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过Free Solo后看了好几部攀岩的纪录片,所以这部便也是上线第一时间看完了,看完后真的心情很复杂,完全没有上一部看过的攀岩纪录片里的死去的攀岩家死得其所的感觉。
这部纪录片的叙事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一个伟大的瑞士攀岩家乌里斯特克诞生,然后出现一个没有团队管理训练饮食的素人登山导游逐一破掉了“瑞士机器”曾经创造的辉煌记录,还有群众质疑乌里的一堆记录是不是编造的,然后瑞士机器不顾年龄体力死在继续证明自己的路上了。
看完后查起人物资料,乌里1976年出生,本片上线的10月4号是他的生日。2017年4月30日意外身亡于喜马拉雅的努子峰,除了2008-2009一年内连破三座北峰记录,乌里2009年其实还因Tengkampoche峰北壁开辟新路线获得金冰镐奖。
不像球星踢着踢着跑不动了能渐渐开始考虑退役,无绳攀岩挑战者们随着年龄增长必然会有一天注意力出现毫秒级空缺失去控制从高空中跌落下来,但既然是选择了这条道路的人,没有人会愿意提前给自己画上句号,西藏有一句谚语,就像乌里自己说的,你是愿意当一年老虎还是终身的绵羊?
2011年,丹尼阿诺德以2小时28分破了乌里的2008年的2小时48分钟的艾格峰记录,不过和乌里的Plan有不同之处,其中一段有绳,就称其A' plan吧,
2014年,乌里28小时无吸氧完成了8000米的安纳布尔纳峰的往返登顶,拿下当年金冰镐奖,而这也给他带来了记录是否真实的争议。但我也赞同Alex的话,那些不过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做出的和他成绩相符的挑战记录。
2015年4月丹尼以1小时46分又破了乌里2009年的1小时56分钟马特洪峰北壁记录;
2015年,乌里也采取了A' plan ,缩短了丹尼的记录六分钟重新夺回艾格峰记录,
2018年7月,乌里死后第二年,丹尼又以不同路线2小时4分钟破了乌里2008年冬天创造的2小时21分钟勃朗峰记录。
除了艾格峰记录依然还是乌里的,丹尼保持着阿尔卑斯山六大北壁中五处的速度记录。
也幸好丹尼在采访中说他已经对艾格峰不感兴趣不会再去挑战了。不知为何,我也希望这个记录就留给乌里也很好。就像纪录片里最后说的,乌里仍是爬艾格峰最快的人。
艾格峰的记录本身也是从几天到十小时到4小时再到乌里的三小时以内,时间跨度几十年,就只感受到人类以及技术的进步,而记录被同时代的年轻人破了真的是最糟心的结果了,毕竟在我看来,乌里在挑战这些时是没有考虑其他竞争者只是自己与自己的竞争,心情也更轻松,时间观念也更小,但也很难说有意打破记录的年轻人压力就会小,而且结果论来看,乌里2015年38岁时还是刷新了记录,所以没有竞争也就不会有这更好的成绩了?但徒手攀岩不是普通的竞技,一秒的失误就会导致失去生命,所以这方面时间的竞争真的有必要吗?一方面乌里的速攀以肉眼可见的时间数据将他推上神坛,但当时间被新人缩短了5%,普罗大众会认为他是掉下神坛还是这两位都很优秀呢?
但后起之秀丹尼也是尴尬的,他虽然破了一堆记录,但地位似乎还是没有达到乌里斯托克的辉煌,比如看完片子谷歌了一下Daniel Arnold 出来的竟然都是同名摄影师,不加上 climbing、alpinist这些关键词根本搜不到,而丹尼今年也39岁了,看了下Instagram还在一线活动的感觉,今年7月还成为第一个在一天之内攀登了萨尔比特全部三座山脊的人,丹尼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他在采访中说,我知道这些毫无意义,但对我很重要。
片头Alex 和乌里曾一起探索过酋长岩,Alex在准备酋长岩徒手攀登时得到乌里去世的消息,但他依然在一个月后成功地完成了挑战,自2018年free solo这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后,他订婚,结婚,今年他也38岁了。
试想了一下,如果现在出现个新人刷新了Alex的时间记录,比他快20分钟,大家又会怎么想呢?也许有人会觉得首次尝试重要,也许有人会觉得数字更重要。
其实看完这片子已经两天了,但这部片子真的引发了自己很多思考,这些攀岩家的纪录片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山岩风光,也有目不转睛惊人的挑战,会当凌绝顶的体验这辈子大概也不会有了,能做到的只有默默祝福挑战极限的勇者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纪录片本身有点散,对乌利成就的怀疑也好,对竞速行为的质疑也好,都是点到为止。感觉就是想说乌利但素材不够多就塞点别的,但在雪山岩壁上极速攀爬本身,真的太帅了。至于说为了商业利益冒着生命危险竞速攀爬,我觉得真没什么,上班都会猝死……干什么都有风险,自己觉得如此度过一生的方式是值得的就好。
无敌
我一点不喜欢速度登山,它太容易成为为了商业噱头的搏命竞赛。
谁能想到,六年之后,还能看到Ueli Steck的纪录片呢?关于Ueli Steck,除了这一部,还有那部最有名的《The Swiss Machine (2010)》,再加上ReelRock8中的《high tension》,三部纪录片,了解Ueli Steck的攀登人生。
从攀岩到速攀再到攀登雪山,然后又陷入攀登速度记录竞争。在后1/3家人们开始质疑用生命去冒险做这个的意义何在?在成为攀爬类网红并以此获利为生后,又要接受大众质疑,乌利的那些攀爬登顶记录没有任何图片,视频,海拔定位的证据怎么证明真登顶了,口说无凭……在被质疑最多28小时登顶安娜布尔玛峰几年后又去独自攀爬其他珠峰时跌落命丧黄泉,而他的竞争者丹尼阿诺仍在延续这个方式,尽管他们都声称一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但质疑者说如果为了证明自己,独自去爬就好了,没必要疯狂刷新自己的社交网络……片中瑞士风光景色优美,雪山奇幻隽永。绝对是纪录片中的大片!
双视角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看得不太舒服。这俩又不是什么亦敌亦友的关系,专注讲一个人不好吗?
速度真是惊人,但对这种比拼看得人心里一片黯然,不喜欢!片尾把艾格峰记录留给乌利,与自己和对手和解,和世界和解!
非常好的紀錄片 多角度多立場紀錄兩位極限獨攀者的挑戰時刻 曾參與破紀錄事件的媒體最後也在反思究竟報導極限運動的時候其實是在報導什麼? 受訪者選取很平衡 故事性不強 非常遵從兼聽則明的紀錄片道理
山峰 pk 谈锋,因为山就在那 or 因为ta排名超前于我
当你追求速度的时候,你就看不见危险了
也算是一段往事了,无论如何,这是个悲伤的结局。现在还有什么项目能离得开商业呢。
纯纪录片。两星献给乌里.斯托克!
当速攀不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商业赞助,那感觉是很悲哀。这种让人脚软的自然环境真是吸引人啊!
留一记录于人,善哉。
自从看过《徒手攀岩》后,再看其他的关于攀岩登山的纪录片感觉都少了点刺激性,本片看完也是一样。本以为是一个双雄对决互相竞争刷新最快攀登的记录,没想到实际内容远没这么精彩,无非就是前人创造记录被后人打破,没太多的对决和竞争因素。一个后辈崇拜某人,超越某人,理解某人的故事。亚历克斯·霍诺德又一次在这类题材的纪录片中出镜了,话说他现在在各类影视作品里各种客串应该都比自己攀岩过得更舒服吧,对于极限运动员来说这种生活是一种很好很安全的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