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就是冲着赚人眼泪去的,虽然表面上或者说内容上确实有所思考,并且有着日本传统的文化内涵,但这似乎改变不了此片的根本所在。
311地震是日本近年来遇到的最大规模的自然灾害,按理说我国也有着汶川地震的相同境遇,可是我一点都没有为片中所感动。
原因是什么,应该是不日本的问题,我想根本原因是文化差异,我国其实也是灾害频发的国度,加上历史上连年的王朝更替和内乱,事实上中国人似乎对于死者并没有日本人那么看重。我认为中国人比较尊重生命,但对于死者还是要放在生者之后。毕竟种族家族的繁衍都要靠生者。
而此片另一个现在看起来荒诞的是,面对着重大的灾难,根本看不到特别有组织的救援工作,只出现个几个市政府工作人员。当然此片不是表现救灾,可是看看近年来日本的灾民境况,不得不说,在日本也许死者比生者更“幸运”。
他們不是屍體,他們是遺體。
人文关怀是有了,问题是剧情也太弱了。志田未来蹲在墙边那场哭戏极赞,小姑娘演技变好了,身高要再高个5cm平成一姐当定了。
海啸遇难者
有些寡淡有些散漫,并不是优秀的电影。但是,灾难面前,中国式救助和难民真的是…努力地生活。
我看过的最平和的灾难片,没有对海啸本身有正面的描述,也没有用任何刻意的戏剧冲突渲染伤痛,甚至没有太多的哭泣。每个平凡的小人物抱着对生命最大的敬畏与感激,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职责,这才是对一场天灾最好的纪念,最正确的态度。泪流了很多,但感动远大于难过。感谢你,曾经这么努力的活着
宛如命题作业,用心良苦,不功不过。试想若抽去满眼大牌换普通市民拍纪录片便可知这剧本没啥营养,看了一场就当长知识。佐藤浩市演的是医生啊...
节奏缓慢,内容沉重又感人
大地震后的惨烈,日本人的哀思
剧情因平淡而缺失张力,但却并非一部落得寡味地步的电影。它更像是实写那场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的一个方面,关乎悲痛、疮痍和冰冷。这里没有“旗帜”也鲜提“速度”,只存生者对逝者的敬畏,让生与死的平等伸张继而强化人的尊严;或许惟其如此才能问心无愧的宣布说:逝者已得安息。是的,已得安息。
叙述冷静,没刻意煽情,但不缺细节。上座率低,大家都去看爱豆了,其实西田敏行、柳叶敏郎、佐藤浩市等等都是好戏之人,可惜了。突然到访的僧人在慌乱的临时停尸所诵起了经那幕真是。。。大静默,抬尸的验尸的认尸的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言语无法表达。是会叫人温柔慈悲的电影。好喜欢西田大叔。
与众不同的视角,带来的是对生命同样的敬畏。死亡是极其残酷的,死者同样需要关怀和尊重。
与众不同的视角,带来的是对生命的同样的敬畏。死亡是极其残酷的,死者同样需要关爱和尊重。
沒有劇情的高低起伏,也沒有過分渲染悲傷催人淚下,面對災難過後的一具具遺體,訴說的是尊重生命,是災難過後倖存者如何度過悲傷勉強明天,溫柔的背後是無比的堅強。雖然並不是催淚之作,但是看著西田敏行一次次喃喃對遺體們說話的時候,還是數度被戳到淚點。
用生者全部的温柔来对待所有的遇难者,因为“他们不是死尸,是遗体。”从细节中见人性。这片子虽然情节简单,却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在面对大灾大难的时候什么时候也能拍出这样人性化的电影,而不是拍那些华而不实冠冕堂皇的大片的时候,这个社会才真的会好起来吧。 (108)
秉死者为大,履生者之职,面向明天,有理有序的行动着,将隐忍的悲痛化为对遗体的尊重,告慰的离别和活下去的勇气,静默中给予我强大的感动和震撼。
完全旁观者角度的电影,一开始对西田老爷子那个角色的絮絮叨叨略不耐烦,之后还是被感染到了。卡司很强大。
群像戏,聚焦海啸后一所遗体收容所十天内的经历,极为压抑写实的基调,事无巨细地展示对遇难者的身份鉴定、处理尸僵、安抚家属的过程,以及相关职人们在高压环境下的内心煎熬。拍出了生死共处一室的震撼临场感,以及脏污泥泞中直面灾难的沉痛体悟。“他们是遗体,而不是尸骸。”
这可能是我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电影。这是一部看完让人心生慈悲的电影,当老人颤抖着声音和遗体说话,当僧人在空寂的停尸间里为亡灵诵经超度。对逝者的尊重,是对生命最好的态度。电影没有哭天抢地更没有煽情做作,却无比震撼人心。我甚至觉得在对待死亡的态度这一点上,本片超越了《入殓师》。
这部片子真的狠狠地扇了天朝一耳光
睡前看这个。。。。还真是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