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蒙继续着他的小镇怪奇物语,依旧是古怪呆滞的角色,压抑的生活状态,克制的面部表情,向自然景观的眺望,贯穿始终的命案,直白的器官展示,充满禁欲主义气质的啪啪场面,疏离的人际关系,人烟稀少的小镇街道,一切都是熟悉的杜蒙元素,冷酷怪诞。
警察法拉,工厂女工朵蜜诺,校车司机乔瑟夫,这三人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同时三人也同时拥有或亲密或疏离的关系以及这种不确定关系下涌动的激流。影片开始不久便出现了一具躺在草丛里的裸体女尸,并且还特意给了一个下体器官特写,这是一名11岁的女学生,遭到了奸杀,而法拉则负责调查这件案子。他寻找线索,询问当天经过这里的火车上的乘客是否有目击到可以人员。询问死者学校的同学是否发现案发当天有异常。而他的上司则因为案子迟迟破不了而伤透了脑筋。法拉喜欢与人或任何事物进行亲密接触,有时是肢体,有时是眼神。比如他面对在警局被当作嫌疑人调查的村民时,用脸蹭脸的方式给予安慰。在去往精神病院进行调查时,看着一个个可怜的病人,他与工作人员相互拥抱在一起给予彼此慰藉。在农庄里等待上司时,他不断用手抚摸猪圈里的猪,手法轻柔,仿佛可以与猪进行沟通。在画展里,他凝视着墙上的画作,目不转睛,与世隔绝。他不时站在花园里眺望远方,仿佛在与天上的众神对视。最后当他面对落网的杀人犯,也就是他的朋友,校车司机乔瑟夫时,他给了乔瑟夫深深的一吻,这是吻别,也是安慰。当法拉作为警察的身份工作时,他毫不避讳肌肤之亲,这似乎是他工作的方式之一,也是他发泄压抑情绪的出口。而这种压抑的状态,更多来自于他作为儿子,作为失去了妻儿的孤独男人,作为单纯的喜欢朵蜜诺的呆板男人这些众多的角色。
法拉在朵蜜诺家目睹了朵蜜诺和男友乔瑟夫的激情做爱,法拉驻足观看良久,而朵蜜诺并没有停止做爱,两人甚至更加的有激情,直到法拉离开。这样诡异反常的人物状态和关系正是典型的杜蒙风格,杜蒙电影中狂暴,原始,不加修饰的做爱场面无论如何也与美感不搭边,再加上杜蒙喜欢选用的那些其貌不扬的演员,有时甚至会有那么一点禁欲主义色彩........三人在海边散步时,遇见了法拉的老友,一个潜水教练。当法拉与老友交谈时,朵蜜诺不断看向教练隆起的私处,而教练也不时看向朵蜜诺。随后朵蜜诺独自坐到一旁,捂住了自己兴奋的下体……这个偶遇的桥段将朵蜜诺强烈的性欲摆到了台面上。所以她不但总是突然和乔瑟夫做爱,也会和工厂里的男同事做爱,甚至在法拉面前露出下体自慰,以此来挑逗法拉,试图让法拉上了自己……而法拉与她正好相反,他以离开的方式拒绝了挑逗和越界。他看起来是喜欢朵蜜诺的,但是以他独特的方式。三人在酒吧里放松时,由于邻桌的喧闹,乔瑟夫暴怒的让邻桌闭嘴,可对于来酒吧消遣的人来说,他们三人的安静更加显得格格不入。杜蒙的电影里,主要角色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诡异的疏离感,欲望的激流总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法拉经常在朵蜜诺的家门口和朵蜜诺一起背靠墙站着发呆,时不时说两句有的没的,无聊的小镇生活以这样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被展现。法拉这种禁欲般的生活方式一定与他的过往经历有很大关系,但影片并没有过多展现,这种留白往往能给电影带来更多的神秘主义色彩。
有人知道吗,影片开头,警车内那段管风琴音乐是谁的作品?知道的朋友麻烦留个言昂,多谢。
布列松体系电影豆列:
http://movie.douban.com/doulist/838883/ 《人啊人》首先在情节上设定了一条解谜凶杀案的悬疑线索,但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却似乎并没有支撑起这条线并使其丰富。传统猜谜电影叙述在逻辑作用下层层递进,是意识明确、极度理性、有章可循的,也因此被观众视为“好看”。那么很显然,若按以上标准,布鲁诺•杜蒙的电影多数是属于“不好看”的。
电影以男主角法拉奔跑的长镜头开始,在一系列被很多人视为“无用”“冗余”的镜头后,突然浮现出一桩耸人听闻的幼女奸杀案。而在随后本应出现环环相扣的推理侦破过程时,我们却发现这个有点呆滞的警察似乎对案件并不上心,侦查工作也颇不给力,倒是节外生枝出大量看上去毫无意义的细节,在做了很多无用功之后,凶手的最终呈现也没有给观众任何的情绪宣泄。反正它一点也不像一部该有的故事电影。
但看过卡萨维茨或者戈达尔电影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人物在时间与影像上是随“心”所欲的,行为的产生与执行并非来自“理性”,也不服务于有意识的“意义”,而大都在偶然性作用下呈现出即兴的,漫无目的肆意流动。就像在本片中,虽然案件在手,但作为警察的法拉还是不知所以然地一会畅快骑行,修理花圃;一会又和朋友看海、参观画廊甚至去抚摸母猪;经常时不时地进入某种思维和身体的凝滞状态或是不正常反应,空余时间的消耗而毫不作为;即使赴英国取证目击者,摄影机也不忘观察窗外斗殴的男人,把简单的叙事线条拉得松散且漫长。很显然,导演无意于解释导致这些并列式动作的原因,观众也不能以明朗的动机或编剧逻辑去挖掘其背后的始作俑者,更不会产生用于升华情感的意义。
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导演,杜蒙舍弃了理智性对人的行为的操纵,而用肉体在实在世界中的反应去诠释一种游离于道德、精神控制之外的自由与真实,也许可以说是一种超越或对价值所进行的重新估计。人在肉体调控下,呈现出情绪与欲望的自由,而不再需要精神、智性与既定道德的绝对统领,不再对电影人物“我是谁”“我在做什么”等个人特质做出清晰的、纯一色的规定,取消好莱坞式严谨的故事与情节,呈现一种混杂的状态。那么导演在电影里定义的散漫、多余与无意义,却成了彰显作者风格的重要元素了。而且可以看到,这种因反精神而背离传统所带来的难以亲近,其实反倒是某种程度上的返璞归真。
杜蒙电影里看不到传统审美意义上的都市俊男美女,因为普通人才代表具有真实质地的世界。爱欲、性欲与杀欲作为人类最原始的几种人性欲望在他的电影里得到充分却不过分的展示。这些欲望似乎只与肉体绑定,导演拒绝去附加任何用于理性讨论的道德虚饰。法拉对多米诺的爱若隐若现;多米诺对性的态度自然放纵;失去妻女的法拉在职责与父爱的驱动下“参与”着破案,但却波澜不惊、轻描淡写;甚至对尤瑟夫奸杀女童的事实与动机也未做任何二元性的道德分析和审断。好像一切基于肉体,止于肉体,用肉体制造情节和散发事件,用生命能量去推动时间。
《人啊人》整部电影是安静的,取景自远离城市喧嚣的法国沿海乡村,自然元素无时无刻不填充在电影的可视镜头与心理空间,表达出导演对身体可直接感知的现象世界的绝对偏爱:风声与水声、土地与花木、原野与大海,同人一样,负担片中的角色功能,甚至被赋予某种形而上的、取代“上帝”的精神信仰。可以说,很少有杜蒙这样的导演,对人以外的物质世界如此关注,把对自然的感官摆在明显的台面上。特别是影片开头男主角贴伏在湿土大地上,骑行于蜿蜒公路中,面对在深邃大海前,结尾漂浮于花草树丛中,伴随着让人身临其境的自然声效——释放肉体,与自然拥抱并与当下融合,或许是对尼采否定上帝世界,回归大地思想的某种演绎。
和颜色火红的电影海报不同,贯穿全片的冷色调透着克制与禁欲。而艾曼纽•斯高顿所饰演的男主角虽与我们惯常印象中的警察特质反差严重,但其无辜、内向、呆萌、敏感、偶尔歇斯底里失控的表演却也匹配了肉体驱动行事的模糊、含混与无常,校正与反拨传统,蕴藏着一股可以衍生多变的原动力。
在本质上,布鲁诺•杜蒙的拍摄观念与法国“新小说”非常接近,几乎可以称得上电影化的“新小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新小说”非常了解之后就不必再看布鲁诺•杜蒙的电影,毕竟,“新小说”在某些对传统小说革新的大观念之外,并无太多的限制,而更强调各个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克劳德•西蒙与罗伯•格里耶虽同属“新小说”,但两人的风格迥然不同;“新一代新小说”的情况更是如此。这个理解的前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布鲁诺•杜蒙的电影。
布鲁诺•杜蒙影片的风格首先是安静。那种进入人心的安静。不辜负这份安静的,正是每个镜头丰富的“意思”。在“新电影”里,不再有“大小”的概念,每个镜头都是重要的,都需要导演寻求出“最适合”的角度、构图、色彩对比及其轻与重的比例。镜头的“意思”不再受制于情节的高潮与宏大,甚至不受制于人物角色的“主次”。
风景的生命与主角的生命具有同等价值,艺术家如果不能感到树木的呼吸的重要,那他对作为“角色”的“人物”的关注则成了非人性的误导,而对普众普遍激动的“高潮”、“刺激”的情节的刻意描摹,则更是粗糙的功利使然。
因此,无论是“新小说”,还是布鲁诺•杜蒙的“新电影”,实际上都视“意思”重于“意义”;后者是向外的,以读者的需求生产作品,因此粗疏和遗漏将是必然;而前者则是针对作品内部,要求艺术家秉承“我就是包法利夫人”(福楼拜)的观念悉心研究各各不同的世界万物。
布鲁诺•杜蒙镜头的丰厚“意思”,从他对演员的选取就能看出。他的演员,无论男女,均不是那种“英俊”、“亮丽”的类型,但也不刻意“求丑”,他们似乎很一般,但又总有某种奇怪、有厚度的特质,只要在屏幕上一露脸,观众就过目不忘。因为他们不仅有他们的脸,有他们必须演绎的“情节”,更有他们每个人生活中该有的小习惯、该有的走路的姿势、该有的天然呆滞的表情、该有的喘息的动作,而这一切特点,都因为是“该有”,而呈现出非常的“自然”、协调、有意思。
同样,布鲁诺•杜蒙的镜头都很美,但又不是奇斯洛夫斯基那种流光溢彩的美,导演力所能及地屏除一切可能的人为痕迹,使人、景显示出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就是那样子”。“他们正是那样子”。一点都没夸张,也根本无须回避。他们,人物、景物,以他们的“存在”本身替代了导演的叙述,替代了他的嗓音。导演没了,作为作品的上帝没了,作品中说话的那个“我”没了,但真正的作品出现了。
2002/7/7
文:陈卫
之前说过几部电影导演力有未逮,刚好,这部电影就是导演掌控一流的例子。把复杂的东西拍成肤浅、杂乱、装逼的电影,就是我说的力有未逮;把简单的故事拍成异样的、有内容的东西,就是掌控一流。本片导演比Mr. Nobody的导演强得不是一星半点。
不仅是节奏,导演把镜头真正变作了语言。我想电影可以像小说那样分成两个部分来看,一个就是语言,一个就是思想境界。语言这个部分对应电影的镜头。这样,就有许多中组合,好语言和坏境界,好语言和好境界,坏语言和好境界,坏语言和坏境界。好语言和坏境界就像《Ashes and Snow》这样的电影,单看每一个画面都无比美丽,但堆在一起就是巨垃圾。坏语言和坏境界就像成堆的自拍DV。好境界会克服坏语言的瑕。好境界加上好语言那就是经典。
本片导演的镜头语言就是一流的。境界嘛,可能欠缺一点。
男主角选得特别好,看着他瞪着驴一样的大眼睛出神的时候,我都会被特别地触动。
边陲人们冷漠的眼神和生活,性和暴力隐藏在平静之中。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表现手法,非常的风格化,学哲学出生的杜蒙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存在的焦虑和冲动状态。
标题硕大的[人啊人]带着一种悲悯的目光注视着人类,这种悲悯却与布列松的不大一样,杜蒙抑制不住的愤世嫉俗让他看上去最中性的画面都带着一层讽刺感。他的神是无能的,他的恶是平庸的,在两者中间的张力地带僵立着人,期待着永不降临的救赎。这监牢的栏杆自然是欲望咯,写完这句话的我立即打了个哈欠。
#Cannes2021 短评里有人说,Faraon极有可能来自外星,是对的,他并非依靠视觉而靠触觉来读取与传递信息,因为他视觉的焦段远长于常人,电影中他的所有主观视点都呈现为特写,甚至在英国观看打架一场,便是通过视点的切换完成景别切换。与此同时,侦破远非电影意图,以不同路线(交通方式、高底位置)完成小镇的游览才是核心。而真正的凶手,多年之后小镇的居民会意识到,它就是沙滩上的那一团沥青。
不好说。冗长缓慢的镜头,我又熬过来了。
更加乾癟而純粹的《人之子》(為人們受苦的聖徒?)。前作套社會議題的殼,這部是懸疑解謎的皮;前作還有一個暴怒打人的高潮點釋放,這片啥都沒有…
核心观同刘浪,是空间的建立。从中抽取人物形象进行白描,就得到《撒旦之外》。对题材进一步利用、对表演形态夸张化处理,就得到《小宽宽》。
20100310第一遍爱;20180605第二遍爱;20190930第三遍依然爱。发现今年是上映二十周年,就拿来又撸了一遍。相较于最初喜欢这部的另类怪诞,这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1、杜蒙很可能是按照耶稣的样子拍男主的,片中的飞机、几次出现高高的杆子、男主漂浮在空中、见谁抱谁,等等等等,都有所指;2、结尾男主手上的镣铐分不清他是拿着还是带上了,要是戴上了那么有两种解释:01他可能是罪犯,杜蒙拍了分裂患者,02也可能是给自己戴上了镣铐。要是后者,这就深了。又发现了评奖记录,下巴掉了,俩非职业演员的男女主分别获得当年戛纳的影帝影后,本片还是当年戛纳的评审团大奖……
如果这片名字叫【几个“呆滞”的晃荡】,那么值5星。如果不换片名,换几个正常点的演员,这片也值五星。还得了戛纳最佳男女演员奖,实在不能接受。
挺哈內克的 最出彩的車里的半首曲子和五次對暴力的凝望 凝視曠野 凝視做愛中朋友的背 凝視街上打架的人 凝視精神病院的病人 凝視女朋友的陰戶 以及一次對母親發怒和對火車咆哮 抗拒母親 抗拒撫摸女友 摸豬 擁抱陌生人 親吻男友 http://academichack.net/humanite.htm ...Ellipsis ceases to be a partiallydisclosed situation: it belongs to the situation itself, and reality is lacunary as much as dispersive. Linkages, connections, or liaisons are deliberately weak.
6.5/10,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本片的哲学原则大概是做减法:减少对白、减少叙事、减少音效、减少音乐,配合上美丽的摄影,影片大致呈现出一种宁静、克制的氛围。不过,因为减少了角色塑造,导致男主角性压抑的内心世界与女主角周边充斥着性的世界间缺乏联系,两个世界变成了彼此隔绝的状态,影片的力量因此大打折扣。
性压抑拍的挺牛逼的,其它部分看得我胃疼!
法拉的形象让我想起去年看的拉扎罗,他们身上都存在着某种哀恸,那种哀恸映衬出对这个世界的反应。但比起拉扎罗,我更喜欢法拉这个男人。他混杂在汹涌的人群中,混杂在人性中,混杂在那些有意无意被隐藏的欲望低鸣中,并保持着一种平静。(实际上,杜蒙的电影总怀有一种平静的神性)跟着他走过他所走过之处,会踩到泥泞,会摔跤,会趴在泥上,又能借着他的眼睛看到栽种且盛开的花,他不怎么说话,感受他所保持的沉默,能听到周边的不安,能听到肮脏,听到那些因恐惧而制止不住喊叫出的嘈杂,同时也能听到他心脏稳定的跳动,坚韧,锋利,何其高贵。凭借他的介入,世界被描述,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一时竟想怜惜地抚摸他的脸庞,可是我能吗?现在,这想法是愈发逼我羞愧起来了。我不过是恶世之一,而他却早已超越了啊,这才是我理应看到的事实,不是吗?
第一次看杜蒙,看得很累,有种熬过来的感觉。"保真保鲜保慢”的安静呈现,除了男主角那不时发出的重重的喘息声,意味固然深长,但更可贵的是毫不晦涩。
6/10。片头那一幕经典的杜蒙拍法值得注意:持续一分钟的固定摄影中,法拉因广袤的荒原显得渺小,从画框的一边跑向另一边,查案途中法拉放任自己大喊一声,喊声最终被呼啸而过的列车淹没,那声野兽般的狂喊释放着一系列暴力前积压已久的沉默,这种与案件无关的动作掩藏着杜蒙最感兴趣的东西:法拉、多蜜诺和男友构成了监视与被监视的权力牢笼,法拉的愤怒感并不情绪化,被害者裸露的阴部、汗水浸透上司的脖颈、母亲削土豆的手、法拉照料母猪的手都用布列松风格的身体局部特写拍摄,法拉弯下腰在花园松土的侧面构图都是镜头痴迷的位置,当法拉偷窥心爱的多蜜诺被男友性虐,观众终于清楚那些肢体语言都在窥视爱的饥渴,联系起奸杀发生后多蜜诺望向天空以及法拉和男友凝望大海的两个主观镜头彼此呼应,他们双双抬头望向天空,看见城堡顶层的多蜜诺俯视他们。
旷地里的那列火车,不断向前,它走着,像一列火车那样——于小韦短诗《火车》,看完本片,想到这首诗,二者都在做同一件事:把生活还原成生活本来的样子。其实从纯艺术的角度讲,把电影拍得好看并不难,难的是把电影拍得枯燥又耐看。杜蒙成为大师,只是早晚的事。
不敌前作,对杜蒙期待太高了。另外别提布列松,打第一镜开始它就不是。
这个法国小镇上的人要么傻乎乎的,要么是变态,大段的空镜头,导演的意图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但是演员别那么面瘫好吗,还有没任何必要的生殖器特写
配乐。有三组片段很喜欢:餐馆,海边暗自被勾引和人像逐渐上升的花园远眺。 结局的结局感到很意外。underaged rape-killing 善良的木头的眼睛 悲天悯人的心 一筹莫展的欲望 自己一个人吃苹果噎住 “看 你能看见英格兰” "你现在望不见英格兰了"
运镜比第一部成熟得多,总觉得镜头数可以再作删减
男主演的不错,多个一个星吧。“女人是好工具,要好好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