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奇缘?片中两人偶然认识、思考方式和行为差异极大却能互相扶持走下去,人与人相处不就是求同存异嘛。前面一起体验乡村蓝色时刻、雨天野外就餐的浪漫,中间大城市里逃单、乞讨的格格不入,最后教小孩子意大利语、卖画片段的搞笑,居然融合得如此妙!观影非常舒服,但表达的母题不少,一是友情,个人目前观影史最好的友情片;二是对户外自然的推崇,衬托繁华大都市人金钱至上的冷漠与疏离;三是面对问题,放大困难选择逃避还是直接行动?做事情不能预先失败!!四是言语与沉默哪个才是更真实的自我,沉默才是唯一应有的姿态?
纯属摘录
蕾妮特的饰演者 Joëlle Miquel 算本色出演,很多故事的原型就源自她的经历。比如l’heure bleue,和咖啡馆服务生的冲突。侯麦在接受《正片》采访时说
《双姝奇缘》很快确定下来,因为我遇到了我的蕾妮特,她非常特别。刚认识时她曾告诉我:‘我按照某些原则管理自己的生活。——很好,举例说呢?——当我做出决定,我就会做到。有一次我决定不说话,于是我就真的不说话了……’影片最后一段就出自这里。咖啡馆的情节也曾真实发生在她身上,我们拿来加以改编。这种事可能很多顾客都亲身经历过。影片第三段则是借用了另一段回忆:她曾经遇到一个女骗子。这些故事恰好与我当时关心的一个主题有关。我那时想拍一部电影,主角是两个女孩,一个恪守原则,另一个恰好相反,不去费那个劲,也更爱批评、更悲观、更极端自由主义。
城市女孩米拉贝的人选有过一些波折。侯麦一开始属意出演过《飞行员的妻子》和《女友的男友》的Anne-Laure Meury,但她和Joëlle合不来,因为后者严格看护着自己的故事,不准别人改动。就在开拍前一个月,侯麦才找到了Jessica Forde ,她当时才19岁,曾出现在一组演艺新人的照片中,拍摄者卡罗尔·贝拉伊也为侯麦拍照。Jessica是东方语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理想是成为人种学家,同时也有演员梦。据Jessica回忆,侯麦并不建议她从事演艺道路,因为Jessica的坚持,侯麦最终选择了她。
这是侯麦公司的第一部电影,他尝试将此前惯用的两种模式相结合:“喜剧与寓言”&“即兴表演”。两个女孩都是第一次参演电影,她们的实际生活其实与影片角色完全相反,Jessica在乡村长大,饰演了傲娇的城市女孩;Joëlle住在巴黎市郊,饰演的是乡下女孩。据Jessica的回忆,她们两人也完全合不来。拍摄到后期,Joëlle与其他合作者纷纷闹掰,她身上吸引侯麦的孩子气,也让侯麦很头疼,甚至让侯麦气到中断拍摄,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很快,侯麦放弃了拍摄《双姝奇缘》续篇的想法。
影片一开始就设定为几个章节,还有几个备选故事最终没有拍:
《电话》:和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争吵,因为他占用电话亭太久,一直讲个不停。 《我的漂亮小船》:蕾妮特以为自己弄丢了一把钥匙,或者被一个男孩偷走了,实际是米拉贝拿走了钥匙,目的是“为了她好”。 《小堂妹》:也发生在咖啡馆露天座,蕾妮特在等米拉贝的时候,提笔画了旁边一个陌生女人的肖像,接着被画的女人来到她们这桌,开始讨论这幅画该属于谁,画者还是被画者。
《双姝奇缘》的拍摄时长只用了十个月(1985年6月至1986年3月),主要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满打满算就六个星期。[我怀疑侯麦是有意为之,为了捕捉四季环境]在巴黎的拍摄几乎没被路人察觉,侯麦对此有些得意,他说了一个小插曲:
拍《咖啡馆的服务生》的时候,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朝我们这边看了眼,他们确实以为服务生在和两位女顾客争吵。不仅如此,由于不知道可怜的小伙子其实正在演习,老有顾客想叫他过去点单。
l’heure bleue一章在弗特苏瑞尔附近的乡间住宅拍摄,米拉贝的大学生公寓就在菱形影业的楼上,咖啡馆的冲突选在蒙帕纳斯的欢乐街旁边,女骗子一章也在相同区域,剧组后勤还提前向法国铁路公司申请,获准在蒙帕纳斯火车站的拍摄权。偷窃三文鱼一段发生在圣拉扎尔车站附近的Prisunic商场。《卖画》在冬天拍摄,画廊场景是格内高街14号卡洛琳·可瑞的画廊。
影片首映被侯麦安排在第九届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节。电影节在1987年2月举办,除了《双姝奇缘》,还展映了侯麦在1950—1968年期间拍摄过的所有短片电影,共计11部。首映日两天后(2月4日),《双姝奇缘》在影院上映,观影人次接近20万,而全片制作成本只花了34万多法郎。相较惊人的票房利润,评论界对此片却热情不高。塞尔日·达内在《解放报》发表的文章里写道:
所以《双姝奇缘》即是侯麦电影的新篇章,也是适合在电视上播放的四则小故事……他的作品既适合大银幕,又适合小屏幕:前者是艺术的顶峰(第七艺术),后者是大众文化的代表。对于一位资产阶级观念的导演而言,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双重新信服力更美妙的成功呢?
在有那么一点儿热的某个普通的夏天午后 城市姑娘的自行车在乡下的一条小路上扎了车胎 偶遇的乡村姑娘顺手帮了她一把 俩人从此结缘
这似乎是侯麦电影中女孩们成为朋友最常见的一个契机——因为一个人帮了另一个一点小忙 两人因此结识 被帮忙的一方会留另一方在自己家留宿 多么随意但亲密的理由 有什么比两个女孩一起游玩儿一起睡同一个卧室更亲密的了呢?
同样的理由出现在侯麦的另一部电影《春天的故事》中 在这部影片里 两个女孩也是因为其中短发女生和长发女生都无法融入一个热闹的聚会而开始 短发女生决定开车载没有交通工具的长发女生回家 随后长发女孩便邀请没有住处的(并非真的无家可归 是心理不想回自己的家)短发女生去自己家同住
女孩们的友情就在这样的春天或盛夏的夜晚开始慢慢发芽 共处同一个空间 一起吃午饭 周末相约一起去植物茂密的乡下给果树打药 又或是去看一匹钟爱某一棵树的匹马 在午夜起床穿着睡衣到静谧而深蓝的院子里听虫鸣 鸟叫 和打破这静谧的汽车经过的声音
一切都很简单 简单的像每天都要吃三餐一样
在这样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变化的90分钟里 你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开始不那么在乎情节 甚至于不再在乎他们之间的对话 对话变成了一种形式 一种符号 (也许大段大段的对话是法国剧情片的标配)
侯麦宛如一个碎嘴子的老头儿 借少女之口不断地发问 交谈 辩论 随时随地——树下看田野的时候 在书房喝咖啡的时候 在餐厅吃晚餐的时候 又或是在卧室整理东西的时候
对话是形式 思考是内核 是两个女孩 对同一件事的完全不同的看法和原则 是矛盾和对立 而后是各自对自己观点的维护 正常来说 这样就是该吵架的节奏了 然而女孩们却都心照不宣的开始默默思考对方的观点 一旦开始换位思考 就有了包容和体谅 自然就不会吵架 所以说 侯麦镜头下的年轻女孩是聪明的
实际上在电影中女孩们的对话是占比很大的 但你并不会觉得聒噪头疼 你会觉得甚至没有发觉那些对话的存在 它们完全在电影中了 完全在人物身上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你的眼睛早已经被侯麦的镜头抓住了
并不过分鲜艳夸张的颜色 侯麦特有的调色 偶尔出现的空境 最热烈的色彩也不过是红蓝两色
但大部分的时间 侯麦镜头下的颜色都是舒缓的 我不确定用舒缓这个词形容颜色是不是准确 但看到的大部分电影画面 都给了我这种感受
就好像你在看着自己房间的某一个角落 书架 书桌 钉在墙上的海报和备忘条 没打开的台灯 随意堆放的书和杂志 没来得及叠好的衬衫 此时窗户外的阳光开始变的黯淡 窗外的电线被自身的重量稍稍压弯了一些
在这样的色调和节奏中 侯麦讲的关于女孩儿们的故事就暂时讲完了
选了一些喜欢的截图做成了壁纸
偶尔会写影评发在自己的小破公众号上: 木同MUTONG
第一个故事,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蓝色小时是对大自然的绝对感受,不能掺杂一点现代的工业化元素。片中展现了原生态的乡村生活,我想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原生态大自然有多么美丽,人类是城市的主宰但并不是整个大自然的主宰,乡村中的牛羊鸡鸭,那是多么鲜活美丽的生命啊。 第二个咖啡馆故事可能是在讲一种道德的缺失。咖啡馆服务员因为碰上过喝了咖啡不给钱的女生,认为女孩和那种人很像,所以就开始百般刁难女孩。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的缺失。如同老太太讹人一样,如果扶起一个老太被讹了,那这个人还会扶第二个老太吗? 第三个故事是在说善恶并没有标准。角度不一样看到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就像片中的女小偷说不定是偷东西回家给自己生病的孩子吃。从这个层面上讲这母爱,是善。但是站在超市的角度看偷东西就是恶。后半段也是在讲信任的缺失,城市节奏快,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交流,从乡下来的女孩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单纯质朴。她帮助了别人,但是她需要帮助时却没有人来帮助她。单纯的乡下女孩在城市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明显的要表现城市某些道德的缺失。
第四个卖画的故事更像是在探讨什么是艺术。一幅画,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观众看到的意思可能千差万别。女孩和画廊男的对话更像是商业和艺术的对话,艺术不说话,商业喋喋不休捧艺术,但当艺术提出价码商业觉得不合适的时候,商业立马翻脸不认人。
一个令年轻人重新审视人际交往的自省之作,所谓社恐人士都应该看看。
影片以幽美的乡村景色开场,乡下如此宁静以至于癞蛤蟆和青蛙的声音都会有它们的倾听者;乡下少女会因为午夜的美好时光被打搅而大哭大闹。
起先我们以为这是年轻的艺术家特有的偏执,但我们一直生活在喧嚣里,这真是理所应当的吗?
场景移到了巴黎,单纯朴实的乡村少女一再受到了欺骗和价值观巨大差异的冲击——
什么时候需要善良?需要什么样的善良?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车站一幕,当时不禁嘲笑女孩怎么能这么单纯,同情心屡次被消费?
但是久居巴黎的女士知道,
她就是骗子,但是欺骗不是原罪。你知我知,演一场戏而已。
艺术的迷人之处,或许就是,
当风吹起裙子,
被看到的不是臀部,而是曲线。
4000法郎
很细腻的喜欢哲学思考的乡下哲思女见午夜寂静被车声打扰就哭泣,她就是神经质,想有个女孩一起体验“蓝色小时”。很认真的她,会付昨天没有零钱付的咖啡费,在车站施舍给人,钱不够向人求助却被当骗子。“绘画可以表现人的宁静”。为在巴黎生存,纯洁的女孩狠心卖画2000法郎,购者4000法郎卖掉
侯麦电影里的红是生活里那点盐。
乞丐、小偷与骗子也是一种生存技能,没有道德鞭挞。乡村女孩认为给遇到的乞丐都要施舍,遇到小偷骗子要现身严惩。讽刺的是,最后她为了生存,“装聋哑”卖画却成了她一直想批判的一类人。“失语的艺术家”带出个人思想:阐述自己作品的价值很重要。但语言亵渎了艺术,在艺术面前,沉默是最好的态度。
说起女生日常,印象里好像全是小清新,这部视角挺独特的,两个女生一直在辩论,探讨的话题很有趣,生活态度、价值观、生活中的困难之类。演员太自然了,完全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我和朋友平时聊天的感觉。
乡下的女孩和城里的女孩——乡下的老鼠和城里的老鼠,老童话的现实版本。
非常喜欢最后的卖画一段,尤其是画廊老板被米拉贝指责后那个“蓝色时刻”,与第一段构成了可爱呼应。影片想法来自扮演乡下女孩的米凯尔的真实经历,她向侯麦毛遂自荐,但最后却因为跟电影里乡下女孩一样过于清晰固执的价值观而和剧组的其他演员都闹翻。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其实米凯尔现实中是巴黎女孩,而演米拉贝的杰西卡则来自乡下。后来,米凯尔在侯麦临终前起诉侯麦,试图讹诈合作者的权益,众多曾经为侯麦提供经历的合作过的演员纷纷为侯麦作证,包括杰西卡。米凯尔的无理请求虽然在判决中被驳回,但却成了侯麦人生最后最难过抑郁的事。
好像是第一次看与男欢女爱完全无关的侯麦,总觉得弗兰西斯哈两位主角是这里来的。这简直就是个现代故事,蕾内特和米拉贝尔就像21世纪的小资文艺青年一样因为模糊脆弱的道德观念不停拌嘴——有场戏可以形容为“圣母的终极对决”吧,只不过一个偏左一个偏右哈哈,非常有趣,强烈推荐👍
侯麦的关键词:坦诚,包容,所以很多剧本其实题材十分尖锐,但拍出来却成了喜剧。女孩子们实在是太可爱。其实从头到尾都看的我提心吊胆,如此直接的价值观碰撞,直到最后都没有撕起来也是奇迹了,换我大概绝交五百次了吧。。最后一句台词精妙!
太爱侯麦的色感了
侯麦电影是青春底片上跳动的红,法语是人类思辩之林发出的啁啾
关于两个女孩的道德选择,第四部分最耐人寻味。A滔滔不绝地解释着艺术是不需要解释的(这行为就很矛盾),B反对,后来A不解释的沉默没能成功卖画,而B原本的观点也派不上用场,最终是B用了A的说法才卖出了A的画,执行内容与执行'讲述内容的形式'之间竟然是后者占上风。
这片子一如既往的侯麦。“蓝色时刻”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乡下女孩蕾内特对世界、对他人、对艺术的关系中都是在寻求一种道德纯粹,一种“蓝色时刻”的宁静;而米拉贝与一切都拉起了距离,像是做民族学研究一样把城市的一切当作现象进行审视,她更注重人与人为了完成事务而必备的社交准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言说”与“沉默”似乎将四个故事串在一起。最后,在“沉默”与“言说”的配合中,两个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姑娘完成了艺术品的交易。蕾妮特似乎作出了很大的妥协,她的故事隐约影射着一些卢梭的教育思想,即现代城市对人道德的败坏。我觉得这片子有意思的点在于平常我不大会和米拉贝这种姑娘聊起来,对话可能会止于她说自己拿了别人偷的超市东西,但因为侯麦的电影,我听到了她的想法,有种脱离了信息茧房的感觉,电影的魅力即在于此。
4++ 四段小故事串起巴黎女孩和乡下姑娘的际遇,以及她们各自待人接物上的观点碰撞和成长。人物鲜明,对话丰富,景物迷人,颇有以小见大之趣。也让我想起自己与剧中人年纪相仿时的一些轶事,那些互相玉成、美好坦荡、不足外道的特殊情谊。L'Heure Bleue 蓝色时光:昆学家法布尔先生定义:安静的诗意时刻
侯麦角色间对白有趣程度:女女>男女>>>男男
特别喜欢第三第四段!纯纯的女孩可爱,漂亮的女孩聪明。
这个机智诙谐的小品很动人有趣。被很多细节打动。侯麦的确有个tender soul,如透过女主角视角,对自然、植物和动物敏感怜爱的描述;而到了城市(巴黎),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乡下女孩要面对都市人的冷漠、谎言和互不信任。有对“说话”本身的思考,对于一向多话的侯麦电影,有一种自我解嘲式的自反性。
看了那么多电影,还是最喜欢侯麦的电影。宽容,坦然。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展现一种当下的生存状态,从容,随性。
如果加上爱情,这不就是现在的《阿黛尔的生活》与《烧女图》。
法国人不笼统地装逼,衣服上的小碎花图案 房间里大撞色的窗帘布 墙壁上清新阳光的草帽挂饰 等等 都在体现着他们的艺术性和对生活美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