特别是主演还是小孩时,就更感慨了。花2个小时,心情复杂地看完了这部电影,除了感谢和平年代提供我们现在的安定生活,对于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以及里面的人,我也是心痛到难受。
再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得隔几个月,因为,太沉重。
悲剧而坚强的孩子们
结尾不会那么好
4.9分
如果有6星我一定给6星,我有10星我一定给10星,实在太好了,小男孩,小女孩,欢快的傻子大人,孩子的妈妈以及周围所有人都演的太好了,栩栩如生。描绘了一个我们陌生的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民不聊生的乱世,可能一不小心,就一辈子永别了。
没什么可说的. 就是震撼人心.
译名太不信达雅了。中美洲女人真好看,好看里带着一种坚韧。妈妈有点像西班牙那个克鲁兹。片尾曲好听,叫alone
歌唱的力量,那战地的吉他~
好電影啊好電影!!
假如薩爾瓦多小朋友最后被政府军带走,其后果可以參考國內出版過的某小說: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77370/ 。
有几个部分感觉不好
不错
聲稱人權最高的意志在全球範圍踐踏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權,當地球的人口到達峰值,資源耗盡,人類是自我調節還是互相毀滅?
那小孩演的很真 现实总是残酷的~
虽然好像不合逻辑,但是处理的还是不错
P.S.由此我想种一棵芒果树。。。
前少年兵Oscar Orlando Torres成為劇作家,寫出《Voces inocentes》的劇本,為一代犧牲的孩子發聲。且就成品看來,本片有相當部分或是向荷索的紀錄片《小兵之歌》致敬,比如以手持攝影機拍攝,並佐以童聲唱出的西語情歌……全文:http://hou26.org/zeta/children05.htm#t
最好的战争片之一
4.5
男主和小伙伴被俘虏到河边被枪毙,满河滩的小男孩尸体,枪声响起连心都在颤抖。看辛德勒,看南京大屠杀,看卢旺达,只有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这一部,连心都在颤抖,忘不了两个孩子在枪口下临死前惊恐而又无助的眼神。
一个孩子眼中的战争与苦难;很多纯真,很多慈悲,很多爱,很多残酷,很多血腥,很多人性的异化与堕落,很多拯救,很多觉悟,很多警世之道;战争让有些人变成了恶棍,也让有些人成长圣徒,比如那位二傻子,神父;女人与孩子永远是战争的牺牲品;希望这个世界永远没有战争,希望和平之神永驻人间,我知道这并不可能,但我衷心希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长,包括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