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在英语电影中较少见到的的以泰国(暹罗)及其历史为题材电影。抛弃为了情节渲染而加入的细枝末节,究其背景,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的泰国,那时的泰国在英法两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暹罗国王企图通过“文明开化”政策获取西方世界的认可并延续王朝的统治。
我将这部电影比作泰国版的《末代皇帝》,因为二者都是面向英语国家的观众而拍摄的。正如庄士敦在晚清政坛上不会像在《末代皇帝》中一样有那么多“戏份”,安娜对暹罗国王的影响自然也是有限的。不得不说的是,英语世界不可一世的文化中心主义始终不可排除,即使为了洗白这一点“凭空”加了很多戏(就算“洗”了之后国王还总是以一副“我大暹罗自有国情在此”的面貌出现)。但不管影片想怎样去引导叙事,怎么去“洗”,这个题材本身就是这种殖民主义观点的产物,而且加入“洗”的元素只能起到欲盖弥彰的效果,更为体现出其掩耳盗铃的一面。以前的帝国主义者认为泰国没有文明,现在你认为泰国有自己的文明和价值体系,但是,人家有文明也好,没有文明也罢,跟你英国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是影响了你的贩毒船开来开去,还是女王的大兵横来横去?
还有一部同样视角的片子,即《最后的武士》。与上面提到的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比,可以给三部电影体现出文化中心主义程度做一个排序,即:《安娜与国王》>《末代皇帝》>《最后的武士》。《安娜与国王》彻底是西方救赎论的滥调,只不过给黄人刷白脸而已;《末代皇帝》中西人是观察者,但有喧宾夺主之嫌;《最后的武士》中西人竟有融入日本文化的一面,但让人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其实说到底,这还是文化输出的问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自己不说话,或者说了其他人听不见或听不懂,就有自以为是的人替你“立言”(像《安娜与国王》);如果你说了,他们听懂了一半,就会挪用你文化中的元素作为点缀,像各种西方拍的中国电影;如果你说了,他们也基本上听懂了,那可以出现佳作,像《黑客帝国》中的日本道场,就算比较巧妙的设置,而不是文化挪用。如何最好文化输出,让外人“听到”且“听懂”,是一门大学问,这里当然讨论不完。不过,它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虽然本片立意险恶,落后的观点早已不得人心,但需要承认的是,影片的取景与布景、演员的演技都是具有水准的。所以,我还是给了它一个相对较好的评分。
影片有意思的是前半部分,也就是国王与安娜俩人初始见面言语交锋的部分,而且看得出此版导演有意放大了安娜作为一个英人所固有的却无法自知的文明傲慢,通过“住所”与“抽烟”等这些生活中的细微事件由善辩国王巧喻道出,然后再接一个安娜听后无语自愧的表情特写。既然你不同意我让你儿子抽烟,那你也不该让我儿子看汤姆叔叔。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曾经的跨文化范本向彼方做出了适度倾斜,试图表达一种对东方王权合法性的赞同?让人不禁想起了两年后大腕里唐纳德萨瑟兰与葛优那段在紫禁城关于皇帝的对白。
比起前面的铺陈,结尾太苍白,百灵这个角色和其故事又没什么意义,和别的故事脉络不太相符。两种文化冲突到共生的过程,前半部分还是值得看的,充满兴味,后面转为内乱,便失去了整部影片值得看的闪光点。但是演员的表演都值得一品,尤其是那个舞蹈。
电影的最后,年幼的王子看着国王父亲和老师安娜在夜色下起舞,多年后他会想起这一刻:「当时我还小,但父王拥着他最心爱的女人的画面,我会记得很清楚。生活中美好的时刻往往只占一小部分,有时候它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然而它所带来的影响让人永世难忘。安娜就是一个例子。」泰国的海岸线就像一个月牙,如果打开地图来看,华欣就处在左边往马拉西亚的方向。华欣最热门的景点,就是拷汪宫了。电影《安娜与国王》中的部分场景,就是发生在拷汪宫。当然这部电影后来没在泰国上映是有原因的,电影与现实差距太大,真实的安娜与国王并没有电影中所说的那么浪漫。拷汪宫所在的地方名为为帕那空奇里( Phra Nakhon Khiri ),意思是山中之城。
还是缺少更多的情节亮点,除主演外其他人都显得僵硬。唯一的就是对寺庙那一对男女情节的讲述,成功刻画了这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片子里发叔扮演的国王的儿子在最后说道:他们在未来洒下了一道光芒,使置身其中的人久不能忘。或许吧。
除了被剪的特别快进,非常明显的是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楞充英国人和泰国人。安娜太过张扬独立,相信别说暹罗了,在那时的英国都会被人指责排斥的。泰国人不了解,不过国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像死了中国人,还有各种幽默和态度,其实他内心是个美国人吧!“最爱的女人”、、电影是从什么时候开感情线的
其实搞不懂,女教师哪来的智慧和勇气改变国家?就凭她是英国人?有个小细节做得很好:女教师回答儿子的问题时说了一句印度是咱大不列颠的殖民地啊,那两个印度佣人瞥了她一眼。大英帝国的骄傲呵呵呵呵呵
很早的時候看過,很喜歡這部電影。多希望安娜能留下來陪在國王身邊,當他的心靈伴侶,可惜不可能,後宮佳麗三千啊。白靈在裡面也很出彩。馬爾福當時還是小孩子。
发哥的贵族气质在本片中暴露无遗,个人以为这是他在好莱坞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Things are very different here, Louis. Even love."
5年前就想看了..终于补完了.第一次找的是中文版,很雷我赶紧给关了,幸好找到了原版.BANGKOK好漂亮...我靠..那么多老婆,没听到林忆莲那首歌
不靠动作片闯荡好莱坞,票房过亿,对手戏是好莱坞一线女星,这是成龙、李连杰都没法做到的。。。
编剧太弱,和三流穿越小说差不多,卖卖异国风情和文化碰撞罢了——服装道具赞,看完光惦记那些个古董枪支了……总感觉俩人的“爱情”太牵强,一个灰姑娘情结,一个土财主尝鲜……主角都太熟,进入不了状态。朱迪好美,发哥的大背头和文强式抽雪茄的痞气,白灵的大方脸,还有幼年马尔福啊哈哈
工整、完满、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典型的颁奖季作品,砍头的那段充满灵性和神韵。
拉玛四世19世纪60年代(1851年到1868年在位),观影片后翻阅了历史,由于拉玛四世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到希望国家的先进之处没有刚愎自用,而是积极向英国学习,才有了拉玛五世即位后的很多改革壮举,影片中也介绍了拉玛四世在位的一些成就入对奴隶的雇佣和保护等法律,当时背景我国已经进入鸦片战争,北面缅甸已经被入侵,所以也展示了拉玛四世的小国外交策略。不过泰国国王真是多子多孙啊啊啊。。在这个时代服装还是民族服装的,当时虽然西方医学已经进入泰国但是霍乱等疾病还是存在不容易治愈哎,女性也有意识唤醒,希望追逐自己的爱情
小马尔福真可爱呀真可爱
初一学英语口语的时候,看的英文版本的,没有中文字幕。印象深刻。
“她是我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位英国女人。我觉得她对世事的了解超过任何人……但她还是来了。”这是一个连爱都不一样的地方,国王从没意识到这个倔强的英国女人会带给他什么。可还记得那首歌吗,“也许全世界我也可以忘记 就是不愿意失去你的消息”。她来了又走,带走了暹罗国王心底永远的爱情。
在我还不懂爱情的时候给过我最大的触动。。
四星全部给演员的。电影是无国界,可是做电影的也不能太无知吧。。。作为一个亚洲人看这种电影怎么也舒服不起来。
小时候觉得好难看,嫌弃周润发的扮相太尴尬以及Jodie的型太硬不适合演爱情片。但借音乐版的契机重温,却觉得拍得还算挺大气的,什么江山美人荡气回肠至少符合那种“大片”的基本期望,只是输于简漏的角色互动。有一些意外的发现:比如小孩是Tom Felton,还有白灵饰演的Tuptim在公开斩首时坚毅的眼神还有曾江的客串。其实这个故事值得重拍,尤其是当语境发生改变的今天,对于亚裔演员应该会是一块大饼,那种异域美的探索也很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