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蛮族“和文明社会区别在于对于永恒的追求。追求永恒所以大兴土木,有规划地建造城市,规划身后事。相反目光短浅,过一天是一天。
2.文学家,一开始是权贵的吟游诗人;艺术家,一开始是权贵的金匠。
1.“蛮族“和文明社会区别在于对于永恒的追求。追求永恒所以大兴土木,有规划地建造城市,规划身后事。相反目光短浅,过一天是一天。
文明的轨迹(Civilisation),是BBC电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由著名的文化名人克拉克爵士主持的这部纪录片自1969年首播以来,几乎成为艺术史类纪录片的圭臬之作。此后的Richard Miles、Simon Schama、Andrew Graham-Dixon继续将BBC纪录片的知性精神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
克拉克爵士单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他对文明的认识。尽管不全面,但十分深刻而且中肯。
克拉克爵士认为,单纯给文明定义不太容易,但可以从文明的对立面野蛮来认识文明。因为以历史学家们的普遍观点,任何以顺从、压制、迷信为基楚的社会,也就是野蛮社会都不能被称为文明。
这也颠覆了我们一贯认为秦长城、兵马俑,埃及金字塔这些古代文明的标志,都是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产物和见证。但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证明,古代的工匠们更多地将这种劳动视为对神灵的奉献和谋生的手段。刚刚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能够从事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和创作,应该是令人向往的职业。如果将征服自然看作崇拜,筑长城、修金字塔跟今天的登月计划没什么两样。
不破不立,野蛮对文明也不全是破坏性的,所有伟大文明的早期都是以战场上的成功为基础。如果没有查理•马特打败摩尔人的战争,如果没有查理曼大帝的南征北伐,就不会有西方文明的出现和统一欧洲的形成。当然,也是哥特人的战争毁灭了这一切。但周而复始,历史总是向前发展,文明也随之进化。
知性、神性、人性,是文明发展的三要素。
所谓“知性”,可以看作相对与自然秩序的人类本身所提供的“创意秩序”。它一方面体现为各种脑力和才智活动的结晶比如诗歌、哲学;另一方面体现为那些看得见的形式,比如建筑、绘画、音乐等乃至各种手工活动,都是人们知性的体现,它们给予混乱的自然现象赋予秩序。人类的“知性”就像美国诗人史蒂文斯诗中的“田纳西的坛子”,它可以使得粗鄙、凌乱的荒野变得清晰有序。
人类的“神性”,更多体现在对神权的信仰和敬畏。中世纪神权和王权之间的角力,正是欧洲文明得以延续的命脉,若任一方取得至高无上的优势,整个社会很可能变得像埃及或拜占庭文明那样死气沉沉。同时,神权还保障着教会的运转和教士阶层的独立。是教会这个民主机构,使拥有行政、外交才能和学富五车之士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是都会促进了教育的普及。教会成为抗衡王权的唯一力量和传播文明的重要推手。
“人性”更多地体现在物质生活和情感层面。文明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繁荣,物质充裕才能确保文明的三大要素:空闲、行动和独立。在物质繁荣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追求更为崇高的事物,去探求物质以外的社会。但有限度的财富助益于文明,过度的富有反而会扼杀文明。掌握过多财富的阶层为了保护既得利益,就会利用财富而积累的权力打击创造,打击财富的重新分配。
对爱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古希腊罗马文明后,欧洲人新观念中,发展最快的就是爱情理念。尤以骑士文化为代表的宫廷爱情理念:一种全然臣服于某名遥不可及女性的状态,一种穷毕生精力取悦一名高高在上的女性,甚至万死不辞为她吃苦也心甘情愿的理念。对女性的尊重,两性的平衡,也使得文明的进步突飞猛进。男女平等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学、艺术,也反映着欧洲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经过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知性、神性、人性三者最终统一于“理性之光”。“理性之光”又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从此,科技成为文明的主宰,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与日俱增。就像发展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已经不再是工具,反而开始为我们指引方向”。“机器带给人类的不只是美好的生活,在机器的推波助澜下,人类的破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释放出排山倒海的邪恶”。我们不得不承认,“文明的未来并不乐观”。
中世纪欧洲的最高学府索邦神学院只教授神学、医学与法学。因为他们认为,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灵魂、身体和财产。灵魂交给神学家,身体交给医生,财产交给法学家。这也是欧洲几百年来和而不同、分而不乱的理念基础。
克拉克爵士在节目的最后,面对当年索邦大学那些年轻面孔,他语重心长地说,“我相信秩序比混乱好,创造比毁灭好。我喜欢温和,厌恶暴力,喜欢宽恕,厌恶报复。就整体而言,我觉得学识优于无知,心灵比意识形态有价值得多。”
1,九死一生
蛮族征服罗马时,西欧文明被毁灭过一次,沉寂了两百年
文明:人类表达知性、创意、秩序及悲悯的方式
蛮夷社会的狭隘强度和活力也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品,恐惧黑暗表达想象力
希腊人以和谐理性为主,大卫像
恐惧与无聊
希腊罗马文明为何崩盘:疲态尽露
蛮族对罗马,伊斯兰对罗马
爱尔兰凯凯兰麦克岛 天主教一百年
浪人:黄金。工匠
凯尔特经
维京海盗船:轻盈灵活激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精神
查理曼:罗马沦亡后第一个崛起
君士坦丁堡
罗塞尔的十字架
JH的崛起
2,大跃进
坎特伯雷,达勒姆大JT,JH的崛起
克吕尼教派,烛台
静思修道和行动(肉体方面是朝圣和十字军东征,对圣人遗物的瞻仰)
维泽莱修道院
圣丹尼斯修道院(苏榭宝藏)哥特高窗彩色玻璃
沙特尔圣母大JT,柏拉图和谐(罗马风到哥特风的桥梁)
我们的知性能量,我们与希腊伟大思维的接触,我们移动改变的能力,相信可透过美而认识上帝的信念,我们悲天悯人的胸襟及天主教的凝聚,这一切都来自“克吕尼”圣化到“沙特尔大JT”重建的一百年间。
3,浪漫与现实之间
哥特世界:追求侠义、礼数和浪漫,再严肃的事也能以玩乐之心看待
在哥特式奇幻的想象力之后,仍有两种分属不同层面的敏锐现实感,中世纪的人对事物极有洞察力,但他们坚信事物的表象只不过是理想秩序的象征或标记,那才是唯一的现实。
中世纪的婚姻是一种交易,没有爱的婚姻表示存在着没有婚姻的爱情
情诗写给情人还是圣母?但丁《神曲》
由字根看,浪漫和罗马关系密切,发源于罗马文明和萨拉森人奇幻视觉感
玫瑰传奇,亚瑟王之牧歌,崔斯坦和伊索德
圣方济各,清贫教派
14世纪意大利:城市、市民、平民、市政、城市生活
乔托:阿雷那礼拜堂:不写实,但简化,大形地呈现人生多变的戏剧性,《耶利米哀歌》
但丁:炼狱中的各种光是文明生活的象征,让世俗的我们体会天理与至高无上的美
4,万物人为本
佩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
哥特式大JT:对圣洁光线的礼赞。VS 浑圆的回廊以无比的欢欣赞颂人类知性之光
透视法: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
佛罗伦萨人:务实,钱,捉弄鲁钝之人。(希腊人喜欢哲学证辩)共同点:好奇,聪明,不平庸,出神入化地体现思维。
多纳泰罗:大卫像(哈德良爱人原型)
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波蒂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展示佛拉伦萨的美感
拉斐尔《意大利绅士》
乌比诺宫廷,曼特瓦宫殿
文艺复兴文明弱点:全副武装,仰赖少数人
吉奥乔尼《野餐》乡间生活世外桃源的迷思
5,英雄艺术家
文明重心重回罗马: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以视觉呈现的性灵力量与人道哲学的创造力)
尤利乌斯二世拆除旧的圣彼得JT,原地重建。让天主教和古典时代朝融合之路跨出第一步
米开朗琪罗:大卫像,西斯廷JT天花板壁画《创世纪》
拉斐尔:《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达芬奇:好奇心。“为何”“如何”
6,抗议与沟通
伊拉斯谟《愚人颂》
杜勒《忧郁一号》中世纪的懒散无聊消沉,透视法:艺术不再是神奇充满象征性,而是精准真实。
马丁路德ZJ改革
“顺服社会”产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稳定社会文明发源地
“意志社会”产生躁动不安的北方游牧民族
蒙田(避世):小品文,隐居在高塔里的人道主义者:自我检讨标志着英雄情怀的结束
莎士比亚(热情参与):舞台戏
7,宏伟与顺从
米开朗琪罗《最后的审判》是对大掠夺的赎罪之作,圣彼得大JT
提香《圣母升天》
强烈谴责肉欲之罪的新教也自绝于贝尼尼的《仁爱》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以几何透视及古典知识等知性为手段对一小群人道主义者提出诉求
巴洛克艺术则以七情六欲为手段对广大群众提出诉求
卡拉瓦乔《圣马太蒙召唤》
贝尼尼:圣彼得大JT,圣伞体
8,经验之光
容忍异己比铲除异己有利可图的多,荷兰的伊拉斯谟:替天行道让新教和天主教吃足了苦头
荷兰17世纪早期兼容并蓄,所有改革思潮的书籍首先在荷兰印刷
流动资金是文明形成的主因之一,确保了文明的三大要素:空闲,行动和独立
伦布朗《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
数学成为当时菁英人士心目中的一种ZJ,是他们用来表达经验可与理性之结合信念的工具,笛卡尔
笛卡尔:继承蒙田“我知道什么”的理念,归纳出“我知道我在思考”,推演出“我思故我在”
梅伟尔,蒙德里安
英国皇家学会(自然哲学家):雷恩,化学之父波义耳,彗星哈雷,牛顿
望远镜,显微镜,星盘,浑仪
雷恩:圣保罗大JT
9,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生理所当然的目标之一,而华丽的洛可可艺术给了这个目标一个具体的形象:对幸福与爱的追求
巴赫,韩德尔,华多,海顿
莫札特对18世纪末期音乐风格的清澄、精准及数学上的完美结构爱不释手,据说莫札特在构思乐章时,会坐在桌前心不在焉的将餐巾摺叠出复杂的图案
歌剧仅次于哥德式建筑是西方人最奇怪的发明之一.“歌剧是一种极其奢靡又毫无理性的娱乐”
威尔第
居维利埃,慕尼黑JT,歌剧院
歌剧在西方文明中地位崇高,不受潮流和思维影响,因为是技巧的展现,因为非理性。蠢得难以启齿的话可用歌曲表达,但太微妙,太深刻,太具启发性,太神秘的事物只能通过歌曲表达
10,理性的微笑
启蒙运动,伏尔泰,布伦海姆宫
简奥斯丁笔下的:嘲讽有余但活力不足
12/13世纪,人们因尊重女性使文明进步突飞猛进,18世纪同理可证:沙龙
狄德罗《百科全书》
苏格兰:亚当斯密
琐碎的18世纪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严肃。文艺复兴发生在天主教JH的框架内
雅克路易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
美国总统杰弗逊18世纪全才,同文艺复兴时期阿波提
11,崇拜自然
将近一千年来,西方文明的主要创造力是天主教,在18世纪早期突然衰微,转变为对自然神性的信仰
英式前奏:愁绪,无名诗人,美丽庭院
1760年:卢梭
拜伦,沃兹华斯都爱上了自己的妹妹
特纳,歌德,莫奈睡莲,
12,希望的谬误
对称连贯限制了自由,人们渴望挣脱,逃离
18世纪哲学家试图用理性为人类社会理出头绪,但不足以撼动过去150年累积的麻木传统
法国大革命:改变年代,改变月份(风月热月雾月)却是十分迷人,表达了与大革命密不可分的对自由的热爱
回归自然的欲望也影响了女装,从简优雅
雅克路易大卫《马拉之死》
拿破仑:浪漫的征服者已经全然压制了实事求是的统治者
浪漫英雄典型的代表人物:贝多芬和拜伦
特纳《暴风雨中的运奴船》
13,物质英雄
建造JT彰显上帝,建造纽约彰显财富
反奴役运动成为人类良知觉醒的第一个集体表征。贩奴在1807年被禁止,无可否认的此举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步
工业革命贬低剥削普罗大众
18世纪轻浮无聊,19世纪伪善
人口暴增造成都市贫穷,恩格斯,狄更斯,米勒,塞拉《浴场》,雷诺瓦,梵高,托尔斯泰
我们对机器与日俱增的依赖。机器已经不再是工具,反而开始为我们指引方向。机器多半都是独裁政权用来压制人民的手段。
就算在最黑暗的时代,社会的运作仍仰赖于体制,若文明想要延续,社会就要想办法运作。
对文明杀伤力最大的就是缺乏自信,愤世嫉俗及幻灭对我们的杀伤力和炸弹不相上下。
“智者悲观,而愚人则满怀激荡热情”——叶芝
在战争期间的确是如此,我们差点因此而走上灭绝之路,但今天还是这样吗?,不见得,因为好人还是有信念的甚至可说是信念太多。问题在于我们还是没有中心,马克思主义在道德和知性上的溃败,让我们不知该以何取代英雄式的物质主义,但这是不够的,乐观不可紧,但未来的远景实在无法让我们欢欣鼓舞。
《文明的轨迹》新片预告引得我看了1969年Kenneth Clark的那部纪录片Civilisation。半个多小时一集,每天吃饭看一集。要不是这电影号称文化类纪录片有史以来最好看的,估计开篇五分钟我就烦了。老旧的片子,老旧的主持人。
Kenneth Clark是Alan Clark的爸爸。俩人长得很像。我曾经是Alan Clark的粉丝,他的日记好几大本,字小得要命,絮絮叨叨,我居然全看完了,主要是因为文笔好,能把小事写得津津有味。
电影里的是Alan Clark的爸爸Kenneth Clark,长得老绷,穿着土色的英式乡村套装,站在灰蒙蒙的背景里,用很平淡的语调讲话。不过挨过了前面五分钟之后,居然一发不可收拾。
这部片子和现在的历史纪录片很不一样,更像是一部完整的论文。每一节一个论点,大论点里套着小论点。通过展示欧洲的建筑和艺术历史来介绍欧洲文明的发展。这部讲文明的片子只谈欧洲文明,加上当年四四方方的画面构图,估计是因为当年的电视是这个造型,显得视野有些狭窄。但是,Kenneth Clark语言能力太强大了,居然能把话说得和音乐一样动听。他的语调虽然平淡,但是用词讲究。适应了这个语调之后,发现他的用词是带乐感的,矜持中透着小小的愉悦。
人们说到现在,这部片子在讲述艺术史方面也是无出其右。可是看看这电影的制作,用现在的标准看,可以说是简陋,没有特技,色彩也不够鲜艳,也没有很戏剧性的腔调,怎么就这么吸引人呢?想来想去,可能恰恰是这个时期的历史片可以由一个人讲述一段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里面的观点甚至可能是有些偏颇的。可是现在这种题材的纪录片不得不论述全面,导演怕得罪金主,怕得罪观众,怕这怕那,谁都能指指点点。最后就变成了缺少个性的东西了。
新的系列说要包括各个文明。可是,不抱太大希望,很可能又是一部视觉华丽的大餐。那种枯树下坐着一个脏老头儿,跟你浅吟低唱地哼哼一段历史的感觉估计很难找了。此外,1969年这部电影里面的音乐太好听了。
BBC在1969年在自己的新电视频道上推出这套纪录片,是有自己的战略考量的。事实上,完美的艺术作品的展示其实是当时最新的彩色电视技术广告。BBC试图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拉来Kenneth Clark扯虎皮做大旗,打开高端消费者的市场,从而推广彩色电视的策略的确奏效了,据当时的制作人说,在伦敦有彩电的人家中,每周两次Civilisation播出,他们就举办派对呼朋唤友在家中一同观看。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当年看《上海滩》时的情形?对Kenneth Clark来说,这也是对他的人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花絮中谈起他在美国一家图书馆放映这部纪录片的仪式上得到观众的热烈欢呼,惊得他躲进洗手间哭泣。同样是电视英雄,易中天在书城签名时看到那么多人争先恐后的情形,会想哭泣吗?还是太过得意洋洋?哦,对了,人家本来就是想给初中生作评书节目的,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赢得最后的欢呼。
但对任何人来讲,耐着性子看完13集*50分钟的Civilisation都比看什么“于丹论语心得”更有助益,我对一个轻轻松松平民化孔子,马上又对庄子产生心得的学者总有些不信任,现在还有儒道两家精通的人吗?如果有,真的是她吗?于是我宁肯相信Kenneth Clark——这个我觉得其实长得有点像现在的Jack Nicholson,笑容有些腼腆的老头,他的履历上包括英国国家画廊史上最年轻的馆长,大不列颠艺术家委员会的主席,和亨利.摩尔当时有力的赞助人(他在最后一集的末尾把玩的一个小雕塑作品就形似是亨利.摩尔的)。他慢条斯理的说着,看着,走着,听着,语意诚恳,并不煽情。而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等艺术形式都以电视的方式一一展现出来,对现代人的视觉习惯来说,摄影的节奏慢得不得不让人看得更仔细些,再想些事情,或许,想的与艺术无关。
那天看《一妇五夫》时,伯爵说了句“看看我这条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洛可可式的珍珠项链”,不觉得这句话好笑的人,我想在2007年,Civilisation应该是必做的,其实也很轻松的艺术史功课。
整部纪录片作得中规中矩(或许在当时看来还相当前卫?),每次片头都强调这是Kenneth Clark的个人观点,现在的人恐怕只觉得股票分析值得打上这行字吧。Kenneth Clark在纪录片中对Civilisation这个词的定义算得上是严苛的,为此,Kenneth Clark整个绕开了西班牙艺术的话题,我觉得这是Kenneth Clark对人的想象力的认知还不够深入的结果,他更愿意相信艺术作品映射现实的能力,而非其塑造瑰丽想象的能力。他大概是相信行为和现实生活有很强的一致性的“艺术八卦派”,我就不怎么相信。
我总觉得Civilisation和“文明”算不上是对等翻译,所以在看这部BBC的13集艺术史纪录片的中文字幕时,总隐隐有误读的不安之感,下次还是买有英文字幕的好了。
说些题外话,中央电视台也算是国家大力扶持的公共电视台,《新闻联播》做得那么主旋律倒人胃口,为什么其他节目就老想奔着收视率上呢?既然是公共电视台,应该不畏惧阳春白雪吧,就不能安安心心地作些雅俗共赏的节目吗?否则国家资助干脆给凤凰卫视算了……
Quotes
"The great artist takes what he needs."
"Heroes don't often tolerate the company of other heroes."
"Seen by itself the David's body might be some unusually taut and vivid work of antiquity; it is only when we come to the head that we are aware of a spiritual force that the ancient world never knew. I suppose that this quality, which I may call heroic, is not a part of most people's idea of civilisation. It involves a contempt for convenience and a sacrifice of all those pleasures that contribute to what we call civilised life. It is the enemy of happiness."
"Opera, next to Gothic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strangest inventions of Western man. It could not have been foreseen by any logical process."
"People sometimes tell me that they prefer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I doubt if they have given it a long enough trial. Like the people of Alexandria, they are bored by civilisation; but all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boredom of barbarism is infinitely greater."
"It is lack of confidenc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at kills a civilisation. We can destroy ourselves by cynicism and disillusion, just as effectively as by bombs."
"Lives devoted to Beauty seldom end well."
以艺术为媒介、文献来讲述文明轨迹
西方文明簡史。主持人有魅力,漲姿勢。
號稱Civilisation..結果到頭來就是想說文明=西歐史......//////
课堂教程
YouTube上有一条评论说这部纪录片主旨是“Why are white people so awesome?”从现在的政治立场看这确实是个问题。但若把“Civilisation”这个题目拿掉,纪录片本身确实是伟大的艺术史资料。再考虑到它作为电视史上第一部彩色纪录片,就更弥足珍贵了。
文明最可怕的敌人有两个:一个恐惧,二是无聊。
11个小时,值得看
了解西方艺术史的最佳作品
我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之一。超级的解说,优美的配乐,片段,对艺术的真知卓见。 一直清晰的记住一个论断:自信,是文明的力量的源泉。而自信来自对自我和自然的了解。
因为是概述,所以其实内容非常有限,不过BBC的技术真不是盖的,完全看不出是40年前的作品。
出新版了(以前看这个最震惊的是Kenneth Clark 27岁当上Ashmolean的director, 30岁当上National Gallery的
可能是看过最难的纪录片了,不过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就能完全体会到老头儿最后说的本来面目——“顽固保守分子”,秩序胜于混乱,创造胜于破坏,温和胜于暴力,宽恕胜于报复。对文明杀伤力最大的就是缺乏自信,愤世嫉俗和幻灭的杀伤力与炸弹不相上下——看看身边,未来着实不可期。
了解西方文化的话,很推荐的一部,一点都不枯燥。
一个人的文明史
看了三遍,正在看第四遍。
这才叫文明史精彩的宏大叙事,不管现在看起来拍摄中的技法多么老派,Kenneth选取的视角,题材,配乐,镜头的掌控让人叹服,叙述平实而有力,印象深刻的点实在太多,推荐反复观看...
开篇很有收益。随后的进程感觉跳跃太大,始终抓不到节奏。或许很引人入胜,但主旨不够清晰。老爵士喋喋不休的解说,搭配蜜汁盛典圣音,直催人眼皮沉重昏昏欲睡。
毕竟已经那么久远了……
看了一年多才看完,内容丰富密集,消化起来比较慢,自然采音令我感动。Kenneth Clark 一个人支撑起整部纪录片啊,对他充满敬意。
community of obedience, community of will