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五月碧云天》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的家乡。
倒不是因为景观相似,而是全片那种对故乡的淡淡情谊在静静流淌,自身就会代入思乡情境,甚至莫名的感动。
慢条斯理的运镜,慢条斯理的对话。
我们从人物表情看不出悲欢离合,因为锡兰将所有的情绪都隐藏在自然中。
你可以闭上眼,静静的听里面的风声雨声雷电声,树叶的沙沙声,鸟叫声,水流声;
放松,再放松,慢慢放松,尽情享受这首自然交响曲。
这是一部“听”的电影,这是一部自然主义的电影。
再让我们睁开眼,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观,扑面而来的满园春意。
一切都太美了,油画般的质感,令人愉悦的配色,真想一头扎进去,再也不出来。
电影的气质是私人化的,导演更着重于自身的生命体验。
但它又不是私密的,电影所关注的个体思索和家庭关系以及那剪不断的乡愁,又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
散文化的叙事让一切变得更加迷情,没有具体的矛盾冲突,皆是日常描写。
片中有四条彼此交织的叙事线:儿子穆扎法回到家乡召集亲朋好友,去拍一部电影;
父亲一直为自己的林地操心,他害怕林务局的人会砍掉他的树;
9岁小侄子为了得到音乐手表付出了成长的代价;
小镇青年艾明没有考上大学,一心想着去伊斯坦布尔闯闯。
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可以说这是一部有关“寻”的电影。
儿子寻找电影的奥秘,父亲寻找证据以此和林务局周旋,小侄子“寻找”自己的手表,艾明寻找出路。
因为寻找,所以迷惘。他们每个人都在路上,未来一切不可知,这也是为什么全片会流露出一种迷惘和哀愁的味道了。
就像小侄子为了得到音乐手表,不得不每天都小心翼翼的揣着鸡蛋。
因为姑妈告诉他:只要你可以保证40天鸡蛋不碎,我会请求你爸爸,给你买个音乐手表。当他提着番茄上山时,一不小心鸡蛋碎了。
气急败坏的小侄子一脚踢向果篮子,红闪闪的番茄滚下山坡,这倒让我想起《伊万的童年》里那洒满一地的果实。
他最终还是采纳了叔叔之前的“诡计”:重新找一个鸡蛋,反正鸡蛋都一样,别人也看不出来。
当小孩子天真单纯的心灵遭受了现实的洗礼,狡诈和谎言就开始占据上风。
小侄子用小伎俩为自己争取了机会,却再也回不到从前的纯真。
这就是成长的残酷。
温和如风的影像有着刀子般的锐利,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残忍。
想起那个一开始被导演淘汰的老人,他为丧偶而痛苦,却无人聆听他的悲情;
艾明考不上大学,却又不愿意在小镇终了一生,现实让他处处碰壁;
穆扎法的父亲为了应对林务局忙前忙后,狼狈的疲倦令人心酸。
一切看上去平平淡淡,细细想来却是无奈的残忍。
当然最残忍的还是时光的流逝。
父母老去,故乡依旧。当锡兰用镜头一次次对准自己年迈的双亲,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暧昧抒情的音乐奏起,影像是那么清新,自然,灵气和真诚。
父母的面孔在镜头里留存,影像把时光定住,化为永恒的回忆。
而这回忆是锡兰凝结于心的乡愁。
银幕外的我,看着面前的一切:
向日葵下,阳光普照;云卷云舒,风雨雷电。
想起口袋里的小鸡,草丛里的乌龟,满山坡的番茄;
想起凝视的老人,迷惘的青年,天真的孩童,田野劳作的人们……
这皆是你我的乡愁。
为什么是五月?
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或许,五月,就透露着一些文艺的气息吧。
故事里头的导演,在喧嚣的城市中迷失了方向,想着回乡下来放空一下自己,或许能找到灵感。
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其实都是一些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小事。
然而,当时间变慢了,小事中也有不平凡。
现在人都喜欢去旅行,以为旅行可以解决问题。但其实或许旅行只是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让自己不用在工作和生活中苟且,可以有时间好好体验一下真正的生活。
我们只是太匆匆,没有时间去发现。
整个故事里头唯一的“大事”,好像就是导演的老爸想保住自己的树林。
那个隐藏在背后的“大红圈”,在故事里头一直都没有出现。
或许,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平头百姓面对这种“压迫”,无计可施。
身为“被文明熏陶”的导演,知道这件事是“法律规定”,可惜自己的老爸,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
如今,这种朴素的念头,被嘲讽为“法盲”。
这事儿不能往深里头挖,再挖就挖出了大不敬。
小镇里头,还有一位想着走出去却无路可走的年轻小伙儿。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
有时候世事本来就是这么无奈,好多人面对这种无奈都是无计可施。
老一辈如此,新一代也如此。
这是个关于“社会”的怪圈,导演也困在这个怪圈里头,找不到出路。
故事里头的小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一直小心翼翼的呵护着一颗蛋。
在他天真的世界里头,以为做好这一件事,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奖赏。
只是可惜,到最后还是空欢喜一场。
这个小镇里头的老中青,都被现实碾压得稀碎。
关键问题是,“社会”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错。
比如老人,你法律意识不强,没手续怎么行?
比如青年,你读书读不好,走不出这个小镇,能怪谁呢?
比如小孩,你自己没保护好蛋,自然得不到奖励。
如果你想问,这些规则到底合不合理。
对不起,规则冰冷得连你是谁都懒得问。
故事里头的导演,不喜欢五月,总是有不好的预感。
然而一直到故事结束,这种“不好”始终没有来。
或者,它已经来了,只是悄无声息。
故事最后的小孩,忘记了那颗鸡蛋,因为他找到了新的喜欢。
siff3/10 我太喜欢了!!!这个颜色真的太高级了,带一点灰调的绿色,我几乎可以嗅到森林和海洋和乡间的尘土。 对于“五月”的选择好妙,就是在五月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断搅扰的烦恼——而这都是不被其他人理解也不被其他人在意的。这些事情最后似乎有出路有解决(比如emin老汉和拍电影的主角),有的似乎就是绝路般的无解(比如suffet),但实际上这些事情都全是悬置的,无解的,还是生活中的似乎琐屑但无法摆脱的“烦”,不断缠绕。这样的事情就必须以日常的琐屑的不断似乎无意义叙说地被展现。(虽然会觉得叙事节奏很慢,但真的整个色彩和画面质感我都爱了。) 我觉得ali碎鸡蛋和玩相片闭左眼闭右眼那两段都好好,而且前者真的不好笑,甚至让我心惊胆战地难受地想掉眼泪,好心酸啊。 虽然这么说有点mean,但还是想说电影节不是某些人以为的“节日”,可能有的人就只能通过笑来增加参与感了。人类的悲喜是不相通的。结束以后仿佛逃离般的散场好像就是电影的一部分了——那些注定是自我深刻的私人情绪。
最后的献给契诃夫我55555!
锡兰的电影字幕都是在黑屏中出现,而声轨未断(转场时声轨总是比画面延续时间长)。其中的三条故事线(守护树林的老爸、一心想要一个音乐手表的小孩、拍电影的儿子,每个人都没有真正试图去理解对方),平淡中让人感动,这是我想要的电影感觉。逆光剪影、弱光或光影斑驳下人物状态拍的像油画。
2019-6-15重看;阳光透过树叶撒下的斑驳金光,幽静光束中尘埃飞舞,乡愁化作林间微风云卷云舒,尘世间最难过最美好的事都莫过于此;迷人的地理风貌。上一辈固守故土,下一代却努力逃离家园,锡兰一直在回归与重返间徘徊。某些段落的神韵想及《镜子》。
中间有行云笔,其他各处太过点画显眼
蜕为大导前似乎都有这般自反的过程:先解决乡愁——最要紧,亦是最早可以——还是最易——捕捉的;后是加入一个艺术家/导演的角色,不管是自我指涉或是其他,都能算作一种对自我之事业的困惑(或前进方向)的回答。锡兰应该就是这种稳步前进型的。播放茧和《远方》里挂着茧的海报遥相呼应。
22 #SIFF2019 @百丽宫万象城 8.5/10 LUXE巨幕厅买太前排了,脖子累,但画面确实很美,需要静下心来看,能体会到大自然对人的治愈力,最爱番茄掉落的画面。老人对故乡的坚守,青年人对拍电影的坚持,孩子对心爱之物的追求,构成了呼应,事实上他们都很接近幸福。人这一生,总会遇到能让自己执着追求的事物的吧?遇到了,生活就不会是一片虚无。
归乡拍片的导演手记。父辈的森林,一篮番茄滚落山坡,重复的台词,口袋鸡蛋换来狡黠成长,欺骗朋友,裁缝赶不上增肥的屁股……剧组乌合之众各有各烦恼,却是镜头外别样的现实
算是远方的前传? 果然让人联想到阿巴斯,但他的人物不那么讨喜有更明显的缺点,于是每个人的小心思也更有意思。外景美极了,一点不辜负这漂亮的名字,有几个真实但我从没在银幕上见过的小细节看得我心花怒放。唯一前半感觉长了点。
原来和《小镇》《远方》是三部曲啊~这部就像给侯孝贤的电影配上阿巴斯的诗意,欲罢不能的镜头和说不尽的故乡情怀。
锡兰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情书。片中给父母放的录像其实是导演的短片《茧》彩色版,父亲拍电影的那部分直接copy自第一部长片《小镇》。锡兰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着,从一到终。土耳其乡村风光美如画,锡兰是有多爱他的家乡。另外,又一只乌龟被玩弄了---p.s.片中父母就是锡兰父母,也是《茧》的主演
岛展,第一届。影片一开头便将迷茫无措的氛围勾勒出来,每个人都在自身的价值中挣扎着、渴求着。考试落榜、鸡蛋破碎、树木被画上红圈,所有人的希望消失后,一如那篮被打倒的番茄,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影片突破年龄圈层,刻画出时刻都在欲望之下的人的彷徨,以及在挫败后的茫然不知。每个人都关心着自己前路如何。
1.与《小镇》互文有趣,想起阿巴斯的《生生长流》和《橄榄树下的情人》;2.镜头里的乡土风光令我迷恋,每一幕都觉得好美;3.小孩不小心压碎的鸡蛋,生气地踢掉小土坡上的西红柿,这种心情深有体会;4.老人关心土地、大人关心电影、小孩关心音乐手表,没有谁真心关心着谁。
各国都存在用这样的手法进行创作的导演,中国有贾樟柯
6/10。诚实的小侄子为拥有梦想的音乐手表每天呵护鸡蛋,不愿作弊将蛋煮熟,却因为帮助阿姨送西红柿而弄碎了鸡蛋,他生气地踢翻西红柿并偷了鸡窝的蛋装进口袋,开始追求音乐打火机又狡猾地反悔,这个丧失纯真的孩子是导演的喻体,穆扎法为劝说弟弟辞工帮忙拍片,答应带弟弟去城市却不想兌现,他找独身的老人演电影却打着哈欠听他诉苦,甚至用拍电影的收音设备监听父母谈话,当他凝视着照片,知道过去的时间已经被封存,完全不理解父亲现在的生活和护林抗争。个体的围困之感如影随形:弟弟站在一堵玻璃前等待不理想的大学报考结果;伏案桌前的父亲研究起厚法典,学习司法来对抗土地测量局,但他上街寻找测量员时,被举着红旗吹着号的少先队阻挡。乌龟爬过、风不断吹拂的林荫,最终还是画上了要被砍的红色标记,父亲躺在金色光辉透射的草地上,如死去一般。
13805 - 真是惊喜,这个《五月碧云天》的文艺片名之下,没想到讲述的却是一个拍摄电影的故事。淳朴养眼的摄影,悠然平实的剧情,若不是因为一些杂事影响到观影情绪,倘若能更加心平气和地看片,或许能收获更好的观感。即使如此,对本片的喜欢还是胜过了努里·比格·锡兰拿到金棕榈大奖的《冬眠》。附注:小朋友阿里看相片的主观镜头,用直接跳切的方式感觉不太自然,毕竟左右眼交换的速度没那么快,用快速叠化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吧?
锡兰太会捕捉小镇的风息,苍翠欲滴的绿意涨满阳光的温度,鸡叫蝉鸣,又是一日。三代人的时光叠加,彼此有了些似是而非的交流,却愈发寂寥与惆怅。故乡真是个特殊的域,年少时想逃离,年长了不舍,但只敢在他方提炼些熠熠发光的幻梦,等到走近,只可在亲近的人与事身上采摘疏离与失落,但在这晴好的光阴里,早已丧失沟通的欲望。彼此都有些执着,到头来,小孩Ali得到火机,老人Emin迎来朝阳,大人Muzaffer带走承载着不赚钱梦想的胶片,反倒要为家族外的青年Saffet失落,那远走他方的愿望被谎言打了水漂,仿佛能看到老树枯藤拽着腿脚后扯。又念起最绚烂的一场反叛与觉醒,是Ali把那篮艳得嚣张的番茄推倒,滚落十数点纯真原则。四星半。#岛展#(演员Emin Toprak才28岁就离开人世,唉。)
太棒了!十几年后重看,发现它不仅片中片,不仅是对《茧》和《小镇》的延续,也在提示着《远方》,一直延续到最新的《野梨树》。载着父母去恰纳卡莱旅行的那一天,高大的白杨树被划上了红圈。许多横摇的镜头,像极了业余风格的家庭录影,但在许多瞬间,又强行老塔附体(小孩阿里身上),并且有幽默灵光。
片中对于时间的展现不仅仅是自然风物的位移、生成或是消逝,还有清晰的人物走向—父母即将失去自己的家园,孩子对于外部世界新奇物像转瞬即逝的迷恋,以及青年渴望踏出小镇而不得的心切。锡兰有着充分的自觉与自省意识,对于自己所代表的从山野走出去的小知识分子不吝嘲讽—当父亲“表演”过程中突然意识到即将失去自己的土地 ,导演的身份被置换为政府官僚所代表的权力符号,那么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何在呢?为何言“故乡即他乡”?因为即使回来,故土的一切在他眼里只作为发掘故事性的可能。如若不能意识到手中摄影机所代表的“讲述”的权力,那在我看来此类“片中片”电影是绝对不成立的(反例就是《吉祥如意》)。仿作痕迹也太明显了,从《橄榄树下的情人》到塔可夫斯基……
想给高司令道歉 这片里的儿子才是跟猫头鹰长得一模一样 / SIFF第4场
六月不适观影季,汗流不断人浮躁,边开电扇边看。如诗镜头故乡景,年迈老父守林木,九岁侄儿护鸡蛋,年轻表亲行衰运,苦乐参半伴人生。
(¯﹃¯)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制作出如此之美的关于故乡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