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一九四二:吾国吾民
在中国的电影行业里,冯小刚真的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导演,查看他这些年的电影
,《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没有那种满是商业气味的娇柔造作,他是在认认真真的
做电影,他是在用心去写自己的电影。整个电影的基调是沉重而压抑的,里面所包含的
内容并不多,或许并没有引起我们所谓的深思与深省,他只是想完完全全,认认真真,
不带一点点的夸张与修饰,不带一丝的掩饰与避讳,非常客观的将那个年代展现在观众
面前,告诉我们“饿殍遍野”,“易子而食”,“国耻家恨”这些仅仅存在于课本上的
词语。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的年代,“她愣了半天,‘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
它,图个啥’”。看到这一段时有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瞬间淹没了我的全身,让我感到
呼吸困难。历史这一话题,总是那么的沉重,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人类挣扎的身影,而
历史就像是人类挣扎的过去,人类与自然,与死神拼搏的一个过程,从生到死,而一九
四二仅仅是它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大旱灾,蝗灾,政府的无视与腐败,在面对生存的几
升小米面前,有人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买儿卖女,而有人愿意一口饼干而放弃贞操,有
人虽身在污浊的官场,却心系百姓,有人锦衣玉食也要拿走灾民的生命口粮,还有人至
几千万的灾民于不顾却大肆的浮夸自己虚假的繁荣。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的残忍与利用
,在痛惜灾民的遭遇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一种民族落后的孱弱与耻辱,而冯小刚本人
毫不留情的将这些完全暴露在了观众眼前,在这一点上他真的是很认真很尽责。
2 ) 阶级
原电影的位置居然没找到,随便在这里写一个吧。
苦难的悲剧电影看过很多,但大陆自己拍的着实不多,有种腔调,说中华民族多灾多难,苦难见多了,自然不愿意看见苦难,都找乐子去了,这种说法,纯属放屁。
被忘记的苦难,就称不上苦难,找乐子没错,但给自己找乐子找理由,就有点恶心了。
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负担,所以文明古国并没有从头牛到尾,相反,美国这个有着欧洲文化的移民国家靠着良好的文化基因地理位置却一步登天。
而中国经历了百余年的黑暗时代后,才能喘口气,抬起头来。
但这个国家有个缺点,我很坚定它是个缺点,那就是它从来都不记录苦难。
苦难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重要的,因为苦难是地球上文明的常态,农耕文明以前,没几个人能靠着果子吃饱。
而在封建时代,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帝王将相的厮杀算计下,是亿万万活生生的人。
他们动动嘴皮子,无数人流亡四方。
这就是世界的本质,除了靠少数天才开发出新的生产力,就只能向上爬,让自己尽量不被踩死。
3 ) 电影虽短,但历史摆在那里,现实也在我们面前。
内容过于简单,不过镜头的切换还是可以的,像张馨予这样的模特让她去演这么个苦逼的逃难女孩真是为难她了。影片据说是根据一部小说而拍的,当然再加上一些艺术手段,成就了冯导的灾难新作。
怎么说呢,拍中国历史特别是二战题材的片子,就一个字:惨,或者另一个字:弱。老邓说过:落后就得挨打,整个一国家被别人胖揍就是这个滋味,蒋委员长办公室里一坐,从南京城逃到重庆,再逃往台湾,好像一路顺风,几句官话套话,天蝎座的特质表露无遗,看似冷静,实则无奈,外加早有了溜之大吉的想法;准备把日本人拱手让给共-军,可没想到他想得太美了,毛豆子不是省油的灯,后面有前苏联的斯大人撑腰给钱给装备,蒋委员长还因为他的这一战术导致大量手下部队投诚共-军,虽然这一切本片都不可能体现出来,但那是事实,蒋委员长一心想着他的如意算盘,命令国军这也放弃那也不要,各位想想看堂堂的中华民国政府军未战先败,日本人怎么能不笑话?片中拍照片的美国人应该是真的,就那么几张照片,凸显出中国政府的软弱和极端的自私自利,弱国无外交,把自己首都和大部国土拱手丢失的蒋政府还想拼命在国际舞台上显露自己,显露自己的无能?关键时候溜之大吉?作为军人还没开战就扔下民众节节撤退?成何体统?我看连非洲的部队都不如吧
唉,每次看这种片子,再想一想历史和现状,国民党溃败是自己没用,没用啊。
再看看现在的大陆,官话套话层出不穷,军队现状估计也堪忧,表面上一套套有什么用,影片中那迎接政府的排练,那早就彩排好的欢迎场面,现在在国内还少吗?
4 ) 苦难的《一九四二》
在看这本片子之前,特地不去看影评,好片子,最好用全空白的心去发现和肯定。一部好影片的会从头抓住你的心,深陷其中,直到结束走出影院,还会一直恋恋不舍。记得20年前张艺谋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曾让我看完两个小时后还在那个剧情里出不来。如今,感觉老谋子已江郎才尽,而冯小刚却以每年出几部贺岁大片稳坐国内名导演的头把交椅(至少在我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他读懂了这个市场,迎合大众口味,每年持续不断制造出很有时代潮流和商业价值的影片。更重要的是他的文艺片不仅仅是在艺术渲染、人物刻画的独特视角,更有时代大背景的烘托,记得多年前的《夜宴》是他第一次尝试拍文艺片,其拍摄手法不逊于老谋子的《英雄》,《英雄》用红色渲染了气势与正道,《夜宴》用红色烘托冷酷与计谋背后的真爱,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性情的多面性和晦涩情感被冯小刚拿捏得淋漓尽致。没想到,这次他用蓝灰色调把中国在《一九四二》的苦难真实再现。
《一九四二》讲述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中原河南爆发的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故事以狡猾、精明、富甲一方湖南封建地主老东家在1942的隆冬经历因灾难落入赤贫,经历300多天的逃荒,亲历亲人失散死亡的记录。其遭遇是当时3000万饥民因战乱落荒而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缩影。
我很难用文字描绘这样的饥饿:进过洋学堂的少女带着心爱的书本和猫咪被父亲硬拉扯上离家,一路烧掉书本,宰了猫咪熬汤喝,最后愿意为了在年三十给父亲换5升小米,让自己不在继续逃荒,宁愿把自己卖进窑子。这一步不是一次性走到的,是饥饿吞噬了她的骄傲、自尊、怜惜、欺辱。我也很难用语言描绘这样的亲情:一起逃荒的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和年轻男人,妈妈为了给孩子换来4升小米,先嫁了那个年轻男人,把孩子交给这个唯一可能托付的男人,然后把自己卖给外乡人。临走时,都没忘把身上不是那么囫囵的棉裤换给年轻男人穿上,这是影片最出彩的一幕,细节决定品质,整片扬着土黄色枯草的草垛里,两人互相交换了下半身唯一的一条棉裤,一条已千疮百孔,一条略微严实些。这是无奈中的最后关怀,是一夜夫妻的长久牵挂。人走到绝处,只要有一限生机,求生的欲望就越强烈,哪怕骨肉分离,只要绝处逢生。
它似乎在传达一些这样的信息:国难当头家园难保,囤积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付之一炬,而创造财富的能力,哪怕在一贫如洗时还是东山再起的底气。所以老东家跟长工磨树皮吃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找到落脚地,凭我的精明能干,照样能置下地产,当我的财主。让长工不由自主地应和:那我还给您当长工。于是逃荒的路变得有了一丝曙光。这是封建社会以土地依附的的生产关系,有它存在的自然与合理性,不就像我们现在的老板与员工的组合?不同的只是一个经营土地,一个经营市场。现代版的逃荒就好比温州老板跑路,国家面临大经济萧条,家庭资产缩水再所难免,市场投资减缓,需求减弱,产品滞销,紧接着就是资金链紧缺,投资额与市值差距越大,市场敏感度越高的企业,很容易面临“大饥荒”,大老板因资金无法运转,资不抵债现象乍现,一夜之间企业破产,老板开始“逃荒”。《一九四二》在这个经济的深秋里播映,是不是还有此等寓意?不过,影片还是最真实描述了苦难的中国人的生存底线,不是饥饿,不是政府的熟视无睹,欲盖弥彰,不是从云端掉入谷底的失重。老东家在唯一的儿子死的时候,伤心过后就毅然带着家里的女眷混迹“逃荒”行列,那时他有心爱的女儿,老伴,孕育着孙儿的儿媳,他有求生的欲望和肩负的责任。当老伴、儿媳相继饿死,女儿为了不被饿死诀别于他。他依然紧紧抱着刚出生的孙儿坚强地求生,那是他的生命还有延续的后代给他活着的动力与希望。然而当孙儿在他躲避枪子太紧的拥抱而被闷死时,他就不能活了, “逃荒”没有结束就厄然而止。“没有亲人,我还活着为啥?”老东家绝望地道出中国人的生存底线,亲情!有了它,就有了寻找幸福的意义,哪怕它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每走一步就离它靠近一步。这就是生存的最好方式。因为有亲人,就有分担与分享!在这经济凋谢的冬季里,《一九四二》大概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些吧。
5 ) 深刻的剖析的那个年代的中国民族性,告诫我们如果回到那种麻木的状态,我们会亡国。
现在知道国军为什么会败了吧?先是国军军官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好不容易可以合围日军的时候,蒋介石命令撤退,然后蒋介石拿定主意弃灾民于不顾,反正P民饿死了国家还是老蒋的,军队饿死了就没人替老蒋抢地盘了,结果却是日本人给灾民一点粮食,灾民帮着缴了国军的械,蒋介石首鼠两端,被老外揭发灾情了,又开始装模作样的救灾,可是又三心二意,结果就是饿死一大批人,国内失人心,仗又打输了40万国军败给了6万日军,国际上被人看不起,开罗会议不带他玩了,蒋介石这个废物确实是什么都干不好,仗又打不好,国又管不好,还整天在日记里骂这个骂那个,最好世界上全部人都比他还蠢就好了,那么他就能够当大王了,这种废物难怪最后失败到小岛上去了。
幸好,之后中国人的国民性已经有大的改观,但是也不是高枕无忧,如果中国国民回到当年那种麻木仅仅追求活下去,没有尊严,没有信仰,那么中国还是回再次发生那种可怕的"人祸"的。电影中,灾民们为了一口饭吃可以不要尊严,为了赖活下去可以当狗都无所谓,所以几十万中国军队和几百万中国人可以被几万日本兵撵着跑丧失大片国土,相反同一个时代的苏联人,可以打出斯大林格勒这样的顽强的仗,德国入侵苏联,结果德国国土被苏联占了,日本入侵中国,结果日本国土没什么大问题,日本人所以照样不怕日本人。
所以当你骂日本人的时候,想想自己,你会否为了吃一口饭,为了一个好玩的日本相机、为了便宜省油的日本汽车,会自欺欺人的说,买日本货没什么,人家东西好,然后什么原则都不要了,自己给自己开脱,就如1942年时那些为了一口饭什么骨气都不要了卖儿卖女甚至舔着脸向日本人要饭的中国人???中国就是这类人太多了,所以日本人才能那么容易的欺负中国,而同一个年代的俄国,由于俄国人有信仰,爱国而团结,为了信仰、国家和民族甘愿牺牲自我,所以俄国人最终痛快的报复了侵略者德国人。
你或许对很多现状不满,或许对中国很多情况不满,但是,先问问你自己,你自己做好了么????你是否还是1942年那会儿的一个典型的自私自利的中国人????
6 ) 国权至上,劣根性的无上荣耀
六十年后的故事,十九年的重拍,冯导和震云的夙愿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当年列祖列宗们的悲惨世界。其实作为我个人一直很排斥中国在21世纪之后的电影,明星们的各种丑闻爆料,各种潜规则和商业广告植入性广告。让我们很难找到像当年【洗澡】、【盲山】【盲井】那样的纯中国精神。中国确实是一个很有故事性和历史性的国家,但是也不要一味的去重翻那些历史好么?难道我们的前辈都是英雄么?难道我们的国家一度的统治过全世界吗?当你晚上一打开电视不是特么的亮剑就是甄嬛传,当你一打开一电视发现不是征婚就是勿扰的时候,你难道不会疲倦吗?我也不是一个愤青,我也很欣慰中国一直在走强国路线,而不像印度,追求国强,而不论国富民强的道理,像一只晚期癌症的老虎。
我说的这些,也是和电影有关,和导演本身有关。冯导拍摄这部电影,就是想通过一个逃荒的角度去看二战时的中国,一个偌大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强弱。当我看了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我想我就和冯导一拍即合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到底当初为什么会深陷亡国之危机?简单,一次逃荒就可以看到全部,政府的决策、民众逆来顺受的意愿、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
重点说下几个比较有点的剧情。一,日本人第一次飞机轰炸。这一刻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在面对灾难的态度,就和冯导所说的一样——我比你多活一天,我就比你幸福。我在想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一个人想到往空旷的地方逃呢?只知道漫无满地的抱头鼠窜,嗯,也许你会说,他们从来没见过飞机,但是这个思维总该是有的吧?炸弹只会往人多的地方投,你逃到空地旁自然不会针对着你一个人去炸,其实这个道理就像现代人懂得地震逃生一样。最主要的是大难之后人们互相的态度,在这里我觉得不该去刻意丑化国军,更真实的应该是人们乱作一团互相抢包抢车更好,相信过河拆桥更符合中国人面对劣势时的本性。二,白修德送照片。首先赞扬了政府的踢足球现象,之后是老蒋的特色国家领导人思想,其实这里需要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国家的目光,政府是不是不知道这样的事,老蒋在看完照片后的神级表情是不是代表他也不知情,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多数中国人在歌舞升平中毫不知情同胞们就在受饱腹之苦,重要的是政府知情不报不提供粮食援助,这一切在国外人的眼光里都是不可思议的,而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那几百万的河南人的存活居然是靠了美国人的几张照片,怎能让我们不心酸?从宏观上看,其实蒋介石在二战时的方针非常明确,亡人可以,不能亡国,其实如果一个真正懂历史的,就会知道蒋介石的国际援助方针当初给了日本多大的亏。国民政府诚然腐败,但是在国家的功绩上是不可抹消的。
【一九四二】里很多地方与历史不符,当然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是改编自一篇小说的电影,所以只当娱乐,套用一句俗话,就是这不是现象,但这是本质。我不想再看到【唐山大地震】,也不想再看到诸如【一九四二】,不论好坏,不论手笔和戏份,只因我是中国人。我们无权为历史添上任何一笔,也不为现在生活作任何评价,只要活着就好。
7 ) 史实灾难片,撼动人心。但多了个老外
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很沉重!
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
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
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
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
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都怎么了,没有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
哎,中国的电影人……
8 ) 揭秘历史黑暗残酷的真相
战争,杀戮,饿殍遍野的饥荒……
如果你没有亲历过那个饥荒年代,或听父辈或祖辈长者们提起,详细述说过……你一定以为,这只是一部影片。
一千万人流离失所,三百万人成为饿殍。生命在灾难和战争的杀戮之中,渺如草芥,仍努力求存。人性在生存的重压碾压下,仍有承担和坚守。
我只想说,再真实的历史,都会有人遗忘;有些真相,永远会超乎你的想象;再优秀的作品,都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在瞎喷。
这是一部让人灵魂颤栗的影片,不仅仅因为它还原了历史血淋淋的真相。
提姆罗宾斯和阿德里安布洛迪两位影帝来中国拍这部电影竟然都是自己来的,没带任何助手,张默说了,中国演员真应该跟人家学学
战争+灾荒,还有更惨的吗...
面对死亡,什么知识,什么道德,什么伦理,什么诚信都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一个信念,怎么活下去
纳粹在奥斯维辛杀了百万犹太人,世界年年纪念。中国在1942年饿死了300万河南人,亲历者刘震云的外婆甚至都忘记了。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了,足够了。3个小时的全本要是放出来就好了。
还行,不容易,可惜拍的太肤浅了。
补打卡
看了以后已经不能再糟心了,这电影,哎。
说实话不了解那段历史,这部片子确实让我看到了很多有关那段历史的画面。人在那种极端情况下是否还能保持作为人的一些基本属性,确实值得深思
八年前看过的文章,现在拍成电影,想必是不能遗忘一场深刻的痛苦。百姓自古多灾多难,数千年的祸乱磨练出坚忍的性情。可江山换代,群雄争霸与他们又何干?而灾难总要算在他们头上。回顾黎明前夕,太多逝去的生命无法追究责任。
惨
十九年的筹备,六十年的故事,虽然很多背离了历史史实的真相,但冯小刚想还原的是一个时代的背景而已。我们从中看到的祖先的影子,从而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把握,冯小刚还在探索的道路上。虽然他不放弃对艺术片的追求。
遗忘比数字更可怕。
看完这个给一九四二加一星吧 ╮(╯▽╰)╭
比较真实,可是没被感动
借古讽今 拍的好
还是有追求的冯导,该轻松时轻松,该沉重时沉重
看过的最好的电影纪录片还是《一代宗师》的幕后花絮,它不仅讲述了拍摄过程,更贯穿了以武术寻根为线索的中国武术文化。相比之下,这部纪录片只是为记录拍摄而记录的流水式叙述,无深意可寻。
。
挺揪心
youku在线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