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人生如戏,一团乱局
一个习惯性出轨的男人,两个斗智斗勇的女人,
一场车祸,两条人命,
一盆好大的狗血,一个关于欲望、嫉妒、恨与爱的故事。
影片里武汉的天气,不下雨的时候灰沉沉,一下雨就如决堤般瓢泼,就像女主角的生活,一无所知时平淡稳定,谜底揭开瞬间崩塌。恨意总是如此直接又无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只不过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小三等待多年终于站在明面,巧意设计终诛己心。男主角跟责任信任温情没一毛钱关系,游走在女人和女人之间,可惜没有深剖这奇葩男人的心路历程,在一众女人之间,他不过是个引发戏剧冲突的工具。
上一次看娄烨还是久远的《颐he园》,还是郝蕾,演技愈发沉着洗练,丝丝入扣,女孩在雨和血中翻滚、挣扎、掉落的段落是全片的高潮,配乐高能,重重击打观众上悬的心房,烘托到此的悬疑感也得以纾解。结局很和谐,然而情之乱局,何以为解?
最后,大爱尧十三。
2 ) 過了秋天 再過冬天 我都回不到你身邊
影片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它展示事件的方式,或者说是影片的进行速度。从全片来看,所有事件、每个人物的解决都可以说是被巨细无遗地交代清楚了,而且似乎仅仅限于“交代”。尽管某些事件(比如蚊子殒命的完整过程)被拆分后置于影片的不同部分,但悬念(既然标题里有“谜”,影片英文名也叫做Mystery,那么悬念正应该是影片的卖点?)似乎也并不是导演采用这种拆分所要达到的效果。于是,影片整体给人的感觉十分潦草:我们只看到人物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立刻就看到了解决;人物一旦说要采取某种方式解决问题,我们立刻就看到了那种解决——人物几乎没有迟疑、三思、纠结的时间。这种展示事件的方式,在2007年的一部韩国罪案片《七天》中也有类似的使用。那么在本片中,事件为何必须以这样的快速被一一展示出来?
就第一遍看完之后的印象而言,蚊子这个角色被导演置于一个十分紧要的位置,她所占据的时间(升格的死)、空间(片尾的重生后溶入城市洪流)与其他人有着明显的区隔。不得不先指出的是,影片中出现了不少极富宗教意义的指涉,而这些宗教性很强的场景几乎都是在蚊子出场时出现。开头、中段、结尾三次出现的欢乐颂自不必说,蚊子的第一次出现(仅仅持续一秒左右的闪现)便是一副受难者的形象(下一秒她立刻被车撞飞)。而在结尾,当蚊子的母亲来到事发现场为死去的女儿烧纸祭奠后,蚊子的形象(亡魂)再度以一个类似《Kapò》中曾遭Jacques Rivette批评的升天的天使的形象出现。随后,蚊子转身开始奔跑,这个镜头被溶进了下一个俯拍武汉茫茫都市的镜头之中,影片至此完成了它的“合”。我们看到,蚊子的死与“生”正缝合了影片的外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蚊子的死必须被单独拿出来放在开头),而最后一个镜头(武汉长江大桥上无尽行驶的车,第三次重复出现)揭示了片名中“谜”的真正含义——影片中的所有事件都是被隐藏起来的。于是这么看来,影片潦草的展示正是为了“隐藏”:人物的内心轨迹,每个事件之中更多的细节,这些都是不可明示的。这样,被展示出来的事件本身也成了“谜”,尽管我们看到了全部事件、知道了前因后果,然而这样快速的展示却很难让我们触及所有事件汇集于的那个真正的核心点(由既定的观影经验出发,观众多多少少都在期待那个核心点,然而本片中似乎并不存在那个点?)。被精心隐藏后展示出的事件,最有可能导致观众本能地试图从各个角度出发去解释,然而“谜”(即“隐藏”)正是影片的第一要义,即使这个第一要义显得十分模糊:“隐藏”本身又指向什么?片中的人物均是被“隐藏”之后的,或者不如说,他们是未被深挖的生活中的人。这么一来,“隐藏”和“展示”便指向了同一点,这一点也就是影片的第一要义所在:持续的追问、深究,向来都不是娄烨的兴致所在;娄烨所要展示的,是已成定局的生活,然后我们会看到被卷入无尽的生活中的人们仍然必须艰难地活下去。于是,影片所展示的事件,均是结果本身;即使某些事件作为另一些事件的原因存在,这些事件也同样地作为生活的结果被展示出来。人物的背景和细节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被混入了同样的生活洪流之中,无从逃离。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便可以尝试结构全片的人物关系。除了表面的联系(由事件、因果造成的联系),影片的每个主要人物之间(即使是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之间)都被赋予了复杂的联系,而这些复杂的联系只有在“展示”这种叙事形式下才能起到作用——将生活赋予所有的人,让他们分担一样的混沌。这些暗含的联系很多,以下便尝试将它们罗列出来(这样的做法是否也正暗合了影片的“展示”呢...):
1.动作。首先是有关伤害的:陆洁拿石块砸蚊子,富二代用脚踢蚊子,永照用铲子殴打拾荒者;三人无一例外都是在暴雨之下完成了各自的冲动之举。其次,有关愤怒:警察明松推开富二代的示好,永照扇桑琪耳光。再次,有关慌张:桑琪推开蚊子,秦枫听见孩子们呼叫之后的奔跑。
2.物。首先是有关车:永照跟陆洁提到陆洁想换新车,陆洁驾车回家时捎了没有车的桑琪母子一程,陆洁的密友开车来接逃离犯罪现场的陆洁,富二代与好友飙车,永照和桑琪开车去找拾荒者算账,陆洁开车跟踪永照,陆洁在车内看到永照和桑琪购物后打车离开;与暴行有关的驾车部分,也都出现在暴雨天气时。其次是有关装饰物:案件私了后富二代戴上的墨镜,拾荒者死前身上撒满的钞票,桑琪因穿着陆洁借钱买给她的衣服而被永照殴打(衣服被撕毁)。
3.受伤。除两名死者之外,明松在扫黄行动中手臂受伤,富二代撞人后自己也受了伤,桑琪被永照殴打后的伤。
4.场所。扫黄行动和片尾明松与秦枫找到陆洁盘问,均是在夜店。
5.元素。水(雨)是全片的重要元素,暴行的发生总是伴随突如其来的暴雨。影片还有其它关于水的场面,比如:浸在水里的拾荒者尸体,永照打死拾荒者之后洗淋浴(之后儿子进来,永照为他冲洗)。
6.更复杂的联系。永照害怕的是自己的过去被揭开后会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现场找到陆洁的钥匙包以及最后发现拾荒者尸体的不是身为警察的明松而必须是秦枫。我们只知道秦枫过去曾与蚊子相识并可能有过更密切的关系,但再没有更多的细节了。当明松与秦枫在路边摊小酌时,明松说“我记得你们第一次认识就是在这里吧,就在那边”,跟随明松的指向我们看到了一处不确定的位置,它指向一个被隐藏的过去。秦枫这个人物,简直就是“过去的降临”(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枫发现尸体时,会突然出现一个俯拍的视角飞速掠过秦枫提前到达死亡的地点)。蚊子的死在空间上分为两段,这两段的联系便是蚊子从高处坠落。“坠落”这个动作如此具有意义,它与前面所提到的“受难”的“天使”相呼应,又预示了结尾蚊子魂灵的显现时的自下而上的摇镜(连接黑夜与白天,而且场地并未发生变化)。我们当然还可以举出影片中其它“上下”空间的连接,比如陆洁在楼下听到楼上永照在斥骂并殴打桑琪,再比如陆洁和桑琪在位于高处的咖啡馆向下俯瞰宾馆出口。
这些暗含的联系十分不可理喻,它们均由一个不知名的外力推动,我想这个力便来自片中人物陷于的生活洪流吧唉。
3 ) 艺术该怎样高于生活
首先,我还是挺喜欢娄烨的。其次,这是一个烂片。
先不说那种堵着人脸拍、晃来晃去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片子除了让人头晕没有其他用途。只说这个改编自天涯热帖的狗血故事,真的有必要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每天看到的新闻都是重口味的,都是狗血的:桥塌了,人死了,官员被抓了,网友被和谐了,小三小四小五,二奶三奶四奶,一抓一大把,大家都已习以为常,看看而已,看完了继续为生活奔波。
毫无疑问,导演想反映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这是知识分子的情结和宿命。而拿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娄烨一定也犹豫:是不是太狗血,太庸俗了?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开脱:这正是真实的社会面貌啊,我是忠于生活的。于是一个像《搜索》一样的烂片拍了出来。
怎么说呢,在每一个时代,好的艺术作品反映的都不是时代的表面,而是它的内核。当一个时代过于严苛和保守,像穆斯林一样带着面罩,隔着面纱,人人都看不到它的面貌,艺术家们就应该创造出尖锐的重口味作品,刺破它的面具,让人看清它的面目;但是当一个时代过于放荡,毫无底线,像一个妓女一样一丝不挂,人尽可夫,艺术家们应该做的,不是帮这个妓女拍一部A片,而是为她穿上一件合体的衣服,让麻木的人们看到,让这个妓女感觉到:她仍然是一个人。只有这样,艺术作品反映的才不是社会表面被涂上的油漆,才有可能是时代的横断面。
可是大家为什么都不肯为这个时代披一件衣服呢
4 ) 有情皆孽,无人不苦
娄烨、郝蕾、李志、沼泽、武汉、爱情……太多让人心动的关键词让人没有理由不走进影院去为票房做贡献。满心以为提前看了预告片就有所铺垫有所缓冲,以为顶多就让心里再多难过一点就罢。却是高估了时光的能力,时间从未能够改变娄烨直戳人心的能力,于是伴随电影的是我从始至终几乎窒息的揪心的疼痛。时间也从未能够避免爱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刻下深深浅浅的伤,于是爱情来的时候,无人幸免,无人不苦。
影院里很冷清,几乎成为我和同行的朋友的包场。也许是不满自己喜爱的导演不被热捧,心里已经埋下幽怨的基调,于是当李志的声音在影院里弥漫开来的时候,我的心瞬间就被揪住,狠狠的。而娄烨亦毫不含糊,一开场就在激昂的《欢乐颂》里上演死亡,很显然的,揪心窒息的感觉是再也不会散去了。
之后的之后我在满心低气压中看完了此片,甚至电影散场灯光亮起来的时候都还呆坐在椅子上无法缓过神来。一颗心就像被带茧的手狠狠捏住,钝钝的沉重的疼和些微的犀利的刺痛交织不散,更多的,是喘不过气来的压抑。后来沼泽的声音浮进耳畔的时候才明白了这种整颗心悬在半空中惊慌的落不下来的感觉的源头,原来,全是因为这些“惊惶”的爱。“无论我裹着多少衣裳/也掩藏不住我的惊惶/无论你笑得多么温柔/也抑压不住你的悲伤//可你说前面多少荆棘/也阻挡不住你的勇气/无论我变得多么脆弱/也摧毁不了你的执着”。
离开影院后我依然恍惚的无法回归现实,而之前那些深入人心的摇晃的镜头让穿着近10cm的高跟鞋的我在奔驰而来的地铁面前头晕目眩几近摔倒。后来才明白,不是镜头惹的祸,不是高跟鞋惹的祸,是因为我一直在发抖,是因为电影击中了我,让我难以自拔。因为看过的预告片让我好难过,所以在电影初始时就跟身边的朋友说,没准我会哭。结局却是欲哭无泪,只剩难言的隐痛。一部能让人想要说千言万语却又失语的电影就是好电影。所以除了说真牛逼还是说真牛逼!
电影是可以归入都市悬疑片的行列的。导演做足了功夫,所有要素都齐了,还紧跟了社会现状:富二代,微博,情人,炮友……忽略这些现实的因素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我只想谈谈感情,只因一切皆由情起,亦由情灭。
******************以下内容主观色彩浓厚且有剧透,慎看*****************
她是妻子陆洁。起初的陆洁还有柔情温婉的笑脸。女儿可爱乖巧,丈夫事业有成疼惜人,于是她心甘情愿回家当让丈夫放心的家庭主妇。他们温柔的亲吻做爱,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完满。短暂的温情几乎还没产生温度桑琪就带着儿子宇航好似无意的闯进了她的生活,没有巧合,只有注定。她骗不过自己的眼睛和聪明,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她痛哭流涕,她愤怒难当,然后选择了沉默着暗自对抗。但是显然战争永无胜局。浮城里的情欲此起彼伏,即使走了小三,还会有小四,死了小四,还会有小五……谁也无法比谁多幸免多少。于是后来晃动的镜头里,素颜的郝蕾在我的视线里几乎只剩下了一双,绝望而哀怨的眼。她深爱他,所以她恨她闹,却无法向那个像他的小男孩下狠手。所以她在黑暗中静静流泪,也在背叛中依然坚定的说“我爱你”。她也曾以为他会回来的吧,所以尴尬的相逢中她依然假装无事人一般的跟女儿说“你看爸爸来接你了”,哪想男人却说“你先回去吧”。她终于彻悟,这个男人,永远不会只属于她一个。她不能忍,于是她选择离开,选择“不记得了”。只是那双淡漠而绝望的眼让我们看得清楚,这场因爱而生因爱而灭的婚姻,她怎可能忘却。何况,她还砸了蚊子满脸的血,那个暴雨的日子,怎可能不记得。如同最后沼泽的吟唱“爱就是奇迹,你就是希冀,我却没有勇气”,于是她终是选择了放弃。
她是情人桑琪。伍尔芙说,“出来找乐子的男人,碰上用情太深的女人,犹如钓鱼钓到白鲸”。桑琪就是永照钓到的白鲸,所以无论多苦多难多委屈她也无怨无悔的为他倾尽一生。预告片里出现的电影里没出现的一幕其实让我觉得很心疼她。“他跟你做爱的时候什么样”“很温柔”“我也想要温柔的”。她是羡慕陆洁的。同样是永照的女人,当陆洁陪伴永照柔情似水的度过每一个慢慢长夜时,她却只能默默地在简陋的屋子里炒着菜等候她深爱的男人短暂的出现然后又离开;当永照和陆洁柔情似水的做爱后,迎接她的是大骂的“骚货”和强势的“入侵”。同样是永照的孩子,当陆洁的女儿舒适的坐在车里跟随母亲回家时,她却只能跟宇航在风雨里踽踽独行;当陆洁的女儿在专门的老师教导下学琴时,她的宇航只能拿小手戳着简破的小琴听爸爸许诺一个无望的大钢琴。面对外物,物质的弱势让她显得有些尴尬的瑟缩。但面对深爱的男人,她从未却步。她羡慕陆洁,说白了羡慕的是陆洁得到了更多的爱。她的醋意不在外物,只在内心。就像她后来呓语一般的轻叹“其实我现在特别的幸福,我就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切的一切更加印证了后来她倔强而决绝的吐出的那一句“我就要这个人。我吃过苦,我什么都不怕”。当她终于跟自己深爱的男人和这个男人给予的小宝贝一起坐在散满阳光的教室里听老师弹琴时,她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腼腆甚至青涩的幸福的微笑。感情面前如此坚韧的女子其实是让人心生畏惧的,但也是最让人动容的。她永不妥协永不言弃,终其目的,只是为了一个字:“爱”。她是复杂的,她想利用正室赶走新欢,才酿成了连环的悲剧;她是纯粹的,要的只是他,只因为他是他。抽离掉伦理道德的面纱,也不过是因为爱太深了罢。如若不是那些层出不穷的新欢让后来的她难以承受,是否她甚至都不会谋上位,是否大家都能即使傻逼也相安无事的盲目幸福着呢。
他是丈夫乔永照。他是最有情的男人,爱人情人,人人关照到;甜言蜜语,句句发自肺腑。他也是最无情的男人,谁都爱,其实就等于谁都不爱;说到底,我宁愿相信,他不停的猎艳不过是因为还没遇见最爱。他爱陆洁,否则他不会请求警官“不要告诉我的妻子”,更不会求他的情人“不要再见她了”,他竭力的保护着她和他的家庭。他也爱桑琪,否则他不会在难以自控的愤怒打骂后因自责心疼而使劲的打自己骂自己混蛋,更不会天天坚持去看一看陪一陪这位无怨无悔的情人。而面对那些层出不穷的新鲜躯体,也许他只是在名利场中压力太大太需要释放和雄性本能的刺激。只因看穿了他的分裂他的脆弱孤单,所以对这样的男人我是有怨怼的,却又是包庇心疼的。他错了,他也没错。谁都有可能在浮世中遇见相似的纠结感情,所以谁也没资格进行是非的评判和道德的指谪。电影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于是这些情欲和阴谋交织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周遭上演,只是因了没如电影一般的闹出人命就沉沉浮浮随风散去了。我们都活在谎言与真相交织的大梦中,有时谎言就是真相,而真相亦是谎言。一切皆可信,一切皆不可信。只是天空有鸟飞过,就必然留下痕迹。痕迹终会消散,或者,终在某一刻生发出一朵鲜美或者糜烂的花儿。消失或者美好或者败坏,皆是代价。
她是在校大学生蚊子。永照说,我跟她就一次,然后删掉了微博上的关注。警察说他们就是一夜情。而这真的只是一次微博的约炮和一夜情吗?如果是,她怎会在微博上发着迷茫的自拍照问“我该怎么办呢”,怎会嘟囔着嘴撒娇的问“乔大鱼,下周六周日你有时间吗”,怎会肆无忌惮的在大街的中央黏住这个成熟的男人索吻呢。我想这是一场新的爱恋的起始,只是还未待她学会选择爱或者不爱,选择离开或者承受,她就永远的消失在了一场连环的爱的“谋杀”中。她赢在了年轻,也输在了年轻。后来散碎的星火中她的灵魂终于离开,黑暗中转身跑开的身影不知到底是甘心还是不甘。只是一切终究是该结束了。出于私心,其实我是希望一切就停在这就好了,希望那个无法忘却蚊子的秦哥不要再查下去。就让接受私下和解的蚊子母亲面对没有温度的房子和存折去悲伤车祸的残忍就好(如若她得知了真相会不会反而更加崩溃),就让大家都暂且幸福吧,哪怕只是看起来的。可是娄烨还是让永照和桑琪在几个月后接受了警方调查,他坚持了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他是对的,只是我不够坚强,犬儒的想要幸福假象也不要残忍真相。
有情皆孽,无人不苦。而到处都有痛苦,而比痛苦更为持久且尖利伤人的是,到处都有抱有期望的等待。
无人能够评说更多。所以让我们祈祷,不要爱上这样的男人吧。如若当真爱上,果断离开或者就勇敢承受,尽力不要伤害别人,然后自求多福吧。
痴愚如我,选择隐忍伤痛,勇敢去爱。仅供参考。
——2012/10/20夜。
5 ) 帮我问问娄公子,为什么字幕用Comic Sans这么丑的字体
和Kuma桑从Les Halles的UGC出来,我们依然被娄公子的手持镜头晃的头晕不已。
虽然娄烨说已经从地下浮出水面,这一部看似大奶斗二奶杀小三的伦理剧显然不能完全满足那些喜欢天涯狗血帖子的人们,仅仅是要看戏的话,也许同样是以武汉为背景的《万箭穿心》的情节更戏剧化。
以往所有的娄烨电影中爱情都是主线,而唯独这一次,爱情仅仅扮演了配角,郝蕾扮演的Luojie(郝蕾的演出一如既往的好,只是不知为何觉得她越来越像闫妮了。。。)对于男主角的感情是一种契约式的婚姻关系,所以当感情出现危机,她反应不是去沟通理解,而是急于要在这种契约的公平性上面争个你死我活。最后,女主角高姿态退位,自尊和女儿得以保留,但爱情早已荡然无存。
唯一能够称得上是爱情的是二奶Sangqi对男主角的感情,这也是整个影片情节的导火索,本来她可以安分的在汉口老屋继续做她的二奶,然而爱情的占有欲和排他性让她终于忍不住要破坏整个游戏的规则去跟大奶吐槽,貌似后来在与大奶的斗争中占了下风,可是难道她在咖啡馆的时候没有预料到如此么,嗯哼,其实她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再怎么折腾,她失去的也不会比别人多,正如片中她说的一句台词很好:“我吃过苦,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原意大概如此)”,这让我想起了《春晚》里秦昊扮演的角色说的那句“我没问题,我一向没问题”。所以说爱情需要有一根筋的精神,正如有人处就有江湖,有爱情处必有贱人。
男主角是个很有趣的设定,但是秦昊本身的那种忧伤的文艺气质则深深的损害了这个角色,我和kuma桑都认为片中的这样一个事业有成性欲旺盛而又没心没肺的男人不会是这种范儿。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明显的要被道德批判的角色,娄烨依然用镜头温情注视而非鄙视,他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许多男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问题在于,男主角本身已经不再相信爱情,而沉迷于经营自己的小后宫,本质上他跟甄嬛传里的皇上是一路货色。所以,最后男主角一脸郁闷的跟妻儿坐在幼儿园听着孩子们唱欢乐颂,眼光也许在搜索下一个小三。
貌似是一起人为的谋杀,实际上则是一环环的道德故事所串起,为了一个被孽缘所束缚的女人的成功上位,牺牲了一条人命,一桩婚姻,一个警察的节操,一个富二代的小官司,而这一切结果,在未来又将形成一个新的孽缘。娄烨高明之处在于用一个狗血故事让我们看到的喷涌狗血的源泉,正是当下社会的贪婪和冷酷,让我们发现可怕的不是无节操的游戏规则,而是我们破坏这个规则要付出的代价更高。
可能是内地审查的缘故,娄烨的性描写比上一部大有收敛,简直就是从良了,一共才三次,从女主角求安慰,到男主角发泄愤怒,都拍的算含蓄,最后那次跟二奶的那次明显男主角已经被弄颓了,只能被人骑。。。好吧,闲话少说,片尾的儿童发现拾荒者尸体的一系列俯拍镜头堪称大气,Kuma桑认为导演为了方便俯拍不惜更换场景以致有点穿帮(作案现场明显是一片树林而后来变成平地),不过我觉得为此也值得。
另外,在电影里看到武汉夜市的烤串异常亲切,还有罔闻和李志的歌声也为此片加分不少,最后,@Virgohi21,又在字幕里看到你的大名啦,帮我问问娄公子,为什么字幕用Comic Sans这么丑的字体?
6 ) 娄烨城事:从“我城”到“浮城”
看完电影2天,在补上了<花>之后,才突然意识到:当娄烨声称自己从拍自己的故事转向了拍别人的故事时,也渐渐地从(个体的)“情绪”走向了 “关系”---人与城市的关系,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细想起来,在娄烨摇晃的镜头之下,那些城市总是晦暗的,却带着一种暧昧的鲜活.不论是<春晚>里的南京,<花>里的巴黎,再到如今<浮城>里的武汉,他似乎总能从类似于后街的地方找到一些缝隙,通过镜头的放大,击中那些对这个城市无比熟悉的人们.
南京和武汉都在江边,巴黎也依傍着塞纳河.可水的存在远不足以成就一座“浮城”,哪怕加上娄烨近乎标志性的雨水也不行.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建筑在娄烨的某些镜头中确实宛若浮于水面;但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漂浮其中的除了可以是建筑,更可能是记忆,情绪,味道,关系这一类难以用手指去触摸的东西.
<浮城>的开场是一起死亡事件.由此引出了一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男人和一场正室小三间的缠斗.狗血的气场挥之不去.然而,看到最后,你会发现死者最终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偶然.她全然地无涉于那个名为“婚姻”和“家庭”的战场,而顶多只是被人当作了棋子.她的无足轻重无限地接近于微博上取消关注时的简单与随意.但问题恰恰在于:就是这样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她死了.
在日本的本格派推理小说中,通过精密的设计与执行并最终成功行凶脱罪的群体性犯罪并不少见.<浮城>中的情节与此有些类似,区别只在于:在<浮城>里面,大约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心一意想要置少女于死地的.也即,如果有“如果”,少女本是可以不死的.进而,少女之死站到了精密设计的对立面.整个事件的谜题也不再单单落于作为旁观者要如何发现少女抵达死亡途中的一次次推手,或者说案情要如何告破.这一切都显得过于表面.或许娄烨真正想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造就了这种无意识之下的偶然---当这种偶然以死亡事件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被迫不得不去面对这种偶然.我想,这大概是为何娄烨会在影片名中加入“谜事”二字,且将英文名直截了当地敲定为“mystery”---城市是谜事的舞台----的原因;这也能解释为何在临近影片的末尾,在接连呈现了女孩的死亡翻滚和对拾荒者的暴力击打后,娄烨选择给出了一段甜蜜温馨的室内长镜,仿佛在暗示:在偶然之下,美满的背后,死亡与暴力如影随行.每个人都可能偶然地吃到那颗由幸福糖衣包裹着死亡的水果硬糖.
比起精心设计的本格式谋杀,<浮城>中少女的死更接近于一次自洽的非正常死亡.之所以会选择“自洽”这个形容词,是因为事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过是在依据自身利益和情感行事.整个过程显得十分连贯与自然,死亡变得像是某种自组织系统的正常产出---每个人都不是凶手,每个人都又是凶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就此将凶手认定为这一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么?甚或于将它定义为“结构性的谋杀”?
于是,问题变成:这是一种怎样的结构?是谁的结构?在此,轻易就得出 “城市生产偶然性死亡”这样的结论无疑是十分脱线的.显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死亡.我想,没有人能通过统计确证城市与偶然性死亡之间的关联度究竟有多高.唯一无法否认的,是这种城市与偶然性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种关联除了指向死亡,也还指向其他更多的面向.重要的是,这样的偶然性似乎很大程度源于人口的集聚,就像布洛克说的那样:纽约有800万人,就有800万种死法.在这当中,城市变成了媒介,在这种人口的集聚之上孕育和催生出各种错综复杂的偶然.而这种催生和孕育的过程,或许才是娄烨在<浮城>中打算追问的真正谜题.
一次偶然的死亡,让我们偶然地察觉到了一块城市人际网络的碎片.我们并不清楚,在现实中,抑或在娄烨的镜头下,这样的碎片是以怎样的方式悄然流转于城市建筑中,串联起一个又一个的城市生活空间.如果正是这种潜隐的特质使得城市看上去如同浮于巨大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我们或许可以说:每一座城,都是浮城.而娄烨之所以能成功拍出了南京与武汉的气韵,也恰恰在于他没有一味地把镜头留给城市建筑的表皮,而是选择在晃动中深深扎根于室内(interior)空间的诸种细节.
在<浮城>里,武汉是属于乔永照,陆洁,桑琦,蚊子,警察,富二代的;在<花>里,巴黎却几乎仅仅只属于“花”一个人.花在巴黎的几次搬家,在若干地点场合的性爱,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次地尝试和试探,想要看看究竟能通过怎样的方式---做爱时彼此的气息与味道,还是舒适便利的公寓,又或者是一个值得托付的恋人---去融入一座城,去找到一座城.一座让自己安心,能被称为“我城”的城.不幸的是,电影中的“花”并没有找到,无论她面对的是巴黎还是北京.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说不知道如何去接近,去爱一个人.殊不知,我们其实也并不总是知道该如何去融入,去爱一座城.于是,我们才会看到电影中的“花”怀抱着爱(love)一头扑向巴黎的怀抱,却换来遍体的瘀青红肿(bruises),最终只能茫然黯然地往来于巴黎和北京之间,宛若漂浮于巨大的虚空(void)之中.无根的个体被各自巍然不动的城市实体衬托得轻微如凡尘.
在电影<花>里,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娄烨个人的故事或情绪,而变成了旅法作家刘捷或者是女主人公“花”的故事与情绪.只是,这种对于“我城”的追寻,依然是娄烨所擅长处理和表达---在我看来,<花>可以算得上一部十分整洁的娄烨作品---的个体与外部世界间的情绪对话.换句话说,是个体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其出发点依然是个体的.而在<浮城>里,娄烨才比较彻底地由个体走向了群像(这大概也是为何不少人认为<浮城>中人物刻画不够饱满的原因),开始去处理一座城与一群彼此勾连的人之间的桥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由<浮城>,娄烨才真正地由“自我”走向了“别人”/“他人”, 由“我城”走向了“浮城”.
床戏和废话都一刀未剪,建议娄烨快跟李玉结婚!
第一胎一定要生儿子!
即使以一个狗血的言情故事为载体,娄烨依然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绪、环境的气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暗角与人格崩塌的细节过程。结尾画蛇添足的硬性交代是败笔,大学生从山坡滚落的慢镜拍得惊心动魄。
娄烨用电影中非常有限的理性支撑着一个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迷局,到最后有些散簧了。不过看片会上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他(乔永照)没有遇到自己爱的人,他只是一直在应付生活中的麻烦,这是他的悲剧。"
豪宅(合法妻子陆洁)、老房(地下妻子桑琪)、酒店(女大学生蚊子),这三个空间三个女人是一个整体,包含着庸碌男性的主要欲望(旧时光、性、子嗣、金钱)。大学同学、出租屋、女大学生(微博),这三个女性都是乔永照对大学/青春的怀念,对于很多人意义只残存在旧时光里,现在和将来已是一片虚无。
烂到扶不上墙,娄烨不署导演名是挺明智的哦。其实我是来听李逼的歌的!
家门口同一场景,陆洁对女儿说:“安安,爸爸接你回家了…”,桑琪对儿子说:“宇航,爸爸回来了…” 此景一出,三观就重塑了。娄烨的电影镜头美到爆,甚至有时候看他的电影不一定要看讲什么故事、表达什么主题,能被他的镜头在影院里包围和感染,就是一种享受。
故事与气质不符,造成很错位很不舒服的观影感。不够好就是不够好,哪怕他是娄烨。
感情的迷宫长满锈蚀的青苔,欲望的丛林尽头是仓惶,连环扣,欢乐颂,不甘心,不放手,飞蛾扑火,在这里没有一个幸福者,故事背后是湿漉漉灰扑扑雾蒙蒙的中国现实,像一个人格分裂的怪兽,吞噬着可怜的美好。故事略残,人物出彩,情绪极佳,有神来之笔。四星。
#影评#又吊丝又文艺,2012唯一读懂中国的院线电影。娄烨镜头语言秒杀其他上蹿下跳的同类。
娄烨将这个卑贱社会最龌龊的一面,揭开皮,露出肉,淌着血,翻个底儿朝天给你看,还要伴着《欢乐颂》的音乐。
镜头感觉还是娄烨的,包括他最爱的晃动着的、带着情绪的镜头。果然是根据网贴改编的,情节相当奇情狗血,好像《故事会》的段子。也是由于这种狗血,让人很难进入影片的情绪。偏偏喜欢娄烨电影的第一步,就是要进入他的电影情绪里,有点遗憾了。
你我带着爱,做尽人间丑恶事。
娄烨:我觉得乔永照最爱的人还没有出现,这就是他的悲剧,他只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麻烦。
看到《浮城谜事》这部电影结尾的字幕,就像吃了一只苍蝇,这应该是广电强加上去的吧。虽然如此,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虽说郝蕾是挺漂亮的,但比她漂亮的年轻演员也不至于找不到嘛,小三比原配难看这合理吗?
其实,片中最大的谜团并没有解开,就是那个在宿醉醒来的早晨,汽修工在阳台上搂了一下警察,问我昨天跟你说了什么,我饿了,你给我做点吃的——这俩人到底是什么关系。隐约觉得这应该是属于《春风沉醉的夜晚》那个平行世界里的情节。
1,郝蕾你保养保养好不好。。。。。2,娄烨你把镜头拿稳好不好。。我这种俗人真的会眼晕啊。3,最后一下子变鬼片了有木有!
麻麻那个叔叔怎么那么快就硬了呀!!!!!
郝蕾开始像周迅一样捏着演戏,像范冰冰一样吊着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